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楸帆:高考作文題「轉折」,其實就是科幻裡最經典的設問思想模式

2020-12-06 騰訊網

陳楸帆:與李開複合寫《AI2041》,或明年出版

本文轉載自「澎湃新聞」

科幻作家陳楸帆

談到2020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題「轉折」,科幻作家陳楸帆打開了腦洞。「外星人入侵,AI獲得自我意識、發現一種新的潔淨的能源、生物工程將人的壽命延長50歲、癌症被治癒了......這些都是科技上的巨大轉折。」在他看來,「轉折」就是科幻裡最經典的「what if」命題。

7月7日,2019年度「松山湖·《十月》年度中篇小說榜」揭曉,陳楸帆的《無債之人》等5部中篇小說從近20部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年度中篇小說」的稱號。

作為中國當代最受關注的科幻作家之一,陳楸帆的作品曾多次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科幻奇幻翻譯獎短篇獎等國內外獎項。他本人亦曾在谷歌、百度等公司工作,長期關注科技、科幻、媒體、影視等相關領域。

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無債之人》的創作靈感源於現實中的「房貸」「車貸」等話題。「此生此世裡,我們還不了的債務,是否能夠把它留在DNA裡,通過子子孫孫變成子孫債,或是用克隆的這種方式,把肉身無限地複製,然後用這些克隆體替自己去還債?」陳楸帆介紹,在小說中,他設想一種未來的經濟模式,人類可以通過在太空挖礦來償還身上背負的昂貴債務,隨著對自我命運的發掘,他們也開始掙脫被債務緊緊束縛的生命輪迴。

就獲獎小說的創作過程和未來的創作計劃,澎湃新聞專訪了陳楸帆。

【對話】

寫的過程中會一直反省

澎湃新聞:最近《十月》年度中篇小說榜揭曉,《無債之人》是獲獎作品,先和我們分享一下獲獎感受吧。

陳楸帆:首先的感受是,我非常榮幸,《十月》雜誌創刊四十多年來,以中篇小說為特色,發表過非常多經典名家名作,包括《綠化樹》《高山下的花環》《永遠有多遠》等,能進入這個榜單並獲獎,本身就是特別大的榮譽。科幻小說作為一種類型文學,在主流文學視野中長期處於比較邊緣的位置。近幾年伴隨著《三體》《流浪地球》等一系列現象級作品的出圈,主流文學界、學界和評論界對於中國的原創科幻小說越來越關注,對於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榮譽和肯定。

我的小說最初發表在《花城》雜誌上,它也是一本歷史悠久的純文學期刊,近年在陸續地發表一系列的科幻作品,南師大的何平老師會組織幾期這樣的科幻專刊,寫非常細緻的文學評論。這次《十月》評獎裡也有非常多的前輩,包括李敬澤老師、孟繁華老師、謝永勝老師,他們都在文學評論界有著資深閱歷,他們對我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和支持,會主動來跟我說關注我的科幻作品,鼓勵我好好寫。我覺得正是有前輩的關注和支持,才能讓科幻有更強的生命力。

《無債之人》刊載於2019年第4期。

澎湃新聞:能聊聊《無債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創作的,大概花了多長時間嗎?當時是怎麼想到去創作這樣一篇小說的?

陳楸帆:創作應該是2018年下半年開始,從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具體記不太清了,寫作的時間應該是在1個月以內。

這篇作品涉及一些太空挖礦的技術細節,所以我看了很多國內外的文獻資料,去了解一些技術細節的可實現性,包括太空的物理學、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想要保證它的科學上的準確性,真正寫作的時間可能只有兩三周。

寫作衝動源於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經濟體系很大一部分建立在債務的基礎上,不管是個人還是組織、機構、公司或者國家。而債務建立在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上,所以我們能通過透支未來賺到的錢,預支現在的錢。我在書裡,用科幻的思維把它推演到一種極致,比如說,此生此世還不了的債務,是否能夠留到DNA裡,通過子子孫孫變成子孫債,甚至用克隆的方式,把人的肉身無限地複製,用克隆體還債?還債的方式就是去太空裡挖礦,這是非常高風險也是高回報的工作,現在也有很多國外的機構在研究這種可能性。在太空裡有許多小行星,稀有金屬非常豐富,這些金屬在地球上可能是無價之寶,我設想了這樣一種未來的經濟模式,把這樣一群人放到極端的環境裡,通過他們自我命運的發掘開始去掙脫被債務的鐐銬緊緊鎖住的輪迴。

澎湃新聞:寫作過程中有什麼印象深刻的細節或者故事?

陳楸帆:我在寫作這篇小說時希望畫面感更強烈,把所有人物都提取出自己的典型特徵,有些人物可能都沒有名字,他的名字就是他外形上的特徵,這些人都被清除了記憶以便管理。這篇小說有很強的的預言性,在看的時候可能會聯想到自己的生活,包括在小說中不斷提到一種類似宗教的「神聖債務論」,裡面有非常多的條款,就像《聖經》裡的教義,在這些人面前,不斷像廣告一樣重播,洗刷他們的意識形態。

其實它映射的是當下消費主義的一些觀念,它會告訴你要買什麼樣的東西、買什麼樣的車、住什麼樣的房子才能配得上你的階層。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被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所控制。對於科幻來說,最大的價值就是跳脫出生活,從距離現實生活非常遙遠的視角,來反觀當下。

我在寫的過程中也會一直反省自己,越來越多的消費主義的節日被發明出來,每個時候都會很衝動,感覺大家都在下單,都在看有什麼折扣或團購,像現在的直播其實也是一樣的,很多時候我都會想這些東西是不是我真正需要的,它是不是被植入我們腦子裡的一種特殊的廣告。

與李開複合作的書

澎湃新聞:這篇小說中有涉及到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是否會為了寫作去學習一些比較細節的知識?

陳楸帆:畢竟區塊鏈是一個比較專業的領域,所以我會看一些書,諮詢一些同業的朋友,但是科幻裡很多東西是一種假設,它不需要技術上百分百能夠實現,只要概念沒有搞錯,比如說區塊鏈是一個不可篡改的、可以加密的數據保存方式,只要大的概念不搞錯就沒有太大的問題。所以其實做了一些功課,但是需要控制自己不要做得太深,因為一旦研究太深的話可能什麼都寫不出來,因為覺得很多東西都不現實、實現不了,那樣就變成寫作科研論文了。

澎湃新聞:你長期從事科技類的工作,除了區塊鏈技術,你平時還會關注到哪些比較前沿的技術,最近有沒有一些新的關注點?

陳楸帆:我一直在關注的包括人工智慧、腦機接口等,接下來會去一些學校裡的實驗室實地考察。還有量子計算也是我關注的亮點,上次去阿里達摩院的量子實驗室參觀,實驗室的主任給我講了他對量子的理解。除此之外,我對生物知識、基因編輯等,還有基礎物理比如凝聚態物理、量子比特、原子理論都有關注。所以我的關注面比較寬,會聽一些專門的講座、讀一些專門的書、跟一些專門的科研工作者去交流,從這裡面吸取一些營養。

澎湃新聞:最近有沒有新的創作計劃?

陳楸帆:一直在創作。最近有一本書是跟李開復老師合作,名字是《AI2041》,這是暫定的標題,明年會出版。這本書是關於二十年後AI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情況,以及會如何改變各行各業和人們的生活。

還有一本我自己在創作的長篇小說叫《迷幻史》,這是一個更加狂野的想像,想像的是美國解體之後加州獨立發生的一些事情,相當於科幻的「尋根文學」,我講的是加州的華裔,最後為了拯救世界回到中國尋求文化上的根源,因為文化的根源是解決這個世界災難的根本方式。這個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進行創作。

澎湃新聞:剛才提到跟達摩院、李開復有交流和合作,你覺得從科技從業者的角度是如何看待科幻文學家的?

陳楸帆:因為我本來就在科技圈工作,所以我跟業界交道還比較深。我覺得這幾年大家越來越重視科幻的價值,很多企業會用科幻的思維方式幫助推演技術和社會的現實演變路徑,現在我們會跟很多商業機構和傳播機構一起交流,研究如何用科幻的形式幫助各行各業打開腦洞,把一些未來的設想落成現實。

談高考作文題

澎湃新聞: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是關於「轉折」的,看到你的微博上也有簡短的評論,你對這個作文題有什麼樣的關注和感受?

陳楸帆:我覺得這個話題和今年2020年還是很強相關的,因為今年發生了很多意料之外的大的事件,從疫情開始,包括經濟上的、政治上的變化都是巨大的。

作為中學生,他們關注的點可能沒有那麼宏大,但是從上網課、日常生活以及父母工作都會產生一些變化,所以我覺得,應該從比較小的個人感受的切入點展開對一個更大的時代的展望,2020可能就是人類的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

如果新冠疫情最後變成一種常態化的流行病的話,那麼人類社會非常多的運行模式需要做出極大的調整和改變,所以我覺得這個題目非常切合實際,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好事情,因為它非常地貼近現實貼近自我,不用去設想一個可能接觸不到的比較抽象化的理念,而是可以從自己生活和身邊的點點滴滴入手,我覺得這樣會比較好。

澎湃新聞:看到這個題目是否會產生自己的靈感?是否會聯想到一些科幻類的題材?

陳楸帆:這就太多了。科幻作品裡可能每一個都是這樣的轉折點,比如說《三體》就是這樣一個轉折點,另外,比如外星人入侵,AI獲得自我意識、我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潔淨的能源、生物工程可以將人的壽命延長到150歲,或者治癒了癌症,這些都是科技上的巨大轉折,隨之而來的是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這其實就是科幻裡最經典的「what if」,是一種非常經典的設問的思想模式,我覺得所有的科幻小說都是從「what if」展開的想像實驗。

《花城》2020年第4期

目錄

中篇小說

我需要和你談談 / 裘山山

桃花江 / 阿貝爾

視界 / 王嘯峰

短篇小說

密碼 / 雷默

往生 / 葉端

花城關注

本期關鍵詞:鄉村博物館

欄目主持人:何平

字母練習簿 / 童偉格

人面動物 / 陳集益

地下的天空 / 遠子

鄉村博物館 / 索耳

玻璃屋子 / 邱常婷

本期點評:故土,亦是新地,文學何為?/ 何平

詩歌

蘋果、自行車及其他——寫於四月 / 林白

拯救之詩(五首)/ 劉春

散文隨筆

麻花辮子的牛皮繩 / 習習

刀具志 / 劉星元

花城譯介

欄目主持人:高興

關於《最後的遠握》 / 劉文飛

最後的遠握

——帕斯捷爾納克和茨維塔耶娃間的最後十封書信 /[俄]帕斯捷爾納克 茨維塔耶娃 著 劉文飛 譯

思無止境

嗶哩嗶哩:一種「表達賦權」的可能 / 項蕾

紀錄片

面對這片土地,也面對生活的現實

——中央電視臺紀錄片《花城》訪談實錄 / 吉狄馬加 溫晨(導演)

域外視角

女巫簡史:文學鏡像中的女性地位 / 王梆

關注《花城》雜誌

獨立精神 人文立場 新銳主張

相關焦點

  • 2017北京高考作文竟與科普科幻作文大賽 「撞題」
    原標題:2017北京高考作文竟與科普科幻作文大賽 「撞題」 6月7日上午,高考語文考試結束,作文題目又成了國民熱議的焦點。哪套作文題目「最接地氣」、「最難寫」、「最腦洞大開」等等,成了吃瓜群眾探討的議題。
  • 巧合 北京高考英語作文與廣東高考語文作文"重題"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迎接考生的隊伍裡,不僅有父母早早守候,還有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祖輩組團迎接,也有好友捧花等候的。「孩子姥姥姥爺都特意趕來接女兒,還送來了水果蔬菜。」張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姥姥姥爺特意來接就是為了給女兒的散場一個驚喜。「我就是想告訴外孫女不管考得怎樣,她都是最棒的。」這位姥姥說。
  • 2011高考作文科幻徵文:指環王大衛
    「假如高考作文可以科幻——2011高考作文題科幻小說徵文比賽」(請看文末)正在火熱進行。首個獎項「神速獎」已經評出,在這裡刊登出修改版。這篇文章寫的是上海卷語文作文題。2011高考語文作文題•上海卷:1、猶太王大衛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
  • 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時代的到來,會終結科幻嗎?
    對此,陳楸帆在新書後記中給出了一個自稱「不成熟的回答」:「科幻,或者文學,應該回到人類渴望故事最原初的衝動,一種夢境的替代品,一種與更古老、更超越、更整體的力量產生共振的精神臍帶。」中國科幻小說vs美國科幻小說:是否有本質差異?10歲之前,陳楸帆就與科幻結下了緣分。
  • 專訪|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的目標是打破邊界
    在跟機器共創的過程中,能打破以往寫作的慣性,「人機共創實驗使用更多的數據、更智能的算法,但目標並不是寫出更好的作品,而是打破邊界,展開對話,實現人與機器思想的碰撞與流動。」以下為澎湃新聞與陳楸帆的一場對談,我們聊到了他如何在科技與人文之間遊走,他如何理解「被困在系統裡的人」,以及他如何看待流量。
  • 科幻作家陳楸帆:2020思考了什麼
    陳楸帆笑言,如果可以,他真的很想要傳說中的「老闆基因」——每天睡4個小時就足夠。「但如果成真,基因編輯可能帶來新的社會不平等問題」。陳楸帆的代表作包括《荒潮》《未來病史》《薄碼》《深瞳》等,他曾多次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科幻奇幻翻譯獎短篇獎等國內外獎項。
  • 2020湖北高考作文題出爐
    武漢中學考點外的雨傘陣高考首日大家最最最最最關心的還是作文題是的!終於來了!2020湖北高考作文題新鮮出爐楚天都市報記者從剛剛走出武漢高考考點的學生獲悉,今年湖北高考採用的全國全國各地高考作文題也陸續出爐2020各地高考作文出爐(持續更新)2020年高考語文試卷作文題共11道,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
  • 細數歷屆法國高考作文題!有一種差距叫思想……
    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去歐洲留學也是為了接受更開放的教育,今天學長就帶大家看看法國的高考作文,從選題感受下國內外的思想文化差異。 【 法國的高考作文題 】 1、什麼是公眾所能承受的真理? 2、人們是否可以擺脫成見?
  • 高考作文的別樣面孔
    「能為文」是語文的終極歸宿,受科舉制影響,從隋朝到清末的1300多年時間裡,中國人寫作文主要是圍繞儒家經典,寫固定格式的八股文。所以,即便新學制頒行、科舉制廢除,根深蒂固的科舉思維,仍滲透在清末民初高考作文命題的四肢百骸中。  1909年,京師大學堂入學考試國文科,題目為「顧亭林論文須有六經之旨,當時之務,試申其說」與「六經分類與文字有何作用」。
  • 關注2018高考 | 英語作文品茶 完形填空向善
    作文題講「茶文化」  倡導優秀傳統文化今年的英語作文題共35分。其中,書面表達第一節15分,要求以為英國朋友推薦北京當地大學為情景進行寫作,宣傳北京優秀大學文化。書面表達第二節20分,考的是「茶文化」。
  • 2020年度熱點人物作文素材,看鐘南山如何「1人對接3道高考作文題」
    他逆行抗疫,心懷悲憫;勇於擔責,敢說真話;積極有為,不怕犧牲;不計得失,救民於水火,救國於危難……這樣一個熱點人物,必然會應用到作文裡,那麼該如何應用他呢? 快看名師支招,如何讓鍾南山這樣一個圓形人物應用到2020年的高考作文題中吧 開發好材料:一人多用,寫好三道高考作文題
  • 《愛迪生》最活潑—臺灣師生點評大陸高考作文題
    新華社臺北6月8日電(記者李寒芳 裴闖)高考第二天,大陸各省份高考作文題悉數曝光,新華社駐臺記者邀請臺灣資深語文老師和大學生加入點評。北京卷的《愛迪生》、廣東卷的《捐助》獲得一致好評。    臺灣資深語文教育專家林聖傑曾參加過多次臺灣「大考」(類似大陸高考)語文閱卷。
  • [高考進行時]湖北理科考生大呼數學偏難 概率題讓人「頭疼」
    「這次高考跟往年相比,確實比較難」,建港中學孟凡斌難說,這次高考數學中有新題,大題跟以前差不多,小題有創新,跟以前不一樣,但總體難度跟2013年差不多,2013年很難。這次考題中概率的題最難,「計算量太大,我算了很久」。
  • 盤點各地高考作文題 專家:河南作文難度適中
    ,江蘇、江西題目被評「難以下筆」  專家點評:河南作文難度適中,易把握主題  核心提示 | 每年高考,作文題目都會成為大家熱議的對象。>  「每年高考作文題目一出我都會感到自己簡直就是一個無知的白痴,還是要感謝爹媽生得早啊!」
  • 2020福建高考作文題揭曉!
    為了讓大家早點兒、再早點兒知道今年的福建高考作文題,小編總是比家長還積極地蹲守在考點大門前,恨不得離考生近一點,再近一點…… 終於,英勇的小夥伴們不負眾望,get到了今年的福建高考作文題!
  • 楊振寧和莫言對話內容成北京高考作文題
    今天上午,隨著北京高考首科語文科目開考,吊足大家胃口的作文題目終於揭開謎底。今年的作文題目是科學家與文學家的對話,假如愛迪生來21世紀生活一星期,最讓他感到新奇的可能是手機,因為它影響著人們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觀念意識。  此前社會大猜想的「中國夢」、「正能量」等熱門詞都成為「傳說」,無一命中。
  • 我來寫高考作文丨投向未來,改變自己就是最美的存在
    編者按:特殊的二零二零,特殊的高考;考場內外,我們都是答題人。澎湃評論連續第四年邀請評論員、大學生同寫高考作文,為千萬考生加油、鼓勁。考題選擇:上海卷原作文題: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生的,這是否意味著人對事物發展進程無能為力?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 2018年高考語文作文題匯總出爐 看看哪個最難?
    中新網6月7日電 綜合消息,2018年高考語文是首門應試科目,其中,受人關注的作文題已經出爐。快來看看,你會怎麼寫?各地高考語文作文題匯總>>  全國卷I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2000年,農曆庚辰龍年,人類邁進新千年,中國千萬「世紀寶寶」出生。2008年,汶川大地震。
  • 高考作文題「管鮑之交」暢談古今 數學考「金字塔」文理生感受不同
    高考作文題「管鮑之交」暢談古今 數學考「金字塔」文理生感受不同金羊網-新快報  作者:沈逸雲  2020-07-08 記者兵分多路,在多個考點採訪考生
  • 2018高考作文預測:附經典素材和範文
    綜觀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其在落實「立德樹人」「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時,都在考查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以此糾正學生「重視做題,忽視閱讀」的求學弊病。2016年高考全國卷Ⅱ作文題「語文素養提升的三條途徑」(其中一條為「課外大量閱讀」)、天津卷作文題「我的青春閱讀」、北京卷作文題「神奇的書籤」,都在引導考生重新審視讀書的樂趣和價值,倡導「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的良好風尚;2017年高考全國卷Ⅱ作文題「化育後世的名句」、浙江卷作文題「人要讀三本大書」、山東卷作文題「24小時書店」,直接考查考生的閱讀經歷和感受,考生如果沒有豐富真切的閱讀經歷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