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英英兒
很多人會有認祖歸宗的概念,但是我們一直討論的蠶寶寶的祖先是什麼呢?
其實在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及精細圖譜繪製完成後,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即中國野桑蠶就是家蠶的祖先。家蠶是由人類經過五千多年的馴化而獲得了現在家養的白胖胖的蠶寶寶。
您知道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嗎?
當然,有很多!
下面就讓我給大家聊聊吧!
首先從幼蟲開始吧!野蠶幼蟲剛從卵中爬出來時,與家蠶寶寶一樣,黑乎乎的,小的像黑色螞蟻一樣,所以大家都稱它們為蟻蠶。
野蠶蟻蠶
家蠶蟻蠶
隨著寶寶們的一天天長大,你會發現它們差別就越來越明顯了。野蠶寶寶很少看到它們在桑樹上吃桑葉,據說它們是在早晚吃,吃飽了就快速爬到涼爽避雨防風的樹枝、樹幹、葉柄上休息。
為了不讓可能傷害它們的壞蛋發現,它們的體色就像樹杆顏色,頭胸仰著,像桑樹枝條,頭像潛伏的桑芽的形態和顏色。
如果大家不注意,真還是很難發現野蠶寶寶的。而家蠶寶寶長期在人們給予的相對穩定的溫溼度,光照條件下的蠶室中的蠶簸箕裡,吃著人們給它們挑選好的桑葉,吃飽了就睡,從不愁被壞蛋傷害,漸漸地黑灰色的野蠶寶寶也都變成了白胖胖的不愛動的家蠶寶寶了!
其次是上山結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野蠶寶寶同家蠶寶寶一樣,通常經過3-4次幼蟲蛻皮後,吃飽了就準備上樹結繭了。
野蠶寶寶通常會找一片新鮮的桑葉,在葉柄上先吐絲纏繞起來,再將桑葉捲起,穩當後,就開始吐絲結繭啦。
而家蠶寶寶吃足了後,人們會給它們提供舒適的蠶籠或簇,並放在通風換氣好的地方,讓它們吐絲結繭。經過大約2天後,它們都吐完絲結好繭了。野蠶寶寶可只結了一個灰撲撲的小小繭,可家蠶寶寶通常會結一個大大白白的繭。
那不怪野蠶寶寶了,它們可是生在野外呀,為了不讓壞蛋發現,體積會儘量的減小,而它們的繭色與枯葉顏色很像,營養也主要用於繁殖後代呀!
在繭中藏著一個由幼蟲蛻變成蛹的寶寶。野蠶寶寶的蛹體通常是深米黃色或黑色,蛹體較小,小尾巴愛動。蛹期大部分在10天左右,可有很少部分蛹期可以長大3個多個月。而家蠶寶寶蛹體是炒米黃色,個頭比家蠶寶寶要大很多,蛹期比較穩定在10天左右。
最後就是破繭成蛾了
蠶寶寶在繭中修養了10幾天後,由蛹蛻變為蛾,然後破繭而出,出來的可愛家蠶蛾寶寶和野桑蠶蛾寶寶的特徵差異更大了。
野蠶蛾寶寶全身一般都是黑色或茶褐色,翅膀大、身子瘦小,可以展開翅膀飛行。而家蠶蛾寶寶一般白胖胖的,特別是身體比野蠶蛾寶寶的胖了很多,不能飛行,只是可以拍打翅膀。
蛾出來後,相互找配偶,各自成家。家蠶蛾由於人們都是放在一起的,不用飛行去找,所以可以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找到配偶。可野桑蠶就不是那麼容易了,需要自己飛行去尋找,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有時可能需要幾天才找到配偶。
野蠶蛾
家蠶蛾
有時為了防止壞蛋侵害,野蠶蛾還會假死亡,給壞蛋造成一種不能吃的印象。
野蠶蛾假死
最後是繁殖後代-蠶卵
家蠶蛾寶寶找到配偶後,會在一天左右就產下大部分到蠶卵,並且在人們限定範圍裡所產的卵會排列的很整齊,如果卵要要越冬,那卵色會變成深褐色。
可野桑蠶蛾就不這麼聽話了,它們會按它們的意願產卵,它們不會在同一個地方產下所有的產卵,會在同一棵桑樹上的葉子上、樹枝上、樹幹上,甚至在不同的樹上產,所產的越冬卵是灰綠色或土灰色,與枯黃的樹葉或樹幹顏色很相似,這也是為了防止被壞蛋發現。當然野蠶蛾人為讓其產卵,也能在限定的空間產,可就不像家蠶那樣規矩了,會凌亂的產。
野蠶卵
家蠶卵
微信ID:sgcq2016
獲取好文|關注我們
✤ 總編輯 牧羊人
✤ 科學編輯 章可
✤ 文字編輯 VE RI T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