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與危害
稻稈潛蠅,又名稻稈蠅、稻鑽心蠅、雙尾蟲,屬雙翅目稈蠅(黃潛葉蠅)科。國內分布於西南、華南、長江中下遊地區,在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地較常見;國外如朝鮮、日本、越南也有該蟲危害的報導。寄主植物有水稻、冬小麥、稗草、鵝觀草、李氏禾、細長早熟禾、看麥娘、亨利三毛草、棒頭草、大看麥娘等。
稻稈潛蠅危害水稻,在我國最早見於20世紀50年代末湖南新寧,該縣曾有4600hm2早稻受其危害。自70年代末以來,隨著雜交稻的推廣,冬種面積的擴大,該蟲發生區域擴大,在山區、丘陵區發生較多,局部地區受害嚴重程度甚至超過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蝨。該蟲原本以高海拔稻區發生較重,80年代以來有向低海拔山區擴展的趨勢。據報導,浙江新昌從1977年開始危害加重,80年代年發生面積達2000hm2左右,每年損失稻穀15萬~20萬kg。浙江開化,1990年、1991年早稻和中稻合計發生面積分別達3700hm2、5200hm2,損失稻穀20%以上,且發生區域由之前的海拔200m以上擴展到海拔130m。
湖南慈利丘陵山區,1980年開始雜交中稻秧苗被害株率常在40%左右,嚴重的達80%以上,後期被害穗率達2%左右;1982年開始該蟲害向低山區發展,丘坪區早稻秧苗被害株率常達3%左右,最高達95%;晚稻秧苗被害株率達25%左右,後期被害穗率達1%左右。重慶涪陵,1986年首次發現稻稈潛蠅危害水稻,1998年發生面積達1.67萬hm2,佔水稻種植面積的45%。四川,自90年代中期以來發生危害迅速加重,1997年發生面積曾達到15萬hm2,四川西北冷涼稻區嚴重發生田塊蟲穗率高達20%~30%,是當年僅次於螟蟲的水稻第二大害蟲。湖南綏寧縣,2000年以來該蟲害已從山區向丘陵及全縣各稻區擴展,逐漸上升為當地主要害蟲。
二、症狀
稻稈潛蠅幼蟲孵化後蛀入稻莖內危害心葉、生長點或幼穗。苗期受害,被害葉出現縱向長條狀裂縫,抽出的新葉扭曲或枯黃。被害株較健株矮8~12cm,形成無心苗,並有腐臭味,但單株分櫱較健株多。幼穗分化期受害,穎花退化,抽穗後穗形扭曲,穗部分無穀粒,僅有少許退化發白的枝梗或畸形小穎殼,呈「花白穗」或「雷打稻」,嚴重時,稻穗呈白色,直立不彎頭,與螟害白穗相似。受其危害,稻穗總粒數、實粒數明顯減少,結實率降低,千粒重下降,常損失5%~10%,重的達20%~60%。
在發生3代區,全年以第一代幼蟲發生較整齊,蟲口密度最高,該代危害的早稻分櫱期、單晚稻苗期的被害率為全年之冠。因夏季高溫第二代蟲口迅速下降,取食時斷時續,對晚稻苗期和分期的危害不重,但危害單季稻幼穗時影響仍可能較大。
三、防治技術
1. 農業防治
因地制宜利用抗(耐)蟲品種,調整品種布局,推遲播種期,使水稻生育期與害蟲發生期錯開而避免或減輕受害。單季稻、雙季稻混栽山區儘量不種單季稻,可抑制發生量。單季稻區,可用中熟品種替代遲熟品種,不但可因適當推遲播種期,避過越冬代成蟲的產卵高峰期,還因能使收穫期提早,減少越冬代成蟲羽化,從而壓低越冬基數。
改進育秧技術,推廣旱育稀植技術或工廠化育秧,使秧苗避過第一代稻稈潛蠅產卵高峰。改進施肥灌溉技術,可減少稻稈潛蠅的危害。針對山區冷水串灌漫灌現象嚴重,採取開三溝(避水溝、遷回溝、豐產溝)技術,適時排水曬擱田可減輕稻稈潛蠅發生,增加產量據越冬代幼蟲在看麥娘等禾本科雜草和麥苗上越冬的特點,採取「除草滅蟲」的措施。即在冬季抓好田埂、空閒田地除草;對早播麥田看麥娘基數高的,可於麥苗2葉期前後,按常規方法噴施綠麥隆除草劑。早稻田提早翻耕,尤其是看麥娘多的田塊,應及時灌水翻耕,消滅越冬寄主上的幼蟲和蛹,能有效降低蟲口基數。
2. 化學防治
在發生3代區,一般採用「狠治一代,挑治二代」的防治策略。第一代發生整齊,危害面廣,在發生區內普遍狠治一代,不僅當代有良好的保苗效果,而且還能壓低二代基數;第二代常遇高溫乾旱,危害局限於山壟田和冷水田,因此對二代實行挑治可經濟有效地控制局部危害。
防治適期應掌握在孵化始盛至孵化高峰期,在將危害率控制在3%左右的前提下,防控指標可確定為秧田每百叢有卵10~15粒,大田每百從有卵15粒以上,分櫱力強的品種可適當放寬指標。在生產實際中因卵不易觀察,有的地方將防治適期推遲到低齡幼蟲期。如,浙江臨安等地提倡在卵孵盛期後查株害率(即稻苗剛展出的「破葉」為標誌),秧田期株害率在1%以上,本田期株害率4%以上進行防治。在早稻穗期常年受害較重的地區,應在水稻幼穗分化初期或即將進入拔節期時施藥。
考慮到稻稈潛蠅幼蟲在水稻心葉內發生危害,一定要選擇內吸性藥劑。一般每667m2用40%樂果乳油60~90mL,拌細沙土15~20kg撒施效果較好。也可以每667m2選用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30~50g、40%樂果乳油45~60mL、25%殺蟲雙水劑150~200mL或25%喹硫磷乳油150~200mL,對水40~60kg手動噴霧或對水15~20kg機動彌霧,噴藥時務必噴勻、噴透。常發區或發生較重的田塊,在施藥5~7d後,應再噴藥1次,以保證防治效果。僅噴霧防治1次或錯過防治適期,對稻稈潛蠅防效差用毒土在根區施藥效果略優於噴霧2次。此外,不管是撒毒土還是噴霧,防治時田間一定要保持淺水層3~5d。
來源:《中國農作物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