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行動主體:存在方式及關係結構

2021-01-15 縉雲論壇

    ①[美]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張明德等譯,譯林版社2012年版,第43頁。

  ②③[意]莫斯卡:《統治階級》,賈鶴鵬譯,譯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97、62頁。

  ④[美]理察·拉克曼:《國家與權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譯者序。

  ⑤⑥[美]理察·拉克曼:《國家與權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7、49頁。

  ⑦轉引自金貽順《當代精英民主理論對經典民主理論的挑戰》,《政治學研究》1999年第2期。

  ⑧[美]喬萬尼·薩託利:《民主新論》,馮克利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45頁。

  ⑨[美]約瑟夫·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337頁。

  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頁。

  (11)《尚書·五子之歌》。

  (12)《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9年11月16日。

  (13)[英]伯林:《自由論》,胡傳勝等譯,譯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47頁。

  (14)Ralph Ketcham,Individualism and Public Life:A Modern Dilemma,New York:Basil Blackwell,1987,pp.64~65.

  (15)(16)《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611、1089頁。

  (17)(21)[法]米歇爾·克羅齊耶、埃哈爾·費埃德伯格:《行動者與系統:集體行動的政治學》,張月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277頁。

  (18)[法]埃米爾·涂爾幹:《社會分工論》,渠敬東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91~92頁。

  (19)[法]埃哈爾·費埃德伯格:《權力與規則:組織行動的動力》,張月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頁。

  (20)費埃德伯格和克羅齊耶提出的「具體行動體系」,是指所有集體行動的結構,通過此類結構,行動環境得以組建,也就是說局部秩序得以確立並且發揮作用,這些局部秩序允許行動者至少在一段時間裡,使他們的談判協商和策略性相互作用處於穩定狀態。參見[法]埃哈爾·費埃德伯格《權力與規則:組織行動的動力》,張月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頁。

  (22)[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集體行動與社會規範的演進》,王宇鋒譯,《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年第5期。

  (23)[美]尤金·巴達赫:《跨部門合作:管理「巧匠」的理論與實踐》,周志忍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34頁。

  (24)[美]拉塞爾·哈丁:《群體衝突的邏輯》,劉春榮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0頁。

  (25)陳振明:《公共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頁。

  (26)[美]薩瓦斯:《民營化與公私部門的夥伴關係》,周志忍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頁。

  (27)[美]約翰·D.多納休、理察·J.澤克豪澤:《合作:激變時代的合作治理》,徐維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5頁。

  (28)[美]珍妮特·V.登哈特、羅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丁煌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頁。

  (29)[美]杜威:《人的問題》,傅統先、邱椿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頁。

  (30)[美]大衛·雷·格裡芬:《後現代精神》,王成兵譯,中國編譯出版社2015年版,第38頁。

  (31)[美]喬治·萊考夫、馬克·詹森:《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何文忠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43頁。

  (32)孫柏英:《當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紀的挑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頁。

  (33)張帆:《一種另類的行動哲學:論樹林斯的「行動樹」模型》,《自然辯證法研究》2013年第9期。


相關焦點

  • 網絡社會治理中的「國家中心關係型」政府角色定位研究
    在政府角色的演變軌跡中,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兩組關係,即治理展開過程中政府的角色是處於中心,還是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排擠出去;政府在治理的手段選擇上究竟是採取強制的策略還是互動的方式。就理論研究而言,第一組關係中「國家中心」與「社會中心」一直存在持久的爭論,並形成了不同的學派。
  • 職業教育數據治理的基本邏輯與行動框架
    與此同時,職業教育作為一種與經濟社會發展高度同構的教育類型,在辦學過程中涉及政府、行業、企業、院校、中介以及其他組織等多元主體,不僅利益訴求差異性巨大,網絡關係和信息流也異常複雜,從而決定了職業教育領域存在著形態各異、類型多樣、結構複雜、價值不一、密度不均的「大數據」。
  • 加快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建設
    社會治理體系進一步豐富,傳統的治理客體——社會、公眾等要素成為了主體,意味著社會治理體系在理論上超越了「主體—客體」二元劃分的思維範式,承認社會治理過程的多樣性和變遷性,追求多元行動者更趨融合的社會治理思路。其中,「堅持黨委領導是根本、完善政府負責是前提,開展民主協商是渠道,實行社會協同是依託,動員公眾參與是基礎,搞好法治保障是條件,提供科技支撐是手段」。
  • 南哲思享丨張一兵:社會歷史存在的交互活動結構——《世界交互主體...
    並且,這種社會歷史的交互主體關係在特定的經濟社會形態中,以物象化的方式顛倒為物的自然屬性假象。關鍵詞廣松涉 《世界交互主體的存在結構》 認識論 工具性用在 四肢結構在《世界交互主體的存在結構》(1972)一書中,廣松涉第一次在自己獨特的交互主體性構境中討論了社會歷史存在的交互結構,在海德格爾的上手存在概念的基礎上,通過三重意義關係,表徵了他眼中社會存在與意義的二肢關係結構,並將其視作自己四肢認識論的現實基礎。
  • 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下多元主體邊界如何界定
    當前關於城市基層治理的研究很少關注鄉村,關於鄉村的研究也很不重視基層治理。然而,中國近幾十年所經歷的最重要的變遷與轉型是從農村到城市的轉變。中國的城市既有自己發展和管理的問題,也有城鄉流動產生的新現實,它與鄉村存在強烈的內在關係。
  • 在政治文化的視角之下,怎麼看待秦國的社會結構以及社會治理
    這不得不讓我們深入思考,當然這和秦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實力脫不了關係,但是細想一下深層次原因你會發現,還和其一統的政治文化和強大的社會治理能力有關。事實上,文化與政治(制度、運行)以及社 會結構(生產和生活結構)之間並非單向的直線式 的,而是相互制約和影響的關係。而秦國的社會結構就是一種典型的國家與社會一元化的整體結構,政治制度以及運作也呈現出高度集權的大一統特徵。
  • 王思斌:社會工作在構建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中的作用
    格局是相對穩定的關係結構,它影響或制約著該範圍(系統)內基本的互動關係或模式,在相當大程度上左右著相關各方互動的走向。格局是結構性的關係,但它又是人們共同活動的結果。人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活動建構某種關係,進而形成某種關係格局。   2.社會治理格局   社會治理格局是社會治理領域相關各方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基礎性的關係,也是社會治理主體之間的基本關係或基本的治理關係。
  • 群團組織協作治理:一個社會網絡的分析框架
    群團組織協作治理是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也是群團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分析研究公共治理問題,為治理主體之間的協作治理尋找到一種基於「關係」的解釋路徑。
  • 制度建構:樞紐型社會組織的行動邏輯
    由於個人理性的存在,集體行動往往無法自主形成,為了破解集體行動困境,自主組織方案突破了利維坦和私有化這兩種非此即彼的傳統思路,開闢了破解集體行動困境的「第三條道路」,它強調行動者的共同參與和自我行動,從而建構了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的集體行動框架。二是制度建構回歸的導向價值。
  •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社會有機體與社會結構
    4、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有機體的思想為我們全面理解社會的內部結構、發展源泉、生長機制及運動規律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 二、社會構成   社會結構是指社會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作為一種組織方式和聯繫網絡,社會結構的內容就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總和。
  • 地方金融治理的三個維度:基於經濟社會學視角的分析
    這一概念強調圍繞市場供求的相關行動者的整體性,組織之間的連通性和結構特徵,例如政府與市場主體之間的連通性,以及市場主體之間關係的結構化特徵。  組織社會學新制度主義的上述思想,在經濟社會學對於市場的界定和分析中也有充分體現。一些經濟社會學者指出,市場是政府和企業、民眾等主體之間廣泛社會關係構成的一種社會結構[12],市場的形成受到特定歷史情境和社會制度環境的影響[13]。
  • 城市性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要做好市域社會治理,一是抑負揚正,以人民性統領城市性,使人民性貫穿「以空間管理為起點、以經濟管理為基礎、以社會治理為重點、以組織管理為保障」的全過程;二是化整為零,以結構化破解碎片化,整合市域社會治理領導機構,建構市域社會治理的「權責體系」;三是賦權增能,增強市域和基層行動主體權能,城市政府要做社會建構的使動者、促動者,培育現代公民和社會,推動共建共治共享。
  • 良法善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社會治理與良法善治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治理多元主體運用多種手段共同規範、協調和服務社會公共事務的過程。社會治理凸顯了合作共治理念,通過反映群眾訴求、規範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係、協調社會關係、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增強社會活力來維護社會公正、和諧與安定。
  •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 | 面向生命體的城市治理創新
    城市生命體在自然系統、行政系統與社會系統之中存在著廣泛的約束,城市治理的創新需要承認有限性、克服有限性,在考慮生命體有限性特徵的約束下進行創新,而創新的途徑體現在自然系統、社會系統與行政系統之間的結構關係實現有效運轉以及整個體系的升級與變遷。自然系統、社會系統與行政系統融為一體。治理體系包括自然系統、社會系統和行政系統三個方面,而體系的變遷則體現為三者的結構關係。
  • 鄉鎮社會治理機制創新研究
    二是社會管理很容易表現為政府凌駕於社會之上,包攬一切社會事務,而社會治理更多的是在多元行為主體之間形成密切的、平等的網絡關係,它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各主體之間的合作過程,原先由國家和政府承擔的責任正在越來越多地由各種社會組織、企業、公民來承擔。
  • 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建構邏輯
    所以,本文的主要任務就是綜合兩種視角,即基於結構—過程的視角,結合近年來中國城市社區治理的現實經驗,界定「治理共同體」的基本內涵,分析不同治理主體之間的聯結機制和行動邏輯,構建能夠闡釋本土情境下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構的理論分析框架。
  • 城市社區治理的主體困境和協商進路——基於「黨政群共商共治」的...
    內容提要:社區協商是新形勢下解決基層矛盾、治理基層社會的一種重要的民主機制和治理形式,有效改善了基層黨的領導方式,提升了基層政府的公信力和群眾自治能力。但是,當前社區協商治理實踐中還存在誤解「黨的領導」、政府「強勢慣性」和群眾「弱參與」等主體困境。優化社區協商,需要發揮黨、政、群多元主體的合力。
  • 英國社會治理模式的多樣化探索
    從「縮小政府邊界、限制政府權力」的思路出發,確立政府、市場與社會的邊界,調整三者的關係;強調參與式、多中心治理,以多元主體共治取代單一的政府管理,將大量社會服務推向社會與市場,在引入市場運作理念的同時,發揮第三方即社會力量的作用,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社會治理格局,通過 「合作治理」方式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
  • 群· 學 | 《社會資本:關於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
    例如,對馬克思而言,「資本」這個術語既是一個概念——在再生產資源的過程中為資本家所得的剩餘價值,又是一種理論——存在於資本家和勞動者之間的剝削關係。「人力資本」這個術語被經濟學家和其他人使用時,意為個人佔有的資本。它也代表理論——個人佔有的資本能產生經濟收益。
  • 基於網絡社會特性的中國網絡社會有效治理
    面對網絡社會,既要抓住網絡社會興起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又要結合具體的國家與社會現狀,進行有效治理。而有效治理網絡社會,必須從網絡社會的本質、結構、特性等入手,尊重和理解網絡社會新的特性,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有效的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