多重耐藥菌的濫觴與萬斛

2020-12-06 澎湃新聞

原創 寧永忠/張立國 SIFIC感染官微 來自專輯《十項感控基本制度》解讀

2019年5月1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的通知》 國衛辦醫函〔2019〕480號,通知發布的同時,也發布了《十項醫療機構感染預防與控制基本制度(試行)》(以下簡稱「十項感控基本制度」),這些制度是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必須遵守和嚴格執行的基本要求,具有「底線性」、「強制性」。

為了使通知中要求的「十項感控基本制度」更好地指導我國醫院感染防控的實踐,「十項感控基本制度-大家談」自2019年8月14日起分別邀請了多位感控專家學者分享了很多專業、實用的經驗。今天開始進入《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與控制制度》的專題解讀,這期開篇我們有幸邀請到清華大學附屬垂楊柳醫院檢驗科寧永忠主任為我們進行講解。

我們知道,「十項感控基本制度」中第五項是「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與控制制度」。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多重耐藥菌等內容。

國際上相應名詞是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s,縮寫MDROs或MDRO。所以正確的叫法應該是多重耐藥微生物,顯然包括了病毒。而「多重耐藥菌」只有細菌、真菌,不包括病毒。目前實際,可以叫多重耐藥菌,一般沒有實質性影響。

MDRO是一系列概念中的一個。

首先是耐藥(resistance)。耐藥是一個自然現象,自然界本來就有。人類大量應用抗生素(主要是農林牧漁,但難題表現在臨床和生態),導致耐藥問題浮出水面,逐漸熱議。耐藥的臨床概念,是指某一種微生物病原引起的感染,以前用某一種藥物治療有效,現在因為微生物變異等原因,該藥的效果逐漸下降,乃至最終無效。這種現象即耐藥。這是最開始,也是最重要的含義。從臨床擴展到基礎研究、生態學,耐藥指的是某種藥物對某種微生物沒有殺滅、抑制的活性。臨床耐藥的概念包括了「體外有效,但體內無效」這種現象。但非臨床概念不包括這種情況。

和耐藥並列的概念包括敏感(有活性)、中介(提高劑量敏感、生理濃集區感染、不確定因素等)、劑量依賴敏感(提高劑量[部分時間依賴型藥物可以同時延長輸注時間]則敏感)。

耐藥就所囊括的藥物數量而言,包括多重耐藥(multidrug resitance,MDR)、泛耐藥(XDR)、全耐藥(PDR)。這些基本上都是臨床概念,即只包括臨床可以實用(國際、國內正常上市)的抗微生物藥物。多重即2或3個以上;泛即大多數;全即全部。

MDR只有結核分支桿菌的概念在國際上是明確的,其餘菌種都不明確具體包括哪些藥物。這一方面我們走過彎路,即機械設定3種或3種以上就是MDR。現實中因為藥物分類和種類的複雜、多樣,很難落實。這種設定的基礎是之前歐洲出過的一個共識。後來衛計委出了文件(《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控制指標》國衛辦醫函[2015]252號),言明MDRO主要包括MRSA、VRE、CRE、CRABA、CRPAE。這種方式相當於把MDR的概念虛化,不再設定3種這樣的數量,既符合國際,也符合實際臨床用藥,更有利於實驗室落實。所以2016年後大家都不再數數量了。

MRSA指的是甲氧西林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實驗室常規檢測很簡單,就是用苯唑西林和/或頭孢西丁(二者之一即可,具體看M100文件)進行測試,超過了判斷折點即為MRSA。常規檢測之外,還有分子生物學檢測,主要是測mecA基因。

VRE指的是萬古黴素耐藥腸球菌。腸球菌是屬,裡面有很多菌種。VRE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獲得性耐藥,主要是屎腸球菌。糞腸球菌偶爾也有。一種是天然耐藥。如鶉雞腸球菌、鉛黃腸球菌。天然耐藥菌如果體外測試最低抑菌濃度(MIC)低顯示敏感時,需要人工改為耐藥。另外需要注意的是,VRE和天然耐藥時,細菌不必然對替考拉寧也耐藥。

CRE指碳青黴烯類耐藥的腸桿菌腸桿菌目細菌。目是範圍很大的概念,下面有科、屬、種多層。腸桿菌目包括很多菌種。簡單說明一下,腸桿菌目是近年新的名字。之前幾十年一直叫腸桿菌科。大家如果以前知道腸桿菌科,等同替換為腸桿菌目即可。不知不覺,細菌也升級了!

CRE按字面含義,僅指耐藥。不過美國CDC文件包括了中介的情況。很多研究按照CDC文件進行。國內一些臨床統計也是。我個人觀點,統計監測角度可以包括中介。此時是想知道事態的嚴重性。當然不包括也行,在沒有明確文件要求的情況下,可以機構自行規定。而臨床治療、治療效果研究等,建議中介或SDD與耐藥分開(即CRE不包括中介、SDD)。低水平耐藥都有效,把中介或SDD合併,顯然過於粗糙,不利於實際用藥和規律分析。

引申一下。相關概念還有一個CPE,即產生碳青黴烯酶的腸桿菌科細菌。CRE不一定產生碳青黴烯酶,比如外排泵+AmpC酶也可以對碳青黴烯類耐藥。而CPE是特指產生碳青黴烯酶的情況。比如產生KPC酶或NDM酶等。臨床使用CRE多,因為是基於表型,可以指導用藥。科學研究用CPE多,因為對象界定明確(技術上簡單),便於深入。

CRABA是碳青黴烯類耐藥鮑曼不動桿菌。CRPAE是碳青黴烯類耐藥銅綠假單胞菌。是否納入中介,考慮同上。

上述信息中操作、折點、判斷、天然耐藥等見美國CLSI M100文件,參考歐洲EUCAST文件。統計監測角度,上述都不包括天然耐藥。而分子生物學檢測在2019版M100文件有明確信息。上述五種微生物是《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控制指標》明確要求統計的指標,是各個醫院落實要求的底線。

從學科、從實際的角度,各個醫療機構可以擴大監測範圍。美國CDC 2019年統計報告(CDC. Antibiotic Resistance Threat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9. Atlanta, GA: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DC; 2019. www.cdc.gov/DrugResistance/Biggest-Threats.html.)中,不但列出了關鍵(包括耐藥性)的微生物,而且分出了威脅等級:

緊急威脅(Urgent Threats),包括CRABA、耳念珠菌、艱難梭菌、CRE、耐藥淋菌。

嚴重威脅(Serious Threats),包括耐藥彎曲菌、耐藥念珠菌、ESBL、VRE、MDRPAE、耐藥沙門菌、耐藥志賀菌、MRSA、耐藥肺雙、耐藥結核。

關注威脅(Concerning Threats),包括紅黴素耐藥GAS、克林黴素耐藥GBS。

耳念珠菌特別值得關注。這是念珠菌領域第一次出現了真實的MDR,學科意義重大。而且會導致嚴重感染、容易播散。所以問世不久就高居榜首。國內王輝教授團隊首先報導。實際工作中,首先是微生物學實驗室建立鑑定能力。之後感控部門可以考慮列為匯報菌種。協商確定標準。

艱難梭菌在國內不少見,很多實驗室也開展了檢測。淋菌、沙門、志賀、肺雙的分離鑑定、藥敏試驗應該是微生物學實驗室必備基本功。這些微生物是否納入感控監測可以酌情考慮。暴發期間必須納入監測。流行區、特殊患者群,如果有條件,個人建議納入監測。機構可以自己設立標準。

彎曲菌國內沒有常規開展。ESBL之前都在監測之中。不過數量巨大,不好真實落實。建議年終統計有所關注。暴發期間必須納入監測。

結核在國內不屬於綜合醫院業務範疇。按結防系統統一安排即可。建議所有患者初始檢測就納入耐藥考慮。避免泛耐藥結核分支桿菌流行狀態進一步惡化。

不在列表,又值得關注的是VRSA和VISA。即萬古黴素耐藥/中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VRSA國內尚無報導。如果有表型疑似,不能直接報,需要覆核——上級實驗室覆核。

(下期繼續,敬請期待)

原標題:《第31期丨多重耐藥菌的濫觴與萬斛(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多重耐藥菌的濫觴與萬斛(二)
    今天開始進入《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與控制制度》的專題解讀,這期我們再次邀請到清華大學附屬垂楊柳醫院檢驗科寧永忠主任為我們進行講解。上一期介紹的內容整體上以表型耐藥為主(只有MRSA提到了mec基因)。宏觀的藥物敏感性試驗(宏量或微量或瓊脂或梯度擴散MIC法、紙片擴散法等)顯示對某種藥物耐藥,即表型耐藥。表型對應的是基因型。
  • 昌大口腔醫院護理部舉辦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與控制培訓
    昌大口腔醫院護理部舉辦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與控制培訓  中國江西網8月26日南昌訊:近日,昌大口腔醫院護理部在醫院十一樓多功能廳舉辦了2013年院感知識培訓,由該院口腔頜面外科總護士長劉曉霞專題講述多重耐藥菌感染的預防與控制。
  • 多重耐藥菌感染防控,關鍵在於落實!落實!落實!(1)
    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王玉蘭主任(SIFIC版主-高山雪蓮W)跟我們聊一聊多重耐藥菌防控問題,一起來看看吧。 一、多重耐藥菌定義及種類: 多重耐藥菌
  • 應對多重耐藥菌,輝瑞突破性抗生素思福妥在中國獲批
    輝瑞生物製藥集團中國區總經理吳琨表示:細菌耐藥問題已經構成了全球的重大公共健康威脅,在我國,社區環境和醫院環境中由耐藥革蘭陰性菌引起的感染在近幾年持續增多,特別是對於治療選擇有限的「超級細菌」,包括碳青黴烯類耐藥腸桿菌科細菌(CRE)在內的耐藥菌引起的感染發生率不斷升高,臨床迫切需要新的治療選擇。
  • 雲頂新耀多重耐藥菌感染療法中國1期試驗結果積極
    來源:智通財經網9月15日,雲頂新耀(Everest Medicines)公布了在中國開展的taniborbactam聯合頭孢吡肟使用治療多重耐藥菌(MDR)感染的1期臨床試驗結果。Taniborbactam和第四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頭孢吡肟聯合,對因表達A類、B類、C類和D類β-內醯胺酶而獲得多重耐藥(MDR)的革蘭陰性菌都表現出抗菌活性。據了解,taniborbactam是目前唯一一種已知進入後期臨床開發的可阻斷 B 類碳青黴烯酶的-內醯胺酶抑制劑。
  • 2012–2017年住院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情況變遷
    檢索:陳文森 譯者:萬豔春 審核:張向君 多重耐藥菌 醫療保健相關的多重耐藥菌感染給患者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需要制定進一步的工作計劃以抵制細菌耐藥,包括繼續開發新的和更有效的抗菌藥物,更完善的抗菌藥物管理模式,以及確定適合各種衛生保健和社區環境的幹預措施和策略。
  • 超級耐藥菌來勢洶洶 深圳這支"孔雀團隊"準備消滅它們!
    超級耐藥菌來勢洶洶 深圳這支"孔雀團隊"準備消滅它們!超級細菌」危險重重在《合成生物學:揭示人工生命體的奧秘》演講中,黃術強介紹,中國是抗生素生產和使用大國,人均平均消費抗生素約為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10倍左右,抗生素的使用被認為是治療細菌感染最有效的方式,然而在我國龐大的抗生素生產和消費規模成為耐藥菌形成的最大助力,抗生素濫用所導致的細菌耐藥性問題日益加重,近年出現的「超級細菌」,如超廣譜酶大腸埃希氏細菌、多重耐藥結核桿菌
  • 耐藥菌引起的感染不斷增加 輝瑞公司新型抗生素國內獲批
    在我國,社區環境和醫院環境中由耐藥革蘭陰性菌引起的感染在近幾年持續增多,特別是對於治療選擇有限的「超級細菌」,包括碳青黴烯類耐藥腸桿菌科細菌(CRE)在內的耐藥菌引起的感染發生率不斷升高,臨床迫切需要新的治療選擇。
  • 高溫、消毒劑都不行,汙水裡的耐藥菌到底該咋辦?
    要說這耐藥菌從何而來,自從青黴素髮明以來,人類仿佛利用抗生素戰勝了細菌,但實際上細菌依靠強大的繁殖與演化能力,能對某種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進化為耐藥菌所需的時間或長或短,但基本不會落空。人類排放的汙水中含有來自醫院、藥廠、養殖場等地方的各種抗生素,水中的細菌正好在這「修羅場」中進化成多重耐藥菌(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ARB)。多重耐藥菌一旦逃入自然環境,貽害無窮,哪天人一不小心感染上,很可能面臨無藥可醫的危境。據測算,目前全球每年約有70萬人死於耐藥菌感染,若不採取措施,到2050年這一數字或超過千萬。
  • 抗生素耐藥科普——多重耐藥菌
    一、何謂多重耐藥?病原微生物每與一種抗生素「交手」,就會發展出一種或多種對抗這種抗生素的「獨門秘訣」(機制),與之「交手」的抗生素種類越多,它所身懷的「絕技」就可能越多,原因在於微生物細胞結構及遺傳物質的構成簡單,易於發生重組和突變。
  •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報導抗萬古黴素耐藥菌候選藥物
    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多次發布報告指出,目前新抗生素的研發嚴重不足,難以面對日趨嚴峻的耐藥菌感染威脅。很多國家和機構開始採取激勵措施,鼓勵新型抗(耐藥)菌藥物的研發。針對國內感染病例數據的分析顯示,每年多重耐藥的MRSA、VRSA、VRE等耐藥菌感染人群達1000萬以上,研發新型抗耐藥菌新藥迫在眉睫。   針對萬古黴素耐藥機制,研究在萬古黴素結構基礎上通過引入疏水基團增加耐藥菌細胞膜通透性,同時引入糖結構片段促進藥物與細菌細胞壁肽聚糖前體配體的結合,顯著增強抗耐藥菌效果,MIC降低了2-3個數量級。
  • 臨床多重耐藥菌基因組編輯研究取得進展
    直接在臨床分離的多重耐藥菌中進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是解析耐藥機制以及開發抗耐藥策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由於缺乏能在臨床耐藥菌中直接進行高效基因編輯的工具,目前耐藥機制仍主要是採用組學分析加在模式菌中的異源驗證進行研究。
  • 多學科合力,新藥物助力,耐藥菌攻克有力——多學科大咖談碳青黴烯...
    產超廣譜β-內醯胺酶(ESBL)耐藥菌感染率相對穩定,但碳青黴烯類耐藥菌感染率仍在上升,形勢嚴峻。 遏制細菌耐藥的發生,需要各行、各業、各部門、各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就醫院層面而言,主要包括專業診療團隊的建設,因為細菌耐藥的發生與抗菌藥物的不合理應用密切相關;第二是院內感染的良好防控,需要醫院加大投入、加強實施、有效落地。
  • 「多重耐藥菌」抬高治療費10倍
    多重耐藥菌檢出率達40%4月7日,記者從全國超級細菌定點監測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了解到,經過半年多的監測,目前瀋陽尚未檢測出致命「超級細菌」NDM-1的蹤影。不過,瀋陽幾家大型三級醫院每季度都會對耐藥菌種類進行統計並反映給臨床醫生,結果顯示,耐藥菌種類不斷增加,耐藥程度逐年增強。
  • 全球化的新殺手:超級耐藥菌,比癌症更致命
    超級耐藥菌的嚴重性與日俱增,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什麼是超級耐藥菌? 研究表明,大腸桿菌只要有5個特定突變,對青黴素的耐藥性就能增加10萬倍。而超級耐藥菌不是一個細菌的名稱,而是一類細菌的名稱,這一類細菌的共性是對幾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強勁的耐藥性。
  • 濫用抗生素當心「養出」耐藥菌!
    抗生素是用於細菌感染的抗菌藥物,如果是由於病毒感染導致的疾病,使用抗生素不會有效果,反而有可能「養出」耐藥菌。什麼是耐藥菌?耐藥菌是指具有耐藥性的病原菌。也就是說,常用的抗生素對其無效,不能控制這種細菌的生長繁殖。
  • 多重耐藥菌治療的挑戰,XDR革蘭氏陰性菌聯合藥敏引熱議
    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多重耐藥菌逐漸成為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CRE、CRKP、XDRAB、XDRPA等多重耐藥菌已成為院內感染最為關切的重要病原體,由其導致的感染,臨床治療非常困難,死亡率高。
  • 智慧的濫觴
    魂是自己深度挖掘的寶藏,蘊含著人類的智慧,它不是理性的產物,而是理性的底層邏輯和歸宿,琳琅滿目和紛繁複雜中,已經被帶去了遠方,深藏在某個旮旯裡,或者迷漫在我們的周圍,在理性中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佛陀的表徵意義就顯現出意義,靜心中、潛心中讓魂歸靈,成為智慧的濫觴,萬丈光芒,普照萬物。魂歸故裡,與靈融合。
  • 多重耐藥菌防控的「術、法、道」
    2017 年 4 月 22 日,由青島市醫學會主辦,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承辦的「山東省第三屆多重耐藥菌感控「天御千菌」論壇在青島市召開。本次會議邀請了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孫運波教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吳大瑋教授、解放軍第 309 醫院 SICU 科主任馬朋林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朱雪鳳教授、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神經重症醫學科主任方巍等全國及山東省重症醫學和感染領域的知名專家進行專題講座,並通過「術、法、道」三個層次來介紹多重耐藥菌感染診治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成果以及面臨的新挑戰等,為臨床感染性疾病的診治策略提供更有力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 道教的符咒法篆的濫觴
    宋時,主要運用符咒法篆的道教流派是天心正法派,不過起初主要也是用於教徒專心守正,但到後期各種怪誕不經的法術、鬼神譜系也開始濫觴於天心正法派和以道士林靈素為首的神霄派,並滋生出東化派、淨明派、清微派等,各流派又各自有自己一套符咒法術和科儀形式,道教看上去大發展,其實已經混亂不堪;直到南宋後期經過一些教內有識之士的整頓,天心正法派才稍微規範化了符咒法篆的使用,並為後期正一派道教形成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