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孕穗期,把握住重要的促高產節點!

2021-01-08 欣欣玩種植

水稻孕穗期是水稻最重要的時期,此階段的水稻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並存,是穗數鞏固、粒數決定、粒重奠定的重要時期。

此時期尤其要注意做好水分管理和施肥管理,此外,病蟲害防治也不能掉以輕心。

科學管水

今年降雨較多,連續降雨會造成田間水層偏深,要及時排水,避免水淹苗。

稻田深水,即使光照充足也很難提高泥溫。

水稻拔節後,氣溫高,淹灌及秸稈還田的地塊會排出有毒氣體,宜反覆晾田,壯根保結實率,防底葉早衰,防倒伏。

建議採取「淺-溼-幹」方法,前水不見後水,不重曬,排水困難的地塊要採取強排措施。

適當施肥

水稻進入幼穗分化期時,追施穗肥是促進水稻高產的最後一個栽培措施。

適量施用穗肥,可防止穎花退化,增加穎花數,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

穗肥的施用要因田、因苗看天施用。

一般在抽穗前13-16天施用,每畝追施尿素 3-4 公斤,加氯化鉀 4-5 公斤或相同量的專用複合肥及水稻專用葉面肥等。

病蟲防治

水稻孕穗期,田間通風透光性差,加上適溫高溼,極易發生各種病害和蟲害。

稻縱卷葉螟危害葉片,幼蟲綴絲縱卷水稻葉片成蟲苞,幼蟲匿居其中取食葉肉,僅留表皮,形成白色條斑。

掌握在幼蟲二、三齡盛期噴藥防治。

可用藥劑:殺蟲單、殺螟松、銳勁特、吡蟲啉等。

稻飛蝨刺吸水稻汁液,會導致水稻倒伏,排洩物會招致黴菌滋生,還會傳播植物病毒病。

防治適期是二齡若蟲盛發期。

可用藥劑:撲蝨靈、異丙威、速滅威、混滅威、吡蚜酮、呋蟲胺等。

鑽心蟲主要指二化螟,通過蛀害水稻葉鞘、心葉、稻莖,造成枯鞘、枯心苗、白穗,成熟期造成半枯穗狀蟲傷株,導致嚴重減產。

為充分利用卵期天敵,應儘量避開卵孵盛期用藥,一般在孕穗抽穗期,卵孵高峰後五至七天,枯鞘叢率為5%-8%時,及時用藥防治。

可用藥劑:氯蟲苯甲醯胺、阿維菌素、氟鈴脲等。

稻瘟病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和各部位均可發生,根據發病時期和發病部位的不同,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枝梗瘟、穀粒瘟等,其中以葉瘟和穗頸瘟較為常見,為害較大。

苗瘟一般在秧苗三至四葉期或移栽前五天施藥;

葉瘟在發病初期即點片發生期施藥;

穗頸瘟在破口至始穗期開始施藥,以後視天氣情況在齊穗期施第二次藥。

可用藥劑:三環唑、稻瘟靈、嘧菌環胺、丙環唑加甲環唑、枯草芽孢桿菌、己唑醇加稻瘟靈等。

紋枯病水稻紋枯病從秧苗期至穗期均可發生,以抽穗期前後發病最盛,此病為害水稻葉鞘、葉片,嚴重時病菌可侵入莖幹並蔓延至穗部。

分櫱期的叢發病率達5%,或孕穗期達10%,抽穗期達20%時,即為施藥防治適期,施藥過遲收效不大。

可用藥劑:井岡黴素、己唑醇、苯醚甲環唑、丙環唑、嘧菌酯、噻呋醯胺等。

稻曲病水稻一旦感染稻曲病,基本上無治癒的可能。

稻曲病不僅影響水稻的產量,也威脅食用者的健康。稻曲病僅在穗部發生,病菌侵入穀粒後,在穎殼內形成菌絲塊,後轉變成墨綠色或橄欖色的孢子球,包裹穎殼。

施藥防治以水稻出穗前7-10天為宜,破口或出穗後施藥,不僅防效差且易發生藥害。

可用藥劑:紋曲清、多菌酮粉劑、複方波爾多粉、絡氨銅水劑、施保克、施保功等。

相關焦點

  • 水稻拔節-孕穗期,農民記住這4點,稈壯抗倒、穗長粒多、結實率高
    因此,拔節期-孕穗期管理是決定水稻後期是否倒伏、稻穗粒數、分枝數、穗長以及結實率的關鍵時期,此外,破口前也是防治病蟲害的關鍵時期,大家一定要抓住關鍵期進行科學的水肥管理,使幼穗分化較好,提高成穗率,爭取穗大粒多,莖節間充實,抗倒伏,為高產打基礎。
  • 水稻要高產,什麼時候補硼?教你這2個技巧,穗大粒多粒飽滿
    因此大家一致認為,等水稻揚花的時候再補硼,促進開花結實。這是大錯特錯的,等到揚花期在補硼,這個時候花器官已經建成了,如果前期發育不好,稻穗短,分枝少,穎花退化多,此時再怎麼補,也只能是促進沒退化的部分穎花授粉受精,灌漿結實。這對於實現水稻高產,遠遠不夠!
  • 有哪些水稻品種抗倒伏?防倒栽培不僅要品種好,還要做好4點措施
    一般抗倒伏水稻品種具有植株較矮、第三節間短、莖稈粗壯(乾物質密度大)、分櫱較強等特點,像美香佔2號、黃華佔、桂野豐等矮杆常規稻,抗倒性較好,粵禾絲苗、天優998、泰豐優208等優質高產品種,均是矮杆育種中的好品種。
  • 淺談水稻使用矽鋅肥的技巧,提高抗倒抗病能力,促分櫱促高產
    1、有效提高水稻抗倒伏抗病能力隨著優質稻的發展,倒伏問題已成為水稻高產和優質的最重要的限制因子,還是影響機械收割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倒伏會引起水稻光合產物的形成、運轉和儲藏嚴重受阻,導致產量下降,若遇連續陰雨天氣會黴變和穗上生芽,倒伏後影響收割機進行收割。
  • 袁隆平水稻新品種為何早熟又高產?科學家挖掘出一個重要基因
    水稻如何能既早熟又高產?我國多個科研團隊合作發現,一個名為Ef-cd的基因可將水稻成熟期提早7天至20天,不造成產量損失甚至具有不同程度的增產效果。挖掘和利用該基因,將有力促進綠色超級稻品種培育的減肥增效需求。該研究成果8月27日在線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
  • 回顧水稻全種植期的田間管理,來年再戰!
    水稻從種子萌發開始,經過髮根、長葉、分櫱、拔節、長穗、開花、結實等一系列生長發育過程,最後形成新的種子,稱為水稻的一生。 返青期:移栽後水稻從秧田到本田成活的緩衝期。 分櫱期:包括始期、盛期、末期(最高分櫱期)以及決定穗數關鍵時期的有效分櫱終止期。 長穗期:包括穗分化各期、拔節期以及外觀看到劍葉鞘膨鼓時的孕穗期。 結實期:包括抽穗開花期、乳熟期、蠟熟期、黃熟期和完熟期。
  • 水稻空秕粒是如何形成的?
    水稻空秕粒是指不受精的空粒和受精後不能發育的半空粒,正常栽培條件下,水稻空秕率為15%~25%,如果遇到不良氣候環境影響,水稻空秕率會增高,嚴重影響產量,因此,在水稻生產上除了爭取多穗大穗外,還要減少空秕粒,提高結實率,增加千粒重,才能獲得高產。把這些空秕粒變為飽滿成熟粒,水稻產量也就隨著提升上去。
  • 東北水稻中後期田間管理技術意見
    但5月以來,陰雨寡照天氣較多,部分地區水稻出苗偏遲,插秧進度延緩,栽插後前期分櫱偏差、長勢不均衡。目前,東北水稻正處於分櫱拔節至孕穗期,是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7月份以來,高溫高溼天氣易導致稻瘟病等加重發生。針對當前生產情況,東北水稻中後期要加強肥水調控,促進苗情轉化升級,搭好豐產的架子。  一是加強水分管理。
  • 中科院選育出「高產又好吃」水稻新品種
    新華社合肥1月19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通過近5年合作,利用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將水稻高產與優質控制基因「組裝」,選育出「高產又好吃」的水稻新品種「科輻粳9號」。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培育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關鍵基因
    DELLA蛋白的積累導致了「綠色革命」,實現水稻植株半矮化和抗倒伏的高產目標,NGR5蛋白高水平積累並不改變半矮化的優良性狀,但能增加水稻分櫱數,在減少氮肥施用量的條件下能進一步提高產量。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供圖中新網北京2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傅向東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歷時8年協作與攻關,研究發現並從現有水稻品種中獲得關鍵基因NGR5,有望培育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既為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分子設計育種奠定理論基礎,也提供出具有育種利用價值的基因資源。
  • 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設計育種研究獲進展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是我國60%以上人口的主糧。在糧食危機和人們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的雙重壓力下,育種學家和稻米種業長期以來致力於培育「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但是傳統育種進展緩慢。隨著水稻功能基因組的發展,「品種設計育種」應運而生,其重要內容之一是將重要農藝性狀關鍵基因的優異等位形式高效聚合,形成超級新品種。然而,品種設計育種實施中最優化育種策略的設計面臨挑戰,尤其對於高產優質複雜性狀綜合改良,迄今還沒有實現從概念到產品的報導。
  • 第三代雜交水稻,不僅僅是高產
    □ 第三代雜交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創紀錄,是生產力提高的主要衡量標誌,真正落實了藏糧於「技」,也讓藏糧於「地」戰略具有現實意義。 □ 雖然我國雜交水稻單產屢創新高,水稻單產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但仍比澳大利亞、美國、西班牙、日本、韓國等國水稻單產水平低,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 印度創紀錄高產水稻為拜耳雜交品種
    ,該公司以Arize品牌在印度、印尼、越南等主要水稻生產國經營常規雜交水稻,這些國家的水稻種植面積佔全世界水稻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Arize 6444是拜耳作物科學在印度推出的一系列雜交水稻品種中的一個。這一系列品種專為配合印度的氣候條件而開發,都比普通水稻增產20%甚至更多。Kumar用Arize 6444在印度種植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衛報》稱,當地農民新採用的一種名為水稻強化栽培體系(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SRI)的種植方法才是高產的最主要原因。
  • 高產之後,讓雜交水稻更優質
    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和推廣,對解決我國的溫飽問題貢獻很大。但由於雜交水稻的遺傳特點,一度品質不是很好。怎麼才能讓雜交水稻高產又優質,成了我們的攻關目標。十幾年前的一個春節,一位好友送給我一袋別國產的香米,吃起來柔軟無渣,清香微甜,非常可口。一碗飯下肚,我愛人忍不住說:「你育了一輩子種,什麼時候能培育出這麼好吃的大米,讓我們天天吃得到。」雖然是一句調侃的話,卻深深觸動了我。
  • 水稻高產攻關再創佳績 畝產最高達1019.33公斤
    我縣農業部門持續多年與農民一起進行水稻高產技術攻關,在「藏糧於技」的同時,也實現了「藏技於民」。日前,記者從縣農業農村局獲悉,今年我縣水稻高產攻關成績再創歷史新高,16位參與攻關的農戶畝產超過了900公斤,為歷年最多的高產集群;其中羽林街道楓家潭村何其龍攻關田畝產達到了1019.33公斤,為我縣第三次突破畝產噸糧,創下我縣水稻高產的新紀錄。
  • 臨沂市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獲袁隆平院士點讚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日訊2020年11月26日,臨沂市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項目攻關工作組赴湖南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向袁隆平院士匯報了莒南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做法,袁隆平院士給予「此高產攻關典型經驗很好」的高度評價。
  • 水稻倒伏哪個時期易發生?如何科學防倒伏,實現高產抗倒栽培?
    近幾年水稻倒伏頻頻發生,給稻農生產上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如近期東北部分地區連續遭遇降雨、大風等天氣,多地水稻、玉米發生大面積倒伏。針對水稻生產的實際情況,科學分析倒伏發生時期、類型、成因,總結經驗,制定防治對策,為今後科學開展防止水稻倒伏,減少損失提供參考。歡迎點擊關注【雲眾地農服】,每日更新!
  • 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原標題: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許天穎 陳潔)1月9日,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揭曉,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教授團隊研究項目「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通過20年的系統研究,發掘出水稻廣親和、早熟和顯性矮稈基因,開發相應分子標記和育種技術,成功培育秈粳交高產水稻新品種
  • 研究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高產抗病的分子機理
    水稻株型是決定水稻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塑造水稻理想株型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IPA1(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是此前克隆的調控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主效基因,編碼一個含有SBP-box結構域的轉錄因子,調控多個生長發育過程,其功能獲得性突變體具有無效分櫱少、莖稈粗壯抗倒伏、穗大粒多產量高等優異農藝性狀(Jiao et al., Nat Genet, 2010),該基因已應用於培育「嘉優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種。
  • 新發現助力「綠色革命」水稻新品種高產且高效—新聞—科學網
    該成果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深入理解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調控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分子機制,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一種新的育種策略,這預示著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即將到來。目前的實驗數據是,正常的水稻每公頃210公斤氮素總量投入,而現在運用新基因,只需要120公斤氮素總量投入,可以達到相同的產量。 另外,傅向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項研究的突破點在於,發現NGR5不僅是植物響應氮素的正調控因子,還是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中的一個新的重要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