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陳楸帆:2020思考了什麼

2020-11-24 中國青年網

陳楸帆參加「科學脫口秀」X-Talk

陳楸帆曾經寫過一篇小說《美麗新世界的孤兒》,300年後人們的臉蛋因為基因編輯,通通都變得特別完美。所以當大家看到一個「面癱」的人,覺得他長得很真實,很有特點,就把他奉為坐上賓,於是一個原本備受冷落的人,瞬間擁有了貴族般的地位。這個故事,陳楸帆最近在一場科學脫口秀中提起。

手持基因「剪刀」的裁縫們,會剪出個怎樣的未來?假設未來基因編輯成為一項被廣泛商用的技術,它運用的邊界是什麼?日前,在騰訊的科學脫口秀X-Talk對談中,科幻作家陳楸帆、中科院研究員王皓毅、科學脫口秀演員張宇識就今年備受關注的基因編輯技術,「腦洞大開」進行探討。

陳楸帆笑言,如果可以,他真的很想要傳說中的「老闆基因」——每天睡4個小時就足夠。「但如果成真,基因編輯可能帶來新的社會不平等問題」。

陳楸帆的代表作包括《荒潮》《未來病史》《薄碼》《深瞳》等,他曾多次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科幻奇幻翻譯獎短篇獎等國內外獎項。

這樣一個作家,曾經在一家專注於動作捕捉技術及虛擬實境領域的公司擔任副總裁。所以很多人評價,陳楸帆是最接近核心科技的科幻作家。

「科幻作品只是一個筐,裡面可以裝下所有的東西,我對人類,對宇宙,對各種東西都充滿好奇心。現在好奇心比以前更強了,因為我知道得更多了,但問題也更多了。」接受本報記者專訪,科幻作家陳楸帆如是說。

陳楸帆說,他現在和李開復共同創作一本科幻故事集《AI 2041》,明年中英文會同步出版,講述的是20年後AI如何改變社會的故事。「整體基調都是比較積極光明的,AI賦能給人類,我們探討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倫理道德相關問題」。

中青報·中青網:很多人說你是科幻作家裡最接近核心科技的作家,你怎麼看待這個評價?

陳楸帆:接近核心不敢說,因為畢竟我沒有編程技術,但確實在科技公司工作過比較長的時間,這給了我很大的便利,能理解一個技術怎麼樣從實驗室裡的概念變成一個影響億萬用戶的產品。

這個過程中需要考慮很多問題。比如說前一個中國網際網路發展期,收購紅利,網際網路滲透率從無到有,移動終端從無到有,增速非常快,曲線非常陡峭。到了現在,曲度開始緩和下來,到一個新的階段,怎麼樣在網際網路滲透率已經飽和的情況下,挖掘這些市場?包括你的技術下一步應該往哪個方向走,才能讓每個人不會成為困在系統裡的人。

現在為什麼都提「科技向善」?不在大公司裡,人會憑空想像很多東西,把科技公司想像成邪惡的存在。但如果在科技公司裡跟這些做技術的人做產品的人交流,你會知道大家的初心都非常良善,只不過執行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走偏,包括績效主義、工具理性等東西。所有這些給我的創作更好的靈感,能寫得更加真實,也會想得更加深刻。但反過來我現在要影響他們,我會把創作科幻作品過程中的一些想法跟他們進行交流。下一個階段我們的網際網路,我們的科技,我們的AI,要往哪個方向走,是不是更重視人在裡面的位置、價值、尊嚴?這是相輔相成的過程,互相促進,互相融合。

中青報·中青網:現在因為科幻電影爆紅,科幻作品好像成為一個風口一樣,你會怎麼樣看這個熱潮?現在的創作是否能支撐起受眾的期待?

陳楸帆:整個電影工業還是不夠成熟,工業化的程度還遠遠達不到大眾的期待。因為大眾期待的是一年可能出來20部《流浪地球》這樣的作品,但其實做不了,因為只有一個郭帆,只有一個郭帆的團隊。

現在問題不是有多少好的故事值得被改編,而是缺少改編、製作的這種能力。歸根結底還是說科幻需要一個土壤,這個土壤是慢慢培育起來的,需要有一幫這樣的科幻迷進入各行各業,變成中堅力量。

現在我們有很好的開頭,但這樣的體系需要慢慢建立起來,希望接下來有更多創作者,各種資本,包括做電影特效、概念設計等方方面面的公司參與進來,一起做這樣的事情。僅靠一兩個人,一兩個作品,完全沒有辦法撐起整個市場。

中青報·中青網:你希望整個工業流程是怎樣的?

陳楸帆:我們電影工業長期是手工作坊的狀態,一個人帶著一幫徒弟,只要師傅在徒弟就可以幹得像模像樣,但師傅一走或換一個師傅,這些人可能做出來的動作完全比不上原來的一半水平。這就是手工作坊的情況,不是一體化,沒有規則,不是職業化的過程。

職業化的過程是像好萊塢一樣,漫威大片很多導演都是原來拍情景喜劇或者小文藝片的導演,但你把他放到那個位置上,整個團隊就會圍繞他轉,所以這種概念設計、編劇,到現場拍攝、後期製作,全都是工業化的流程,就算以前沒有拍過,依然可以把這個東西做出來,有甚至更高的水準,這就是工業化的能力。只有實現工業化,才能夠批量生產優質的重工業的科幻作品。

中青報·中青網:疫情對你的創作產生哪些影響?

陳楸帆:因為疫情減少了很多出行,有很多時間進行創作,今年寫了很多東西。在疫情期間得到很多信息,可以思考,疫情本身也是很大的隱喻,包括人類和自然、科技和生態等等關係,都是科幻裡經常會探討的一些議題,所有這些都會變成我靈感的一部分。今年對於寫作者來說,是一個比較值得紀念的特殊年份。

中青報·中青網:現實生活體驗和你的創作是如何關聯的?

陳楸帆:日常生活裡基本上點點滴滴都會影響創作。比如我和參加X-Talk的幾位嘉賓一起吃飯,有做基因編輯的,也有在學校裡教書的。你理解每個人對技術不同的觀點,包括他們自己在做的一些實踐,這都會變成我寫作中靈感的一部分。我不想簡單粗暴地把一個東西,比如基因編輯,歸結為到底是好或者壞,這樣太二元了。

現在很大的問題是,大家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把所有問題都簡單粗暴地分為對和錯,是與非,很多問題其實沒有這麼簡單,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答案。我們通過作品傳遞的是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傳遞獨立思考的能力。

中青報·中青網:創作這些年,心境有何改變?

陳楸帆:思考越多,最後會發現沒有唯一的答案,所有答案都會隨著你對世界認知的深入發生變化。你知道的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科幻作家陳楸帆:科學、技術與科幻三者關係是相互融合、促進的嗎?
    2020年11月20日下午3點半,由騰訊社會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五屆騰雲峰會」流動的邊界」在北京開啟, 著名科幻作家陳楸帆與天體物理學家、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執行主任蘇萌、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教授吳巖,以「科學科幻科技的關係、科幻對現實的影響、以及人類想像力的重要性」等話題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研討,吸引了廣大熱愛科學發明和科幻文學的年輕群體的關注。
  • 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時代的到來,會終結科幻嗎?
    陳楸帆,畢業於北大中文系及藝術系,科幻作家,編劇,翻譯,策展人。美國科幻與奇幻作家協會(SFWA)成員,世界華人科幻協會(CSFA)會長,Xprize基金會科幻顧問委員會(SFAC)成員。《異化引擎》,陳楸帆 著,花城出版社,2020年6月《出神狀態》一文,收錄於陳楸帆新出版的小說集《異化引擎》之中。
  • 專訪|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的目標是打破邊界
    在項目啟動現場,科幻作家陳楸帆對AI寫作程序進行了演練,他輸入了「三千年前的北京「、「愛因斯坦」和「黑洞長什麼樣」等短語,等待了幾秒後,AI生成的語句在屏幕上顯示出來: 「北京的愛因斯坦問,知不知道一個北京城甚至整個是地球的黑洞。那裡曾經是一個黑洞,是至今運轉的黑洞。
  • 火星撞地球:當藝術家邱志傑遇上科幻作家陳楸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瑾華 科幻作家陳楸帆不久前跟藝術家邱志傑有個跟地圖有關的合作陳楸帆腦洞大開,用這坐山峰寫了一個小段落—— 「相傳,AI世界的創造者伏羲,我們上古的伏羲2.0,時常盤坐在機器學習之山顛,苦苦思考關於人工智慧的奧秘,他遙望數據油田,日夜勞作的鑽井。數據油田就是在他邊上這一整片。
  • 科幻作家與科學家的「交鋒」:中國人缺乏想像力嗎?
    本活動為「2020騰雲文化周」 系列直播的第一期。陳楸帆多次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更是最早打入美國科幻雜誌的中國作家之一。因為人到了尖端以後,前面就沒有什麼路可循了。原來是跟跑,到一定時候要領跑。領跑就要探路,探路就需要靠想像力。所以我說只有打頭這些人想像力發展得最好。要從他們那裡提取經驗,學習他們的思考方式。
  • 陳楸帆:高考作文題「轉折」,其實就是科幻裡最經典的設問思想模式
    科幻作家陳楸帆 談到2020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題「轉折」,科幻作家陳楸帆打開了腦洞。 作為中國當代最受關注的科幻作家之一,陳楸帆的作品曾多次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科幻奇幻翻譯獎短篇獎等國內外獎項。他本人亦曾在谷歌、百度等公司工作,長期關注科技、科幻、媒體、影視等相關領域。 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無債之人》的創作靈感源於現實中的「房貸」「車貸」等話題。
  • 這11位作家,要用AI寫科幻小說了
    「人類」的一方,則是包括知名科幻作家、傳茂文化創始人陳楸帆等在內的11位科幻作家。在這個項目上,從現在起直到12月,11位作家將藉助「AI科幻世界」這個工具,創作不一樣的科幻文學作品。因此,一旦作家在寫作時遇到瓶頸,就完全可以把一個段落輸入進去,看AI能提供什麼好的想法。
  • 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
    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我們已進入人類與人工智慧(AI)共生的時代。
  • 邱志傑×陳楸帆 : 未來考古,一種向後看的前進
    邱志傑×陳楸帆 : 未來考古,一種向後看的前進 2020-10-21 1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當AI與人類科幻作家共同創作,其意味遠不止一部作品那麼簡單
    近日,創新工場聯合陳楸帆、小白、賈立元等 11 位科幻作家開啟了一場 AI 寫作實驗項目。在 2020 年最後的兩個月,這 11 位人類作家將與 AI 算法合作,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項目名為《共生紀》,讀者可在項目官網、知乎、微博等多平臺圍觀這場關於文學與藝術的先鋒實驗。
  • 科幻作家:《火星救援》等科幻片配合美國家政策
    但是在專業的科幻作家眼中,《火星救援》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  電影完全忠實原著  以《無盡的告別》獲得第23屆中國科幻銀河獎優秀獎的80後作家陳楸帆坦言,雖然自己沒有看完整部小說,但比照電影,有一個總的印象,就是電影中的人物非常樂觀,非常幽默,這一點,跟以往的科幻電影非常不一樣。電影中充滿了積極和光明的色彩。
  • 11位科幻作家參與,首次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啟動
    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共生紀》正式啟動。《共生紀》由傳茂文化和創新工場聯手打造,集結國內11位新銳作家。在2020年最後的兩個月時間裡,人類作家與AI算法將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碳基的人類智慧與矽基的機器智慧一同解讀人類社會,探索人類未來的不同可能,從科技和人文的雙重維度進行共生時代的文化實錄。
  • 科幻電影一定要「燒腦」嗎?《三體》何時搬上大銀幕?聽聽大咖們...
    9月26日,2020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系列活動——中國科幻電影創作高峰論壇在鄭州召開,編劇、作家、行業研究者展開對話,共同探討中國科幻電影發展的未來。
  • 要用AI寫科幻小說?這事兒有點意思
    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這段頗具科幻色彩,又有點哲學意味的回答,並不來自科幻作家或哲學家,而是創新工場的AI文本生成模型自動生成的。《共生紀》實驗項目所使用的AI寫作程序源於創新工場 DeeCamp 2020人工智慧訓練營中的大學生創新項目「AI科幻世界」。
  • 這次AI要和人類聯手寫科幻小說了
    這段頗具科幻色彩,又有點哲學意味的回答,並不來自科幻作家或哲學家,而是創新工場的AI文本生成模型自動生成的。 《共生紀》實驗項目所使用的AI寫作程序源於創新工場 DeeCamp 2020人工智慧訓練營中的大學生創新項目「AI科幻世界」。
  • 2017科幻嘉年華助力中國科幻走向世界
    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幻走向世界」國際科幻高峰論壇和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典禮、「大陸科幻作家vs臺灣科幻作家——海峽兩岸的科幻之路沙龍」以及「大手拉小手——華語少兒科幻老作家與新銳作家對話沙龍」四部分組成。
  • 票房奔40億,《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進入主流視野
    創刊於1979年的《科幻世界》成為嚮往宇宙的讀者的精神家園,迄今已有40年歷史。劉慈欣的《流浪地球》、《三體》等作品最早就是在這本雜誌上發布和連載。和陳楸帆一樣,很多科幻作家也都受到這本雜誌的影響,他們閱讀、創作,投稿,但也有很多人中途「下車」。
  • 京東文學盛典阿來直播 盛讚年輕一代科幻文學寫作
    2020京東文學盛典中最為腦洞大開的科幻文學品鑑直播在10月19日如期舉行。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廣泛徵集和全民薦書,科幻文學組最終有13本優秀作品脫穎而出。這場名為「科幻之美」的直播活動中,專家對科幻文學作品的深入解讀讓人印象深刻,對於年輕一代的科幻文學寫作,作家阿來充滿信心。
  • 從雜誌時代到產業時代 科幻作品因何越來越受關注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3日電(記者 上官雲)日前,在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2020年中國科幻產業報告》發布。根據報告統計,2019年,中國科幻平穩地向上發展,全年產業總值658.71億元。  的確,如今科幻文學以及科幻影視劇逐漸成為熱門話題,包括其周邊產品在內,圈粉不少……很多人也在思考一個問題:科幻作品如此受關注,未來,中國科幻產業會迎來大爆發嗎?資料圖:11月1日,2020中國科幻大會「科幻之夜」活動在北京首鋼園三高爐舉行,酷炫的燈光秀等內容為市民的周末生活增添樂趣。圖為機器人模仿秀的表演者與市民互動。
  • 去年是個好年吧——評2019《中國科幻年選》
    這篇散文起到的是某種提綱挈領的作用:在該文中提到的不少問題,已經在(很有可能未經仔細思考之時)便在2020年過於突如其來地降臨了。過與它短小的篇幅相比,它提出的問題過於龐大,以至於任何嘗試與它直接對話的路徑都可能失效。但我以為入選這本《年選》的作者們都至少要以此文為依據,不斷對自己發問:為什麼寫?為誰而寫?該寫什麼,又該怎麼寫?這些問題當然不可能有任何答案,但它們仍舊值得被反覆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