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與危害
水稻葉鞘腐敗病簡稱鞘腐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該病最早於1922年首次記載於我國臺灣省。其後,在日本以及南亞和東南亞各產稻國家相繼發現。在我國以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區發生較多,尤以中稻及晚稻後期受害較重。雜交稻及其制種田發生也很普遍。由於水稻葉鞘腐敗病發生於孕穗期劍葉鞘上常常引起水稻空秕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質變劣,嚴重影響水稻產量和品質。一般流行年份減產10%~20%,嚴重者可高達50%以上,有的甚至絕收。
1974年早稻抽穗期間,在江蘇鎮江和蘇州等地區種植的二九青、矮南早1號品種上,劍葉葉鞘上普遍發生紫褐色斑塊,許多田紫鞘株率達60%以上。葉鞘變紫引起葉片早衰枯黃,光合能力減弱,結果不實率增加,千粒重降低。2000年以後,雜交水稻在各地迅速發展,雜交稻的紫鞘、爛鞘也相當嚴重。諸葛根樟等(1991)認為,其病原菌與水稻葉鞘腐敗病的是一樣的,並認為如果病菌通過傷口侵入,往往造成組織壞死,出現葉鞘腐敗病症狀;而從自然孔口侵入的往往造成細胞死亡,則出現紫鞘病症狀。
二、症狀
葉鞘腐敗病從水稻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發生,主要在孕穗初期和揚花期劍葉葉鞘發病造成嚴重危害。
幼苗染病,葉鞘上產生褐色病斑,邊緣不明顯。種子帶菌,多數先感染不完全葉,隨後新出葉鞘發生褐色病斑,嚴重的可導致死苗。
分櫱期染病,葉鞘上或葉片中脈上初生針頭大小的深褐色小點,擴展後形成菱形深褐色斑,中間顏色較深,邊緣淺褐色。葉片與葉鞘交界處常呈現褐色大病斑。
孕穗至抽穗期發病,劍葉葉鞘首先罹病且受害嚴重。發病初期產生暗褐色斑點,擴大後顏色黃、褐,濃淡相間,呈現虎皮斑狀大型斑紋,中心部分顏色較淡,最外圍褪成黃綠色,邊緣暗褐色至黑褐色,較為清晰,是葉鞘腐敗病的典型症狀。輕者呈包頸半抽穗,造成減產;嚴重時病斑蔓延至整個葉鞘,形成枯穗或半包穗,包在鞘內的幼穗部分或全部枯死。溼度大時,在病葉鞘表面以及內部的幼穗上均可產生白色略帶粉紅色的黴狀物,即病菌的菌絲體、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穗難以抽出,結實很少或基本不結實穗頸、枝梗、穀粒上的症狀多為不規則的褐色斑點。
葉鞘腐敗病病狀易與紋枯病混淆,區別之處在於:
1>葉鞘腐敗病後期發生在劍葉葉鞘上,而紋枯病多發生在下部葉鞘上;
2>前者病斑似虎皮紋斑,褐色斑紋相間明顯;後者病斑雲紋狀,灰白色;
3>前者病部的病徵為白色略帶粉紅色的黴狀物,而後者主要為菌絲體,在後期糾結形成顆粒狀褐色菌核。
三、防治技術
水稻葉鞘腐敗病的防治應採取選用抗病品種和農業栽培管理措施相結合的預防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的綜合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
品種不同水稻葉鞘腐敗病發病率差異很大,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抗病豐產品種。選栽早熟、穗頸長、抗倒、抗(耐)病品種,淘汰感病品種。早稻可選用浙輻862、原豐早、二九豐、四梅4號、滬南早;晚稻可選用加湖5號、農試4號等抗病品種。
2.清除田間病株殘體
對上年發病地塊,及時處理病稻草;發病重的稻田,及時清除稻草殘體及田間稻茬。稻株殘體用作堆肥時,必須經過充分腐熟後再行施用。剷除田邊和水溝邊的雜草。
3.加強田間管理
搞好健身栽培,提髙水稻植株的抗病力。實行科學的測土配方施肥,氮肥與磷、鉀肥配合施用,避免偏施、過施氮肥,做到分期施肥,防止後期脫肥、早衰。沙性土壤要適當增施鉀肥,使水稻生長健壯,增強抗倒能力。雜交稻制種田的母本要及時噴施赤黴素,促進抽穗,防止出現包頸穗。對易倒伏品種及時做好排水曬田,降低田間溼度。積水田要開深溝排水,一般田要淺水勤灌,適時曬田,使植株生長健壯,後期不貪青。
4.治蟲防病
應根據當地的氣象條件及蟲情預測預報,結合苗情及時噴藥防治害蟲,避免害蟲的咬傷誘發病害發生。
5.化學防治
1>種子消毒可結合防治其他水稻病害,進行種子消毒,以減少菌源。可用25%咪鮮胺乳油,對雜交稻種用2000倍液浸種12~24h,浸種後直接催芽;或用40%禾枯靈可溼性粉劑250倍液浸種20~24h撈出後洗淨、催芽、播種。
2>成株期噴霧水稻破口到齊穗期是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以病叢率達到30%為施藥防治指標。噴施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每公頃用量60g;或75%三環唑可溼性粉劑,每公頃用量300g;或40%禾枯靈可溼性粉劑,每公頃用量900~1125g;或25%咪鮮胺乳油,每公頃用量900~1125g,以上藥對水噴霧,間隔10d,防治1~2次。還可兼治穗頸瘟、水稻葉尖枯病和稻曲病等。
來源:《中國農作物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