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防控策略
因地制宜選用抗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的水稻品種,加強健身栽培和生態調控,優先使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手段,科學合理使用高效、低毒、環境友好型化學農藥開展藥劑防治,綜合防控水稻病蟲草害。重點做好水稻惡苗病、立枯病、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潛葉蠅、負泥蟲、稻搖蚊、二化螟、稻螟蛉等主要病蟲害的防治,積極採用「苗床帶藥下田」、「一噴多防」等輕簡化措施,減少用藥次數和用藥量,助力我省綠色水稻生產。
二
主要病害防治技術
1.水稻惡苗病。目前我省防治水稻惡苗病的藥劑中,浸種以氰烯菌酯為主,少數地區還在使用咪鮮胺,但已產生較明顯抗性,不建議再用於水稻浸種。包衣以含有精甲 咯菌腈、精甲 咯菌腈 嘧菌酯、甲霜 種菌唑(頂苗新)、戊唑醇成分的種衣劑為主。對生產上惡苗病易感水稻品種,為確保防控效果,防止藥劑因病菌產生抗性而突然喪失防效,宜採取包衣後再浸種的雙重防控措施。如單一浸種,則應注意輪換使用藥劑,避免產生抗性。同時,浸種時可按比例加入芸苔素內酯、碧護等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利於出苗快、出苗齊、根系發育好。生產有機水稻可使用生物製劑寡雄腐黴1500倍液浸種,或利用濃度為1%的石灰水消毒,浸種7天,注意使用石灰水浸種期間不能攪動。利用智能化催芽車間內的大型浸種箱浸種時,應嚴格按照智能程控浸種催芽技術規程操作。每網兜內裝種量控制在25千克左右,碼成「井」字垛,垛和箱四周要留有10釐米的距離,碼垛上部要儘量平整,並低於箱上口20釐米~30釐米。將13℃~15℃浸種水注入浸種箱內,水層以沒過種子20釐米為宜,再將浸種劑配置成母液後,均勻潑灑在浸種箱內。按浸種標準水溫控制在13℃,打開噴淋工作狀態,保持箱內恆溫,並使藥劑均勻分布在箱內。
2.水稻苗床病害。主要有立枯病、青枯病和綿腐病等。床土調酸和消毒是預防立枯病的重要措施。床土酸度要調至pH 4.5~5.5之間,特別注意的是,壯秧劑調酸效果極為有限,有條件的,應在使用壯秧劑同時,用固體硫酸等進一步調酸。床土消毒可採用甲霜 噁黴靈、精甲·噁黴靈或噁黴靈等藥劑。秧苗1葉1心期開始通風煉苗,以降低棚內溫度,防止秧苗徒長。1葉1心~2葉1心期或立枯病發病初期,選用甲霜 噁黴靈或精甲·噁黴靈+芸苔素內酯或碧護等化學藥劑進行防治。若秧苗3葉期左右發生青枯病,可使用枯草芽孢桿菌生物藥劑專用型,促進水稻生根,嚴重的應採取立即灌水上床的方法,水層高度為苗高的2/3,有條件的應及早異地寄秧或插秧。發生綿腐病的苗床,應加強通風排溼,並在發病初期使用甲霜靈、精甲霜靈、氰霜唑、硫酸銅或鹼式硫酸銅全田噴霧。
3.水稻稻瘟病。包括稻葉瘟和穗頸瘟,根據我省稻瘟病發生特點,無論前期葉瘟發病輕重與否,只要水稻品種不抗病、發病條件適合,後期均有可能發生穗頸瘟。稻瘟病的防治原則:首先要從種植抗病品種入手。各地要根據近兩年水稻品種抗病性監測結果,積極指導當地水稻生產,為科學有效控制稻瘟病提供基礎技術保障。有關縣份可參照「部分水稻主栽品種在部分縣份稻瘟病發生風險等級表」(附後),結合當地監測圃內品種抗性表現及生產田發病情況,指導農戶合理種植抗病品種,從根本上降低稻瘟病暴發風險。同時,根據不同品種發生稻瘟病風險等級,結合栽培狀況與天氣條件,有針對性地開展分類精準防控指導。其次是抓早防、抓預防。即:早防葉瘟,預防穗瘟。防治葉瘟應在田間病指達到2級時及時施藥;穗頸瘟必須採取提前預防,發病後再打藥不能減輕病情。預防穗頸瘟必須在水稻破口期打第1遍藥;品種發病風險高、氣候適宜病害流行時,要在齊穗期打第2遍藥,如天氣條件仍適宜發病,還要考慮再防1次。防治藥劑應儘量選擇防效好、具有增產和兼防紋枯病、稻曲病效果的藥劑,做到「一噴多防」和「防病增產」,並優先選擇生物藥劑,如枯草芽孢桿菌、井岡 蠟芽菌、多抗黴素、春雷黴素、春雷·寡糖、申嗪黴素、四黴素等;化學藥劑可選用丙硫唑、肟菌酯 戊唑醇、烯肟菌胺 戊唑醇、嘧菌酯 戊唑醇、嘧菌酯、苯甲 嘧菌酯、嘧菌酯 咪鮮胺、吡唑醚菌酯(僅限微囊懸浮劑)等藥劑。發生穗頸瘟風險大的地塊或天氣條件有利發病,上述藥劑應與稻瘟靈或三環唑混配使用,以確保有效控制稻瘟病。
4.水稻紋枯病。本田耙地平整灌水後,水稻移栽前,在田邊下風處使用適宜工具撈除菌核,帶出田外集中處理,減少紋枯病菌源。在水稻分櫱末期至孕穗期,病叢率達到20%時,可結合防治稻瘟病進行兼防。藥劑可選用井岡 蠟芽菌、多抗黴素、申嗪黴素、井岡黴素A等生物藥劑,或噻呋醯胺、氟環唑、苯甲 嘧菌酯、肟菌 戊唑醇、井岡 三環唑等化學藥劑。
5.水稻稻曲病。近幾年稻曲病發生範圍進一步擴大,危害呈加重趨勢,已發生地區要高度重視稻曲病的防控。稻曲病有效防控的兩個關鍵:一是必須準確把握住水稻破口前7天~10天(10%水稻劍葉葉枕與倒二葉葉枕齊平時)這一關鍵時期,及時施藥預防,如遇多雨天氣,7天後配合防治稻瘟病和紋枯病,進行第2次施藥。二是選用適宜藥劑。如井岡黴素A、井岡 蠟芽菌、申嗪黴素等生物藥劑,或氟環唑、鹼式硫酸銅、苯甲 丙環唑、肟菌 戊唑醇、戊唑醇、井岡 三環唑等化學藥劑。
6.水稻細菌性褐斑病。該病為細菌性病害,氮肥施用量大、長勢茂密田塊易發病。大風、陰雨低溫天氣有利於病害蔓延傳播,常與稻瘟病同期伴隨發生,防治時應採用細菌殺菌劑和真菌殺菌劑混配用藥,如噻黴酮、噻唑鋅、氯溴異氰尿酸等藥劑,於抽穗前期、齊穗期各噴施一次。
7.水稻穗腐病(褐變穗、褐變粒)。該病近年來在我省發生較為普遍,由層出鐮刀菌、新月彎孢菌、細交鏈孢菌和澳大利亞平臍蠕孢菌等多種病原真菌混合侵染,後期可能腐生一些其他病菌(微生物)。侵染穗部,致整穗或部分穀粒變黑,降低品質和千粒重。颳風、降雨條件下病情加重。防治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的同時,噴施芸苔素內酯、碧護等對該病可起一定兼防作用。
8.水稻赤枯病。為生理性病害,主要是由於缺鉀或缺磷造成,一般在分櫱末期發病,階段性低溫的氣象條件會加重病害。病株表現為矮小,生長緩慢,分櫱減少,下部葉片自葉尖沿葉緣向基部擴展變為黃褐色,並產生赤褐色或暗褐色斑點或條斑。防治赤枯病重點要改良土壤結構,保證田間土壤的透氣性,加強田間管理,淺水勤灌,同時要增施鉀肥,可追施磷酸二氫鉀。
三
主要蟲害防治技術
1.水稻潛葉蠅。水稻移栽後,宜淺水灌溉,下雨後雨水過深地塊應及時排水,避免深水漂苗、淹苗,以減少潛葉蠅落卵量,發生嚴重地塊可排水曬田。藥劑防治:一是採取苗床帶藥下田。在水稻插秧前1天~3天,苗床噴施生物藥劑短穩桿菌,或化學藥劑噻蟲嗪、吡蟲啉等帶藥下田,同時可加入優質葉面肥及芸苔素內酯或碧護等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加快移栽後水稻緩苗,縮短返青期。二是本田防治成蟲。可在潛葉蠅發生始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池埂上每隔30米左右設置一個誘蠅盤,內置糖醋酒混合液誘殺成蟲。三是本田防治幼蟲。可在水稻被害株率達到5%以上時,選用短穩桿菌、呋蟲胺、噻蟲嗪、吡蟲啉、吡丙醚等藥劑,採用植保無人機田間航化噴霧。
2.水稻負泥蟲。一是人工防治。可在6月份負泥蟲發生盛期,灌水到只露水稻苗尖,在清晨用笤帚將幼蟲掃落於水中,並迅速排水。二是藥劑防治。當本田百株幼蟲30頭時,可選用吡蟲啉、啶蟲脒、氯蟲苯甲醯胺等藥劑,採用植保無人機田間航化噴霧。
3.水稻二化螟。人工拔除。田間發現水稻二化螟危害的枯鞘或枯穗的被害稻株時,及時拔出,帶出田外銷毀,減少蟲量並防止幼蟲轉株為害。釋放稻螟赤眼蜂。在二化螟蛾始盛期,放蜂2次~3次,間隔3天~5天,每次放蜂10000頭/畝,田間均勻放置5個~8個點。放蜂高度以分櫱期蜂卡高於植株頂端5釐米~20釐米、穗期低於植株頂端5釐米~10釐米為宜。性信息素誘殺。超過防治指標但發生程度不重的地區,可採用性信息素誘殺,將蟲源基數有效控制在不需進行田間藥劑防治的程度。在6月中旬二化螟成蟲開始羽化時,根據地塊情況採取外密內疏的方式布局,集中連片使用二化螟性誘劑。選用持效期2個月以上的誘芯和乾式飛蛾誘捕器,根據發生程度和田塊布局,平均1畝~2畝放置1個,放置高度以誘捕器底端距地面50釐米~80釐米為宜,隨著水稻的生長逐步提高誘捕器放置的高度(誘捕器低端高於水稻葉尖10釐米),持續誘殺2個月。藥劑防治。分櫱期枯鞘率達到1%時施藥防治,採用蘇雲金桿菌(Bt.)等生物藥劑,或殺蟲單、殺蟲雙、殺螟丹、氯蟲苯甲醯胺、四氯蟲醯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或甲氧蟲醯肼等化學藥劑對水噴霧。視二化螟發生情況確定防治次數,每次間隔7天,並輪換用藥。
4.稻螟蛉。該蟲為我省水田次要害蟲,但近年在局部地區危害加重,已上升為當地主要害蟲。防治技術:當平均每穴蟲量達到10頭以上時,可選用氯蟲苯甲醯胺、四氯蟲醯胺、殺蟲單等藥劑田間噴霧防治,低齡幼蟲期可選用生物藥劑蘇雲金桿菌(Bt.)。
5.稻搖蚊。幼蟲俗稱「紅白線蟲」,為我省水田次要害蟲,近年局部地區為害加重。稻搖蚊取食水稻根莖,鑽拱影響水稻紮根。稻搖蚊一般情況下危害不大,重發年份,幼蟲量比較大時需打藥防治,可使用三唑磷、丁硫克百威等殺蟲劑,田間噴霧防治。
四
雜草防治技術
1.育苗秧田除草。育苗秧田應使用安全性較高的除草劑,如新馬歇特(含安全劑)、氰氟草酯、滅草松等,儘量避免使用丁 撲粉劑、丁 撲乳油、丁 噁乳油。苗床鋪盤前置床除草。如雜草已出土,可在鋪盤前1天~2天噴施敵草快,如雜草尚未出土可噴施吡嘧磺隆(草剋星)預防置床雜草頂盤。苗床封閉除草。可依據苗床取土田雜草種類,使用新馬歇特單劑或新馬歇特混用撲草淨,在播種覆土後均勻噴霧封閉。苗後莖葉除草。禾本科除草可噴施氰氟草酯,闊葉除草可噴施滅草松,但二者因拮抗作用不可桶混施藥,應間隔5天~7天各自獨立噴施。苗床除草禁止使用二氯喹啉酸、2甲4氯、2,4-滴丁酯、2甲 滅草松等激素類除草劑。
2.移栽本田化學除草。採取「早期治理」理念,採用「兩封一補動態精準施藥」防治策略,依據不同地區的氣象條件、土壤類型、水層管理條件以及田間雜草的發生種類、葉齡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合理選擇適宜藥劑及用藥次數,有的放矢精準施藥。生產中,可具體分解為「兩次封閉」、「兩封一補」、「一封一殺」、「一次封殺」等幾種模式。灌溉水充足稻田,雜草防控採用「兩封一補」策略,插秧前和插秧後各採用土壤封閉處理1次,以達到防控整個水稻生育期雜草的目的,插後20天視兩次封閉後的雜草基數,合理選擇是否進行後期的莖葉噴霧補防。在灌溉水緊缺稻田,雜草防控採用「一封一殺」策略,插后土壤封閉處理1次,插後20天莖葉噴霧處理1次。生產實際中,對於螢藺(水蔥)發生嚴重或上水整地過早,整地距插秧間隔期可達15天~20天的地塊,有使用經驗的,可在整地時使用丁草胺或丁草胺+吡嘧磺隆提早防控螢藺(水蔥)及早期發生的雜草。
插前封閉除草。稗草、闊葉草、莎草科雜草混合發生的地塊,採取多種除草劑混配防治為主,如,丁草胺或丙草胺或莎稗磷或苯噻醯草胺+噁草酮或丙炔噁草酮+乙氧氟草醚(注意低溫時慎重使用)等,可在耙地後插秧前3天~7天,採取毒土或毒肥法施藥;也可在插秧前1天~2天,單用噁草酮均勻甩施。插後封閉除草。以稗草、稻稗為主,野慈姑、雨久花、澤瀉、三稜草、螢藺等雜草發生量少的地塊,可在水稻插秧後5天~7天,選擇丁草胺或丙草胺或莎稗磷混配吡嘧磺隆或苄嘧磺隆,也可在插後10天~20天水稻充分緩苗後,使用五氟磺草胺或氟酮磺草胺或氟酮磺草胺+苯噻 苄。以野慈姑、澤瀉為主,其它雜草發生量少的地塊,可在水稻插秧後5天~7天,使用丁草胺或丙草胺或莎稗磷混配雙唑草腈,或改用苗後莖葉處理。以螢藺、三稜草、牛毛氈等莎草科雜草為主,其它雜草發生量少的地塊,可在插秧後10天~15天秧苗徹底返青後,使用嗪吡嘧磺隆或雙環磺草酮。雙環磺草酮對含有秈稻基因的水稻品種較為敏感,應注意避免使用。氟酮磺草胺、嗪吡嘧磺隆等新型高效除草劑因用量低,活性高,在使用時一定要做好二次稀釋,混土或肥要混勻,施藥後要防止竄水。苗後莖葉除草。以稗草為主的地塊,可使用二氯喹啉酸、氰氟草酯、嘧啶肟草醚、五氟磺草胺;以稗草、野慈姑為主的地塊,可使用嘧啶肟草醚、五氟磺草胺;以莎草科及闊葉雜草為主的地塊,可在水稻分櫱末期使用用滅草松+2甲4氯;以野慈菇、澤瀉、雨久花等闊葉雜草為主地塊,可使用氯氟吡啶酯;防治稻李氏禾可用嘧啶肟草醚。
3.直播稻田化學除草。應選擇直播水稻上登記的除草劑品種,並在試驗示範基礎上合理使用,切忌隨意加大藥量。直播水管稻田化學除草應採取前期土壤封閉控制稗草與後期莖葉處理控制闊葉雜草及多年生雜草相結合的方式。稗草發生早、發生密度較大地塊可採取播前、播後兩次土壤封閉除草。播前土壤封閉除草。於水整地後使用噁草酮或禾草丹標準用量70%左右,配合擴散沉降助劑均勻噴施,施藥時保持5釐米~10釐米水層,保水7天~10天,之後排淨水,換清水後播種。播前土壤封閉除草應注意:一是整地質量要高,土壤平整;二是噴霧要勻,嚴禁甩施或呲溜;三是遇低溫多雨天氣應避免使用。播后土壤封閉除草。於秧苗立針期曬田復水後,使用嘧草醚或丙草胺或禾草丹,有闊葉雜草發生時可混用吡嘧磺隆或苄嘧磺隆,施藥後保持水層3釐米~5釐米,保水5天~7天。苗後莖葉除草。一般在秧苗達到3葉1心期進行,根據草相選擇除草劑。防治稗草可使用氰氟草酯、二氯喹啉酸、噁唑醯草胺、雙草醚、五氟磺草胺、嘧啶肟草醚等;防治闊葉雜草及多年生雜草可使用滅草松+2甲4氯;防治野慈姑、澤瀉、雨久花等抗性雜草可使用氯氟吡啶酯或2,4-滴丁酸鈉鹽。
來源:省植檢植保站
審核:張曉紅
責任編輯:李昕澤
關注小平臺 共享大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