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瑪索:每個人的靈魂都應該是自由的

2020-12-06 美人豐盛

在法國,沒有人不知道蘇菲·瑪索的名字,她被稱為法國「三代男人的女神」。

作為國際頂級女演員,我們在蘇菲·瑪索的電影裡認識她的樣子。

在《初吻》中,她早熟、純真、青澀,

《狂野的愛》中,她瘋癲、性感、前衛,

《墜入地獄》裡,她從海中慢慢走出,自然而奔放;

《心火》當中,對自由的執著,如孩子般可愛;又有以柔克剛的母性的魅力;

一個女人最需要的是對自己忠貞,不要道德綁架

13歲出道的蘇菲·瑪索,在電影中演繹了萬種風情。

現實生活中,也一樣迷人——似乎永遠擁有少女般,對未來充滿渴望或憂鬱的眼神。

這背後,是一顆美麗、自由的靈魂。

在事業上,她不喜歡被束縛。《初吻》系列成功後,她玉女的形象也被大眾所接受。

隨即,蘇菲·瑪索加盟了法國著名的高蒙電影公司,年薪100 萬法郎。

在後來的《女大學生》、《薩卡納要塞》中,她繼續天真無邪,甜美多情——蘇菲-瑪索成為了法國的「小甜心」。

這時,一名波蘭導演邀請蘇菲參演《狂野的愛》,因為怕影響「小甜心」的形象,經紀公司高蒙電影在未告知蘇菲的情況下,以裡面有很多情慾鏡頭為由,拒絕了導演。

蘇菲知道後,四處借錢,籌集100 萬法郎贖回與高蒙的合約,一度鬧上了法庭。

「那些老傢伙有錢、有權、有名、有勢,在我16歲時,他們是絕對強勢的人。那時候,我沒有今天的自信」。

這段經歷既是對事業的爭取,也是對愛情的預示。

此後,她愛上了44 歲的波蘭籍導演安德烈-祖勞斯基——這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愛情。

在《狂野的愛》中,她身穿比基尼,溼著頭髮,衣服滴著水,躺在沙灘上,手放在腋下,微張著嘴——這部電影徹底終結了蘇菲的玉女形象,她變身為性感女神。

安德烈的幫助下,此後的幾年,她自編自導了一部15分鐘的短片《黎明之顛倒》和她的第一部電影《對我說愛》。

18年的愛情長跑,滋養了蘇菲·瑪索。

「我和他之間的羈絆,除了愛,更有一種欲望的枷鎖禁錮著。只有當我和他在一起的時候,我才能確定我是全然自由的,這種感覺對我而言無異於致命的鴉片。」

「我不願別人碰我。我怕當女人,因為我就是女人……我願當雍容華貴的皇后……我願自己大智大慧……我要抽菸,又要氣味好聞,總之,我願做個俗人而不讓人覺得俗。」

在《說謊的女人》中,這兩段話,蘇菲·瑪索道出了一個女人心底潛湧的驕傲。

18年後,蘇菲與祖瓦斯基分手,和美國製片人吉姆·萊姆利墜入愛河。次年,他們的女兒朱麗葉特出生。

這次戀愛有一段時間受到媒體抨擊,蘇菲坦然承認是自己主動有了新的愛情,她說:

「愛就愛了,怎麼了?

就像她出演《忠貞》女主角中的臺詞:

「克萊麗在愛情與婚姻間徘徊,她不同流合汙、特立獨行的個性深深吸引了我。她雖然是個普通人,卻有自己的選擇,忠於自己的良心,保持自己的尊嚴。片名雖叫《忠貞》,卻沒有任何說教味。它要探討的是,每個人都有正反兩面,都有衝動、欲望和矛盾。每個人之所以不同,是在許多事情接踵而至時做出的抉擇不同。作決定後我們可以談尊嚴或榮譽,但每個人內心最深處,都有一把不為人知的道德標尺。」

蘇菲·瑪索認為,一個女人最需要的是對自己忠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標尺,不要道德綁架,要追求自由。

2016年祖拉斯基去世,蘇菲參加葬禮,哭得泣不成聲。

這是一個她愛了18年,但最終因為想擺脫控制而離開的男人。

分手時她說:「難道我是個木偶?他給了我很大影響,這並不意味著我一直都順從他,我也拍了很多他沒有參與的電影。年輕時,我不夠自信,但是現在我可以做主了,我不想被別人推動。」

離開時,並非不愛,只是要她想爭取的自由、對自己的忠貞。

「這並不是說,我害怕我的生活或者其他東西,它們不能控制我。如果被控制,我會覺得自己像被囚禁在監獄。甚至呆在監獄,也比被人控制更自由。」

安德烈-祖勞斯基最後評價蘇菲-瑪索時說:「她是一個獨立的女性。」

讓我以自己的方式去發瘋,去求真,我只聽命於內心的意志。

她的獨立不只在愛情上,也在事業上。蘇菲·瑪索對自己的事業一直認真敬畏。

在拍攝《豪情玫瑰》時,她苦練騎馬,多次墜馬,還督促其他演員一定要練好騎馬,

「拍戲就要拍得十全十美,不能馬馬虎虎。「

很多雜誌想為她拍攝時尚寫真,她則能拒絕就拒絕。

她說,只有演戲才是我的本職工作,拍寫真,是攝影師的創造。

她個性坦蕩率直,公眾場合毫不掩飾自己的愛憎喜惡。

在安東尼奧尼的《雲上的日子》中,人們見識了蘇菲完美的胸:

她站立在窗前,靜靜地將赤裸的胴體舒展,甚至左乳下的一顆痣也是美的。

「生活本就充滿了『愛』與『神秘』,我只是將人生片段帶入電影,不在乎裸露。」

這就是真實的蘇菲·瑪索。

2001年在臺灣做宣傳,她對新片《忠貞》被譯作《情慾寫真》大為不滿,接受採訪時,不快、憤怒全寫在臉上。

問及太多隱私的主持人最後被她一句「你看過電影嗎」糗得當眾下不來臺。

2015年,在中國上海人們又見識了蘇菲的犀利。

在上海的首映發布會上,「能說說你生活中的另一半嗎?」一名記者問。

「你想知道什麼呢?」她繃起臉,一道凌厲的目光掃了過去,迅即切斷對方的提問。

」正因為我一無所求,所以我現在一無所有。讓我以自己的方式去發瘋,去求真,我只聽命於內心的意志。」

今年蘇菲女神已經52歲了,但在她身上,歲月的滄桑只帶來了更多的優雅。

優雅這個詞來自拉丁文eligere,意思是「挑選」。

與美麗不同,美麗是上天的恩賜,而優雅卻是由心而發的「進化」——

它不會不前也不會後退(老去)。它會隨著女人形體「變化」而發展,一直保持無與倫比的和諧。

一個女人最好優雅,並不一定是衣著名貴或體態迷人。

而是:心中永不向世俗諂媚,這樣也自然擁有不猙獰的外表。

相關焦點

  • 來自法蘭西的風中美人蘇菲·瑪索~
    《初吻》蘇菲·瑪索劇照(3)1985年,與弗朗索瓦·烏斯特、切基·卡尤、吉德·瑪爾隆聯袂出演了由安德烈·祖拉斯基執導的愛情電影《狂野的愛》,蘇菲·瑪索由此擺脫玉女戲路的局限,開始擴展戲路;隨後,蘇菲·瑪索發行了唱片《Certitude》。
  • 蘇菲·瑪索:歷經4任男友至今未婚,不婚是維持感情的最好方法
    蘇菲·瑪索多次以中法文化大使身份來華推薦法國電影,2019年4月還出席了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她擔任導演、編劇並主演的電影《米爾斯夫人》進行了首映,這是她第三部執導的電影。蘇菲·瑪索曾在中國的春節聯歡晚會上與中國歌手劉歡演唱法國民謠《玫瑰人生》,讓她在中國的關注度直線上升,男人誇其美貌,女人贊其優雅。
  • 自由的科學定義是什麼?自由的靈魂是什麼?自由的靈魂拷問是什麼
    檢驗自由定義是否科學的辦法之一,就是看自由的定義理論是否能與實際使用的自由詞彙密切聯繫,組織嚴密。顯然,如果自由都能「綱舉目張」了,自由定義理論都能密切聯繫實際了,那麼,這個自由定義就是科學的定義了。什麼是科學?
  • 尋找靈魂的久遠的記憶,是地球上每個靈魂未來的使命。
    1人類所具有的潛力和被封印的超級能量受外在黑暗墮力的幹擾,人類一步一步失去了用自己心識體察宇宙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現代人類的潛力,是每個人都有的。如果你自我發現和使用這些潛力,用自己心識操控能量運作,並作用於物質,那一切物質在你眼中就不再是束縛。首先你的生命可以達到天命,就是你的肉體可以活到本來應該存在的時限。
  • 撞臉蘇菲·瑪索和安妮·海瑟薇,黛西在《正常人》中有多驚豔?
    撞臉蘇菲·瑪索和安妮·海瑟薇,黛西在《正常人》中有多驚豔?最近有一部愛爾蘭青春劇悄悄火了,豆瓣評分高達8.9分。不同於大多數狗血淋頭的劇情,沒有撕X,沒有墮胎,沒有狗血。平靜溫暖又治癒,它就是《正常人》。
  • 美女被埃及木乃伊靈魂附體,半夜跑進羅浮宮,自己殺了人都不知道
    大家好,今天小聞給大家帶來的是美女被埃及木乃伊靈魂附體,半夜跑進羅浮宮,自己殺了人都不知道的故事——《羅浮宮魅影》。米歇爾·塞羅、蘇菲·瑪索結果整船的人都變成了乾屍。最終木乃伊還是被運到了羅浮宮,一群專家對木乃伊進行了掃描和研究。而誰都沒有發現的是,有鬼魂從木乃伊身體當中飛了出來。而此時,住在羅浮宮對面的女主莉莎和祖母居住在一起。無意當中,羅浮宮的修葺工程竟然將麗莎所居住的大廈的電梯間與羅浮宮之間打通了。一天,女主的家中停電了,無奈之下,麗莎請來了男主——電工馬丁。
  • 蘇菲·瑪索等影人亮相北影節 15部佳片入圍天壇獎
    原標題:15部中外佳片入圍天壇獎   蘇菲·瑪索·瑪索   蘇菲·瑪索、蔡明亮、《小鞋子》導演馬基德·馬基迪等著名電影人將亮相北影節。其中,《野梨樹》是土耳其電影大師努裡·比格·錫蘭的作品,中國電影人陳建斌將攜新作《第十一回》參賽。   本屆天壇獎共收到來自85個國家和地區的775部影片參與評選。從數量上看,較上屆有所增加;從國別來看,範圍上也有所擴大。這些影片風格多元,質量上較往屆有大幅提升。經過層層篩選,共有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15部影片入圍本屆天壇獎的最終評選。
  • 戒宵夜,是每個人都講過的反人類謊言
    總之,在凌晨的夜裡,年輕人的靈魂或肉體,必有一個在走往快樂宵夜的路上。 為啥說宵夜自由比財務自由得勁多了院辦作為一個普通人,也想過「實現財務自由說明什麼」這種遙不可及的經濟學問題,最後跟另一個數學還行的院辦得出了結論:那說明共產主義實現了,買東西真的不要錢了,大家都自由了。
  • 《走出非洲》: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非洲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非洲,那是我們靈魂休憩的地方。青山翠谷,銀河掛川,飛馳而過的身影是鷹的靈魂,休憩之處卻是獅子的溫柔。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非洲,只是我們的故事各不相同。大多數人熱愛廣袤的大地,開闊的視野,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孤獨的自由。
  • 烏爾羅地:自由靈魂的煎熬之所
    《烏爾羅地》一書是米沃什一生中唯一一部聲稱並非為讀者,而是「追隨自由創作的手」產生的作品,也是他的靈魂自傳。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將這本書看作研究米沃什思想的導遊圖。我們不難從書中看到米沃什的迷茫與煎熬。
  • 用文字譜寫的命運交響曲,《約翰·克利斯朵夫》:自由靈魂的抗爭
    這從聽覺人手,採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小鳥、流水、麥稈、白楊、蜜蜂以人的情感與聲音,特別是「園中看不見的蜜蜂散布出那芬芳的音樂」一句,打通了聽覺、視覺,甚至嗅覺之間的界限,讓各種感官沉醉於美妙的天籟之中。難怪羅曼·羅蘭曾經發出過這樣的感嘆:「一切都是音樂。一切都在顫動,以至石頭。整個宇宙是一曲巨大的、難得的音樂。」
  •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
    世界上有和你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嗎?  不用擔心,絕對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獨一無二,就是同卵雙胞胎也不一樣。不僅如此,人的個性也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都是空前絕後的孤本。  人的個性猶如人的面貌,全世界70億人,沒有一個人的面貌與他人完全一樣,世界上也沒有一個人的個性與他人一樣。人的個性或叫性格是怎樣形成的?
  • 疫情結束後,每個人都應該自省
    每天打電話給媽媽都要交待:少出門,出門必須帶口罩,回來要馬上洗手……現在網絡管理的比較完善,謠言少多了,官方媒體發布的信息也及時多了,但是或多或少還有一些恐慌的信息,當然,現在我們更懂如何分辨真假。國難當頭,國人們應該萬眾一心!
  • 西格斯:每個人都應該有環保意識
    西格斯在論壇上表示,對每個人來說我們都應該有環保意識,要不然我們的資源很快就會被消耗掉。如果要讓所有的問題都通過類似於像遊行示威或糾紛、爭端等方法去處置的話,不管對於任何行業來說都是不好的,尤其對企業來說在融資和借貸獲得優惠條件方法會帶來一些影響。
  • 兩個高度共鳴的靈魂上永遠都不會讓人覺得累
    姜文愛過的4個女人都是美中有颯型的。一次,有記者就單刀直入地問周韻:你是怎麼拴住姜文的心?然而,周韻一臉不解地反問道:我幹嘛要拴住他,他還得拴住我的心呢!如油畫一般的周韻,在姜文身處情感低谷時走進了他的心。
  • 專欄共看·NJU地理海洋之聲 | 座談:每個人都是閃閃發光的個體
    學業發展固然是最重要的,但多樣化的可能性也應該被看見,甚至更值得被記錄,因為光照到的地方已經被大家看見了,作為媒體也應該關注更多平凡中的美。愛吃「辣條」的學姐、愛打遊戲的學長、愛網上衝浪的同班同學,入學時的迷茫無助、課業與科研的應接不暇,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在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 原來人死了靈魂都去了這裡
    人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鬼,現實生活中嗜酒如命我們稱之為酒鬼,色膽包天我們稱他為色鬼。愛喝酒,好沾色是表面現象,其實是體內的小鬼在作怪。記得去年老家門口不遠處拉了高壓線,還建了一個很高的高壓線鐵塔,老爸看著遠處的鐵塔正對門口,怕對人身體有影響,就請師傅在門口砌了一道牆,在農村俗稱影背,古有雷峰塔鎮妖之說,這其中的道理應該是一樣的。以小編之見,小鬼也就是我們平時論道的的靈魂,人在生存狀態下,靈魂和軀體都是完好的。
  • 親人去世後最忌諱的,每個人都應該知道!
    老人在陰間也不用總是牽掛,靈魂可得安寧。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親人在場的情況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氣。相傳白族認為老人死在兒孫懷裡,是兒孫在報答養育之恩,俗稱「接氣」。 ▌二、忌諱讓死者光身而去 北方很多地方都講究,在死者斷氣前就要穿好殮衣,不能讓死者光著身子而去。所以舊時,老人們在到了一定年齡以後,兒孫們往往就要在閏月年為其準備壽衣,讓老人們看著放心。
  • 「公民生命不應該高於自由」,德國司法最高層的分歧與辯論
    蘭布雷希特則拒絕這一指控, 她稱無論是聯邦還是各州的防疫措施,都在議會細緻而具體地討論得出的。聯邦議會主席沃爾夫岡·朔伊布勒(Wolfgang Schuble )也在近日警告,「保護公民的生命不應該高於一切。」
  • 光工靈魂的銀河系根源:體驗光明與黑暗之後的基督靈魂
    在克羅馬儂人時代,光之工作者的靈魂在遺傳方面幹擾了人類的自然發展。你應該把這種基因幹擾想像成一個自上而下的操縱過程;它們用特殊的思想形式在人類的大腦/意識中留下印記,這種思想形式影響了生物體的物理和細胞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