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稈潛蠅在山區一季稻田,特別是山陰冷浸田12582農信通網站中,已成為一種主要害蟲,其危害程度已超過了二化螟。
稻稈潛蠅以幼蟲在稻株莖端生長點附近取食危害水稻,第1代造成稻株心葉扭曲,不能正常生長,或抽出的葉片成「柵欄」破裂狀;第2代危害幼穗的枝梗和穀粒,使抽出的稻穗缺枝少粒,成為不勾頭的「光頭穗」、「朝天穗」,嚴重影響稻穀產量。
稻稈潛蠅幼蟲細小,危害期長,取食部位隱蔽。危害初期農民往往不重視,等到大面積發現被害稻株再行打藥防治時,藥液又不能直接噴到蟲體上,防效較差。
稻稈潛蠅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
雙翅目,黃潛葉蠅科。別名稻稈蠅、稻鑽心蠅、雙尾蟲等。分布在黑龍江、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省。
寄主 水稻、小麥、看麥娘、早熟禾、稗草等。
為害特點 以幼蟲蛀入莖內為害心葉、生長點、幼穗。苗期受害長出的心葉上有橢圓形或長條形小孔洞,後發展為縱裂長條狀,致葉片破碎,抽出的新葉扭曲或枯萎。受害株分桑增多,植株矮化,抽穗延遲,穗小,秕谷增加。幼穗形成期受害出現扭曲的短小白穗,穗形殘缺不全或出現花白穗。近年該蟲為害呈上升的趨勢。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2.3—3mm,翅展5—6mm,體鮮黃色。頭部、胸部等寬,頭部背面有1鑽石形黑色大班;複眼大,暗褐色;觸角3節,基節黃褐色,第二節暗褐色,第3節黑色膨大呈圓板形,觸角芒黃褐色,與觸角近等長。胸部背面具3條黑色大縱斑,腹部紡錘形,各節背面前緣具黑褐色橫帶,第1節背面兩側各生1黑色小點。體腹面淺黃色。翅透明,翅脈褐色。足黃褐色,財節末端暗黑色。卵長0.7一lmm,白色,長橢圓形。末齡幼蟲體長約6mm,近紡錘形,淺黃白色,表皮強韌具光澤。尾端分兩叉。蛹長6mm,淺黃褐色至黃褐色,上具黑斑,尾端也分兩叉。
生活習性 福建年生2—3代,湖南、湖北、貴州、雲南、
浙江等地年生3代。湖南新寧一帶翌年3月底一4月上旬,成蟲把卵產在秧苗上,4月中旬孵化,初孵幼蟲借露水沿葉背向下移動侵入心葉為害直至5月中旬化蛹,6月羽化。二代幼蟲於6月下旬一7月上旬孵化,為害孕穗及抽穗期的水稻。第二代成蟲羽化不整齊,羽化後飛至紅薯田,9月下旬一10月陸續到馬鈴薯、秋養、秋菜、看麥娘及早播冬小麥葉片上產卵。卵散產,一般一葉一卵。冬暖夏涼的氣候適其發生,日均溫35℃以上,幼蟲發育受阻。多露、陽光不足、環境潮溼、田水溫度低為害重。海拔3000m以上的山區受害更重。
防治方法
(1)單季稻、雙季稻混栽山區儘量不種單季稻,可抑制發生量。
(2)加強田間管理。冬春季結合積肥,剷除田邊、溝邊、山坡邊的雜草,以消滅越冬蟲源;排水曬田可減輕為害。
(3)加強蟲情預測預報,進行藥劑防治。
採用狠治一代,挑治二代,巧治秧田的策略。一代為害重且發生整齊,盛期也明顯,對防治有利。成蟲盛發期、卵盛孵期是防治適期,當秧田每m2有蟲3.5—4.5頭或本田每100叢有蟲1—2頭或產卵盛期末,秧田平均每株秧苗有卵0.1粒,本田平均每叢有卵2粒時開始防治成蟲噴灑80%敵敵畏乳油或50%殺螟松乳油,每667m2 50ml,對水50kg。防治幼蟲用40%樂果乳油150—200ml對水50kg噴霧,也可用50%殺螟松乳油,每667m2用藥100ml,對水50kg;秧田可用3%克百威顆粒劑,每的7m2 2—3kg,拌細土20kg撒施。對帶卵塊的秧田,可用40%樂果乳油250倍液浸秧根1分鐘,也可用50%殺螟松乳油300倍液或36%克蟎蠅乳油1000倍液浸秧根。浸秧時間需根據當時溫度、秧苗品種及素質先試驗後再確定,以防產生藥害。
馬上豐服務團隊,以愛農救國為己任,生物角度解決現代農業難題。服務涵蓋:育苗基質、中藥殺蟲劑、作物生理優化劑、非糞便生物有機肥、中藥殺菌劑、生物除草劑等。敬請關注微信:愛農救國會或hans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