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主要病害的診斷與防治

2021-01-08 大眾數字報

    小麥的主要病害有:條銹病、白粉病、紋枯病、赤黴病、全蝕病、黃萎病。

    1.小麥條銹病

    症狀:條銹病主要發生於葉片上,也可發生在葉鞘、稈和穗上,在葉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鮮黃色橢圓形的夏孢子堆,沿葉脈縱向排列呈虛線狀,常幾條結合在一起成片著生。夏孢子堆中產生大量鮮黃的粉末,即夏孢子。小麥接近成熟時,在葉鞘和葉片上產生短的黑色冬孢子堆,埋於表皮下。

    ⑵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品種:在銹病易發區,不宜過早播種;及時排、灌水,降低麥田溼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發;清除落粒自生苗,消滅當地越夏菌源。②藥劑拌種:用99% 天達惡黴靈2克加天達 2116 浸拌種型 25 克(1袋),對水2-3千克,均勻噴拌麥種50千克,涼幹後播種,可兼防白粉病、全蝕病、根腐病、紋枯病和腥黑穗病等。 ③噴藥防治:在小麥拔節至抽穗期,條銹病病葉率達到1% 左右時,開始噴藥。每畝用15% 粉鏽寧可溼性粉劑55-60 克加水20-30千克噴霧,可防治條銹病和葉銹病,防治稈銹病每畝用藥量應增加到110克。在噴灑粉鏽寧或三唑酮時每15千克水加入25 克天達 2116 糧食專用型可明溼提高防病效果,噴藥時添加天達有機矽6000倍,省水、省藥、下雨無需再重噴。 同時可增加小麥抗倒春寒、抗倒伏、抗乾熱風的能力。

    2.小麥葉銹病

    症狀:葉銹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但也能侵害葉鞘,很少發生莖稈或穗部。發病初期,受害葉片出現圓形或近圓形紅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較小,一般在葉片正面不規則散生,極少能穿透葉片,待表皮破裂後,散出黃褐色粉狀物。即夏孢子。後期在葉背面和葉鞘上長出黑色闊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埋於表皮下的冬孢子堆。

    山東省小麥葉鏽菌於小麥收穫後就轉移到自生麥苗上越夏,冬麥播種出土後葉鏽菌又從自生麥苗上轉移到冬小麥麥苗上。播種較早的由於氣溫較高利於葉鏽菌的生長,因而受害小麥發病重。播種較晚的,葉鏽菌侵入之後由於氣溫較低不能形成夏孢子堆,就以菌絲體潛伏在麥葉內越冬。

    防治辦法同條銹病。

    3.小麥稈銹病

    小麥稈銹病分布於全國各地,以東北、內蒙古、西北等春麥區,以及長江流域、華東沿海和南方冬麥區發生最為嚴重。病害流行年份,由於來勢兇猛,危害大,常可在短期內引起較大的損失,造成小麥減產74%-84% 。

    症狀:稈銹病主要發生在小麥葉鞘、莖稈和葉鞘基部,嚴重時在麥穗的穎片和芒上也有發生,產生很多的深紅褐色、長橢圓形夏孢子堆。小麥發育後期,在夏孢子堆或其附近產生黑色的冬孢子堆。稈銹病夏孢子堆散生,長橢圓形,表皮破裂而外翻。

    小麥稈銹病的流行一般在小麥抽穗階段,氣溫和這一階段前後的降雨是影響病害流行的關鍵因素。

    防治方法同條銹病。

    4.小麥白粉病

    症狀:小麥白粉病主要發生於葉片上,也可發生於植株葉鞘、莖稈和穗上。一般葉正面病斑較葉背面多,下部葉片較上部葉片病害重。病部表面附有一層白粉狀黴層,病部最先出現白色絲狀黴斑,逐漸擴大並相互聯合,呈長橢圓形較大的黴斑,嚴重時可覆蓋葉片大部,甚至全部,黴層厚度可達2毫米左右,並逐漸呈粉狀。後期黴層逐漸由白色變為灰色,上生黑色顆粒。葉早期變黃,捲曲枯死,重病株常常矮縮不能抽穗。

    ⑵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豐產品種,可有效抑制小麥白粉病的發生,目前應以選育成株期具有抗病性的品種為主;②麥收後及時剷除各種場合的自生小麥,消滅初侵染源;③合理密植,採用精量半精量播種,適當晚播,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④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配方施肥,適時排灌水。⑤適時進行藥劑防治:在小麥白粉病普遍率達10% 或病情指數達5%-8% 時,即應進行藥劑防治。每畝15% 粉鏽寧可溼性粉劑50 克加天達2116糧食專用型50克對水30千克,在早春噴灑一次即可基本控制危害,並可兼治銹病。在秋苗發病較多的地區,可以用15% 粉鏽寧可溼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12% 拌種,控制秋苗病情,減少越冬菌量,減輕發病,並能兼治散黑穗病,如果加入相同量的浸拌種型天達 2116 效果會更好,噴藥時添加天達有機矽 6000倍,省水省藥,下雨無需再重噴。

    5.小麥紋枯病

    症狀:小麥不同生育期都可受到紋枯病的侵染,病狀主要發生於葉鞘和莖稈上。葉鞘上病斑梭形,縱裂,病斑擴大連片形成爛莖。由於花稈爛莖抽不出穗而形成枯孕穗或抽後形成白穗,結實少,籽粒秕瘦。

    ⑵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和耐病品種;②實行輪作,控制病害發生;③適期播種,降低播量,合理密植;④增施有機肥,避免大水漫灌,及時排水。⑤及時進行藥劑防治:每畝用5% 井崗黴素水劑150-200 克加天達2116 糧食專用型50克,對水45-60千克噴霧,或對水300-450 千克潑澆,或對水15-25千克低量噴霧,第1次在返青後病株率達20%-30%(一般在3 月中旬前後)噴藥,第2次用藥在第1次用藥後 15 天施用,可有效防治本病,噴藥時添加天達有機矽 6000倍,省水省藥,下雨無需再重噴。

    6.小麥赤黴病

    症狀:赤黴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麥的各個部位,但在長江中下遊麥區主要侵染穗部,症狀是穗腐。在小麥開花至乳熟期,小穗穎片出現水漬狀淡褐色斑點,進而擴展到全穗。氣候潮溼時,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現粉紅色膠黏黴層,後期產生煤屑狀黑色顆粒。紅色黴層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顆粒是病菌的子囊殼。

    防治方法:選用抗病品種;清除作物秸稈等病殘體或冬前耕翻將病殘體深埋,以減少田間初侵染菌源數量;適時播種,合理施肥,降低田間溼度,防止漬害。

    在齊穗揚花期用50% 多菌靈、或 70% 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800-1200 倍液噴霧,每畝100千克,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流行。一般用藥 1-2次。 用多福合劑(含 25% 多菌靈、15% 福美雙)500倍液噴霧,可以兼治散黑穗病;用40% 滅菌丹可溼性粉劑200-300倍液噴霧,可以兼治麥類稈銹病;用禾枯寧可溼性粉劑不僅可以有效地防治赤黴病,還可兼治白粉病等病害。在噴灑殺菌劑時加入600-800倍的糧食專用型天達 2116 可顯著提高防病效果,提高作用抗逆能力和產量,噴藥時添加天達有機矽 6000 倍,省水省藥,下雨無需再重噴。

    7.小麥全蝕病

    症狀:全蝕病是小麥的一種毀滅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麥根部和莖稈基部。 一般在抽穗前後發病明顯。主要症狀是:莖稈基部及葉鞘變為黑腳症狀,根部變黑腐爛,根表可見病菌著生的葡萄菌絲。分櫱前後,基部老葉變黃,分櫱少,早春返春慢,黃葉多,重的枯死。拔節以後,根部和莖基部 1-2節間嚴重腐爛,植株矮化。到抽穗灌漿期,莖基部明顯變黑腐爛,形成典型的「黑腳」症狀,病部葉鞘容易剝離,葉鞘內側與莖基部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絲層。由於病株根部與莖基部腐爛,病株常早枯死,形成白穗或籽粒秕瘦,產量損失10%-20% ,重者絕收。

    小麥全蝕病也可隨水流傳播,多雨、高溫,地勢低洼麥田發病重。旱播、冬春低溫也與成熟期受乾熱風侵害以及土質疏鬆、瘠薄、鹼性、有機質少,缺磷、缺氮的麥田發病均重。

    防治辦法:選用耐病品種;與棉花、黃煙、薯類、花生、甜菜、豌豆、胡麻、綠肥、大蒜、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輪作;增施磷肥,促進拮抗微生物的發育,減輕危害;深翻倒土,增施肥料,減少土壤表層菌源量;返青拔節期應適時中耕,及時灌水。

    用20% 三唑酮乳油50毫升或15% 粉鏽寧可溼性粉劑 75 克,對水 2-3 千克噴拌麥種50 千克,可以兼治根腐病、紋枯病和黑穗病。在小麥拔節期間,每畝用15% 粉鏽寧可溼性粉劑150-200克,或 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對水50_60千克噴澆麥田,防效可達60%左右,加入600_800 倍糧食專用型天達 2116 ,可明顯提高防治效果。最佳配方是99% 的天達惡黴靈2克600倍液+天達2116糧食專用一袋(25克)600倍液對水15公斤噴施,噴藥時添加天達有機矽 6000倍,省水、省藥,下雨無需再重噴。

    8、小麥黃矮病

    症狀:苗期感病時,葉片失綠變黃,植株嚴重矮化。病重的葉片往往不能越冬,或越冬後不能拔節抽穗。感病較晚的植株矮化不明顯,上部幼嫩葉片從葉尖開始發黃,逐漸向下擴展,發黃的葉片呈亮黃色,鮮豔有光澤,葉脈間有黃色條紋。穗期感病的植株僅旗葉發黃。有的品種感病後葉片變紫色。

    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或耐病品種。②清除田間及其附近的雜草。 ③加強水、 肥等栽培管理,增強植株抗病力。④治蚜(蟲)防病(參照麥蚜的防治)。

相關焦點

  • 防治小麥苗期這兩個病害,比追肥還重要,最後一次防治機會
    近幾年來,小麥白穗病發生逐漸嚴重,已經成為影響小麥產量最主要的因素,據調查,造成小麥出現大量白穗的主要病害是小麥的根腐病、莖基腐病。根據測產數據表明,一般減產都在20%以上,嚴重地塊減產可達70%。這些病害有哪些危害特點,又該如何防治呢?
  • 園林植保信息——園林植物病害識別診斷和防治措施-園林植物病害...
    園林植物病害診斷識別和配方用藥一、植物病害種類和診斷1、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環境條件的持續幹擾,其幹擾強度超過了植物能夠忍受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響,在生理上和外觀上表現出異常,這種偏離了植物正常生長狀態的植物就是發生病害了
  • 小麥《小麥黃花葉病毒病今又來!可致減產30%-70%,如何防治最高效...
    眼下正值小麥起身返青期,正是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的症狀顯現期,很多農民朋友對這種病害缺乏統一認識,導致防治的盲目性,增加成本又達不到理想效果。本文從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的病原及侵染循環、發病症狀、流行發病規律及高效防治措施這4個方面進行闡述,希望對農民科學診斷和防治小麥黃花葉病毒病提供參考。
  • 農作物病害發生與蔓延的三大主要因素
    病害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和產質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農業生產中做好病害防治工作至關重要。那麼,病害發生、流行與蔓延與哪些因素有關呢?下面,主要介紹病害發生與蔓延的三大主要因素。 一、品種的抗性。
  • 西瓜蟲主要病害及其防治,以及主要蟲害和防治
    1.主要病害及其防治(1)炭疽病發病條件。在整個生長期中都可發生,特別是在多雨、潮溼的天氣及枝葉繁茂、畦面枝葉重疊鬱閉的情況下更易發生。莖、葉、果實均能發病。病菌主要附著在寄主的殘體上,在土壤裡越冬,種子也能帶菌。
  • 紅葉石楠主要病害的防治技巧
    是我國城市建設綠化工程應用較多的植物,為我國環境綠化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但隨著紅葉石楠的大量種植,隨之也出現了一系列病害問題。紅葉石楠常見的病害主要有:灰黴病、葉斑病和炭疽病。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它的防治措施,供苗農朋友們需要時參考。灰黴病為害紅葉石楠的嫩枝、幼莖、葉片、花和果實。
  • 植保《土傳性病害的生物防治技術(二)》 《小麥真旺苗和假旺苗的...
    接上一篇文章《土傳性病害的生物防治技術(一)》, 3.分泌拮抗物質:芽胞桿菌產生的抗菌物質在防治植物病害中起重要作用,已從不同來源的菌株中分離到 抗菌蛋白、大環脂、環脂蛋白、類似噬菌體顆粒及蛋白質等幾十種不同的抗菌物質,如脂肪類抗生素表面活性素、伊枯草菌素、枯草桿菌素、 sublantin等,這些物質對多種植物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
  • 小麥《今年種小麥,地下害蟲咋防治?這樣用藥,立馬見效》
    小麥地下害蟲主要有螻蛄、蠐螬、金針蟲,這些害蟲主要咬食種子、幼苗根部和近地面的頸部,造成小麥缺苗斷壟,也可能造成小麥枯心苗,使植株提前枯死等嚴重後果。因此,提前做好小麥地下害蟲防治十分重要。
  • 園林植物病害診斷和解決方案-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
    園林植物病蟲害診斷和解決方案 一、望:從遠處一眼望去,判定是成片發生還是點片發生 1、成片發生 有機肥害
  • 小麥揚花後期,除了防治赤黴病,農民朋友還要留意3病1害的發生
    眼下,冬小麥即將結束揚花,開始朝灌漿期邁進,轟轟烈烈的小麥赤黴病防治工作也接近尾聲,但小麥防治工作依然不能鬆懈,在小麥成熟前這段時間裡,仍然有3大病害和一種氣象災害需要預防,小麥能否取得高產,最後一波管理措施一定不能放鬆。
  • 小麥紋枯病致減產10%-40%,甚至絕收,如何有效防治?注意以下4點
    目前在我國近20個省(市)和地區都有小麥紋枯病的發生,尤其在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河北、陝西、貴州、湖北以及四川等省的小麥種植區發病比較普遍,已經成為黃淮地區和長江中下遊地區主要的小麥病害,並且逐漸出現向北蔓延。
  • 這些病被稱為「小麥癌症」,得上就是晚期!(附防治措施)
    小麥「三大癌症」全蝕病主要為害小麥、大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是一種毀壞性較大的病害,被列為國內植物檢疫對象。小麥感病後,分櫱減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紋枯病小麥紋枯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發生非常普遍。我國早有紋枯病的記載,20世紀70年代前在我國小麥上屬次要病害,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小麥品種更換、農業栽培制度的改變以及肥水條件的改善,紋枯病逐年加重。
  • 緊急通知:小麥重大病蟲害即將暴發!怎麼辦?來看防治辦法!
    近期,全國農技中心制定的《2020年小麥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發布。據全國農技中心組織全國植保體系和科研教學單位專家會商分析,預計2020年全國小麥主要病蟲害總體中等偏重程度發生,發生面積8.4億畝次,其中病害發生4.6億畝次,蟲害發生3.8億畝次。
  • 【花園管家】一分鐘學會區別藥害還是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 1. 主要是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遺傳性疾病。 2. 由於在生長環境中有不適宜的物理因素(溫度、溼度和光照等氣象因素的異常);如凍害、日灼等。
  • 陝西涇陽縣:搶抓時機科學防治小麥條銹病
    連日來,隨著氣溫不斷回升,小麥條銹病進入到流行期,今年也是自1990年以來發生地塊最多、面積最大、程度最重的年份。目前,植保工作人員已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群眾科學防治,確保夏糧豐產增收。
  • 小麥全蝕病又稱小麥立枯病,這種病該如何防治呢,一起學習下吧!
    一、症狀 全蝕病是一種根部病害,只侵染麥根和莖基部1~2節。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黃葉多,種子根和地中莖變成灰黑色,嚴重時造成麥苗連片枯死。拔節期冬麥病苗返青遲緩、分櫱少,病株根部大部分變黑,在莖基部及葉鞘內側出現較明顯灰黑色菌絲層。抽穗後田間病株成簇或點片狀發生早枯白穗,病根變黑,易於拔起。
  • 它能防治30多種病害,只需施藥2次,就能把病害徹底根除了
    但是8月雖然已經入秋,溫度高、降水多、田間溼度大依舊是病害最容易出現的時候。 出現了病害,就要防治。這一組合可以說簡直就是最強殺菌拍檔,能防治30多種病害,只需要施藥2次,就能把病害徹底根除了。它們就是:肟菌·戊唑醇。肟菌·戊唑醇是肟菌酯和戊唑醇混配成的一種複合殺菌劑。 它們倆為啥這麼神呢?這就得說說肟菌酯和戊唑醇到底有啥高強的本領了。
  • 生產中最常見21種辣椒病害,有16種是真菌性病害!附防治方法
    在各種辣椒病蟲害中,一些種類主要在露地菜上發生,如硃砂葉蟎、甜菜夜蛾等;一些則多在溫室大棚中發生,如菌核病、茶黃蟎等。在辣椒生產中,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病蟲害,例如西花薊馬等,給生產上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成為當前生產重要的防治對象。
  • 今年暖冬,小麥紅蜘蛛發生嚴重,請問哪些藥劑防治效果最好?
    暖冬氣候對冬小麥帶來的危害不僅僅是紅蜘蛛發生嚴重,還有可能有倒春寒的凍害、麥銹病等病害以及小麥返青旺長等危害,所以防治工作很重要。在小麥返青期後麥田觀察,當每株小麥有6頭紅蜘蛛或者麥壟單行33公分有200頭紅蜘蛛時,即可開始施藥噴防。
  • 真菌病害治不住?這幾個配方幾乎防治所有病害!
    吡唑醚菌酯是防治病害非常廣譜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是該類產品中活性最高的化合物。具有保護、治療、剷除、滲透、強內吸及耐雨水衝刷作用。可防治由子囊菌、擔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等幾乎所有類型的真菌病原體引起的病害。被稱為「萬能殺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