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04日 14:19 來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作者:匡亞林
字號關鍵詞:研究;福利國家;福利體制;支出;福利制度;體制模式;考察;視角;安德森;社會政策
內容摘要:本文立足福利制度、福利體制、福利支出的理論方法的比較分析,考察總結不同類型的社會狀態,系統地從類型化角度進行福利體制的模式考察,並嘗試推進和解答現有研究中的迷思。
關鍵詞:研究;福利國家;福利體制;支出;福利制度;體制模式;考察;視角;安德森;社會政策
作者簡介:
[摘 要]社會福利國家的產生是眾多因素作用下的產物,既有資本主義自身發展的局限性,又有福利權利的興起,且與其他公民權利之間存在邏輯關聯;馬歇爾「三位一體」的「公民資格」則最終構成了社會福利國家的合法性身份。凱恩斯和貝弗裡奇等「設計師」塑造了福利國家的制度構架,研究集大成者參考借鑑了卡爾·波蘭尼對於社會福利本質的觀點,稱之為社會保護與市場機制之間的雙向調節運動,蒂特馬斯、埃斯平-安德森和馬歇爾等以此開創了範式福利體制的學術研究,本文立足福利制度、福利體制、福利支出的理論方法的比較分析,考察總結不同類型的社會狀態,系統地從類型化角度進行福利體制的模式考察,並嘗試推進和解答現有研究中的迷思。
[關鍵詞]社會福利;福利體制;福利模式;類型化
[中圖分類號]D66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314(2018)03-0056-06
[收稿日期]2018-05-1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殘疾人家庭的社會支持機制建構與案例庫建設」(17ZDA115);2017年江蘇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重點課題「當代殘疾人就業問題及解決策略」(2017SC01001)
[作者簡介]匡亞林,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新華社亞太日報亞太智庫研究員。
一、比較社會福利體制模式的研究分野
比較社會政策和比較社會福利模式研究領域以「三個世界」聞名學術界,後續研究主要圍繞著特定軸心展開,即福利制度分野、福利體制分野與福利支出分野。福利制度主要以政府的介入程度與福利的剛性政策為特徵;福利體制主要以福利的具體推進與運作方式為特徵;[1]福利支出是指用於社會福利方面的開支總和的GDP佔比;福利國家研究的發展主要解決福利轉型期各個國家面對的挑戰與危機,及其生命發展歷程中對福利國家的解構和重構,而理論視野研究無疑為各國實踐提供了窗口和契機。
(一)福利制度研究分野
社會福利研究中不僅存在制度主義理論而且具有豐富畫面,[2]威倫斯基、勒博在《工業社會和社會福利》中提出了福利制度研究的制度視角,從「補缺型」(Residual)到「制度型」(Institutional)二分開始,開創了經典福利制度研究先河。由於福利制度視角是宏觀視角,研究整體上著重於研究福利制度的頂層設計和基礎結構,側重於政府福利制度的設計並且聚焦於特殊的社會政策和項目計劃。福利制度研究方法強化了社會政策的設計科學性、合理性,有學者研究建基於「公民社會(social citizenship)」,認為公民權是通往分析福利國家的一把關鍵「鑰匙」,也有學者將勞動權和收入權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如領取福利的資格標準、社會福利的接受限制、養老金替代率、福利領取時間跨度以及福利政策覆蓋面等角度的研究較多;[3]貫通全球的國際共享資料庫資源為制度研究提供了考察這些國家福利發展動態的歷史信息,如OECD Library、WHO、World Bank、UN、CWED等,為學界從福利政治制度、福利經濟制度、福利社會制度考察一國或多國福利制度輸出比較的可及與可能。
制度視角研究福利國家之間的類型差異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福利體制上的制度選擇,而這種差異基於橫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角度來分析,雖然全面,卻是靜態的,缺乏歷史的動態演繹。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是歷史上的動態延續,既有一定程度的歷史制度主義路徑依賴,又在一定程度上適切其新發展、新變化。制度研究視角可增強其福利體制差異的解釋效力,雖然近年來學者們從家庭政策和社會政策角度研究體量有上升趨勢,但較為遺憾的是:一是制度視角的研究相比體制研究成果較少;二是制度視角研究結論常被「精美絕倫」的福利體制模式結論所掩蓋;三是研究聚焦度不夠,且不乏一些值得商榷的觀點,如有的學者認為只要從社會政策角度增加福利國家投入就會改變既有的福利國家模式,這種觀點明顯違背了制度主義的核心分析原則。制度研究分析方法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佔據重要位置,極具研究發展潛力;社會福利制度分野下的研究取向,致力於增進個體和集體福利的公共政策集合,立足宏觀視角,其研究具有連貫性和一致性,且結論普遍具有穩定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