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蠶寶寶吐出「黃金繭」,原是攜帶了「彩色基因」
曹女士家的蠶寶寶吐出「黃金繭」楚天都市報4月22日訊(記者滿達)養了半個多月的蠶寶寶,竟然吐出金黃色的絲。4月22日,家住武昌區的曹女士看到兒子養的蠶寶寶結成的8個「黃金繭」,嘖嘖稱奇:「蠶寶寶明明吃的都一樣,為啥吐出的繭顏色卻不一樣?」
-
美科學家培育轉基因家蠶吐出蜘蛛絲 可做防彈衣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3日報導,美國懷俄明州立大學博士唐納德·賈維斯和他的同事於近日培育出了新型轉基因家蠶,這種家蠶可以吐出含有蜘蛛蛋白的蠶絲纖維,它比天然蠶絲具有更好的強度和柔韌性,可廣泛運用於醫療、軍事等領域。
-
嘉欣絲綢:目前使用基因技術對家蠶基因進行改良,已研發成功的家蠶...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6月29日訊,有投資者向嘉欣絲綢提問, 董秘您好,據環球網報導日本九州大學團隊宣布他們成功使用蠶製作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候選的蛋白質。 日本共同社報導九州大學目前養殖約450種蠶,從中篩選出數十種可用於醫藥品的蠶。
-
破解家蠶基因,絲綢之路煥發新光彩
家蠶基因組研究的國際競爭一度呈白熱化狀態回溯發生在2003年的這起家蠶基因爭奪戰的原因,夏慶友指出,家蠶可視遺傳性狀豐富,基因組大小合適,對害蟲防治等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因此一早被確定為鱗翅目昆蟲基因組計劃代表生物。作為產業和科研重要支撐的生物和基因資源,一直是國際資源爭奪的重點。
-
科學網—西南大學教授夏慶友:家蠶基因研究致力改善民生
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家蠶功能基因組學與現代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上,西南大學教授、我國家蠶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和遺傳改良研究首席科學家夏慶友接受《科學時報》採訪時,這樣評價我國家蠶基因的研究成果。 該研討會是於近日舉行的2011國際知名研發機構重慶行動的一個重要分活動。
-
美科學家培育新型轉基因家蠶 可吐「蜘蛛絲」用途廣泛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3日報導,美國懷俄明州立大學博士唐納德•賈維斯和他的同事於近日培育出了新型轉基因家蠶,這種家蠶可以吐出含有蜘蛛蛋白的蠶絲纖維,它比天然蠶絲具有更好的強度和柔韌性,可廣泛運用於醫療、軍事等領域。科學家在很久以前就能生產轉基因蜘蛛絲蛋白,但有關該技術在家蠶上的應用都未能取得良好的成果。
-
西南大學發現家蠶分子新機制 可對鱗翅目害蟲進行控制
家蠶在一種新型表皮蛋白基因突變後,成了竹蠶。(西南大學供圖)重慶日報消息,10月25日,重慶日報記者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現家蠶體形和著色受到一種新的表皮蛋白影響。竹蠶是家蠶的變異體,因腹部的背面隆起形似竹節,被稱為「竹蠶」。「早在上世紀80年代,生物界就發現家蠶這種變異情形。」論文的作者之一、西南大學生物學在讀博士熊高告訴重慶日報記者,2015年,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始對這種突變情況進行研究。重慶日報記者了解到,家蠶在變異成為竹蠶後,雖然不影響其吐絲能力,但爬行遲緩,身體上的部分斑紋也會消失。
-
分子植物卓越創新中心:讓家蠶「吐出」蜘蛛絲—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譚安江研究組利用基因定點替換的方法在家蠶絲腺和蠶繭中大量表達蜘蛛絲蛋白
-
中國在家蠶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中新網10月23日電 繼人類基因組、水稻基因組之後,中國在家蠶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日前西南農業大學基因表達標籤(EST)工作已突破10萬條大關,獲得非重複基因3萬多個,使該校成為世界上擁有家蠶和鱗翅目昆蟲基因序列最多的研究基地。
-
科學網—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家蠶研究 化繭成蝶
2003年,面對嚴峻的國際競爭形勢,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合併為西南大學)教授向仲懷團隊率先完成了家蠶全基因測序,並於2004年在《科學》雜誌發表關於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的論文,極大提升了我國蠶業科學水平和國際地位,此後,中國躋身家蠶基因組研究前列。
-
研究人員將蜘蛛網基因插入家蠶體內
雖然我們已經成功地識別出了生產蠶絲所需的基因,但將這些基因插入到其他物種中並不是特別有效,因為蠶絲的形成依賴於幾種蛋白質的相當精確的混合,以及蜘蛛是如何擠壓纖維的。一家中國組織現在報告說,至少在克服其中一些挑戰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
-
西南大學構建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5月19日,國際生物學領域知名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夏慶友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了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等。這一研究對於功能基因組學和動植物品種改良具有重要價值。
-
西南大學完成桑樹基因組測序
原標題:西南大學完成桑樹基因組測序 本報訊 (記者 李星婷 實習生 王濛昀)數千年來,家蠶只以桑葉作為唯一的食物。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9月23日,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布桑樹全基因組測序成果,成功分析出桑樹的染色體基數,以及各種基因的網絡和功能,為推動傳統蠶桑業的轉型、建立現代桑樹學奠定了科研基礎。
-
「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牽頭建立了當今世界最大的家蠶基因庫,率領中國家蠶基因組團隊完成了世界第一張高質量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同樣出自於西南大學蠶桑系的夏慶友,也早在1997年經過激烈競爭,順利成為九州大學的特別研究員,參加日本家蠶基因組計劃。 他提出採用新的測序策略時,日本已確定採取傳統方法開展工作。「他們也死板,肯定我提出的方法,但就是不用。」夏慶友說。 「他們不讓我們參與,那我們回去自己幹。」夏慶友回憶說。
-
中國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組圖]
這是我國科學家繼完成人類基因組1%測序工作、水稻基因組「框架圖」和「精密圖」之後,向人類貢獻的第三大基因組研究成果。中國家蠶基因組計劃項目主持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說:「我國率先向世界公布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標誌著我國在家蠶基因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領先地位,也是建立21世紀『絲綢之路'的起點和裡程碑。」中國是蠶絲業的起源地。
-
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28日發布消息,該所的譚安江研究組發現了決定家蠶食性的主效基因,揭開蠶寶寶愛吃桑葉的奧秘。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 (《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個苦味受體基因可以決定家蠶的桑葉專食性。「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栽桑養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蠶業生產上,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物來源。為什麼家蠶只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個苦味受體基因可以決定家蠶的桑葉專食性。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栽桑養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蠶業生產上,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物來源。為什麼家蠶只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
-
乙醯化與家蠶,不能不說的那點事
在蛋白組學著名期刊《Proteomics》最近發表的一篇研究中,來自浙江理工大學和景傑生物科技的研究人員首次在鱗翅類昆蟲中鑑定出了蛋白質乙醯化修飾
-
家蠶主要病害早期預警與防控措施
家蠶質型多角體不溶於水及乙醇、乙醚等有機溶劑,易溶於鹼液。家蠶質型多角體病毒主要通過食下傳染,在鹼性消化液作用下使多角體溶解,釋放出病毒粒子,通過病毒突起附著在圍食膜上將病毒核酸注入宿主細胞中複製增殖,感染中腸後端的圓筒形細胞質,在細胞質中形成大量的多角體,然後細胞破裂、脫落,多角體、病毒粒子、及細胞碎片散落在腸腔中隨糞便排出,成為蠶座感染的重要來源。
-
科技工作者日①|「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牽頭建立了當今世界最大的家蠶基因庫,率領中國家蠶基因組團隊完成了世界第一張高質量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夏慶友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十一五、十二五「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