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葉鞘腐敗病的發生及其防治該病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發生。幼苗期染病,葉鞘上生褐色病斑,邊緣不明顯。分櫱期染病,葉鞘上或葉片中脈上初生針頭大小的深褐色小點,向上、下擴展後形成菱形深褐色斑,邊緣淺褐色,葉片與葉脈交界處多現褐色大片病斑。孕穗至抽穗期染病,劍葉葉鞘先發病且受害嚴重,葉鞘上生褐色至暗褐色不規則病斑,中間色淺,邊緣黑褐色較清晰,嚴重的出現虎斑紋狀病斑,向整個葉鞘上擴展,導致葉鞘和幼穗腐爛。溼度大時,病斑內外出現白色至粉紅色黴狀物,即病原菌的子實體。
防治該病的主要措施有:(1)合理施肥。採用配方平衡施肥技術,避免偏施、過量施氮肥,防止後期脫肥,沙性土要適當增施鉀肥。 (2)淺水勤灌,適時擱田,使水稻生育健壯,提高抗病能力。(3)田間結合防治稻瘟病噴藥可兼治本病。可用50%的苯菌靈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或每畝用50%的豐米超微可溼性粉劑75克,防效在60%左右;也可用40%的禾枯靈可溼性粉劑,每6畝用藥60--75克,對水60升噴霧,可兼治水稻紫鞘病、葉尖枯病、稻曲病等。
水稻褐變穗病的發生及其防治褐變穗病一般是由於出穗後不久穀粒組織軟弱,遇強風易損傷而感病,粒上出現褐色斑點或變褐,隨病勢進展變濃褐或黑褐色。成熟期溫度低、降雨多、日照少,病害更容易發生。發病嚴重時不僅影響稻米的品質,茶米、黑背米混人率高,降等降級,而且會造成減產。
褐變穗病的病原菌為交鏈孢黴菌和附球黴菌,一般附著在稻粒、稻稈、禾本科雜草的枯死株上越冬。特別是堤埂雜草割後堆放,孢子發生密度更高。 防治此病,每畝可於抽穗期用加收米80毫升+25%施保克60毫升或加收米80毫升+50%多菌靈80克,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