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水稻倒伏頻頻發生,給稻農生產上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如近期東北部分地區連續遭遇降雨、大風等天氣,多地水稻、玉米發生大面積倒伏。
針對水稻生產的實際情況,科學分析倒伏發生時期、類型、成因,總結經驗,制定防治對策,為今後科學開展防止水稻倒伏,減少損失提供參考。歡迎點擊關注【雲眾地農服】,每日更新!詳解各地農作物病蟲草害如何防治,同時為農民朋友解答相關問題。
水稻倒伏發生時期及類型
水稻倒伏發生時期:主要在灌漿中、後期至成熟期,尤其在穀粒灌漿期最易發生。據調查分析,主要由於八九月份的颱風和病蟲危害所致; 其次是栽培措施不當所引起的。
倒伏程度:按倒伏傾斜的度數可分為 3 級:
一級倒伏(斜):植株傾斜與地面夾角小於 45℃之間;
二級倒伏(倒):植株傾斜與地面夾角大於 45℃。
三級倒伏(伏):植株平鋪地面。
倒伏類型:根倒伏與莖倒伏根倒伏:即直立莖稈由根部的傾斜而產生的平地倒伏。多發生在灌漿期、蠟熟期,籽粒已形成,遇到風雨支撐不住而發生的倒伏,受損相對較小。
莖倒伏:即基部莖節的彎曲或折斷。與品種、施肥有關,莖稈細弱,基部節間拉長,負擔不起上部的力量,發生倒伏,倒伏一般發生在抽穗期。
從倒伏的情況看,水稻倒伏主要以根倒為主,按照倒伏傾斜角度分類標準看,3種類型均有發生。
科學分析倒伏的原因
主要是內外因素綜合影響所致,外因主要是水稻生長後期由於遇到特殊天氣支撐不住而發生倒伏,內因是水稻栽培管理措施不得當為水稻倒伏埋下了隱患。
1、品種抗倒伏性差。莖稈細軟,根系發育不良,這樣的品種成為了水稻倒伏的內因。
2、翻地過淺或不翻地導致根系發育不好,容易倒伏;
3、栽培方式引起倒伏。插秧過密,直播稻根系淺,保苗株數過多,杆軟易倒,還容易得紋枯病,一旦遇到不良天氣易招致倒伏;
4、有的稻田長期灌深水,地勢低洼的老水田區,不曬田或者不能曬田,這樣長期積水造成莖稈基部節間纖細,下部葉片早死,根系發育不良而倒伏。
5、重施氮肥輕磷鉀肥,使植株生長過旺,封行過早,節間增長,穗期葉面積過大,貪青晚熟,造成徒長倒伏。
6、病蟲害防治不當。紋枯病、二化螟和稻飛蝨防治效果差,紋枯病嚴重時導致基部葉片失去養根功能,稻飛蝨、二化螟嚴重時直接導致莖稈枯死等。
7、狂風驟雨容易導致水稻倒伏。
何實現高產抗倒栽培?
選用抗倒品種。水稻品種是防止倒伏的一個主要原因,凡植株矮,節間短,莖稈粗壯,葉片直立,劍葉短以及根系發達的品種就不易倒伏,反之則為易倒品種。因此生產上首先選擇高產優質抗倒的品種是防止水稻倒伏的關鍵。
適時播種。選用合適的播種時間和方式。根據抽穗期的要求,結合各地不同的氣候特點確定合理的播種時間。播種時要稀播、勻播,培育多櫱壯秧。
科學管水。科學管水是根系生長良好、預防倒伏的關鍵。一般在移栽到分櫱前期淺水勤灌,中期灌、露結合,淺灌為主;畝苗數達預期有效穗數80%苗時落水曬田;有水抽穗,後期乾濕壯籽,成熟前5-7天田間可排乾水,不能斷水過早。
合理施肥。根據目標產量和土壤肥力,因地因土因種施肥,適當減少氮肥的用量,增加磷、鉀肥以及微量元素矽肥和鋅肥等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施用採取三段四次分期施肥方法:三段:前促、中控、後補;四次:基肥、分櫱肥、穗肥、粒肥。
化學調控。對於株高過高、容易倒伏或莖稈細軟的優質稻品種,宜採用抑制性縮短基部節間的調控方式,於分櫱前期,噴施調控劑(如猛發兜矽鋅肥),均勻撒施。
病蟲害綜合防治。必須確立「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做到無病先防,一旦發病在發病初期防治一次,嚴重的地塊防治二次。保護莖稈不受病蟲害破壞,盡力降低莖稈的受害程度。
發生倒伏應對措施
如果有倒伏現象的水稻田,及時把水排乾,防止水稻生芽、爛籽;倒伏後,可以噴施磷酸二氫鉀或者其它促熟產品,促進水稻早熟,使莖稈中的營養轉到籽粒中。
雲眾地服務宗旨:幫助農民科普種植技術知識,解決農民種植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