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與危害
條沙葉蟬又名條斑葉蟬、火燎子、麥吃蚤、麥猴子等,隸屬同翅目葉蟬科沙葉蟬屬。2000年以來也有學者將原同翅目與半翅目合併成新的半翅目,但條沙葉蟬的科、屬級歸屬並未發生變化。
條沙葉蟬廣泛分布於歐洲(捷克、羅馬尼亞、烏克蘭、瑞典)、非洲北部、北美及亞洲中部大部分地區,在我國尤以西北、華北發生較重。該害蟲除直接吸取植株汁液,分泌毒素導致小麥葉斑和葉片枯黃造成小麥減產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傳播小麥紅矮病、小麥藍矮病和小麥矮縮病等小麥病毒病和類菌原體病害,引致病害流行。在多數情況下,後者的危害遠遠超過了前者。
據文獻記載,在1920-1948年的29年中,單條沙葉蟬傳播的小麥紅矮病在甘肅就有17年大發生。1957年甘肅秦安縣,1981年新疆和田地區小麥紅矮病大流行,致使數千畝小麥翻耕。1995年和1996年甘肅定西地區小麥田條沙葉蟬大發生,分別造成小麥絕收改種5000hm2和9000hm2。此外,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在陝西關中渭南、大荔、三原、臨潼、岐山及渭北合陽、韓城等地麥一棉、麥一果、麥一辣等間作套種麥田、麥草覆蓋麥田小麥藍矮病、小麥矮縮病連年成片嚴重發生,給小麥生產也造成嚴重損失。除小麥外,條沙葉蟬的寄主植物還有大麥、雀麥、水稻、青稞、燕麥、莜麥、穀子、糜子、高粱、玉米、菸草及多種禾本科雜草,在新疆和田地區也有其在復播玉米田嚴重成災的報導。
二、防治技術
條沙葉蟬的防治要按其既能直接危害和又能傳播病毒病害兩種情況來區別於一般害蟲的防治,對於直接危害的防治,一般在春季麥田中進行,當田間蟲情達到一定量時即進行防治;對於所傳播病害的防治,要重點放在小麥秋苗期進行,有時甚至可能需要在麥田外開展防治。因為小麥秋苗期是病害的關鍵感染期,而麥田外禾本科雜草以及夏秋作物田的雜草和自生麥苗是夏季條沙葉蟬和病毒病原的主要活動場所。
要在秋播前做好蟲情調查,調查時用0。3m口徑捕蟲網,選擇有代表性的雜草地和秋作地捕掃,每揮捕30單網計算一次,每塊地查3~5點。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計算平均蟲口,如平均蟲口在10頭以上,在其他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如種植感病品種面積大,播種期早等)就會引起病害大發生,在5頭以上也會引起中度流行,必須加強防治工作。秋苗出土後,每5~10d在麥田中調查蟲口一次,根據蟲情開展防治。冬、春期間調查麥田中越冬卵,用5點取樣法,每點1m2,調查帶卵茬數,卵粒數及天敵卵寄生率,預測春季蟲量。春季小麥返青後再調查蟲情,進行春季防治。
1. 農業防治
加強田間管理,減少葉蟬為害機會;選用抗蟲和抗病品種;嚴防早播,適時遲播,以免誘集大量葉蟬;精耕細作,清除田間寄主雜草,及時伏耕滅茬,消滅自生麥苗等毒源植物,減少傳病杋會;加強肥水,促使苗強苗壯,提高小麥抗病蟲能力。
2. 生物防治
利用有利於天敵繁衍的耕作栽培措施,使用對天敵較安全的選擇性農藥,併合理減少使用化學農藥,保護利用天敵昆蟲來控制條沙葉蟬種群。
3. 物理防治
苗期田間蟲口特別大時,可用大網拉蟲,即用粗布(或紗布)、木棍製成長2m、寬1m、高0.33m的槽狀大網,掠地面依次拉過,可將大量的葉蟬兜進網內,集中消滅。在條件許可時,也可於8-9月設置誘蟲燈,誘殺成蟲。
4.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可採用內吸性殺蟲劑處理種子與田間噴藥結合起來的方式。內吸殺蟲劑處理的種子出苗初期的殺蟲效果可達到100%,殘效期可保持1個月左右。當蟲口密度達到3頭/m2時,或用直徑3cm的捕蟲網捕捉成、若蟲,當每30單次網捕10~20頭時,可用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或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5%啶蟲脒微乳劑、1.8%阿維菌素乳油噴灑,5~7d後可根據蟲情決定是否再次噴藥。春季越冬卵孵化盛期,防治若蟲,可採用同樣方法視蟲量多少,噴藥1~2次即可。
來源:《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植醫堂,國內領先開創的「人工智慧+網絡植物醫院」在線平臺,提供一站式的農作物健康在線診療服務。
#莊稼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