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蠶的祖先是誰呢?

2021-01-19 絲國傳奇


文 |英英兒



很多人會有認祖歸宗的概念,但是我們一直討論的蠶寶寶的祖先是什麼呢?


其實在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及精細圖譜繪製完成後,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即中國野桑蠶就是家蠶的祖先。家蠶是由人類經過五千多年的馴化而獲得了現在家養的白胖胖的蠶寶寶。


您知道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嗎?


當然,有很多!


下面就讓我給大家聊聊吧!



首先從幼蟲開始吧!野蠶幼蟲剛從卵中爬出來時,與家蠶寶寶一樣,黑乎乎的,小的像黑色螞蟻一樣,所以大家都稱它們為蟻蠶


野蠶蟻蠶

家蠶蟻蠶


隨著寶寶們的一天天長大,你會發現它們差別就越來越明顯了。野蠶寶寶很少看到它們在桑樹上吃桑葉,據說它們是在早晚吃,吃飽了就快速爬到涼爽避雨防風的樹枝、樹幹、葉柄上休息。


為了不讓可能傷害它們的壞蛋發現,它們的體色就像樹杆顏色,頭胸仰著,像桑樹枝條,頭像潛伏的桑芽的形態和顏色。


如果大家不注意,真還是很難發現野蠶寶寶的。而家蠶寶寶長期在人們給予的相對穩定的溫溼度,光照條件下的蠶室中的蠶簸箕裡,吃著人們給它們挑選好的桑葉,吃飽了就睡,從不愁被壞蛋傷害,漸漸地黑灰色的野蠶寶寶也都變成了白胖胖的不愛動的家蠶寶寶了!



其次是上山結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野蠶寶寶同家蠶寶寶一樣,通常經過3-4次幼蟲蛻皮後,吃飽了就準備上樹結繭了。


野蠶寶寶通常會找一片新鮮的桑葉,在葉柄上先吐絲纏繞起來,再將桑葉捲起,穩當後,就開始吐絲結繭啦。


而家蠶寶寶吃足了後,人們會給它們提供舒適的蠶籠或簇,並放在通風換氣好的地方,讓它們吐絲結繭。經過大約2天後,它們都吐完絲結好繭了。野蠶寶寶可只結了一個灰撲撲的小小繭,可家蠶寶寶通常會結一個大大白白的繭。


那不怪野蠶寶寶了,它們可是生在野外呀,為了不讓壞蛋發現,體積會儘量的減小,而它們的繭色與枯葉顏色很像,營養也主要用於繁殖後代呀!


在繭中藏著一個由幼蟲蛻變成蛹的寶寶。野蠶寶寶的蛹體通常是深米黃色或黑色,蛹體較小,小尾巴愛動。蛹期大部分在10天左右,可有很少部分蛹期可以長大3個多個月。而家蠶寶寶蛹體是炒米黃色,個頭比家蠶寶寶要大很多,蛹期比較穩定在10天左右。




                       家蠶繭                             野蠶繭


                         家蠶繭和蛹              野蠶繭和蛹                野蠶蛹背面                   野蠶蛹腹面


                家蠶蛹背面                   家蠶蛹腹面



最後就是破繭成蛾了


蠶寶寶在繭中修養了10幾天後,由蛹蛻變為蛾,然後破繭而出,出來的可愛家蠶蛾寶寶和野桑蠶蛾寶寶的特徵差異更大了。


野蠶蛾寶寶全身一般都是黑色或茶褐色,翅膀大、身子瘦小,可以展開翅膀飛行。而家蠶蛾寶寶一般白胖胖的,特別是身體比野蠶蛾寶寶的胖了很多,不能飛行,只是可以拍打翅膀。


蛾出來後,相互找配偶,各自成家。家蠶蛾由於人們都是放在一起的,不用飛行去找,所以可以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找到配偶。可野桑蠶就不是那麼容易了,需要自己飛行去尋找,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有時可能需要幾天才找到配偶。



 野蠶蛾



家蠶蛾


有時為了防止壞蛋侵害,野蠶蛾還會假死亡,給壞蛋造成一種不能吃的印象。



野蠶蛾假死


最後是繁殖後代-蠶卵


家蠶蛾寶寶找到配偶後,會在一天左右就產下大部分到蠶卵,並且在人們限定範圍裡所產的卵會排列的很整齊,如果卵要要越冬,那卵色會變成深褐色。


可野桑蠶蛾就不這麼聽話了,它們會按它們的意願產卵,它們不會在同一個地方產下所有的產卵,會在同一棵桑樹上的葉子上、樹枝上、樹幹上,甚至在不同的樹上產,所產的越冬卵是灰綠色或土灰色,與枯黃的樹葉或樹幹顏色很相似,這也是為了防止被壞蛋發現。當然野蠶蛾人為讓其產卵,也能在限定的空間產,可就不像家蠶那樣規矩了,會凌亂的產。


野蠶卵



家蠶卵



微信ID:sgcq2016



獲取好文|關注我們



✤ 總編輯  牧羊人

✤ 科學編輯  章可

✤  文字編輯 VE RI TAS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家蠶馴化史—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詹帥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王文、江蘇科技大學徐安英等合作,詳細闡述了家蠶被馴化的歷史
  • 家蠶的一生是怎麼度過的?這些詩句有解釋 | 少年科學粉
    國人在距今約7000年前開始將野蠶馴化為家蠶,在約4000年前馴化結束,其經歷馴化的時間約為3000年。也就是說,家蠶的祖先是野蠶。其實家蠶在這個眠期,並不是什麼都不幹,而是在體內發生複雜的生理變化,主要包括新皮膚的形成與舊皮膚的蛻去,也就是我們說的「蛻皮」。當蠶寶寶更換了新的衣服,就會繼續開始吃吃吃。蛻皮是家蠶長大的標記,每經歷一次蛻皮就會長大一歲,我們稱為「齡」。一般來說,家蠶在幼蟲期要經歷4次蛻皮、5個齡期。
  • 科學網—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家蠶研究 化繭成蝶
    2003年,面對嚴峻的國際競爭形勢,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合併為西南大學)教授向仲懷團隊率先完成了家蠶全基因測序,並於2004年在《科學》雜誌發表關於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的論文,極大提升了我國蠶業科學水平和國際地位,此後,中國躋身家蠶基因組研究前列。
  • 中國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組圖]
    中國家蠶基因組計劃項目主持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說:「我國率先向世界公布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標誌著我國在家蠶基因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領先地位,也是建立21世紀『絲綢之路'的起點和裡程碑。」中國是蠶絲業的起源地。
  • 狗狗的祖先是誰?
    那麼整天陪伴您的狗狗和貓咪的祖先是誰呢?今天就讓我帶大家來看看狗狗的祖先吧。狗狗是我們人類馴養的最早的動物,已經有幾萬年的馴養歷史。狗狗是由古狼演化來的,之後就一直跟人一起生活。由於家犬與我們人的關係非常密切,所以關於家犬的起源一直是古動物學家、動物進化學家、動物分類學家甚至人文及社會學家們非常關注的問題。
  • 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 (《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個苦味受體基因可以決定家蠶的桑葉專食性。「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栽桑養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蠶業生產上,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物來源。為什麼家蠶只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
  • 破解家蠶基因,絲綢之路煥發新光彩
    回國不久的夏慶友接到了一個讓他震驚無比的消息:原本待與日本共同開展的家蠶基因組計劃,被日方單方面中止,並且對方在政府的支持下,已單獨開展家蠶基因組研究長達3個月。看似平淡無奇的小家蠶,為什麼會讓國際合作形如一紙空文?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個苦味受體基因可以決定家蠶的桑葉專食性。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栽桑養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蠶業生產上,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物來源。為什麼家蠶只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
  • 乙醯化與家蠶,不能不說的那點事
    如今,在生物學領域中,家蠶(Bombyx mori)已經被作為研究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的理想模型物種。然而,家蠶仿佛被賴氨酸乙醯化修飾的研究所忽略了——之前沒有任何關於家蠶中乙醯化修飾組學的文章發表,甚至沒有關於昆蟲類的。這項成果是鱗翅類昆蟲中第一個乙醯化修飾組分析,是乙醯化修飾組學在昆蟲研究中的一大突破。
  • 我國將推廣家蠶省力化、輕簡化飼養技術
    原標題:我國將推廣家蠶省力化、輕簡化飼養技術   蠶桑產業是一個生產環節多、技術複雜的體系。通過高科技的介入使得家蠶養殖省力化 、輕簡化代表著未來的趨向。8月10日,來自國內各大桑蠶單位的主管部門、科研機構、企業在山東煙臺召開了中國蠶學會第十三屆暨國家桑蠶產業技術體系家(柞)蠶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會議提出我國將大力推廣家蠶省力化、輕簡化的品種培育和飼養技術,特別是人工飼料的研發及應用。
  • 家蠶主要病害早期預警與防控措施
    但是,高效益也伴隨高風險,其中家蠶病害是影響蠶繭產量和質量的最大風險。沒有養不死的蠶,也沒有養不好的蠶,充分做好早期病害診斷和防控,將家蠶病害消滅在萌芽期,才有可能收穫優質高產的蠶繭。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最易感染血細胞、氣管上皮細胞、脂肪組織、真皮細胞及中後部絲腺,並形成多角體。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感染細胞後,在細胞核內形成大量多角體,使細胞核逐漸膨脹,細胞隨後膨大破裂,多角體、病毒、細胞碎片游離於血液中。
  • 中國科學家完成世界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據了解,由於家蠶基因組研究意義重大,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在投入巨資實施家蠶基因組計劃。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用短短三個餘月的時間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帶領完成基因組框架圖的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介紹說,他們共獲得了一萬六千九百四十八個家蠶完整基因,其中六千個為新發現基因,他們推斷家蠶基因共有約二萬個。
  • 「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牽頭建立了當今世界最大的家蠶基因庫,率領中國家蠶基因組團隊完成了世界第一張高質量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然而,沒想到日本受多方面因素影響,2003年3月單方啟動了家蠶測序計劃。 研究家蠶基因組,通過家蠶吐絲數量和質量等功能基因,讓蠶多產絲,產高品質絲,增加蠶農收入;對家蠶近百種致死、突變基因的研究,可以為人類疾病基因的研究提供「便捷途徑」。
  • 我國科學家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新華社重慶5月20日電(記者柯高陽)我國科學家日前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生物學領域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 農村養殖家蠶,好養又好賣,教你高效實用的養蠶方法!
    2.不需外出在農村,如今更多的人外出打工,認為在村上賺不到錢,但是家裡有老人和小孩怎麼辦呢?又不能長期呆在外邊,養蠶是個很好的選擇,每天都可以在家裡做家裡的事情,家蠶發育成大蠶之前,進食量少,基本上忙起來也就是在5齡後,對比起來,空閒時間還是相對要多一點。3.收益穩定為什麼說效益穩定呢?
  • 家蠶浙江大學裡「吐出」基因良藥
    家蠶浙江大學裡「吐出」基因良藥 www.zjol.com.cn 2003年32月18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浙江日報》杭州9月17日訊 筆者今天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生物化學研究所利用家蠶做生物反應器
  • 恐龍是鳥類祖先,哪種動物是恐龍的祖先呢?科學家認為是這種動物
    在6500萬年前,有一些似鳥類恐龍憑藉著飛行技能可接近恆溫的生理功能,在地球上尋找到了可以生存下去的地,而扛過了那場自然災難,之後逐漸發展演變成了如今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鳥類物種,如今的古生物學也大多認為恐龍就是如今鳥類的祖先。那麼恐龍的祖先又是誰呢?可能很多朋友看到這個問題都有點發懵了,其實恐龍當然也不是在地球上憑空就出現的,曾經的地球霸主恐龍也是有其祖先的。
  • 夏慶友教授團隊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了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細胞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等。這一研究對於功能基因組學和動植物品種改良具有重要價值。該研究團隊成員馬三垣副教授說,學校於2004年在全世界率先完成家蠶基因組圖譜解析,使家蠶成為較早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物種之一。隨後又相繼建立了一系列家蠶功能基因組研究平臺。
  • 江蘇省率先實現家蠶人工飼料養殖
    江蘇省率先實現家蠶人工飼料養殖 2014-05-21 11:38:09 來源:網上輕紡城 近日,江蘇省農委蠶種所所長何金龍表示,目前江蘇省已率先實現家蠶人工飼料養殖
  • 鬣狗的祖先是巨鬣狗,老虎的祖先是劍齒虎,那麼獅子的祖先是誰?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有著悠久的歷史,有很多的生物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的進化,進化成為適應現在生存的環境,很多人都知道自己是有祖先的,因為有祖先才會有現在的我們,那麼你們知道動物們的祖先都是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