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小麥黃花葉病毒病今又來!可致減產30%-70%,如何防治最高效...

2020-12-08 騰訊網

小麥黃花葉病毒病是危害我國冬小麥的一種侵染力非常強的土傳病毒性病,病原為小麥黃花葉病毒,由禾穀多黏菌以持久性方式傳播。通常感病小麥在苗期被病毒侵染,越冬前無明顯症狀。返青期病株開始顯症,先從新生葉片開始褪綠,逐漸加重表現為花葉、黃化甚至枯死現象,最後造成病株矮縮、分櫱消亡、拔節返青期推遲,成穗率低。隨著氣溫上升,在抽穗期前後病株症狀快速消退並恢復生長,但此時已經對小麥造成不可逆的損失。一般發病田塊,產量一般降低30%左右,發病嚴重田塊減產超過70%,甚至顆粒無收。

近幾年,隨耕作制度、推廣品種抗性變化,小麥黃花葉病毒病已經成為山東、河南、陝西、湖北、江蘇和安徽等省市小麥生產中的重要問題,常年發生面積達200萬公頃以上,且具有蔓延加重的趨勢,嚴重威脅我國小麥的安全生產。

眼下正值小麥起身返青期,正是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的症狀顯現期,很多農民朋友對這種病害缺乏統一認識,導致防治的盲目性,增加成本又達不到理想效果。本文從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的病原及侵染循環、發病症狀、流行發病規律及高效防治措施這4個方面進行闡述,希望對農民科學診斷和防治小麥黃花葉病毒病提供參考。

一、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的病原及侵染循環

1、致病病原與傳播介體

小麥黃花葉病毒(WYMV)是引發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的主要病原,傳毒介體為禾穀多粘菌,是一種習居於土壤中或專性寄生於禾穀類植物根部表皮細胞內的一種寄生菌。

2、侵染循環

禾穀多黏菌的侵染循環從攜帶病毒開始,當其侵染植物時,首先由休眠孢子開始萌發,產生一些遊動孢子,遊動孢子可以附著在根部細胞表面,通過不斷運動侵染到寄主植物的根部。病毒可在寄主植物體內不斷複製並大量積累,病毒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植株即呈現症狀;而未帶毒的禾穀多黏菌通過遊動孢子侵染帶毒植株根部從而獲得病毒,變成新的毒源侵染其他植株。通過不斷侵染,病害不斷加重,在田間呈現大範圍發病。

河南地區小麥返青期發病

二、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的發病規律

1、夏季在休眠孢子囊越夏

小麥黃花葉病毒寄生於小麥根部或散落在土壤中的禾穀多粘菌,在麥子生長後期形成休眠孢子堆,病毒存在於休眠孢子內,就在禾穀多粘菌的休眠孢子囊內越夏;

2、越冬前,開始侵染,但不顯現症狀

秋季在土壤溫度達到15℃,一定的溼度條件下,帶毒休眠孢子釋放出大量帶毒的遊動孢子,攜帶病毒的初級遊動孢子從 2-3 葉期的小麥根毛和表皮細胞等處侵入,隨之將攜帶的病毒帶到植株體內。但是,小麥越冬期,病毒處於潛伏狀態,一般不顯病,無可見症狀;

3、春季返青期開始發病

受感染植株一般在返青時開始發病,如果早春土壤溫度較低(5℃-15℃)時,染病植株顯出小麥黃花葉症狀,如果早春溫度回升快,土壤溫度高時,染病植株不顯花葉症狀,僅顯輕微褪綠症狀;此外,冬季及早春溫度偏低,又受多次低溫影響,雨雪多,部分田塊小麥凍害重,根系發育差,導致早春小麥群體素質偏低,易誘發病害發生。

就這樣,小麥黃花葉病毒不斷地在土壤中生存、積累,隨著禾穀多黏菌通過病土、 病田水流、 病根殘體進行傳播, 也可以經汁液摩擦接種傳播,也隨著機械耕作向周邊田塊擴散,傳播效率極高,危害嚴重。

返青期小麥田間發病症狀

三、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的發病症狀

病株先從心葉葉尖或中部開始褪綠, 少數新葉扭曲畸形;然後葉片褪綠或壞死條斑不斷增加並擴散,病斑連合成長短不等、寬窄不一的不規則條紋,與綠色組織相間,呈花葉症狀,形狀為梭形,條斑的中心可引起壞死。

隨後造成整個病葉發黃、枯死,發病嚴重的小麥植株矮化,分櫱減少,節間縮短變粗,莖基部老化變硬,根系發育不良,拔節後生長纖弱,株形鬆散,重病株在抽穗前多數分櫱甚至整株枯死。該病在麥田一般成片發生,嚴重者全田發病。

抽穗後,隨氣溫升高(高於20℃),病害發病受到抑制,部分病株的褪綠花葉症狀會逐漸減輕甚至消失。病株穗短而小,籽粒秕瘦,貪青晚熟。

返青期小麥田間發病症狀

四、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小麥黃花葉病的發生流行與品種抗性、氣候因素、栽培管理等條件密切相關。其中小麥品種的抗病性強弱對小麥黃花葉病發生流行具有重要的影響, 而小麥播種後的土壤溫溼度、次年小麥返青期的氣溫及栽培管理是影響此病發生的關鍵因素。因此,防治過程一定根據病害爆發的影響因素採取針對性措施。

1、選用抗(耐)病品種

由於禾穀多黏菌產生的休眠孢子分布於殘留的病根或土壤中,且具有極強的抗逆性,選用抗病品種是目前防治小麥黃花葉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田間試驗研究表明,不同小麥品種對小麥黃花葉病毒抗病性有明顯差異,其中鬆散型品種易感病,所以應選直立緊湊型品種。在生產上可選用濟麥21、濟麥22、魯麥21、魯農116、山農189、菸農 24、菸農19、煙 5286、煙 5158、 魯原231等抗(耐)病品種。但是,濟麥22對赤黴病抗性較差,故不宜種植在溼度大、雨水多的地區。

2、加強田間栽培管理

無論哪種病害,都是應該以預防為主。若病害達到一定的程度,才開始採取措施,則是亡羊補牢,事倍功半。生產中,應加強栽培管理,預防黃花葉病毒病的發生。

2.1 輪作換茬,深耕滅茬

前茬收穫後及時深耕滅茬、輪作換茬是防治小麥黃花葉病的關鍵措施。由於該病只侵染小麥,通過與非寄主作物馬鈴薯等輪作,能夠改變禾穀多黏菌的生活條件,達到減少病原菌、減輕病害的目的。據試驗,輪作1年小麥發病可減輕9%-20%,重病田連續輪作3-5年,可減輕發病50%以上。

2.2 適時遲播,錯開感病期

由於小麥出苗15℃左右時易被感染,遲播可以錯開易感病期,不利於休眠孢子萌發和遊動孢子的侵染。據試驗,遲播10-15天的小麥麥田可減輕發病20%-50%。因此,結合本地的播種時間向後推遲10 天,不僅可以減少冬前的旺苗數量,春季免受凍害,提高植株抵抗力,還可有效地減輕該病發生。

2.3 增肥控水,提高抗病性

增施肥料可增強苗期抗病性和促進春季壯苗早發,延緩和減輕黃花矮化程度,減輕分櫱萎縮,對減輕危害和緩解病情有一定的作用。

前茬收穫後施用充分腐爛的農家肥或生物有機肥,可以增加農田土壤微生物種類和數量,抑制病菌的滋長;春季早劃鋤,早追施肥料,增強植株個體的抗耐病能力。發病田春季畝可追施尿素5-8kg, 結合葉面噴施尿素、磷酸二氫鉀、流體硼等肥料,可以補充營養,減輕危害;禾穀多黏菌侵染小麥根系需要有一定的水分,結合墒情、苗情適時灌溉,澆好拔節水,嚴禁大水漫灌,對該病害的發生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葉片黃綠相間,花葉狀

3、科學化學防治

3.1 藥劑拌種

可用600-800倍液的惡黴靈、800-1000倍液的甲霜·惡黴靈、2%的戊唑醇進行拌種, 可抑制禾穀多黏菌的活動,防治效果可達50%-60%。

3.2 田間藥劑防治

春季初發期,每畝追施尿素7公斤,同時用20%病毒A150-200g+0.01%芸苔素內酯10毫升+磷酸二氫鉀100g,兌水20公斤噴霧,間隔 7-10 天噴一次,可減輕春季危害。

此外,對發病的點塊進行藥劑處理(用代森錳鋅 200倍液灌根),減少田間傳毒介體的數量;

總結

小麥黃花葉病廣泛分布於黃淮麥區、長江中下遊麥區、四川盆地及陝西渭河流域等冬小麥種植區。近年來小麥黃花葉病發生呈現的最大特點是暴發性、間隙性(苗期病害,溫度升高後病毒隱症),同時小麥品種抗病性具有病毒株系的特異性,並且抗病性易喪失,這也增加了該病害發生的突然性和化學防治的難度。

高效防治措施:

建議農民以利用抗病品種為基礎,用2%戊唑醇拌種,以矽肥和生物有機肥作為基肥,增施磷鉀肥,以減少小麥黃花葉病的危害。田間小麥返青期一旦出現病害,則立即噴藥防治,並對發病點塊進行灌根,控制病害的蔓延。

另外,有研究表明,利用解澱粉芽胞桿菌進行拌種、噴霧、灌根能夠高效防治小麥黃花葉病毒病,防效達高達85%,環保、安全、有效,建議農民可以進行小範圍嘗試。

(來源:騰訊網·,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小麥田除草又出問題了!小麥田怎樣安全除草?》(火爆農資招商網)

眼下正是北方冬小麥春季除草的關鍵時期,每年這個時候,也是小麥田發生除草劑藥害的高發期。大家都知道,除草劑不同於殺蟲、殺菌劑,一旦出藥害,問題都很嚴重,有的出現局部苗黃苗弱,有的甚至全田枯死,那麼除草劑藥害都是怎麼產生的,又該如何避免、如何挽救呢?

一、小麥除草劑發生藥害的原因

小麥田噴施除草劑,引起藥害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見主要有天氣(溫度)原因、混配原因、使用劑量除草劑選擇等原因。

1、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北方冬小麥使用除草劑有兩個關鍵時期,分別是冬前和春季小麥拔節前,這期間基本覆蓋了北方的整個冬天,北方冬天氣溫低,這是除草劑使用的大忌。

一般除草劑推薦使用溫度不低於5℃,並且使用前後3-5天無低溫,特別是年後,乍暖還寒,尤其要注意本地天氣情況,避開倒春寒。特別是甲基二磺隆。

2、混配問題。現在農戶們種田都喜歡懶省事,把各種藥劑一股腦兌到一起,殺蟲、殺菌、葉面肥等,酸鹼性通常不一樣,會發生拮抗作用、酸鹼中和等,如果混配過程中出現了絮狀沉澱或出現變色、分層、鼓氣泡等,這多半是混用藥劑發生了反應,影響藥效、並有可能發生藥害。

另外,無論混用還是單獨使用,都建議一定要進行二次稀釋。因為大部分除草劑產品都會自帶助劑,助劑起到滲透增效的作用,通常比較黏稠,如果直接倒入噴霧器可能會沉入桶底,導致助劑包裹除草劑無法化開的現象。

這樣可能會導致兩種後果:一種是液體都打完了,仍有一部分除草劑還在桶底未化開,造成浪費;另一種後果是剛開始打的麥田除草劑濃度很小,有效成分劑量不足,後面打的除草劑又濃度太大,容易形成藥害。

3、隨意增減劑量。為了保證效果,農資商在銷售農藥時,經常會讓農戶把用量加大,而老百姓買回家以後,有時候又會「道聽途說」或「自作主張」,就調整了藥劑的使用量,這是很不安全的。如果遇到弱苗、病苗等,小麥的抵抗能力弱,很容易發生藥害。

4、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重噴問題,一般來說,老百姓背負式打藥、包括簡單的機械式打藥機,都是很難做到均勻噴霧的,難免出現重噴漏噴現象,漏噴了可能出現除草效果不好,但重噴了就很大可能造成除草劑藥害。因為除草劑在正常濃度下對小麥是安全的,但是如果過量,小麥自身無法分解遭受傷害。

另外,除了以上的幾個原因,苗情、墒情,用水量等,也會影響除草劑的效果以及是否會發生藥害。

二、小麥化學除草,怎樣避免發生藥害?

1、適合除草期間,打藥趁早。注意看天氣預報。大多數除草劑在6℃以下不要施藥,最好在晴天上午10時到下午3時用藥,而且打除草劑之前和之後兩天也不要低於這個溫度。

需要注意,大風天用藥容易造成除草劑飄逸,效果不好不說,還可能會吹散到大棚作物或者其他作物上造成除草劑藥害,如周邊有蔬菜、油菜田等。

2、結合自己田塊的墒情、苗情。用藥時如果土壤比較乾旱,應注意加大用水量,如果有積水,則會影響除草劑的藥效發揮出現藥害;苗弱、有病害,應先治病緩苗,不要急著打除草劑。

3、除草劑最好單獨使用,如果拿不準,一定要在買藥的時候跟農資店老闆問清楚能不能混用,即便標註相同成份的除草劑,不同廠家生產的使用情況也不相同,千萬不要想當然、隨大流,看別人誰誰怎麼用了就用了,因為你用的藥劑有效成分可能一樣,但助劑、溶劑等卻不一樣。

4、按劑量使用,不要私自加大用量。

5、二次稀釋。關於二次稀釋,這裡多做下說明,很多人有誤解,說是二次稀釋還是把所有的藥劑混到一個小桶或盆裡稀釋,正確的稀釋方法是不同藥劑要單獨稀釋,配成母液後再混配在一起。

6、避免重噴。人工打,要儘量勻速行走,均勻噴灑,不要時快時慢;機器打,需要特別注意地頭車輛掉頭時一定要關閉噴灑;如果是無人機噴灑,設置好飛行速度、高度、噴幅等,全自主飛行,地邊留足安全距離,起飛、降落點設在作業地塊外,不到航線不要開噴灑。

7、有的廠家的除草劑配的有安全劑,使用時一定要加上。

8、局部噴灑法。比如防除節節麥的甲基二磺隆,一般都比較貴,但使用不當也是發生藥害最多的,如果節節麥不是全田發生,可以採用局部噴灑,只噴嚴重發生的區塊,減少發生藥害可能性,同時還能節省費用。

三、小麥發生除草劑藥害怎麼辦?

小麥藥害病發時,會出現生長發育遲緩、新陳代謝緩慢的狀況,嚴重的還會出現黃葉、畸形、扭曲等現象,一旦小麥發生除草劑藥害,該採取哪些補救措施呢?

1、噴灑芸苔素+葉面肥進行緩解。

小麥發生藥害時,其生長畸形,葉片泛黃,小麥的健康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小麥的藥害補救措施中,一旦發現是由於對小麥葉片噴灑用藥後而造成的藥害,則需要及時對小麥進行噴灑芸苔素+葉面肥。

2、充分灌溉小麥。

一旦遭受藥害,還可以將小麥的遭受侵害的區域進行充分的灌溉,小麥根系對水進行大量的吸收,使得小麥的細胞中水分含量增加,能夠從小麥自身對藥物進行一定的稀釋,從而減少藥害的威脅。

如果遇到土壤中藥物含量過高的情況,則可以採用灌水或排水洗田等方式,來進行土壤中的排除藥物。這一方法能夠促進小麥蒸騰作用,從而減輕藥害的威脅。同時,對小麥增加磷、鉀肥的施加,使得小麥能夠獲得所需要的營養元素。

3、及時對小麥進行補種或改茬。

在小麥遭受藥害後,如果季節允許,及時對小麥進行補種;但是,如果發現小麥大面積死苗、不能拔節和抽穗的小麥地塊,應當考慮及時改茬,這已經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可以改種生育期短的葉菜等,儘可能將損失降到最低。

4、正確看待除草劑的黃化蹲苗現象。

另外,很多除草劑施用後,小麥會出現短時的葉尖發黃,這是一種正常的蹲苗現象,一般在小麥返青時可自行恢復,這種現象基本不會造成減產,反而可防止小麥因營養生長過旺而影響其生殖生長,不必過分擔心。

相關焦點

  • 大麥黃花葉病如何防治
    大麥黃花葉病是我國江淮麥區的重要病害之一,發病田塊一般減產10%~30%以上,嚴重達50%以上,甚至無收成。發害症狀初發病時心葉上現與葉脈平行排列的淺黃綠色短線條狀至橢圓形不規則形小病斑。二稜大麥染病現鏽褐色壞死斑,後病斑不斷增多擴大現黃色花葉,嚴重的病葉變深黃色至橙黃色,似生理性發黃;後期黃色花葉轉成黃色條斑,粗葉脈呈綠色,有的劍葉鞘、穎殼也生黃斑。病株略矮,易早枯或不抽穗。
  • 小麥皮薊馬的危害與防治
    寄主範圍 小麥皮薊馬可危害8科30餘種植物,主要包括禾本科植物,如小麥、大麥、黑麥、燕麥、蘆葦、賓草、狗尾草、布頓大麥草、看麥娘等。危害造成的經濟損失 據國外相關文獻報導,小麥每穗如有1頭若蟲,產量可減少3%;如有4頭,減產19%。
  • 山東發布2018年小麥秋季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意見
    因地制宜推廣選用抗耐病優質品種,小麥黃花葉病發生嚴重地區,可選用魯原502、良星99等對小麥黃花葉病抗性好的品種,避免播種臨麥4號、山農22、濟麥22號等感病品種;小麥白粉病嚴重地區,儘量避免種植魯麥21、魯麥23、濟麥20等對小麥白粉病抗性弱的品種。加強健身栽培。因地制宜採取深耕、深松或旋耕,耕翻或旋耕要做好耙耮鎮壓,秸稈還田精細粉碎。
  • 小麥紋枯病致減產10%-40%,甚至絕收,如何有效防治?注意以下4點
    被侵染後,會破壞小麥的莖杆等部位的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導致莖壁失水壞死,阻礙了營養物質和水分的運輸,導致枯孕穗和枯白穗,一般會導致小麥減產10%-40%,甚至顆粒無收,嚴重影響小麥的品質與產量。菌絲無色,不產生無性孢子,生長溫限5-30 ℃, 適溫為 20-25 ℃,溫度達 30℃時,生長明顯受抑制,32.5℃時生長停滯。菌核初亦無色,之後逐漸變為黃白色,最終變成褐色,菌核較小。立枯絲核菌菌核在26-32℃和相對溼度95%以上時,經10-12小時即可萌發產生菌絲。
  • 小麥分櫱前後,葉片發黃生長緩慢,病症詳診,對症解決
    Reason 1 小麥黃花葉病毒病小麥黃花葉病毒病會造成葉片發黃,表現症狀是發病初期葉片褪綠,順著葉脈方向發展成黃綠相間條斑狀,隨著病情的加劇,植株逐漸停止生長,無法完成正常分櫱。主要在老葉發病,心葉無法正常抽出。
  • 防治小麥苗期這兩個病害,比追肥還重要,最後一次防治機會
    近幾年來,小麥白穗病發生逐漸嚴重,已經成為影響小麥產量最主要的因素,據調查,造成小麥出現大量白穗的主要病害是小麥的根腐病、莖基腐病。根據測產數據表明,一般減產都在20%以上,嚴重地塊減產可達70%。這些病害有哪些危害特點,又該如何防治呢?
  • 小麥主要病害的診斷與防治
    ③噴藥防治:在小麥拔節至抽穗期,條銹病病葉率達到1% 左右時,開始噴藥。每畝用15% 粉鏽寧可溼性粉劑55-60 克加水20-30千克噴霧,可防治條銹病和葉銹病,防治稈銹病每畝用藥量應增加到110克。在噴灑粉鏽寧或三唑酮時每15千克水加入25 克天達 2116 糧食專用型可明溼提高防病效果,噴藥時添加天達有機矽6000倍,省水、省藥、下雨無需再重噴。
  • 小麥《小麥田打除草劑,這些必須牢記》
    化學除草已經成為防治小麥田雜草的一種重要手段。但除草劑對使用技術具有很高的要求,特別是冬小麥,除草劑使用時間為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3月,此階段正值低溫時期,加上麥田除草因使用周期長、溫度多變、除草劑較強的選擇性等一些原因,稍不注意容易出現藥害,那麼何時用怎麼用除草劑既安全又高效?
  • 小麥揚花後期,除了防治赤黴病,農民朋友還要留意3病1害的發生
    一、小麥銹病小麥銹病危害重、易發生,是影響小麥大豐收的主要病害之一,具體又分為葉部銹病、條狀銹病和杆部銹病三種危害方式,可阻礙小麥進行正常光合作用,使小麥減產。小麥生長灌漿階段發生,嚴重染病的只剩下兩片旗葉,一旦蔓延到旗葉,會為小麥帶來毀滅性的損失。
  • 4月份小麥田常見害蟲,幼蟲吃食葉片造成減產,農戶們不重視
    ,大概等20-30分鐘後,會再次爬到麥株上進行為害,此特性很容易誤導農戶。 麥葉蜂如何危害小麥? 麥葉蜂的防治指標,要看每平方米幼蟲的數量來決定,一般情況下,當每平方米內的小麥植株,幼蟲數量在30-40頭以上時,就需要進行防治了,而在防治前,做好預防工作非常重要。 如何判斷每平方米內麥葉蜂幼蟲數量?
  • 小麥全蝕病又稱小麥立枯病,這種病該如何防治呢,一起學習下吧!
    小麥全蝕病 小麥全蝕病又稱小麥立枯病、黑腳病。寧夏南部山區始見於20世紀60年代,灌區始見於1974年,現已擴展到全區,以老旱田為重,損失率一般10%~30%,嚴重的田塊減產50%~80%。三、傳播侵染途徑 小麥全蝕病病菌是一種土壤寄居菌。該菌主要以菌絲遺留在土壤中的病殘體或混有病殘體未腐熟的糞肥及混有病殘體的種子上越冬、越夏,是後茬小麥的主要侵染源。引種混有病殘體種子是無病區發病的主要原因。小麥收割後病根茬上的休眠菌絲體成為下茬主要初侵染源。冬麥區種子萌發不久,菌絲體就可侵害種根,並在變黑的種根內越冬。
  • 小麥《今年種小麥,地下害蟲咋防治?這樣用藥,立馬見效》
    小麥地下害蟲主要有螻蛄、蠐螬、金針蟲,這些害蟲主要咬食種子、幼苗根部和近地面的頸部,造成小麥缺苗斷壟,也可能造成小麥枯心苗,使植株提前枯死等嚴重後果。因此,提前做好小麥地下害蟲防治十分重要。
  • 這些病被稱為「小麥癌症」,得上就是晚期!(附防治措施)
    該病擴展快,在不採取任何措施的情況下,會很快大面積蔓延,輕者減產10%-20%,重者減產50%以上,甚至絕收。紋枯病小麥紋枯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發生非常普遍。我國早有紋枯病的記載,20世紀70年代前在我國小麥上屬次要病害,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小麥品種更換、農業栽培制度的改變以及肥水條件的改善,紋枯病逐年加重。紋枯病會給小麥造成爛芽、病苗死苗、花稈爛莖、倒伏、枯孕穗和枯白穗等危害。一般會造成減產10%~20%,嚴重的會減產50%,個別田塊甚至絕收。
  • 緊急通知:小麥重大病蟲害即將暴發!怎麼辦?來看防治辦法!
    黃淮春季流行區,落實「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時控制發病中心;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控,並且做到同類區域防治全覆蓋。防治藥劑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已唑醇、丙環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類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三)小麥紋枯病和白粉病。
  • 若小麥減產,農村老漢的損失誰來填?
    老劉開始在心裡盤算著「肥料我都用過期的剩料,小麥基本上病蟲發生少,很好治,一畝地怎麼著也得賣個千把塊,這一年就是幾十萬呢!不敢想啊!老劉在別人的介紹下,認識了種子公司的業務員黃宇奎,希望他幫忙,幫自己搞一批高產小麥,也算很順利,黃宇奎從外地搞來了一批新種子,據他介紹,這款品種畝產可以達到1500斤不成問題!
  • 小麥紅蜘蛛爆發,如何進行有效防治?10年種植經驗師傅告訴你方法
    今天和大家聊聊小麥紅蜘蛛!首先,讓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吧~小麥紅蜘蛛是一種危害性很大的害蟲,他是以植物的汁液當食物,會造成植物發育不良,植株矮小,嚴重時會導致植物枯萎死亡。通常情況下,或導致小麥減產約15%左右,嚴重時小麥產量直接減半,威力可見一斑。紅蜘蛛發生規律紅蜘蛛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麥圓蜘蛛,另一種是麥長腿蜘蛛。麥長腿蜘蛛是比較常見的。
  • 最高衝擊30℃!小麥後期要防這四病三蟲!
    可選用井岡黴素、己唑醇、戊唑醇等藥在早晨露水未乾時對準麥苗基部噴霧防治,注意用足水量,每畝用水量不少於50公斤。紋枯病發生較重的田塊,可隔7~10天進行第二次防治。 一種是經大氣傳播的外來菌源較多情況下,可引起中後期大流行,且具暴發性,應引起特殊重視。 赤黴病小麥赤黴病防治的最佳時期是齊穗到揚花期,時間只有一周,根據當前小麥生育進程,現在正是預防關鍵期,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 小麥被地下害蟲咬斷了根系,葉片發黃不長,用什麼農藥防治好?
    小麥被地下害蟲咬斷,一般指的是小麥根系受損,常見的害蟲有螻蛄、金針蟲、地老虎等,輕則導致地上部分葉片出現發黃現象,重則受損的小麥植株,因不能正常的傳導水分、養分而死亡,根據地下害蟲發生的嚴重程度,輕則減產,重則直接絕收。
  • 病蟲害科普丨條沙葉蟬的危害與防治
    該害蟲除直接吸取植株汁液,分泌毒素導致小麥葉斑和葉片枯黃造成小麥減產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傳播小麥紅矮病、小麥藍矮病和小麥矮縮病等小麥病毒病和類菌原體病害,引致病害流行。在多數情況下,後者的危害遠遠超過了前者。據文獻記載,在1920-1948年的29年中,單條沙葉蟬傳播的小麥紅矮病在甘肅就有17年大發生。1957年甘肅秦安縣,1981年新疆和田地區小麥紅矮病大流行,致使數千畝小麥翻耕。
  • 認識小麥的莖,小麥的根有幾種?
    小麥節間長度自基部往上逐漸增長,最上一個節間(穗下節間)最長,莖的粗度是中部節間直徑﹥基部節間直徑﹥上部節間。穗下節間最細。 3. 莖的分類及長度 小麥的莖一般可分為三部分,即地中莖、分櫱節和地上莖稈。地中莖有長有短,有的沒有地中莖。一般播種深的麥田,小麥地中莖發生率高,且地中莖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