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說過,西方學者認為,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互利的自願交易可以導致帕累託最優。然而,在現實經濟中,由於存在各種各樣的「摩擦」,帕累託最優狀態並不一定真的能夠達到,或者,即使能夠達到,也不一定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最優。下面舉幾個例子
慣性
要能夠從初始的低效率狀態變動到怕累託最優狀態,經濟主體必須對自己當前所處的狀態以及通過變化可能達到的狀態具有充分的認識一他要確切地知道,與當前的狀態相比,變化後的狀態對自己是更加有利,還是更加不利,或者「無差異」。然而,在複雜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對這一點並不是那麼有把握的:他們也許無法在不同的經濟狀態之間進行比較,也許無法對某項改變的結果作出準確的估計,或者,即使「預期」某項改變可能對自己有好處,但也知道這種預期是有「風險」的,即不能完全排除出現相反結果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經濟主體的行為往往就是「維持現狀」。這就是所謂的初始狀態的「慣性」。初始狀態的慣性意味著:由於改變的結果是不確定的,即使初始狀態是低效率的,它也可能會長期持續下去
2.均衡的多樣性
前面曾經說過,在存在社會福利函數的條件下,可以確定所謂「社會」的最優狀態一一它就是社會無差異曲線與效用可能性曲線的切點。但是,進一步考察起來,社會福利函數(從面社會無差異曲線)取決於環境、制度、文化、信仰、道德、風俗、習慣等諸多因素。
當這些因素不同(或者,當這些因素變化)時,社會福利函數就可能不同,從而,社會的最優狀態也可能不同。下面是幾種典型的情況(假定每個社會都只由A、B兩個成員組成)
(1)加法型社會福利函數。
如果一個社會強調的是所有成員的效用總和(而非其分配),則它的社會福利函數就可以寫成如下的加法形式:
W(o)U()U(
式中,x表示所消費的商品數量,W(x)表示社會福利,它等於社會成員A的效用U。加上社會成員B的效用し。加法型社會福利函數也叫做功利主義的社會福利函數。加法型社會福利函數或直線型社會無差異曲線意味著,社會福利的大小隻取決於社會成員的效用總和,而與其分配無關。換句話說,無論是窮人還是高人,其效用的增加對社會福利的貢獻都是一樣的
(2)乘法型社會福利函數
如果一個社會比功利主義更加重視收入的分配和平等間題,則它的社會福利函數就可能具有如下的乘法形式W(
乘法型社會福利函數也叫做貝努利納什社會福利函數。乘法型社會福利函數或雙曲線型社會無差異曲線意味著,當社會成員的效用總量給定時,分配越是平等,社會福利就越大,反之,分配越不平等,社會福利就越小。
顯而易見,當社會福利函數不同時,社會的最,優狀態也不相同。這意味著,加法型社會福利函數條件下的社會最優狀態為f點,乘法型社會福利函數條件下的社會最優狀態為g點,羅爾斯社會福利函數條件下的社會最優狀態為h點。從效率的角度來看,子、g和ん點都滿足帕累託最優的要求,這意味著,即使每個人都具有相同的利己動機,但由於環境、社會成規等等的不同,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也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