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太空製造有邊界,那只能是想像力

2020-08-06 光明網

北京時間8月3日凌晨,美國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載人龍飛船完成了其首次載人飛行,兩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停留了63天後成功返回地球。這不僅是商業航天新時代的「開幕秀」,也意味著更多人距離「上天」探索太空更進一步。

隨著人類探索深空的腳步加快,如何將太空獨特的環境為我所用,成了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太空製造」就是其一。

此前有報導稱,月球土壤可作為材料3D列印出火箭零部件。近日,刊發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成果讓飽受關注的國際空間站又刷了一波存在感,起因是一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中,利用磁懸浮裝置製造出人工人類軟骨。

「廠址」不同生產需求和目的也不同

提及太空製造,大多數人可能會聯想到這樣的場景:無重力的飛船艙內,太空人艱難地挪動著被厚重太空衣包圍著的手臂,將一滴金屬液體從儀器中擠出,然後看著這顆漂浮在空中的液體凝固成完美的球形,或許還會發出一聲「哇」的感嘆。

然而,太空製造可沒有想像得這麼簡單。想要建造一個「太空工廠」,第一步「選址」非常重要。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勇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太空生產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空間站、飛船艙內無重力環境下的生產,還有一種是在其他行星上,比如火星或者小行星上微弱重力環境下進行的生產。確切地說,雖然都是處於太空環境,但這兩種類型的生產需求和目的各不相同。」

劉勇進一步解釋說,無重力環境是很多科學實驗的理想條件,因為重力會對各類科學實驗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科學家曾在空間站開展過碳氫化合物、混合燃料的低溫燃燒實驗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了「冷焰」現象,即火焰熄滅以後物質仍然在燃燒。這一發現可在地面提高燃油機的效率並減小汙染排放,具有很大應用潛力。但是無重力環境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環境,在地面上很難模擬。

另一種太空生產對應的是行星和小行星開發,即利用小天體或者火星上的礦產資源進行生產。早在2015年,美國就立法允許個人和私營企業探索小行星礦產,為商業開發外太空資源鋪路,被業內認為將催生「太空淘金熱」。

「有些小天體含有很豐富的金屬礦,不過開採的成本非常大。現在更多的提法是原位利用,在小天體上直接對這些礦產資源進行加工,生產出需要的產品後直接用來進行太空探索。」劉勇說。

原材料眾多產品五花八門

除了礦產,太空製造可原位利用的原料還有很多,堪稱「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甚至於,連大氣都能作為生產原料。

劉勇舉例,火星上存在大量的甲烷,將來可能用來作為火箭發動機的燃料,現在SpaceX正在研發以甲烷為燃料的發動機。

以往探測數據還顯示,火星大氣中95.9%成分為二氧化碳。經過多年研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經開發出將火星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的技術。今年美國發射的火星探測器搭載了7個有效載荷,其中就包括名為「火星氧氣原位資源利用實驗」(MOXIE)的設備,它將從火星大氣中收集二氧化碳,然後將二氧化碳分子分解成氧氣和一氧化碳。

劉勇表示,MOXIE這一實驗對火星之旅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氧氣是火箭發動機的主要推進劑,在返回地球時,更大規模的「大氣處理器」可以讓太空人輕鬆離開火星表面。這些「太空造」氧氣還可以用來供太空人呼吸使用,從而進一步節省原定攜帶氧氣所佔用的寶貴空間。

原料眾多,「太空工廠」生產出的產品自然也五花八門。除了就地取材、原位生產產出的礦物質產品、能源燃料等,科學家們還在很多領域探索出了不一樣的「生產線」。

例如,已經走進百姓「菜籃子」的「太空辣椒」「太空土豆」等食品,就是利用太空宇宙射線、高真空、微重力等特殊條件,誘發種子染色體畸變,進而導致生物遺傳性狀的變異,這些「太空造」農產品一方面可被帶回地球供科學研究,另一方面,在太空環境下直接生產農產品,也可解決太空人員的食物來源問題。

近年來,太空3D列印的人體骨骼等生物製品也是學界的熱門課題。2018年底,俄羅斯太空人利用俄羅斯Invitro醫療公司研製的生物3D印表機在國際空間站首次在軌列印了人類軟骨組織和齧齒動物的甲狀腺組織。美國Allevi公司等也計劃在微重力環境下列印生物材料甚至器官。

當然,諸如高分子材料、金屬材料、陶瓷材料等產品都可以在太空中生產,未來還會有更多領域「下海」。就如同浩瀚宇宙藏匿著無數未知一樣,未來太空製造的邊界或許只能是想像力。

仍處於起步探索階段任重道遠

毋庸置疑的是,人們對於太空製造的探索熱情十分高漲。

科技日報記者查閱文獻了解到,NASA最早開展太空製造技術研究,也是目前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機構,其已在國際空間站部署了多臺太空製造設備。而我國作為航天大國,也後續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個完成微重力環境下製造相關技術試驗驗證的國家,如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陶瓷材料及金屬材料完成微重力下的製造實驗。

此外,歐洲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也在該領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財力,利用拋物線飛機試驗、國際空間站等開展了多項太空製造技術試驗,積累了較多的經驗。

那麼,為什麼各國始終傾心於花費大量人力財力的「太空製造」?

劉勇表示,除了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驅動外,更重要的是產品性能更優異、更特殊。

例如,在地面進行的蛋白質分子晶體培養實驗中,重力導致的對流和沉積可能抑制晶體的生長。在微重力條件下,對流和沉積作用顯著減少,從而可以形成結構更好、體積更大的晶體。一旦這種實驗成功,將來也可以進行推廣,利用太空的微重力環境生產出具有特殊性能的晶體材料。

「目前,太空製造和太空生產還處於以探索和試驗為主的初級階段。未來若想真正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的『太空工廠』,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劉勇表示,如何利用好高真空、低重力和強輻照等複雜使用環境將會是一個長期的重要課題,太空中各類材料的成型機理、特殊現象背後的物理規律也需更為深入地探索。下一步還要在太空生產標準規範、產品質控保障方面下功夫。在做好這些工作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大膽地設想,在更遙遠的未來,我們可以探索建設智能化、無人化太空工廠,甚至移民太空。

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回首每一次科技進步的大潮,不難發現,想像不息、創新不止,相信太空製造也是如此。(於紫月)

相關焦點

  • 如果太空製造有邊界,那只能是想像力
    這不僅是商業航天新時代的「開幕秀」,也意味著更多人距離「上天」探索太空更進一步。隨著人類探索深空的腳步加快,如何將太空獨特的環境為我所用,成了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太空製造」就是其一。此前有報導稱,月球土壤可作為材料3D列印出火箭零部件。
  • 宇宙有邊界嗎?如果有,邊界之外又是個怎樣的世界?
    我們知道地球有邊界,地球上的所有地方也都存在邊界,而宇宙到底有沒有邊界可以說誰都不知道。如果宇宙有邊界的話,那麼邊界之外到底又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類非常好奇的,付出一切努力都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對此科學家們也提出了一些猜測。
  • 如果人類站在宇宙的邊界,將會看到什麼?
    所以當人們走出地球之後,發現地球是一個有實際大小的球體。不僅如此,人們還發現,在地球之外還存在一個浩瀚的宇宙。地球不過是這個宇宙中渺小的一個天體罷了。由於宇宙本身就充滿了神秘感,人類自從飛出太空之後就一直對其進行相關的探索。
  • 想像力才是科博會雲展館的「邊界」
    點擊上圖逛「雲上科博會」川觀新聞記者 祖明遠點進「2020科博會雲展館」,屏幕上首先會出現一段星際漫步的視頻,視角跟隨著機器人「小科」的飛行,與許多中國航空科技的「驕傲」在太空中擦肩而過,最後衝向地球,降落在科博會的主辦地——四川綿陽。
  • 《2001太空漫遊》——宇宙的想像力
    文藝作品,很多時候見仁見智,似乎很難有一個評判的儀軌,不過,好與壞終究還是有一定的標準的,對於電影來講,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不管從思想的深度和攝影的技術,都堪稱經典,應該是沒有什麼疑問的。如果在沒有光汙染的鄉村,在月亮隱去的夏日夜空,躺在泛著青草香味的草地上,仰臥著,看頭頂那浩瀚閃耀著星辰的星空,每個人都會對神秘莫測的宇宙感興趣,而每個人也都會在自己的大腦裡「製作」一部屬於自己的「科幻片」。
  • 宇宙有邊界麼?宇宙邊界之外又是什麼?
    所以,關於宇宙是不是有邊界這個問題,我們似乎又回到了原點。哈勃望遠鏡帶來震撼1995年,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所長羅伯特·威廉士,動用了他的特權,連續證用哈勃望遠鏡十天,要知道使用這個望遠鏡是需要排隊的,屬於稀缺資源。當時許多業內人士都驚呆了。
  • 如果有一天人類到達宇宙邊界,把手伸出宇宙外,會摸到什麼事物?
    這讓大家對宇宙更為好奇,對此有一位網友提出了一個理論,他表示如果有一天人類能夠成功到達宇宙邊緣,自己手是否能伸出去呢?手伸出宇宙邊界會發生什麼?關於這一問題,網絡上引起了很多網友們熱議,網友們認為如果能夠把手伸出去,很有可能會進入另一個宇宙,有可能會觸碰到自己的手,部分網友們認為在宇宙中並沒有邊界可言,目前已經發現它一直不斷向外膨脹,所以說人類很有可能到達不了宇宙邊界,這一個問題似乎有一點浪費大家時間。
  • 如果我們能到宇宙邊緣去,在那伸手試探會摸到什麼?
    曾經有觀點認為,只要人類能夠找到這個答案,就將升級成更加高級的文明,一切都無法限制我們的發展。然而遺憾的是,人類至今都只能在太陽系內活動,即便藉助於先進的探測器,也無法到達銀河系之外,我們對宇宙的了解也只有冰山一角。科學家並沒有對此感到絕望,畢竟人類正在以更快地速度發展,總有一天能夠見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
  • 宇宙究竟有沒有邊界?
    ,而那些日常瑣事,比如壞天氣、擁擠的地鐵,或者擔心一下自己的大腿會不會發生癌變,無聊的地球生活正在催生熱血的太空夢。好吧,我們並不認為宇宙存在一個特定邊界。我們認為宇宙要麼是向四面八方無限延展的,要麼它是自我包圍的,但仍然不存在邊界。就像一個甜甜圈的那層表面:它沒有邊緣。宇宙的樣子可能和它很像,但宇宙是三維的,而甜甜圈的表面是二維的。所謂沒有邊界,意味著你可以向宇宙的任意方向發射一枚火箭,如果你在宇宙中前進得足夠久,最終你會回到起點。
  • 如果幾光年外星球上有生命,人類能用什麼手段看到那星球上的生物?
    如果幾光年外的星球上有生命,人類能用什麼手段看到那個星球上的生物?不算登陸?幾光年之外的世界?人類目前根本沒有任何手段直接看到一個行星,更不要說看到上面的一個生物了。如果要登陸?更是不可能的事情。這類望遠鏡,放地上的有很多,但由於地球大氣層的存在,對於光線的收集和聚焦,都有極大的影響,因此,最牛的,必須是放到太空中去,這其中的翹楚就是美國的——克卜勒天文望遠鏡。克卜勒天文望遠鏡是目前地球上最牛的光學望遠鏡沒有之一。據說其精度可以讓同學們看到月球上一根火柴的亮度。地月距離差不多一個光秒,就是三十多萬公裡。
  • 如果只能帶一件私人物品太空旅行,你會帶什麼?
    去年我們舉辦了一場「地球回憶+太空漫遊」的主題派對,用音樂和視覺藝術致敬未來主義。剛好有些到場的人問何時再辦一場跟宇宙旅行相關的派對,就做了一個小回訪。問題剛好是標題所說:如果你有機會前往太空旅行,只能帶一件私人物品,你會帶什麼。
  • 太空版「彗星來那一夜」,這麼好的素材拍成這樣的確浪費
    第一部《科洛弗檔案 Cloverfield》玩手持攝影,以偽紀錄片呈現了怪獸奇襲地球視覺奇觀,驚人的想像力和讓觀眾飛起來的鏡頭設計刺激又新穎,直接點燃了人們的好奇心。劇情中間利用了《彗星來那一夜》的平行空間,在世界觀上,利用太空封閉空間的小群體隱喻地球大格局,企圖由小及大,探析地緣政治。
  • 宇宙存在邊界嗎?如果邊界存在,那在界限之外會有什麼?
    不過,隨著主流宇宙學說的建立,人類對宇宙有了更多的認識,根據經典的大爆炸宇宙學說,科學家認為現在的宇宙在持續膨脹中。對此,很多人都有這麼一個疑問,雖然宇宙仍在膨脹變大,但它是否存在著一個界限呢?如果存在著這麼一個界限,那麼在這個界限之外,會是怎樣的存在?其實對於這個疑問,科學界早就有人提出來,但遺憾的是,以人類目前對宇宙的認知程度來說,是無法確切回答的。
  • 太空畫簡史,原來藝術家具有「前瞻」想像力……
    太空畫簡史,原來藝術家具有「前瞻」想像力…… 2019-06-26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開啟你的想像力有什麼好處?
    按照這個邏輯,我現在的生活狀況,是我曾經無意有意想像的結果。而現在,我想要過一種我渴望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我必須先要好好地想像一番。我要好好的設計這個想像,我要好好地利用這個想像,然後從這個想像開始,採取行動。哇!我覺得這真是一個偉大的提示和指導!想像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人生藍圖。自古以來,我們接受的教育,都說想像力的重要性。
  • 如果我們站在宇宙的邊界,會看到什麼?可能會有三種可能的答案
    宇宙有兩大奧秘最讓科學家感興趣,一個是宇宙是否有和人類的一智慧文明,另一個就是有關宇宙是否有邊界以及宇宙之外會是什麼樣子?如果宇宙有邊界,那必然存在宇宙之外的世界,那麼宇宙有邊界嗎?有科學家認為宇宙是沒有邊界的,是一個無限的宇宙。
  • AI有了更強的想像力!DeepMind又立功了 | 附兩篇新論文
    這種慎重性的思考本質上是「想像力」。這是一種人類獨有的能力,也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工具。 如果我們希望算法實現同樣的複雜行為,那麼算法也必須能夠「想像」,對未來進行推理。除此以外,算法必須利用這些知識構建計劃。 在這個領域,我們已看到了豐富的成果,例如AlphaGo這樣的程序。
  • Netflix:如果川普建的太空部隊是個喜劇...
    上世紀60年代,時值冷戰期間,美蘇兩個巨頭在彼此的邊界瘋狂試探,甚至將這種瘋狂延續到了太空。1962年,美國總統甘迺迪在賴斯大學發表了名為《我們選擇登月》的講話,他說:無論我們參加與否,太空探索終將繼續。
  • 如果發現四光年外存在外星人,對人類有威脅嗎?也許只能打個嘴炮
    其實4光年左右只有一個候選天體,就是半人馬座α三星系,而α星C則是最有嫌疑的一個可能,因為它有一顆疑似宜居的行星,當然《三體》中描述的那種三個天體混亂運行方式並不存在,所以我們相信假如那行星存在生命,應該沒有像傳說中的三體人那樣窮兇極惡。
  • 克卜勒和他的太空望遠鏡
    公元1600年,有這樣一部小說描繪了人類與月亮人的交往,在這本書中談到了許多當時極為不可思議的東西,比如噴氣推進、零重力狀態、軌道慣性、宇宙服等等。四百多年前的那個時代,大眾要想理解這些東西,其難度應該遠比現在我們看《星際穿越》或者《三體》更大的多。不過仔細一想,這似乎也沒什麼值得稱奇的地方,不就是一部科幻小說嘛,何況想像力這種事情我們在嫦娥奔月的故事中都已經領略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