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陳楸帆:科學、技術與科幻三者關係是相互融合、促進的嗎?

2020-12-01 騰訊網

騰雲報導

《三體》的作者劉慈欣曾說過:沒有任何一種文學與科學如此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科幻的靈魂是科學。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科幻小說寫作一時興盛,科幻作者大多是職業科學家,他們的作品內容一般而言是創作者用幻想藝術的形式,基於科學現實對未來的大膽想像,表現科學技術遠景或社會發展對人類影響。

在我們身處的數位化時代,科技發展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來得更加迅猛,科技化的表達正在顛覆人類認知世界的基礎,深刻地影響了文化和藝術, 一些在科幻小說、影視劇中出現的事件和現象正逐一變為現實,虛擬和現實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讓我們的生活具有了幾分魔幻的味道。

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2020年中國科幻產業報告》發布,此次報告主要統計了四大產業:閱讀、影視、遊戲和周邊產品。據報告統計,2019年,中國科幻平穩地向上發展,全年產業總值658.71億元,比2018年的456.35億元增長逾200億元。

作家劉慈欣

受疫情影響,2020年實體圖書銷售遭受重創,網絡渠道銷量上漲,上半年科幻圖書總碼洋約為6.8億元,同比下降30%左右,同期整體新書出版種數同比降幅達28%。但上半年數字閱讀和有聲閱讀市場均有大幅增長。

總體看來,2020年上半年科幻閱讀市場總規模約12.5億元,同比下降9.40%;而從現象級網劇的數量和社會影響力來看,2020年的科幻網劇較2019年有大幅提升,總產值可能會接近2018年的30億。

綜上可見,如今科幻文學、影視劇、藝術已然成為熱門話題,其周邊產品亦圈粉不少,很多人都在認真思考這一問題:科幻作品如此受關注,中國科幻的黃金年代是否已再次來臨?未來,中國科幻產業會迎來大爆發嗎?

由此引發的進一步思考是:科學與科幻究竟是怎樣的關係?它們在多大程度上相互影響?它們的界限在哪裡?

2020年11月20日下午3點半,由騰訊社會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五屆騰雲峰會」流動的邊界」在北京開啟, 著名科幻作家陳楸帆與天體物理學家、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執行主任蘇萌、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教授吳巖,以「科學科幻科技的關係、科幻對現實的影響、以及人類想像力的重要性」等話題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研討,吸引了廣大熱愛科學發明和科幻文學的年輕群體的關注。

著名科幻作家陳楸帆

陳楸帆:科學、技術與科幻三者之間是相互融合、促進、激發的複雜關係

《人類簡史》作者尤爾瓦赫拉利說,科幻是當下最為重要的一種文學的類型。《星球大戰》、《星際迷航》和《2001太空漫遊》這三部科幻作品的共同點都關於人類如何走出地球去探索未知的星系,走向宇宙深處去接觸更多的文明形態,並隨之引發種種故事,它們對陳楸帆影響至深。他認為,科幻帶給人們一種原初的震撼與感動,它嘗試去解答最根本也是最終極的哲學命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三者之間究竟誰激發了誰?誰推動了誰?這就像雞生蛋、蛋生雞的故事一樣,沒有絕對的先來後到,或者誰主、誰次、誰輕、誰重的問題。」

目前中國科幻創作處於新的高峰,人們可以看到,大量日新月異的技術已從科幻作品中走人類的日常生活,比如人工智慧、基因編輯、太空探索、量子計算等。在與魔法無異的新技術面前,科幻嘗試用故事去探索、表達人類自身的位置、價值,以及未來應往何處。「這也正好應合了『騰雲·文化周』的主題『流動的邊界』,科幻是試圖將文學等不同媒介與科技和科學的發展邊界予以打破、交融從而產生新的能量和想像的一種創作 。」

陳楸帆以創作者角度列舉了大量實例佐證他的觀點——

劉慈欣所著《三體》三部曲有大量關於科學、科技的呈現,天體物理、量子、數學,以及對宇宙社會學的想像與描述。「許多中國讀者從《三體》開始,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現實中,李淼借著《三體》的熱度及時推出《三體中的物理學》著作,幫助更多讀者從閱讀科幻開始,進入更為廣闊的科學探索領域;

儒勒·凡爾納系列經典作品《海底兩萬裡》《從地球到月球》《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神秘島》等融合了古典時期的科學知識、博物學,《海底兩萬裡》啟發了一位名為賽蒙雷克的年輕工程師,他從這部作品中描寫的鸚鵡螺號得到靈感,設計出第一艘現代潛水艇原型;

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裡的平板電腦已具有打電話、看報紙、看視頻等功能,成為幾十年後人們所熟悉蘋果、三星等公司推了的平板電腦產品的原型;

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執行主任蘇萌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風靡一時的系列電視劇和劇場版《星際迷航》,到目前為止還在被不斷翻新,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它講述不同種族、膚色的人類和不同生命形態以及來自不同星球的生物聚集在一艘名為「企業號」的太空船上,形成了一支多元化、多樣性的團隊,航行至太空深處探索宇宙的秘密。太空船上所有成員都擁有一臺可隨時與其他船員進行溝通的可攜式通訊設備,而這一設備啟發了早期摩託羅拉的工程師Martin Cooper,他後來成為手機、行動電話發明創造者。

阿西莫夫在1938年到1946年間創作的《鋼穴》《我與機器人》等系列作品,主要討論機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後來學術界才出現阿蘭圖靈的論文《機器能夠思考嗎?》,及至1956年,美國達特茅斯會議首次提出「人工智慧」的概念……

在著名科幻作家、全球華人科幻作家協會(CSFA)會長陳楸帆看來,正在越來越完善的VR虛擬實境技術,與科幻小說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1962年的科幻作品《皮格馬利翁的眼鏡裡》想像了這樣一種未來:當你戴上眼鏡,就可以看到現實世界裡不存在的物體,聽到一些聲音,聞到氣味。這些想像經由軍方實驗室變成了一個現實的原型機,在經過任天堂、索尼等公司幾代技術革新後,到2000年左右,新一輪網際網路熱潮把這種技術革命推向新的高潮,最後由Ocular公司做出了這樣的一個商業化的原型機。

「Ocular最初的創始人lucky Palmer從前兩年被史匹柏翻拍成大電影的科幻作品《Ready Player One》(《頭號玩家》)中大受啟發,小說裡所有關於VR的想像,包括眼鏡、衣服、可模擬行走的萬向輪,都成為現實。」據了解,Ocular後來成立了Ocular Swift VR公司,他會給每一個新員工發一本《Ready Player One》,甚至曾把原作者邀請到公司培訓員工。而許多矽谷的創業者、研發人員都深受科幻的影響,從中汲取靈感和養料。

如陳楸帆所說,科幻、科學、技術三者之間有一種互相纏繞、促進的關係。從現實層面來看,科幻文化與科技創新如同面鏡子的兩面,它們互相折射、投影出與彼此有關的想像,乃至於到達了當前這樣一個節點:1997年,IBM超級計算機深藍打敗了卡斯帕羅夫;前兩年,機器人Alpha Go擊敗李世石,成為圍棋冠軍。「雖然不能說是科幻小說直接促成了科技的進步或科學研究上的突破,但我相信想像性的火種必然給科學家、研究者帶來了一些非常深遠的影響。在科幻創作中,當我查閱海量科學文獻或論文時,我發現要把大膽狂野的想像付諸現實遠比想像本身要艱難許多倍,這讓我對科研工作者產生了由衷的欽佩。」

最後,陳楸帆表示,也許科幻能做的是引起人們對於自然、宇宙、人類自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許多青少年經由科幻作品對科學探索產生興趣,可能日後會成為一名科學或科研工作者,這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以一個更長的時間尺度在改變科學前進的方向。技術是科學的延伸,從落地的層面與科幻距離更近。在這一點上,陳楸帆與蘇萌達成了共識。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教授吳巖

蘇萌:科幻與科學都以what if的假想,引領人們走向更美好的世界

在當天的論壇上,天體物理學家、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執行主任蘇萌從科學技術的發展、天文學,特別是從他自己所從事的天文學領域闡述了科幻、科學與想像力之間關係。他說,科學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人類的科技能力,是科技能力水平的一種展示。這也意味著,當今的科技能力會極大影響社會在各個層面的發展,未來五到十年的發展在極大程度上將取決於科學發展的方向,以及資源投入的方向。

「我覺得,超過十年就很難由今天的科技來進行一個相對準確的預判,社會長線發展的方向一定是由人類文明發展本身的原動力和人類希望發展的方向這種意願來決定。科技是基於人類發展意願主線上的一個支撐,是人類的一個能力,一個抓手。」

就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係,蘇萌談到,文明或社會發展早期,人類對於科學、技術的邊界,從認知層面和工具製造層面並不清晰,那時人類關心的是認知世界的時候創造出來了什麼東西?人類的創造力、想像力導致了人類自身具備了什麼樣的能力?但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天,高新技術、高科技很大程度上要仰仗曾經的科學的發展,和現在的科學知識體系在過去長時間積累的架構,所以技術很難脫胎於科學獨立存在。

科幻作品一直在問一個問題:「what if」,如果有什麼事情發生了,將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這個問題也是不停推動科學發展的主要邏輯線索,這是科學與科幻的共通點。

騰雲文化周之「科學科幻科技的關係」專場

蘇萌認為,科幻的價值是多元、多維護度的,最關鍵的價值觀在於它指引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科幻本質上是人們基於現在所能收集到的信息、基於科學,對未來的預測、預判、期待——事情還沒發生,而人們想像著它在未來怎樣發生。「儒勒·凡爾納在一百多年前問『人類飛上月球會發生什麼』,這就是他所有科幻創作的架構。比如,『假使我們看到外星文明,與外星人接觸,會發生什麼』,這個問題將引發無窮的想像,這些想像可以詼諧、可以美好,也可以與我們對文明的反思相關。」

同樣,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流浪地球》提出了一個引發諸多觀影者、科學愛好者熱議的話題:假使我們要逃離地球,會發生什麼?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基於對科學和現實的理解去展開充分的暢想:如果有一天地球真的出現了危機,人類應該如何去面對?人類文明的未來會是怎樣?人類是否有足夠的勇氣離開太陽系?還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可能幾乎所有觀眾終其一生都不會去問、去思考這樣的問題,但通過《流浪地球》這樣的科幻作品,大家開始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文明就此展開想像,因為大家所說的未來就是人類文明以及全人類的未來。」蘇萌說。

蘇萌進一步闡述科幻帶來的影響。他說,科幻能在這個時代綻放,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認可科幻這一形態,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影視作品,科幻的價值就在於科學群體之外、從不關心科學的人們由於對科幻作品的興趣開始思考科學問題,感知科學可能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未來,造成什麼樣可能的影響。就像很多讀者因為看了《三體》,專程跑去問他什麼是引力波。「他們可能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的生活會與物理學發生關係。科幻已經讓更多的人能夠接納曾經很排斥的一種思維方式或知識體系,所以我覺得科幻特別有用的。」

事實上,一百多年以來,科幻在不斷地以what if的假想方式,提出類似『文明向前推進會發生什麼』,啟發人們開展美好的、大膽的或具有警示意義的暢想,引領人們走向一個越來越美好的世界。

吳巖:中國的00後、新生代對於科幻的熱望遠超前幾代人

就陳楸帆所舉的眾多科幻作品給予科研發明創造以靈感的案例,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教授、科幻作家吳巖認為,更準確來說,這些案例呈現的是技術和未來之間的關係。他引述了一位學者的觀點:在一個沒有科學的文明裡面,人們通過摸索建構自己的生活,技術是生活的一個展現,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生活方式。

對於什麼是科幻,吳巖比較認同劉慈欣曾在多個場合對科幻的說法:科幻是什麼?它是作品裡表達的意思,沒有其他含義。於吳巖而言,科幻作品背後是科學思維,是科研的延續,科學能夠看到未來。科幻在某種程度上,更大的意義在於它是一種改變當前短視、沒有真正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狀態很好的工具。

「中國從1902年就在思考科幻與科學的關係。建國以後,作家們吸納了其他國家的創作觀念,比如,蘇聯要求科幻作品要寫出科學家腦子裡的想法,不要別按作者自己的想法去創作。周作人在一九二幾年曾寫過一篇談論科學小說的文章,內容涉及科學小說思維,它帶給讀者的東西到底應該是什麼,它和兒童文學、童話等作品之間的差別。老舍先生、鄭文光講過火星探險,到劉慈欣創作出《三體》,這些作品背後都是科學思維。」吳巖希望讀者們都能夠回望科幻史、科學史以及中國的發展歷史,可能會收穫更多。

吳巖認為,科幻的核心是兩個詞語:未來和想像力。1959年出版的有關未來的暢銷書《科學家談二十一世紀》由郭沫若先生作序,華羅庚、茅以升等著名科學家都是該書作者之一。1961年出版的青少年讀本《在未來的田野上》,亦明確表明未來是一種現實的引導。「2020年我們自己出了一本書,把科學幻想編輯成中小學教材,以便它能被更好地傳播。」

在南方科技大學,吳巖創建的科學人類想像力研究中心有三個特別之處:1、設立了人文天文臺。其原因是吳巖認為科學和人文之間分道揚鑣最早就是從天文開始,而科幻文學大概40%以上的主題與天文、外太空探索有關。2、設立了腦科學實驗室。「我們在研究想像力最基礎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也可能與個體的心理有關,這也是我們想研究、發現的方向。」3、設立了科幻創意實驗室。吳巖解釋說,科幻創意實驗室的目的在於把科幻做成各種各樣的、豐富的文化形式,讓中國文化生根發芽。「因為中國的00後、新生代是浸淫在科幻作品裡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對於科幻的熱望遠遠高過前幾代人。」

進一步談及科幻與科學的關係,吳巖表示,科學也存在盲點,並因此在很多方面看不到未來,這時科幻作品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名教育者,他從歷史上追根溯源,認為科幻是在科學技術更多地沁入生活的過程中,可能那些更敏銳的人們將覺察到、感受到科技帶來的負面體驗寫成了文本的結果。

「到今天為止,我們仍然面臨同樣的情形,誰對這個科學的現實、對未來的變化有更多的感受,誰就能寫出好的科幻。」他指出,科學和科幻可能遠遠不是一件事情,可能完全不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科幻可能只是一個抵抗時代發展的產物,但恰恰由於這種抵抗,使人們認識到更多,而促進時代的發展。

不過,現如今科學、技術、科幻、文學、藝術之間的邊界似乎已被破壞,這與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有關。某一天,當人類社會的發展過渡到一個相對平穩的階段,這種流動的邊界也許會稍微變得固定一些。

相關焦點

  • 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時代的到來,會終結科幻嗎?
    當時,他的父親在一家做超聲儀器的研究所工作,他會經常去研究所的圖書館裡閱讀科技類科普類讀物,比如《知識就是力量》《科學畫報》《我們愛科學》等科普類雜誌,也讀到了柯南·道爾、克拉克、阿西莫夫等作家的科幻故事。小學之後,陳楸帆已經是《科幻世界》的讀者,這是中國當時唯一一本國產科幻雜誌,也是促使他開始寫作發表的契機。2017年,他成為一個獨立寫作者。科幻產生的莫名的吸引力,一直持續到現在。
  • 科幻作家陳楸帆:2020思考了什麼
    這個故事,陳楸帆最近在一場科學脫口秀中提起。手持基因「剪刀」的裁縫們,會剪出個怎樣的未來?假設未來基因編輯成為一項被廣泛商用的技術,它運用的邊界是什麼?日前,在騰訊的科學脫口秀X-Talk對談中,科幻作家陳楸帆、中科院研究員王皓毅、科學脫口秀演員張宇識就今年備受關注的基因編輯技術,「腦洞大開」進行探討。
  • 專訪|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的目標是打破邊界
    以上的句子並非出自人類,而是一個AI寫作程序對「AI可以從事創作嗎」這個問題自動生成的答案。 最近,傳茂文化和創新工場聯合推出了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這個被命名為《共生紀》的項目集結了國內11位新銳作家,將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與AI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故事。
  • 科幻作家與科學家的「交鋒」:中國人缺乏想像力嗎?
    這些話題分別是:想像力,科幻與科學的關係,科幻的作用,人文和科學的融合。您如何看待陳楸帆的創作?吳巖:我這幾年我追作品追的不多,但是《荒潮》《開光》我看過,我覺得楸帆有幾個特點:首先,他是站在今天的國際科幻前沿的作家。比如寫與 「腦」 有關的話題,寫意識和機器之間的關係等話題,這些都是前沿課題。他做人工智慧寫作的嘗試也很值得肯定。
  • 火星撞地球:當藝術家邱志傑遇上科幻作家陳楸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瑾華 科幻作家陳楸帆不久前跟藝術家邱志傑有個跟地圖有關的合作科幻作家陳楸帆說,邱志傑就是伏羲。 兩位跨界人物的很早交集於對科技的興趣上,但是真正促成他們正式合作的,是邱志傑最認同的一個身份:Mapper,也就是畫地圖的人。他創作了各種領域的知識地圖,如技術史地圖。
  • 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
    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我們已進入人類與人工智慧(AI)共生的時代。
  • 2017科幻嘉年華助力中國科幻走向世界
    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幻走向世界」國際科幻高峰論壇和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典禮、「大陸科幻作家vs臺灣科幻作家——海峽兩岸的科幻之路沙龍」以及「大手拉小手——華語少兒科幻老作家與新銳作家對話沙龍」四部分組成。
  • 11位科幻作家參與,首次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啟動
    人類智慧與機器智慧如何相互激發創作靈感?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共生紀》正式啟動。《共生紀》由傳茂文化和創新工場聯手打造,集結國內11位新銳作家。在2020年最後的兩個月時間裡,人類作家與AI算法將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
  • 這11位作家,要用AI寫科幻小說了
    「AI」的一方是一個名叫「AI科幻世界」的工具,源自創新工場DeeCamp人工智慧夏令營,創作者是一支由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人類」的一方,則是包括知名科幻作家、傳茂文化創始人陳楸帆等在內的11位科幻作家。
  • 當AI與人類科幻作家共同創作,其意味遠不止一部作品那麼簡單
    近日,創新工場聯合陳楸帆、小白、賈立元等 11 位科幻作家開啟了一場 AI 寫作實驗項目。在 2020 年最後的兩個月,這 11 位人類作家將與 AI 算法合作,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項目名為《共生紀》,讀者可在項目官網、知乎、微博等多平臺圍觀這場關於文學與藝術的先鋒實驗。
  • 陳楸帆:高考作文題「轉折」,其實就是科幻裡最經典的設問思想模式
    科幻作家陳楸帆 談到2020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題「轉折」,科幻作家陳楸帆打開了腦洞。 作為中國當代最受關注的科幻作家之一,陳楸帆的作品曾多次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科幻奇幻翻譯獎短篇獎等國內外獎項。他本人亦曾在谷歌、百度等公司工作,長期關注科技、科幻、媒體、影視等相關領域。 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無債之人》的創作靈感源於現實中的「房貸」「車貸」等話題。
  • 科幻作家:《火星救援》等科幻片配合美國家政策
    但是在專業的科幻作家眼中,《火星救援》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  電影完全忠實原著  以《無盡的告別》獲得第23屆中國科幻銀河獎優秀獎的80後作家陳楸帆坦言,雖然自己沒有看完整部小說,但比照電影,有一個總的印象,就是電影中的人物非常樂觀,非常幽默,這一點,跟以往的科幻電影非常不一樣。電影中充滿了積極和光明的色彩。
  • 科幻愛好者的福音:2019科普科幻創作北京高級培訓班正式開課
    6月15日上午,2019科普文創-科普科幻青年之星(北京)高級班在科學出版社正式開課。為培養更多科普科幻創作人才,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近年來在全國各地組織了「科普文創—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計劃」系列培訓活動,2019年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天津、長春等地組織了科普科幻創作高級培訓班、初級培訓班和科普編輯培訓班。
  • 這次AI要和人類聯手寫科幻小說了
    原標題: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 我們已進入人類與人工智慧(AI)共生的時代。
  • 培養科學大腦 讀玄幻小說不如讀科幻小說
    ●令人驚喜的是,國內目前也有一批80後科幻作者成長起來,他們的教育背景多為博士或碩士,其作品對現代技術與人類社會關係的反思,足以呈現出年輕思維的銳利鋒芒。作者劉慈欣在這部作品中,成功地將空靈和厚重結合起來,同時注重表現科學的內涵和美感。作為一部硬科幻,劉慈欣的文筆帶著濃濃的人文氣質、詩意和思想的光芒,這也正是其超出一般科幻作品的魅力所在。在科幻作家王晉康看來,《三體》是「對歷史和現實的一次思想實驗。將人類的靈魂暴露於冷酷的星空中。遙遠的異世界如夢如幻。卻像一面鏡子。更深刻地映照出人類自身。一部比現實更真實、比神話更空靈的科幻小說。」
  • 《流浪地球》熱映帶動科幻文學升溫
    不難看出,《流浪地球》能夠如此吸引觀眾和讀者,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這部電影及其原著小說,成功將極具東方色彩的家國情懷融入劇情,諸多本土元素不是生硬鑲嵌,而是如鹽化水般自然融合,這也是當下一批國內科幻小說的可貴之處。
  • 劉慈欣出席2019中國科幻大會 為科普科幻作文獲獎師生頒獎
    【觀察者網訊】11月2日下午,2019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學普及和科幻創作」專題論壇在北京市園博園舉辦。本次專題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承辦,清大紫育(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學故事會》《北京科技報》協辦。
  • 航天達人科幻作家技術大拿,誰是你的「2050青年」
    他希望千尋位置GNSS算法能為中國自己的技術賦能,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讓中國自己的北鬥衛星技術,走入民生。」王越,迦智首席科學家推薦人:陳向明 銀杏谷資本創始人推薦語:「他擁有前沿的科學思維,對技術的狂熱與執著
  • 票房奔40億,《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進入主流視野
    劉慈欣是科學主義者,在科學主義者眼中,科學是人類的目的,相信科學能夠解決一切問題。這場科學主義與反科學主義兩種思潮之間的論辯,最後被簡化成「吃,還是不吃」的問題被廣泛傳播,相當一部分人對劉慈欣的言論反感。
  • 《三體》《流浪地球》帶火科幻文學 創作熱潮來了嗎?
    晚清時期,梁啓超的《新中國未來記》、魯迅等人的科幻文學翻譯都寄寓了社會進步的理想。「導中國人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魯迅的這句話明白地表露了他的心跡:以一種文化先鋒的態度將科幻與啟蒙結合起來。新中國成立後的上世紀50年代,隨著「向科學進軍」口號的提出,科幻小說迎來了又一次創作熱潮。及至改革開放後,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引領下,科幻文學再次受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