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題理由
書籍是人類文明的載體,閱讀是傳承文明的方式,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閱讀。現如今,全民閱讀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然而,國人的閱讀狀況不容樂觀。為此,我國大力提倡全民閱讀,並把它作為政府工作體系中的重要內容。諸如《見字如面》《朗讀者》等文化類節目的走紅,也在全社會掀起閱讀熱潮。
綜觀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其在落實「立德樹人」「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時,都在考查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以此糾正學生「重視做題,忽視閱讀」的求學弊病。2016年高考全國卷Ⅱ作文題「語文素養提升的三條途徑」(其中一條為「課外大量閱讀」)、天津卷作文題「我的青春閱讀」、北京卷作文題「神奇的書籤」,都在引導考生重新審視讀書的樂趣和價值,倡導「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的良好風尚;2017年高考全國卷Ⅱ作文題「化育後世的名句」、浙江卷作文題「人要讀三本大書」、山東卷作文題「24小時書店」,直接考查考生的閱讀經歷和感受,考生如果沒有豐富真切的閱讀經歷和感受,是難以寫出佳作的。
二、命題方向
(一)閱讀的內涵和意義——閱讀能夠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
閱讀能豐富知識、拓寬視野、升華氣質。2017年熱播的以《朗讀者》為代表的綜藝節目,喚醒了公眾的讀書熱情,節目中出現的古今中外經典名著片段讓已讀者重拾讀書時的樂趣,讓未讀者產生濃厚興趣,助推全民閱讀蓬勃興起。我們提倡閱讀,並且提倡讀那些經典之作。把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能有力推動文化強國建設和民族文化傳承。
(二)當下,我們應竭力改變國人的閱讀現狀——行動起來,倡導全民閱讀,扭轉全社會的閱讀風氣。
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大概不會有人反對。然而,當今國人的閱讀現狀並不容樂觀:碎片化、娛樂化的淺閱讀頗為流行,讀書正呈現功利化的趨勢,經典名著死活讀不下去,去知名書屋的旅遊者遠遠多於想去讀書的人……「沒時間讀書」成了許多人不讀書或少讀書的理由。泱泱中華,擁有傲人的五千年文明,如今的書香氣息竟如此稀薄,實在令人擔憂。所以,當務之急是扭轉全社會的閱讀風氣,讓每一個人都身體力行地營造健康向上的閱讀氛圍。
(三)實現全民閱讀的有效途徑——以優秀圖書引領,以創新方式推廣。
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就要重視閱讀。數字時代的到來雖然使閱讀的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閱讀的重點不在方式,而在內容。只要是有價值的讀物,讀者願意採取什麼方式閱讀,完全可以根據自身條件來決定。以優秀圖書引領閱讀,以創新方式推廣閱讀,是實現全民閱讀的有效途徑。
三、高分論點
唯有閱讀才能讓我們活出優雅
閱讀是一種「高貴的堅持」
閱讀是門檻最低的貴族運動
走不完的路,讀不完的書,一本書就是一條路
用書籍養心,讓閱讀照亮生命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
實體書店維繫閱讀的尊嚴,代表一種生活方式
速讀時代,經典閱讀必不可少
四、奪分論據(素材)
閱讀讓人擺脫平庸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餘秋雨
閱讀時要深思多問
只讀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淪為書本的奴隸;或者走馬看花,所獲甚微。——王梓坤
讀書人的幸福
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後來靠讀書才解疑釋惑,慢慢開啟靈智。凡書籍所記錄、所研究的範圍,所涉及的東西,他都可以到達,都可以擁有。不讀書的人無法理解讀書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戶者無法理解環球旅行者或者登月人的心情。——梁衡
讀書如交友
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導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優秀的安慰者。——伊薩克·巴羅
閱讀是開眼看世界
書籍是通過心靈觀察世界的窗口。住宅裡沒有書,猶如房間沒有窗戶。
——威爾遜
閱讀對社會和民族發展至關重要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朱永新
閱讀是為學之本
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朱熹
閱讀如交友
我一直認為讀書就是讀人,看書的過程就像跟人打交道,不可能喜歡每一個人,但交往的人多了,總會有那麼一兩個人和你心靈相通。——麥家
五、熱點素材
1、「快閃書店」圖謀的是長久書香
2017年11月,上海思南小廣場的梧桐樹下,多了一幢寓意「人文心臟」的鑽石形建築。這是一家只有30平方米、只存在60天的「快閃書店」——思南書局·概念店,店裡擺放了1046個書籍品種共3000餘本書,書籍以文學為主,兼顧人文、歷史、生活、藝術、外文等書目,還有童書區。60天裡,從李歐梵到孫顒,每天都有一位作家擔任「特約店長」,與讀者面對面互動,分享創作感受和書房小物,給讀者帶去美妙、鮮活的體驗。
有人認為,「快閃書店」不過是一場行為藝術,因為它只有60天的「壽命」。實際上,這家書店在黃浦區思南路營業60天後,會被移到別處,比如外灘、徐匯、濱江等地,總之,會不停地「閃動」。可見,它是要做倡導閱讀的星星之火,在多個地方「閃爍」,以期形成閱讀的燎原之勢。按理說,商業經營要講究穩定,以追求更多的回頭客,不宜「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然而,以播撒閱讀種子為己任的「快閃書店」不但不這樣,甚至具有犧牲商業利益、追求公益價值的氣度。
只要是能拉近讀者與書籍的物理和心理距離,能激發公眾的閱讀興趣的行為,都值得肯定。「快閃書店」即使只是一場行為藝術,又有何妨!
「快閃書店」拉近了讀者與書籍的距離,激發了公眾的閱讀興趣,自然能受到讀者的歡迎。其實,對真正熱愛閱讀的人而言,書店的經營模式並不重要,只要能夠給人帶來良好的閱讀和消費體驗,都值得肯定。
2、《曉說》這類知識性脫口秀節目,能代替讀書嗎
近年來,以《羅輯思維》《曉說》等為代表的知識性脫口秀節目在網際網路上大量湧現,其中不少是讀書類節目。有的節目把幾本書的內容濃縮,由主講人口述精華,以講故事的方式傳遞給觀眾,比如對曾經大熱的科幻小說《三體》,《曉說》就用「聖母和小鎮青年」「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人類輓歌」四個篇章解讀。對已經習慣用看視頻的方式打發業餘時間的網友而言,這樣的知識性脫口秀節目寓教於樂,比看書輕鬆,比看影視劇有益,因此這類節目很受網友追捧。但是,你若認為看這樣的節目自己就能「在輕鬆愉快中學到知識」,那就錯了。
事實上,看知識性脫口秀節目在本質上與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是兩回事。閱讀或者學習型閱讀是一項艱苦的工作,需要記憶、理解、聯想乃至困惑、懷疑、否定的一整套流程,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很少有什麼知識是可以輕易學到的,也很少有什麼技能是不經反覆練習而能輕易掌握的。
知識性脫口秀節目所推薦的書大都質量不錯,如果看完節目能再找來一本閱讀,自然很好,但恐怕大多數觀眾都止步於看節目了。對他們而言,看知識性節目不過就是娛樂的一種方式而已。抱著這種心態,觀眾收穫的將不是知識,而是談資——有助於聊天時旁徵博引、口若懸河,吸引崇拜的目光,但無助於提升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
學者卡爾說:「把記憶外包給機器,必然導致文明消亡。」你以為自己是在學習,其實是在娛樂。不要滿足于欣賞知識性脫口秀節目,如果我們真的打算學點什麼,最好的辦法是找本靠譜的書,一頁一頁讀下去。
3、地鐵「聽書館」讓閱讀有了新形式
2017年10月,搭乘北京地鐵4號線的乘客,驚喜地發現自己乘坐的竟是「知識專列」:車廂兩側「陳列」著大量書籍,乍看之下,儼然一座藏書豐富的圖書館。
其實,這是得到App與北京地鐵合作,用「移動聽書館」的主題概念,重新裝飾了地鐵車廂。乘客只需掃描車廂內的二維碼,就能通過軟體收聽車廂兩側海報上展示的書籍的精華內容。本次活動的初衷是用最便於用戶接收的方式,把人類歷史上已有的知識和新出現的知識重新生產一遍,幫助大家提升閱讀效率、拓展知識視野。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大眾對碎片化時間的利用有了更加多樣化的方式,「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熱潮席捲了整個社會。近年來,中國網際網路從業者響應這一理念,建立了以得到App為代表的一批知識付費平臺,對知識的表現形式、傳播方式進行大膽創新,生產了不少更適應當下時代特點和用戶需求的知識產品,為社會大眾提供了知識獲取和碎片化學習的多樣化解決方案,有效地滿足了「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需求。
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是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途徑,然而,在當前社會形勢下,推進全民閱讀仍然任重道遠。地鐵「知識專列」的出現,順應時代潮流,為全民閱讀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
4、吳清友:堅持一輩子做喜歡的書店
2017年7月18日晚,著名大型連鎖書店——誠品書店的創辦人吳清友因病去世,享年67歲。
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做城建、做廚具起家的吳清友在臺灣房地產市場低迷之際大量購進房產。1987年,臺灣房價暴漲,吳清友在極短的時間內賺到了天文數字般的財富。但他感到很不安,他覺得自己並沒有付出很大的努力,卻得到了不相稱的財富。1988年,吳清友的先天性心臟擴大症病發,從死亡邊緣被搶救回來後,他決定從事自己喜歡且有意義的事業——開書店。1989年3月12日,誠品書店誕生。
一個被廣為傳誦的事件是,誠品書店經營15年才盈利,吳清友的車也用了15年才換,因為他曾發誓,誠品書店不盈利,自己就不換車。誠品書店確實做了很多跟掙錢沒什麼關係的事情,為推廣閱讀,吳清友不惜成本地為顧客提供各種福利,包括舉辦演講、座談、表演、展覽等活動,內容涵蓋文學、戲劇、舞蹈等,所以,雖然口碑一直高高在上,但因長期交不出漂亮的成績單,誠品書店多次瀕臨倒閉,靠著銀行融資才奇蹟般地存活下來。
傳統書店為了擺放更多圖書,一般將書架設計得很高、很密集;誠品書店則將書架設計得很矮、很寬鬆,且書架面板保持15度傾斜,讓顧客能以舒服的姿態挑選圖書。這是因為吳清友不想與顧客建立一種「買與賣」的交易關係,而希望把誠品書店打造成顧客的一個心靈港灣、一個擺脫喧囂塵世的精神聖地。這是他的經營之道,也是他的處世哲學。就這樣,他用數十年的時間,為這個時代的讀書人,點亮了「誠品」這盞燈。
吳清友是難得的兩種領域都兼顧的人,他有做生意的天賦,又有做文化的熱情。他留給當代華人書店界最大的遺產,除了讓書、文化與大眾親近,恐怕就是他早在書店及紙質書式微前,就為後來的書店人找到了一條在現實與浪漫間讓商業與文化平衡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