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篇 | 太空製造開啟材料「智造」

2020-08-26 AZSpace紫微科技

在太空進行實驗探索相信對大家來說已經並不陌生了,但在太空進行的探索卻不只實驗而已,高真空、微重力、超低溫和無限太陽能這些同時並存的環境為材料科學提供了創新的方向和可能,這些太空製造極大推動了材料科學的發展。

ISS 源自網絡

NASA是最早開展太空製造技術研究並且目前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機構,已在國際空間站部署了多臺聚合物材料成型製造裝備;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個完成微重力環境下製造相關技術試驗驗證的國家,如國際首次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陶瓷材料及金屬材料進行了微重力下的製造實驗;歐洲航天局(ESA)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財力,開展了一系列太空製造項目研究,利用拋物線飛機試驗、國際空間站平臺開展了多項太空製造技術試驗。

按製造所使用的材料體系,我們以高分子材料、金屬材料、生物材料、陶瓷材料幾個類型進行太空製造技術的介紹。


高分子材料、複合材料製造及循環利用技術

基於熱塑性高分子材料及複合材料進行製造是發展最早、研究最快的太空製造技術之一,主要以熔融沉積技術(FDM)為主。

1993年,NASA馬歇爾飛行中心便開始關注高分子材料熔融沉積製造工藝的空間適用性。自1999年通過KC-135飛機上的拋物線飛行試驗,初步驗證了微重力熔融沉積3D列印技術的可行性後,NASA於2011年啟動「在國際空間站試驗零重力環境下的3D列印技術」項目, 旨在開展微重力環境下的增材製造技術研究。通過與太空製造公司(Made In Space)合作,研製出第一臺空間增材製造設備(3D Printer)、第二代增材製造設備(Additive Manufacturing Facility, AMF),綜合兩個階段在國際空間站的研究成果,NASA得出微重力對於熔融沉積成型過程的影響不大, 但對載荷性能有一定影響的結論。NASA後續資助Tethers公司開展的Refabricator項目在材料類型上更為豐富,兼具高分子材料循環利用與增材製造功能,通過地面對7次材料循環試驗過程中收集擠出的絲材和製備標準樣條的分析研究,量化在回收和列印過程中發生的材料降解利用情況,加深對空間回收過程的理解。

NASA 3臺送往國際空間站的3D印表機 源自《太空製造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


我國也開展了高分子材料微重力增材製造技術實驗,並首次將碳纖維增強聚乳酸材料用於太空製造技術。2016年3月,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利用拋物線飛機產生的微(低)重力環境成功開展了微重力高分子材料及其碳纖維複合材料增材製造技術驗證,在國際上首次完成碳纖維增強熱塑性複合材料微重力增材製造技術驗證。在拋物線飛行過程中,分別在微重力和正常重力環境下,開展了聚乳酸、碳纖維增強聚乳酸材料的熔融沉積工藝研究,以驗證微重力對熔融沉積製造工藝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微重力3D列印設備(a)、微重力列印樣品(b)及其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XCT)照片(c) 源自《太空製造技

金屬材料製造技術


自2001年起,NASA蘭利研究中心圍繞金屬零件的空間3D列印開展研究,開發了低能耗電子束金屬熔絲製造裝備(Electron Beam Free Form Fabrication, EBF3),在NASA的C-9微重力研究飛機上開展了拋物線飛行試驗,研究微重力環境對電子束熔絲沉積工藝及零件性能的影響。研究表明, 微重力條件下的金屬熔體表面張力、溼潤性對成型過程起重要作用,列印過程需要列印距離、功率、送料速度等列印工藝參數的匹配。除了EBF3,NASA還委託大學和公司積極開展了多種金屬製造技術研究,如委託Made In Space開展熔融沉積金屬列印技術和超聲增材製造技術、Tethers公司開展的機械臂輔助金屬製造技術以及Techshot公司開展低功率雷射熔絲金屬製造技術等研究項目

蘭利研究中心研製的EBF3系統(a)及列印頭(b) 源自《太空製造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

ESA也積極開展了空間金屬材料製造技術研究。英國伯明罕大學、德國聯邦材料研究所(BAM)分別利用金屬熔絲、金屬粉末開展了微重力環境下的金屬3D列印過程研究。2015年,歐洲航天局就和伯明罕大學先進材料和工藝實驗室(AMP Lab)合作研發了直接能量沉積(DED)3D列印技術;2018年,德國聯邦材料研究所與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合作,開展「失重狀態下的粉末增材製造」項目,實現了微重力金屬粉末3D列印過程,驗證了微重力對粉末金屬3D列印過程的影響。BAM針對空間微重力環境下列印層由於沒有外力作用, 而無法結合在一起的問題, 開發出一種新方法來穩定在微重力環境下的金屬粉末

BAM拋物線飛行金屬粉末3D列印設備(a)及列印件(b) 源自《太空製造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


陶瓷材料及軟物質材料的微重力成型


2018年6月,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將精細陶瓷粉末與有機樹脂混合,通過調控流變特性得到了可在微重力環境下有效約束精細粉末的軟物質材料,隨後利用拋物線飛機開展了微重力製造試驗,成為國際上首次開展的微重力環境下陶瓷材料的立體光刻成型技術實驗,這為陶瓷材料在太空環境中的高精度製備開闢了新方法。


陶瓷漿料的立體光刻技術試驗裝置(a)及樣品(b) 源自《太空製造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


生物組織的在軌構造


2018年底,俄羅斯太空人利用俄羅斯Invitro醫療公司研製的Organ.Aut生物3D印表機,在國際空間站首次在軌列印了實驗鼠的軟骨組織和甲狀腺組織,為在國際空間站上列印出人體器官奠定了技術基礎。

NASA的附屬研究中心BioServe Space Technologies開展名為「磁性3D細胞培養」的研究項目,研究人員認為,在太空中可以有效地培養出與人體內癌細胞的結構更接近的3D癌細胞結構,這一發現將有可能降低抗癌藥物的開發成本,以推進對癌症的治療研究。

美國Allevi公司與Made In Space開展合作,計劃在微重力環境下列印生物材料甚至器官,設計研製了零重力生物擠出機,用活塞驅動注射器列印含有生物材料和細胞的水凝膠,逐層構建組織。

2020年1月,美國Techshot旗下的3D生物印表機(BFF, 3D BioFabrication Facility)在國際空間站美國國家實驗室成功列印了大量人心臟細胞,完成了其目標在太空製造心臟和肺等人體器官的第一步。

俄羅斯宇航局生物印表機(a)、Allevi零重力生物擠出機(b)及3D生物印表機(c) 源自《太空製造技術發展現狀與展


多材料混合製造技術

NASA在空間高分子材料和金屬材料增材製造技術基礎上,支持了「多材料製造實驗室項目」(Multi-material Fabrication Laboratory, FabLab),旨在研製可同時兼容多種類型材料的在軌製造平臺,並在軌製造金屬和電子元器件載荷,建立太空探索產品及元器件模型庫以及研製在軌質量檢測單元,從任務情況中可以看出NASA從單一材料製造研究到面向應用層面開展電路板、傳感器等組件產品製造的思路轉向。

相關焦點

  • 神舟十一號搭載金立M6 中國智造閃耀太空
    原標題:神舟十一號搭載金立M6 中國智造閃耀太空 在經歷了33天的太空遨遊之後,神舟十一號飛船載著景海鵬、陳冬兩名航天員,已經成功返回祖國。很多人跟老冀一樣估計都會很好奇:除了WORD航天員之外,神舟十一號飛船還把哪些東東帶上了太空?
  • 雙鹿電池:開啟「黑燈智造」新紀元
    運用全息影像實時在線監測、MIS中央信息管理系統以及AGV無人物流運輸技術,通過數百個傳感器,「500+」電池生產線可實現設備與設備互聯、設備與物料互聯、設備與人互聯,實現名副其實的「黑燈智造」。  筆者提前探營發現,當「500+」生產線上的燈光逐漸變暗的時候,只見數十個紅色、綠色的檢測燈繽紛閃爍,一節節電池好像光潔的彈殼高速衝向傳送帶,這種智造之美讓人震撼!
  • 太空智造:《關於太空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第...
    太空智造:《關於太空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第二輪審核問詢函》之回復報告 時間:2021年01月04日 20:21:13&nbsp中財網 原標題:太空智造:《關於太空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第二輪審核問詢函》之回復報告
  • 網易智造上線萬元級按摩椅,太空艙按摩椅中的新「性價比之王」
    為了讓消費者得到更好的按摩體驗,網易智造在618大促之際,上線全新的按摩類產品——網易智造太空艙按摩大師椅,該款按摩椅採用了日本頂尖按摩椅品牌高端型號的同款機芯,相同機芯打造的其他產品在日本銷量火爆,但網易智造太空艙按摩大師椅價格僅相當於市面上同等產品最低售價的一半左右。
  • 摩爾元數:開啟企業智造轉型之旅
    作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領跑者,摩爾元數自成立以來,始終致力於為製造企業的數位化轉型提供工業軟體及智能製造整體解決方案。依託對行業的深度理解和服務數百家大型企業的經驗沉澱,通過低代碼、開源、雲開發等領先技術,打造最適合工業應用開發的協同平臺aPaaS平臺,並面向製造企業智能化升級,提供涵蓋N2雲智造系統、WMS雲倉系統等產品服務,助力傳統產業向智能產業升級。
  • 太空智造:公司財務總監靳先鳳辭任 任項良繼任
    每經AI快訊,太空智造(SZ 300344,收盤價:3.93元)6月29日晚間發布公告稱,靳先鳳女士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財務總監職務。辭職後,靳先鳳女士仍在公司任職。公司第七屆董事會同意聘任項良寶先生為財務總監。
  • 2020世界智能製造大會:「雲上智造」時代即將到來
    網頁截圖中新網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申冉)雲論壇、雲巡展、雲發布、雲工廠、雲物流、雲銷售……26日,2020世界智能製造大會在南京拉開帷幕。無處不在的「雲」概念,讓這場大會成為「雲上智造」時代的全景展示舞臺。
  • 從製造到「智造」,石嘴山高新區轉型覓新路
    但隨著煤炭資源日益枯竭,這裡一度因此遭遇瓶頸,製造亟需向「智造」轉型。2013年底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的石嘴山高新區,對該歷史使命當仁不讓。這家成立18年的民營企業,主要從事煤礦機械設備鑄件、風力發電設備鑄件、汽車零部件鑄件的研製、生產加工及銷售,另有由此延伸的智造及三產服務業,共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36項。轉型,是石嘴山高新區和眾企業的生命線。
  • 航天科工發布「太空材料商業開發行動路線圖」
    本屆高峰會議上,航天科工面向社會發布《太空材料商業開發行動路線圖》。  目前,航天科工已匯聚十餘家國內材料領域優勢單位共同加入太空材料商業開發計劃,構建聯合開發體系,初步形成了材料設計、製備、檢測能力,開展了太空輻射、熱真空等方面地面模擬試驗,著力開展太空材料產業體系論證,確定了太空材料商業開發行動路線圖:  第一步:利用1-2年時間,圍繞部分關鍵材料地面難以製備問題,完成典型材料地面模擬試驗及太空驗證。
  • 參與起草7項國家標準,這家智造莞企有哪些發展密碼?
    其中由廣東匯興精工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匯興智造」)參與起草的國家標準《傳感數據分類與代碼》獲準公布,並正式實施。截至目前,匯興智造參與7項國家標準起草,獲得授權專利54項。為何東莞智造企業能否擔任國家標準起草單位,參與起草7項國家標準呢?其中有哪些發展的密碼呢?近日,南方+記者採訪匯興智造董事長、總經理鍾輝揭開其中的密碼。
  • 西湖未來智造微米級3D列印完成數千萬元融資
    作為西湖大學工學院首個自主科技成果產業轉化落地項目,成立於今年6月的西湖未來智造,是國際上電子3D列印領域首個專注於微米級精度的三維精密製造技術公司,通過將金屬、陶瓷、磁性材料、聚合物等集成處理應用,彌補電子、光學領域精密加工中百納米至百微米的市場空白。
  • 從造火箭到租場地、發射上天,一次商業太空發射都有哪些參與者?
    太空生意最重要的是火箭,但想造新火箭的公司基本都得從頭來過2001 年,馬斯克最初的太空計劃,是在火星上搞一個植物溫室。那時候他概念化這個項目,目的還是在於希望遊說政府增加太空預算,吸引公眾對於太空探索的興趣。但馬斯克很快改變了想法,因為他意識到,火箭技術沒有根本性的突破,離開地球成本太高,所有計劃都沒辦法實施。馬斯克開始琢磨發射火箭。
  • 飛劍品牌鈦晶杯獲設計智造大獎 引領杯壺行業全力前行
    第三屆中國設計智造大獎(Design Intelligence Award,簡稱「DIA」)8日晚在杭州揭曉,經過與全球各類優秀設計作品激烈的角逐,本次,飛劍品牌參選的鈦晶系列產品榮獲2018中國設計智造大獎「佳作獎」。
  • 高埗首個智造4.0產業園投用 計劃引進超過100家智造科技企業
    「聚焦智能製造行業,建設集孵化、辦公、研發、產融於一體的智造4.0產業園,實現科技鏈、產業鏈、資金鍊的三鏈融合。」這是落戶高埗鎮的高龍科技園積極打造的目標。
  • 「宇宙中心」實現「智造」轉型
    「中關村智造大街」亮相 支撐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中關村智造大街」位於海澱五道口腹地,北起雙清路,南至成府路,全長380米,優越的區位優勢和濃厚的科技氛圍讓這裡迅速匯聚了一批專業服務平臺和國際化創新機構。
  • 中國輕紡城創意園:從「製造」到「智造」的華麗轉型
    中國輕紡城創意園:從「製造」到「智造」的華麗轉型 2012-06-21 08:47:15 來源:網上輕紡城 當前,隨著原材料、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我國製造業比較優勢逐漸弱化成為不爭的事實
  • 雙星+途虎,開啟輪胎智造新零售
    同時,雙星輪胎和途虎養車也希望通過本次合作,用更智能化的生產方式、更數位化的高效服務渠道、更貼近中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攜手打造更優質的輪胎界「中國智造」的品牌。
  • 如果太空製造有邊界,那只能是想像力
    這不僅是商業航天新時代的「開幕秀」,也意味著更多人距離「上天」探索太空更進一步。隨著人類探索深空的腳步加快,如何將太空獨特的環境為我所用,成了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太空製造」就是其一。此前有報導稱,月球土壤可作為材料3D列印出火箭零部件。
  • 國內首臺矽膠3D印表機落戶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雲尚智造
    北京雲尚智造負責全程運輸、安裝、測試、培訓等一系列協調工作及全程跟蹤服務,四川大學也成為國內第一家擁有矽膠3D印表機的高等院校。可應用到柔性材料、醫療、食品類等領域,經過三維掃描和步態分析,得到三維數據,可實現鞋中底的個性化定製。矽膠3D印表機採用液體增材製造(LAM)3D列印工藝,類似FDM,每層經過擠壓,然後通過熱固化交聯,加工出具有機械性能的部件,例如矽橡膠。來自德國的液態增材製造(LAM)系列的印表機是真正的「遊戲規則改變著」。
  • 如果太空製造有邊界,那只能是想像力
    這不僅是商業航天新時代的「開幕秀」,也意味著更多人距離「上天」探索太空更進一步。隨著人類探索深空的腳步加快,如何將太空獨特的環境為我所用,成了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太空製造」就是其一。此前有報導稱,月球土壤可作為材料3D列印出火箭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