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楸帆:與李開複合寫《AI2041》,或明年出版
本文轉載自「澎湃新聞」
科幻作家陳楸帆
談到2020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題「轉折」,科幻作家陳楸帆打開了腦洞。「外星人入侵,AI獲得自我意識、發現一種新的潔淨的能源、生物工程將人的壽命延長50歲、癌症被治癒了......這些都是科技上的巨大轉折。」在他看來,「轉折」就是科幻裡最經典的「what if」命題。
7月7日,2019年度「松山湖·《十月》年度中篇小說榜」揭曉,陳楸帆的《無債之人》等5部中篇小說從近20部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年度中篇小說」的稱號。
作為中國當代最受關注的科幻作家之一,陳楸帆的作品曾多次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科幻奇幻翻譯獎短篇獎等國內外獎項。他本人亦曾在谷歌、百度等公司工作,長期關注科技、科幻、媒體、影視等相關領域。
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無債之人》的創作靈感源於現實中的「房貸」「車貸」等話題。「此生此世裡,我們還不了的債務,是否能夠把它留在DNA裡,通過子子孫孫變成子孫債,或是用克隆的這種方式,把肉身無限地複製,然後用這些克隆體替自己去還債?」陳楸帆介紹,在小說中,他設想一種未來的經濟模式,人類可以通過在太空挖礦來償還身上背負的昂貴債務,隨著對自我命運的發掘,他們也開始掙脫被債務緊緊束縛的生命輪迴。
就獲獎小說的創作過程和未來的創作計劃,澎湃新聞專訪了陳楸帆。
【對話】
寫的過程中會一直反省
澎湃新聞:最近《十月》年度中篇小說榜揭曉,《無債之人》是獲獎作品,先和我們分享一下獲獎感受吧。
陳楸帆:首先的感受是,我非常榮幸,《十月》雜誌創刊四十多年來,以中篇小說為特色,發表過非常多經典名家名作,包括《綠化樹》《高山下的花環》《永遠有多遠》等,能進入這個榜單並獲獎,本身就是特別大的榮譽。科幻小說作為一種類型文學,在主流文學視野中長期處於比較邊緣的位置。近幾年伴隨著《三體》《流浪地球》等一系列現象級作品的出圈,主流文學界、學界和評論界對於中國的原創科幻小說越來越關注,對於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榮譽和肯定。
我的小說最初發表在《花城》雜誌上,它也是一本歷史悠久的純文學期刊,近年在陸續地發表一系列的科幻作品,南師大的何平老師會組織幾期這樣的科幻專刊,寫非常細緻的文學評論。這次《十月》評獎裡也有非常多的前輩,包括李敬澤老師、孟繁華老師、謝永勝老師,他們都在文學評論界有著資深閱歷,他們對我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和支持,會主動來跟我說關注我的科幻作品,鼓勵我好好寫。我覺得正是有前輩的關注和支持,才能讓科幻有更強的生命力。
《無債之人》刊載於2019年第4期。
澎湃新聞:能聊聊《無債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創作的,大概花了多長時間嗎?當時是怎麼想到去創作這樣一篇小說的?
陳楸帆:創作應該是2018年下半年開始,從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具體記不太清了,寫作的時間應該是在1個月以內。
這篇作品涉及一些太空挖礦的技術細節,所以我看了很多國內外的文獻資料,去了解一些技術細節的可實現性,包括太空的物理學、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想要保證它的科學上的準確性,真正寫作的時間可能只有兩三周。
寫作衝動源於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經濟體系很大一部分建立在債務的基礎上,不管是個人還是組織、機構、公司或者國家。而債務建立在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上,所以我們能通過透支未來賺到的錢,預支現在的錢。我在書裡,用科幻的思維把它推演到一種極致,比如說,此生此世還不了的債務,是否能夠留到DNA裡,通過子子孫孫變成子孫債,甚至用克隆的方式,把人的肉身無限地複製,用克隆體還債?還債的方式就是去太空裡挖礦,這是非常高風險也是高回報的工作,現在也有很多國外的機構在研究這種可能性。在太空裡有許多小行星,稀有金屬非常豐富,這些金屬在地球上可能是無價之寶,我設想了這樣一種未來的經濟模式,把這樣一群人放到極端的環境裡,通過他們自我命運的發掘開始去掙脫被債務的鐐銬緊緊鎖住的輪迴。
澎湃新聞:寫作過程中有什麼印象深刻的細節或者故事?
陳楸帆:我在寫作這篇小說時希望畫面感更強烈,把所有人物都提取出自己的典型特徵,有些人物可能都沒有名字,他的名字就是他外形上的特徵,這些人都被清除了記憶以便管理。這篇小說有很強的的預言性,在看的時候可能會聯想到自己的生活,包括在小說中不斷提到一種類似宗教的「神聖債務論」,裡面有非常多的條款,就像《聖經》裡的教義,在這些人面前,不斷像廣告一樣重播,洗刷他們的意識形態。
其實它映射的是當下消費主義的一些觀念,它會告訴你要買什麼樣的東西、買什麼樣的車、住什麼樣的房子才能配得上你的階層。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被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所控制。對於科幻來說,最大的價值就是跳脫出生活,從距離現實生活非常遙遠的視角,來反觀當下。
我在寫的過程中也會一直反省自己,越來越多的消費主義的節日被發明出來,每個時候都會很衝動,感覺大家都在下單,都在看有什麼折扣或團購,像現在的直播其實也是一樣的,很多時候我都會想這些東西是不是我真正需要的,它是不是被植入我們腦子裡的一種特殊的廣告。
與李開複合作的書
澎湃新聞:這篇小說中有涉及到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是否會為了寫作去學習一些比較細節的知識?
陳楸帆:畢竟區塊鏈是一個比較專業的領域,所以我會看一些書,諮詢一些同業的朋友,但是科幻裡很多東西是一種假設,它不需要技術上百分百能夠實現,只要概念沒有搞錯,比如說區塊鏈是一個不可篡改的、可以加密的數據保存方式,只要大的概念不搞錯就沒有太大的問題。所以其實做了一些功課,但是需要控制自己不要做得太深,因為一旦研究太深的話可能什麼都寫不出來,因為覺得很多東西都不現實、實現不了,那樣就變成寫作科研論文了。
澎湃新聞:你長期從事科技類的工作,除了區塊鏈技術,你平時還會關注到哪些比較前沿的技術,最近有沒有一些新的關注點?
陳楸帆:我一直在關注的包括人工智慧、腦機接口等,接下來會去一些學校裡的實驗室實地考察。還有量子計算也是我關注的亮點,上次去阿里達摩院的量子實驗室參觀,實驗室的主任給我講了他對量子的理解。除此之外,我對生物知識、基因編輯等,還有基礎物理比如凝聚態物理、量子比特、原子理論都有關注。所以我的關注面比較寬,會聽一些專門的講座、讀一些專門的書、跟一些專門的科研工作者去交流,從這裡面吸取一些營養。
澎湃新聞:最近有沒有新的創作計劃?
陳楸帆:一直在創作。最近有一本書是跟李開復老師合作,名字是《AI2041》,這是暫定的標題,明年會出版。這本書是關於二十年後AI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情況,以及會如何改變各行各業和人們的生活。
還有一本我自己在創作的長篇小說叫《迷幻史》,這是一個更加狂野的想像,想像的是美國解體之後加州獨立發生的一些事情,相當於科幻的「尋根文學」,我講的是加州的華裔,最後為了拯救世界回到中國尋求文化上的根源,因為文化的根源是解決這個世界災難的根本方式。這個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進行創作。
澎湃新聞:剛才提到跟達摩院、李開復有交流和合作,你覺得從科技從業者的角度是如何看待科幻文學家的?
陳楸帆:因為我本來就在科技圈工作,所以我跟業界交道還比較深。我覺得這幾年大家越來越重視科幻的價值,很多企業會用科幻的思維方式幫助推演技術和社會的現實演變路徑,現在我們會跟很多商業機構和傳播機構一起交流,研究如何用科幻的形式幫助各行各業打開腦洞,把一些未來的設想落成現實。
談高考作文題
澎湃新聞: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是關於「轉折」的,看到你的微博上也有簡短的評論,你對這個作文題有什麼樣的關注和感受?
陳楸帆:我覺得這個話題和今年2020年還是很強相關的,因為今年發生了很多意料之外的大的事件,從疫情開始,包括經濟上的、政治上的變化都是巨大的。
作為中學生,他們關注的點可能沒有那麼宏大,但是從上網課、日常生活以及父母工作都會產生一些變化,所以我覺得,應該從比較小的個人感受的切入點展開對一個更大的時代的展望,2020可能就是人類的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
如果新冠疫情最後變成一種常態化的流行病的話,那麼人類社會非常多的運行模式需要做出極大的調整和改變,所以我覺得這個題目非常切合實際,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好事情,因為它非常地貼近現實貼近自我,不用去設想一個可能接觸不到的比較抽象化的理念,而是可以從自己生活和身邊的點點滴滴入手,我覺得這樣會比較好。
澎湃新聞:看到這個題目是否會產生自己的靈感?是否會聯想到一些科幻類的題材?
陳楸帆:這就太多了。科幻作品裡可能每一個都是這樣的轉折點,比如說《三體》就是這樣一個轉折點,另外,比如外星人入侵,AI獲得自我意識、我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潔淨的能源、生物工程可以將人的壽命延長到150歲,或者治癒了癌症,這些都是科技上的巨大轉折,隨之而來的是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這其實就是科幻裡最經典的「what if」,是一種非常經典的設問的思想模式,我覺得所有的科幻小說都是從「what if」展開的想像實驗。
《花城》2020年第4期
目錄
中篇小說
我需要和你談談 / 裘山山
桃花江 / 阿貝爾
視界 / 王嘯峰
短篇小說
密碼 / 雷默
往生 / 葉端
花城關注
本期關鍵詞:鄉村博物館
欄目主持人:何平
字母練習簿 / 童偉格
人面動物 / 陳集益
地下的天空 / 遠子
鄉村博物館 / 索耳
玻璃屋子 / 邱常婷
本期點評:故土,亦是新地,文學何為?/ 何平
詩歌
蘋果、自行車及其他——寫於四月 / 林白
拯救之詩(五首)/ 劉春
散文隨筆
麻花辮子的牛皮繩 / 習習
刀具志 / 劉星元
花城譯介
欄目主持人:高興
關於《最後的遠握》 / 劉文飛
最後的遠握
——帕斯捷爾納克和茨維塔耶娃間的最後十封書信 /[俄]帕斯捷爾納克 茨維塔耶娃 著 劉文飛 譯
思無止境
嗶哩嗶哩:一種「表達賦權」的可能 / 項蕾
紀錄片
面對這片土地,也面對生活的現實
——中央電視臺紀錄片《花城》訪談實錄 / 吉狄馬加 溫晨(導演)
域外視角
女巫簡史:文學鏡像中的女性地位 / 王梆
關注《花城》雜誌
獨立精神 人文立場 新銳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