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文化的視角之下,怎麼看待秦國的社會結構以及社會治理

2021-01-09 歷史上那點事

縱觀整個秦國的歷史,其政治文化對於社會治理結構、機制和方法有決定性影響。秦國的社會治理以「任法而治」「治官而治民」和「完全排除自治」為主要特徵,對之後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在社會治理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也是中國各個歷史朝代(包括現代)需要進行不斷反思和總結的課題。

秦國在戰國時期並不是最強的國家,他的發展要從秦孝公商鞅變法之後算起,算是後發國家,但是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秦國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國家動員能力以及軍事能力。這不得不讓我們深入思考,當然這和秦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實力脫不了關係,但是細想一下深層次原因你會發現,還和其一統的政治文化和強大的社會治理能力有關。

一、社會,政治與文化的一元互動

秦文化在戰國的歷史發展和國家統一過程中的歷史功能和貢獻是非常亮眼的,仔細研究之後你會發現這是個不能忽略的問題,詳細研究之後發現,它對之後各個朝代的國家社會治理有很好的參考意義,眾所周知,所謂政治 文化是一種主觀價值範疇,是人們對於政治生活的政治價值取向模式,政治認知、感情、態度、價值觀等 政治心理層次諸要素。政治文化是影響政治體系中 政治制度的形式和特徵的重要因素,政治文化決定 著政治制度的實際運作狀況並制約著政治體系的變革和發展。事實上,文化與政治(制度、運行)以及社 會結構(生產和生活結構)之間並非單向的直線式 的,而是相互制約和影響的關係。

而秦國的社會結構就是一種典型的國家與社會一元化的整體結構,政治制度以及運作也呈現出高度集權的大一統特徵。這樣的社會結構不管是社會治理,政治治理和文化治理都能一體化互動,也就是說它的社會統治策略和政策運行規則是強調大一統的法治,治理手段是通過「治官而治民」,這個我們現在的依法治國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不得不讓人感慨秦王朝的先進。也就是史學家們所說的「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一元化統一的法治治理結構徹底將自治排除在外,所以相對來說統一行動和動員能力不是其他國家能比的,秦國在這個時期已經遠遠超前了戰國七雄中的幾個,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二、根深蒂固的一元化的社會治理結構以及大一統的政治文化

原本的秦國在七國中算是比較弱小的,畢竟秦國的國土處於函谷關內,算是比較貧瘠,但是秦國在一代代秦國人以及睿智的領導者的奮鬥下一天天走向強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秦孝公商鞅變法,變法之後逐步形成了絕對君權支配下的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通過戶籍制度、兵役制度、國家土地分配製度和高度集權的經濟體制等法律制度,構建了國家高度控制社會的一元化的國家———社會結構。就秦的國家制度而言,其核心內容是集權。政治運作的過程即是集權之實踐;政治運作的目標是樹立君主的絕對權威和政治上的大一統;政治運作的手段則是任法與暴力,倚重嚴酷的刑罰來達到整齊劃一的目標。這也是歷來統治者追求的目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現在的中國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在千年前的秦國做到了,這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當人,這一制度的形成並不是某個人的功勞,這是秦國歷史上歷次圖強的政治和社會變革的最終產物,陸續推出了「為戶籍相伍」「分財異居」和推廣縣制等 措施,尤其是「為戶籍相伍」和「分財異居」的改革,試 圖將國家行政從依然處於宗族血緣關係的羈絆之中解脫出來,並開始尋求改變自然的宗族聚落的狀態, 營造一種國家和社會一元化的高度統合的社會結構。這些措施無疑為當時的秦國注入了那個時代沒有的新鮮元素,讓秦國走上了與眾不同的道路,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文化基礎。

當然任何的變革都是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這其中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畢竟保持原有狀態是人的基本天性,秦國之所以能夠順利地完成這樣劇烈的社會變革,除了孝公對商鞅變革長達二十年的長期支持之外,根本原因還在於這些改革措施與秦國本身所秉持的政治文化又密切關聯。

與這樣高度統一的一元化政治和社會治理結構相呼應的是以「壹賞」「壹刑」「壹教」為政治導向的的大一統的政治文化。這種政治文化的核心價值以「普遍主義」和集體性為特徵。這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造勢,在一樣東西出來之前先要大肆宣傳,這樣讓這個東西還沒出現之前就被大眾認知,當這個變革來臨的時候就顯得理所應當,所以商鞅在秦國所施行的政治變革,實際上正是順應了秦國大一統的的普遍主義和功利主義政治文化的結果。《商君書賞刑》:「聖人之為國也,壹賞,壹 刑,壹教。壹賞則兵無敵,壹刑則令行,壹教則下聽 上。」無論是政治文化的價值追求,還是政治制度的頂層設計,商鞅的政治遺產實際構成了秦國政治的基石。所以說,一元化的社會結構與大一統的政治文化之間的相輔相成,是秦帝國立國和強國的基石。

三、秦國在一元化的結構下進行了很多社會治理實踐

任何的形式的頂層設計,就算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要想真正實施還是需要大量的實踐工作,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麼秦國做了哪些時間工作呢?

1、究治理對象而言是「治官」還是「治民」

顧炎武說:「天下之治,始於裡胥,終於天子,其灼然者矣。」《鄉亭之職》從最高皇權到鄉裡之制,高度分散的個體編戶與高度集中、層級森嚴的專制權力體系相輔相成,組合成統一的有序的統治秩序。這 一體系中的軸心是各級官吏。《管子 君臣上》曰: 「治官化民,其要在上。」劉向《說苑君道》亦云:「設 四佐以自輔,有英俊以治官。」可見古時社會治理,執 政者最重治官,治官然後可化民,就是教化民眾。這 是中國古代政治的特點之一。對於這一點,秦國通過了治官實現整齊劃一的政治理想。《韓非子 外儲說》「明主治吏不治民」是也。秦始皇很欣賞韓非的也正是這一點,這一點正好符合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秦國的一元化的政治和社會結構正好相吻合,也正是這樣,秦國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實踐道路「治官」從而達到「治民」的目的,完全達到了整個國家整齊劃一的狀態,這和我們今天的社會結構及其相似。

2、治理手段上是採用「人治」還是「法治」

這點上面秦國的探索經歷了百年,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天子說了算,所以一個人的命令就是法令,然後再到地方也是同樣如此,官吏說的就是法令,但是這種弊端是非常大的,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採用了「法治」的方式,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到了後來重用李斯也是順應秦國的發展,這種法治下不在以君王個人的言行為依歸,最終都歸結到嚴密的法令條文,這樣就很容易做到了全民一心,令出如山。

3、治療主體上是實行「自治」還是「它治」

既然治理的主要對象是通過治官來實現治民,那麼,治理的主體權力自然來自有可能任命和驅使官員的更高級的權力,即君主。君主通過選擇官員, 實現對地方社會的治理,應該是這一政治體制中的應有之義。而官員為實現地方治理,採取某些順應 民意的治理手段,比如,依靠地方父老勢力,順應地 方民情等亦是相當便利的手段。這在《循吏傳》中可 以看作是常例。但從《酷吏傳》也可以看到更多的反例,表明作為社會治理手段的父老是可以利用但不能依賴的。歸根到底,依賴官方勢力實現社會治理是常態。但就秦王朝的社會結構和遷豪政策而言,地方豪族勢力被政府強力掃蕩的情況下,參與地方治理的空間和能力想必也不能強到哪裡去。漢初,漢中央政府採取「與民休息」的國策,經濟和地方社會得以恢復和穩定,但直到東漢後期的社會和政治才具備了某些「宗族政治」的特徵。此後的千年,宗族政治也充斥著中國的政治舞臺,但是秦國作為這一制度的創造者,這些弊端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按照我們生產力要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匹配的道理,秦國當時的生產關係已經遠遠超前,生產力的發展自然也就很快跟上,所以這種治理在當時是最適合秦國的頂層設計。

所以,在戰國那個時代,秦國在頂層設計方面百年前就開始尋求變革突破,並且在各種實踐中找到了適合當時社會發展的一元化政治,經濟和文化治理結構,經歷了百年的變革與努力,秦國不得天下都不正常,這樣的治理結構對於我們今天的社會治理仍然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相關焦點

  • 基於網絡社會特性的中國網絡社會有效治理
    面對網絡社會,既要抓住網絡社會興起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又要結合具體的國家與社會現狀,進行有效治理。而有效治理網絡社會,必須從網絡社會的本質、結構、特性等入手,尊重和理解網絡社會新的特性,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有效的治理策略。
  •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社會有機體與社會結構
    社會結構的要素包括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的有機結合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結構。在社會結構的三個組成部分中,經濟結構是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社會經濟結構是指同生產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和。馬克思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
  • 雲會議|長周期政治論壇:國家化、民族性與區域治理
    但秦不甘於偏僻之地,而是主動面向東方的中原核心地帶,持續不斷地遷都東進,從東方諸國引進人才,由此從邊地出發在兼併爭霸戰爭中成為霸主。「『昔秦穆公國小處闢,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闢,行中正。』」(《史記·孔子世家》)楚人是邊遠的族群,被稱之為南蠻。「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史記·楚世家》)但楚人由邊地逐步走向中心,「問鼎中原」。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楚成為大國強國。
  • 專家熱議「社會治理精細化」:社會管理創新的升華和進步
    五中全會首提「社會治理精細化」,既是對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提出的新要求,也為社會治理創新指明了方向。本次學習討論會由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馬慶鈺主持,邀請多位知名專家學者、權威刊物負責人以及非政府組織代表出席,圍繞「社會治理精細化」這一主題,分析當前存在的問題,探討科學的體系,公平的考核結果應用體系,推進精細化升級,旨在為「十三五」期間我國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提供有益參考。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文化(3)
    公民文化實質體現為具有一國國籍的人們在憲法和法律的匡約下所形成的權利與義務並行不悖的理性自覺和行為取向。公民文化是處於現代化過程中的政治文化,它是本國政治歷史和社會結構的反映。阿爾蒙德與維爾巴主編的《公民文化――五國的政治態度和民主》一書認為,根據一國人民對政治系統和自身的態度,可以劃分出三種類型的政治文化:地域性政治文化、依附性政治文化、參與性政治文化。
  • 地方金融治理的三個維度:基於經濟社會學視角的分析
    例如,目前地方政府處在什麼樣的治理情境之中,其對地方金融市場的治理存在哪些關鍵維度,地方政府在不同治理維度之間的選擇會受什麼因素影響,可能會呈現何種行為規律,如何理解不同地方的金融治理差異,等等。面對這些困惑,本文從經濟社會學視角出發,梳理理解地方金融治理的分析思路,提煉地方金融治理的三個維度,並分析地方政府在三個維度間的治理選擇及衍生後果。
  • 嚴飛:社會結構讓人不得不「內捲化」
    無論發生什麼樣的社會變遷,包括社會制度的變化、社群的分裂與聚合,以及個體層面的愛恨情仇、傷痛、欲望和喜怒哀樂,社會學歸根到底都在關心每個個體在時代的系統之內所面臨的困境、在當下的掙扎和對未來的期待,以及人和人之間的互動;社會學也關心,每個個體又如何去回應時代的變遷,他們如何做出選擇,這些回應和選擇又如何深刻地影響到每一個個體的命運、家庭的命運以及後代的一個生命歷程。
  • 城市性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從中世紀末期開始,城市生活日益世俗化,城市性意味著一種公民文化,這成為城市民主政治發展的能量和靈感之源[31]。在現代城市,多樣性的「民間社會」的存在,使公眾協商和各種民主倡議得以推進,也使城市更具凝聚力。城市空間的多樣性以及多元經濟的發展,造就了不同形態的組織,多元化的組織在城市中共同生存、相互競爭、相互合作,使城市發展更為有效、高效與協調。
  • 探索人工智慧社會治理的中國方案
    隨著人工智慧發展與應用的深入,人—機器的社會結構,終將為人—智能機器—機器的社會結構所取代。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慧超強的信息儲存、超級模仿和深度自我學習能力,會把人類從各種危險、精密、煩瑣、重複的體力和腦力勞動中極大地解放出來。其發展與推廣應用會改變「不勞動者不得食」的人類社會基石,不勞動者照樣可以豐衣足食,人類想像中的「烏託邦」甚至會因為人工智慧技術成為現實。
  • 網絡治理:一個具有時代性特徵的社會治理命題
    肅清和整頓飯圈文化,尤其是作為飯圈典型的肖戰粉絲群體只要按亞文化圈整改,這一切就可以風平浪靜相安無事。飯圈視角是揭開這個事件迷局的切入點之一,但是飯圈無法涵蓋整個事件的全貌。作為社會風氣治理的一環,飯圈即使要整頓也要在網絡環境治理和行業治理的大背景下進行。
  • 智庫| 全球治理視角下的「一帶一路」倡議公民參與研究
    全球治理強調各多元行為體的共同治理,而不僅僅是指國家政府間的合作治理,它跳出傳統公共管理中的國家中心視角,以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為著眼點,核心在於圍繞保護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滿足人類的共同需要來開展公共事務,因此全球治理的實質就在於全球性公共物品的供給。
  • 區域視域中的法治文化與社會治理現代化
    許林燦表示,多年來揚州致力於法治文化名城建設,注重對法治理念、法治思維的培育,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引領作用,探索法治文化與社會治理融合發展的路徑和途徑,成效明顯。在社會治理方面,揚州成立了專門的指揮中心,建設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管理體制,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 湘江理論|深度|吳春紅:傳統家風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潤滑劑」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在中國傳統家風中,始終把齊家與治國聯繫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四中全會報告中強調:「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家風標示著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獨特精神氣質與道德風貌,良好的家風關乎著家庭成員健康成長、清新社會風氣的塑造,是達到基層社會「善治」的重要內容。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必須堅持「四個注重」,充分發揮傳統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注重充實時代內容。
  • 系統分析視角下的法院文化
    筆者認為,當代中國法院文化是與當前中國社會體系、人民的司法需求相耦合的人民法院在審判實踐與社會管理活動中所體現出的意識形態觀念。這一觀念與其他社會事實和社會理論之間存在著內部觀察視角和外部觀察視角的差異。
  • 探索黨建引領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 王森近年來,鶴峯縣立足黨建引領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新變化新特點新規律,以「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堅持把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擺在重要位置,凸顯政治屬性,突出政治功能,強化政治引領,不斷完善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工作格局,加大基礎保障力度,開闢了黨建引領城鄉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新路徑和新境界。
  • 政科新論|張敏:西方社會的一種新政治行動方式與政治領域:對生活政治的擴展性分析
    生活政治的由來需要在後工業社會的背景下考察,將其置於後工業社會的場景中,我們可以從事實的層面觀察生活政治發生的社會邏輯。後工業社會是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提出的一個概念,旨在說明美國1960、1970年代以來社會的結構變遷。貝爾認為,後工業社會的主題「主要適用於社會結構的變化,同時只是間接地涉及政體和文化的變化」。
  • 如何看待西方社會的「伊斯蘭恐懼症」?
    Esposito)更是強調避免對穆斯林社會做僵化和簡單化的理解。馬克·斯坦恩指出,「穆斯林移民的到來和增加,因為文化和信仰的差異,改變了歐洲的人口結構。尤其是他們可以利用人口優勢,在某一些方面利用民主制度的設計和途徑,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版圖。由此產生了歐洲伊斯蘭化和歐洲人逃離歐洲的現象。」這是本書的一個背景。作者擔憂的是,「不久的將來,西方將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傳統的西方文明終將敗於伊斯蘭文明之手。」 馬克·斯坦恩書很受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的推崇。
  • 以《生死疲勞》和《我是貓》為例,淺談用動物視角批判當下社會
    小說採用多維化的敘事角度,先後從驢、牛、豬、狗、猴等獸性視角,以及人性視角對50多年來中國農村社會的變遷進行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描寫。同時,作者還對當時是非顛倒的病態社會進行了形象的比喻。在貓的視角之下,明治時期的這個社會其實就是一群瘋人的群體。這也是作者夏目漱石眼中「文明開化」下日本的明治維新時代。
  • 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研討會在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舉辦
    大眾網濟南訊 6月14日至15日,由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山東省社會工作協會主辦,山東省社區發展與社會工作研究中心、山東長青藤養老產業研究院、濟南山青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承辦的「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研討會
  • 群團組織協作治理:一個社會網絡的分析框架
    社會網絡分析作為一種研究視角,以社會網絡本身及其各個行動者間的關係和網絡的運行機制為研究的切入點,[1]認為任何行動者都參與到多個行動者構成的社會環境中,而這將對行動者的決策產生重大影響。[2]由於社會網絡分析研究是關係數據,在量化之外加入了關係互動結構的分析,所以這與群團組織之間的協作關係具有高度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