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類
稻食根葉甲是幼蟲食根、成蟲食葉的危害水稻的葉甲類害蟲的統稱,屬鞘翅目葉甲科,別名稻根葉甲、稻食根蟲、稻根金花蟲、稻水葉甲,俗稱飯豆蟲、下澇蟲、食根蛆,是水稻根部的重要害蟲之一。我國常見4種:長腿食根葉甲( Donacia provost Fairmaire)、短腿食根葉甲(D. frontalis Jacoby)、多齒食根葉甲(D. lenzi schonfeldt,又名斑腿食根葉甲)和雲南食根葉甲(D. tuber frons Goecke),其中長腿食根葉甲分布最廣,國內多數省份均有分布,危害相對最重;短腿食根葉甲分布於黑龍江、北京、河北、山西、江蘇、江西、福建、廣西;多齒食根葉甲分布於江蘇、安徽、湖北、江西、湖南、臺灣;雲南食根葉甲則分布於雲南、四川。下文主要介紹長腿食根葉甲。
二、分布與危害
長腿食根葉甲,又名稻根葉甲、長腿水葉甲,在我國長江流域、華南及陝西、遼寧等地均見危害水稻,國外分布於日本。20世紀50年代國內多省份的老漚田和山區冷水田常大發生。60年代以來,隨著排灌條件的改善,危害面積大為縮小,主要在西南的一些排灌條件仍然較差的地區發生,如60~80年代,貴州全省的13萬餘hm2的冷、爛、鏽水稻田中,約25%常年發生該蟲危害。
90年代以來,隨著耕作技術改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免耕面積擴大,藕、慈姑、茭白等水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田間管理粗放,積水荒地增多,長腿食根葉甲發生又有所回升,西南稻區常見成災。如雲南省90年代以來多地有成災記錄,其中,永勝三川鎮1998年、寧洱縣2009年一般損失稻穀10%~15%,嚴重的田塊顆粒無收。
在湖北利川和貴州凱裡等地,2008~2012年,年年都有發生,危害區域由原來的零星小面積發生向集中連片大面積危害發展,加重危害的趨勢明顯;凱裡2012年未防治稻田的稻穀損失達50%~70%。南方其他稻區僅偶見成災,如1996年福建建甌市迪口鎮單季晚稻田發生稻根葉甲面積500hm2,損失稻穀10%~20%。北方稻區近年亦偶見成災。如2012年,在陝西省旬陽縣仁河口鎮橋上村發現有近1hm2稻田發生水稻食根葉甲,平均被害總率8.2%,嚴重田塊達30%~50%。
寄主植物除水稻外,還有長葉澤瀉、矮慈姑、眼子菜、鴨舌草、李氏禾、茭白、蓮藕和稗等多種水生植物。
幼蟲危害水稻鬚根,成蟲取食水稻葉片,以幼蟲危害較重。受幼蟲危害,稻株矮小,葉片發黃,生育期推遲,有效分櫱和穗粒數減少,嚴重時造成整穴死苗;受害株的白根數少,鬚根短小,容易拔起,常可找到大量附著於稻根的幼蟲或蛹。
三、防治技術
採取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即:改善農田排灌條件;消滅田間雜草寄主,減少田間有效蟲源。根據早春氣溫變化和蟲情,按需進行化學防治。
1. 農業防治
1>改造低洼積水田,創造有利的排灌條件,是防治該蟲的最根本途徑。排灌條件改善後,可在冬季排出田間積水,使土面乾裂,可有效壓低越冬基數;或實行水旱輪作,通過旱作改變幼蟲和蛹賴以生存的土壤溼度環境,破壞滋生場所;移栽後發現此蟲為害,排灌便利時可及時排水曬田,至泥土開裂後再灌水可減輕為害。此外,還可通過冬翻,將越冬幼蟲翻到泥面上凍死、曬死,或被鳥啄食、被菌類寄生。
2>清除雜草,減少中間寄主。根除眼子菜、矮慈姑等雜草,將其清除田後,進行集中處理,以減少幼蟲密度。避免「免耕田」,清除田間雜草。
3>放鴨食蟲,在犁田或耙田時放鴨群啄食害蟲,有較好的滅蟲效果;有條件的地方還可進行稻鴨共育。據觀察,鴨對食根葉甲較敏感,可區分有蟲和無蟲的稻株,啄食受害稻根上的幼蟲和蛹,不會傷及無蟲稻株,但受害稻株會被鴨子翻出土面而受到進一步傷害。
2. 化學防治
重發地區,可根據發生情況,採用以下方法:
1>除草控蟲用除草劑消滅田間眼子菜等寄主,切斷和減少幼蟲在水稻生長期的飼料和滋生場所。
每667m2可選用25%敵草隆可溼性粉劑75g、56%2甲4氯鈉可溶性粉劑45g或10%吡嘧磺隆可溼性粉劑10g與30%苄嘧磺隆可溼性粉劑25g混用,拌細土20kg于晴天撒施,田水保持在3~5cm,經7~8d後眼子菜、野慈姑等雜草開始腐爛死亡。
水稻移栽後30d和雜草3~5葉期,每667m2用70.5%2甲4氯·唑草酮水分散粒劑50~60g,對水30~40kg噴霧,可有效防除眼子菜、矮慈姑、野荸薺等雜草。
2>直接殺蟲
移栽前後用藥,a. 插秧前施毒土,結合最後一次耙田,每667m2選用50%辛硫磷乳油250mL、40.7%毒死蜱乳油140g或5%毒死蜱顆粒劑1.2~1.6kg,拌溼潤細土20~25kg均勻施入田中;或茶籽餅粉20kg撒入田內殺死幼蟲。b. 秧苗移栽後5~7d,結合追肥和化學除草,每667m2用巴丹原粉1.5kg或5%辛硫磷顆粒劑1.5kg與化肥拌勻施入稻田,讓田水自然落幹,可有效殺死幼蟲。
稻食根葉甲危害水稻的初期,可進行根區土層施藥,每667m2撒茶籽餅粉20kg,或5%辛硫磷顆粒劑3kg、50%辛硫磷乳油160mL對水1.5kg稀釋後,與25~30kg細幹土(沙)均勻混合製成毒土,於午後或傍晚撒在放幹水的稻田中,翌日放水3~5cm浸田,3d後恢復正常水管理。
成蟲盛發期,每667m2選用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20~30g,或40.7%毒死蜱乳油50~60ml、90%敵百蟲可溶粉劑100~200g或20%氯蟲苯甲醯胺懸浮劑30~40mL,對水50~60kg噴霧。
來源:《中國農作物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