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愛丁頓:《物理科學中的哲學》

2020-07-27 科技千裡眼

對於自然界的一切認知,最終都將歸於物理學。

那麼,物理學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呢?

阿瑟·愛丁頓:《物理科學中的哲學》

物理,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界的認知

當我們仔細地思索物理學的根源,探查人類對於自然的認知時,就難免進入「哲學」的領域。

自然哲學

現代人把哲學與科學分割成兩類學科,也是近幾十年的事情了;其實像「自然科學」或者「物理學」這些名字都是後來才有的,原來這些學問都被稱為「自然哲學」,比如我們熟知的牛頓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這就引出了今天要領讀的一本你可能從未讀過的偉大著作《物理科學的哲學》——

阿瑟·愛丁頓:《物理科學中的哲學》

其實按作者的本意,此書名應該為《物理知識的本質及對物理宇宙理論的應用》,聽起來就很誘人是不是?下面咱們先來介紹一下這個作者——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Arthur Stanley Eddington)

阿瑟·愛丁頓:《物理科學中的哲學》

愛丁頓是英國著名的天文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數學家和科學哲學家,這麼說大家可能沒有感覺很厲害,那麼我們可以記住一件事:他就是首先理解愛因斯坦相對論的那麼幾個人之一,並且就是他首先設計實驗驗證了相對論的正確性

愛丁頓於1882年生於英格蘭,20歲獲得科學學士學位,3年後於劍橋三一學院獲得碩士學位、科學與法學博士學位,後來依次於卡文迪許實驗室、格林威治天文臺、劍橋大學天文臺工作,32歲就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在愛丁頓37歲那年,恰巧有一次日食現象,愛丁頓抓住這次機會,組織英國皇家學會的研究團隊,用測量光線經過太陽旁邊時所發生的偏折而驗證了愛因斯坦的理論,當時正是戰爭最黑暗的時期,愛因斯坦人在德國,用政治術語來說,他是一名敵國科學家。正是由於這個背景,愛丁頓的行為成為了科學界的轟動事件,用實際行動展現了「科學無國界」。

也許我們還聽說過一個愛丁頓最早在科普書籍中提出的理論——「無限猴子理論」,他說「如果許多猴子任意敲打打鍵盤,最終一定能寫出大英博物館裡的所有的書」,與劉慈欣的「詩云」有異曲同工之妙。

阿瑟·愛丁頓:《物理科學中的哲學》

給猴子足夠的時間,它能打出所有優美的篇章

愛丁頓一生著作無數,《物理科學的哲學》是他57歲那年關於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系統思考的總結。

科學認識論

我們說哲學是一種世界觀體系,它從具體的問題總結歸納,又為新問題做出解釋;因此無論是自然哲學、社會哲學還是人生哲學,都可以稱為一種認識論,只不過認識的來源不同。

阿瑟·愛丁頓:《物理科學中的哲學》

人生哲學可以源於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但是,自然哲學的認識論一定是來源於觀察與實驗

觀察,當然不限於「看」,也不限於五觀,而可以是人的一切直接感受(其實非常有限)以及一切儀器測試的間接感受。

每一項物理知識必定是來源於一個「已經完成或將要完成的觀察程序」。

也正是由於這一點,一切科學對於客觀世界的描述,都不可能完全客觀,都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

我們現在知道,宏觀物理由相對論描述,微觀物理由量子力學描述,而目前人類還無法將兩者統一。

這是非常奇怪的,難道宏觀世界不是由微觀粒子組成的嗎?

其實,相對論的哲學本質是在闡述這樣一個事實:人類只能觀察到物理實體之間的關係

最簡單的理解,眼睛看到一個物體存在,本質上只是感受到了一些光束而已;因此人類的世界只存在相對而沒有絕對。

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顛覆了我們從宏觀物理世界中得到的認識——「精確的位置與精確的速率不可能同時觀察到」,這也從量子力學的角度,提醒人類,觀察的局限性。

所以,量子力學的哲學本質是在闡述這樣一個事實:人類只能觀察到物理量的概率

阿瑟·愛丁頓:《物理科學中的哲學》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從「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兩個視角讓我們對世界有了新的認知,也對人類自身觀察世界的能力有了新的認識。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目前得到的一切物理規律,很有可能,並不是宇宙本身的規律。

具體來說,就有一個很可疑的問題:微觀世界中的所謂基本粒子,有沒有可能就是我們製造的?因為畢竟,量子力學家並非是通過實際的觀察真正地區分和發現了獨立的粒子,而是通過實驗工具幹擾到了它們的活動。簡單的說,微觀世界中,人的意識足以影響到存在,因為實體的概念已經完全被波所取代了

阿瑟·愛丁頓:《物理科學中的哲學》

分析思維的局限

人腦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總是不由自主地幹一件事——「分析」。

就比如「分學科」就是典型的分析——科學太龐雜了,所以咱們分解開成為數學、物理、化學等等,這樣每個人只需要研究一部分科學了。

注意,宇宙本身並沒有分科!這只是人類的能力局限造成的結果

阿瑟·愛丁頓:《物理科學中的哲學》

物理是純粹的結構性知識

什麼叫結構性的知識?

說白了,就是知識完全是由數學來描述的,這樣的知識才能溝通和傳遞。

注意,數學完全是由我們的意識創造的結構化的關係符號,而我們認識的物理宇宙完全就只是能用數學描述出來的那個宇宙,這恰恰就是物理學的現狀。

仔細體會此處的邏輯,你會發現,主觀與客觀完成了統一,意識與物質的二元論不復存在。

阿瑟·愛丁頓:《物理科學中的哲學》

近些年來,物理學越來越向自然哲學的靠近,就好像數學向邏輯學靠近一樣,每一種學問都試圖探尋它的本質屬性。

結語

物理學,在不斷顛覆著自己的同時也顛覆著人類的認知,宇宙的奧秘、人類的起源都將以物理為始展開帷幕。

物理,正在遠離機械與冰冷,邁向靈性與溫度。

科技千裡眼頭條號,長期致力於以最易懂的講解詮釋科學技術知識,與中國所有自我教育者一同學習、理解科技、認識世界。已發布專欄包括線性代數、微積分、概率統計、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MATLAB、有限元、多物理場、材料科學、計算機原理等各個方面,抓住核心思想,提煉學科精華,重構知識體系,用生動極簡的語言,極速理解理論力學學科精要,輕鬆掌握學科應用。

相關焦點

  • 相對論理論的證明者-愛丁頓
    今天我們講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學家,他就是亞瑟·斯坦利·愛丁頓,愛丁頓是英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愛丁頓是第一個用英語宣講相對論的科學家。自然界密實物體的發光強度極限被命名為愛丁頓極限。在1919年愛丁頓第一次用英語向世界宣布了並且介紹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理論。
  • 生物學哲學的兩種理論傾向
    筵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李建會生物學和物理科學的關係問題可以說是生物學哲學的中心問題。相反,有許多哲學家仍然堅持實證主義的基本原則,只是在細節上對實證主義作了修改,被稱為後實證主義。回答不相符合的哲學家則從生物學中尋找材料反對後實證主義的哲學思想,試圖表明,生物學與物理學的差別不會消失,生物學的許多現象都可以根據DNA分子的結構得到解釋。
  • 2020ATP阿瑟阿什獎獲得者蒂亞福致阿瑟阿什的一封信!
    2020年度ATP阿瑟阿什人道主義獎的獲得者,是22歲的黑人小將弗朗西斯蒂亞福。蒂亞福在獲獎之後給阿瑟阿什(1943-1993)寫了一封信,信的全文如下:親愛的阿瑟阿什:我從小的成長環境並不好,我的父母是來自於獅子山的移民(為了躲避戰亂),父親是馬裡蘭島一家網球設備生產商的看門人,正因為如此我很幸運可以在一個很小的年紀就接觸到網球這項運動,雖然我沒有其他孩子們所享有的經濟條件或者機遇,但這些並沒有妨礙我追尋我的夢想,每天我都要求自己笑著面對生活
  • 愛因斯坦與愛丁頓,同兒子相比,我更愛科學
    二十世紀,相對論改變了人們對宇宙的認知但是相對論被世人所知,少不了英國物理學家愛丁頓的功勞在紐幾內亞島上,愛丁頓正在忙於日食觀測如果這次日食觀測結果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理論人們就將看到現實的詩意小湖中,可是愛丁頓卻沒有追上火車愛丁頓回到科學院想介紹愛因斯坦的理論卻被科學院的人們否定了在他們眼裡牛頓已經解釋清楚了宇宙間的萬物而愛因斯坦只是異端學說愛丁頓還是相信愛因斯坦他不知道,上帝回選擇誰愛因斯坦還是牛頓
  • 愛因斯坦的日食緣——BBC《愛因斯坦和愛丁頓》影評(組圖)
    這不,談資來了,今年是愛丁頓用日全食觀測驗證廣義相對論90周年,以拍攝科學紀錄片著稱的BBC(英國廣播公司)為此而拍攝了《愛因斯坦與愛丁頓》,足以滿足我們在舒適的享受中了解科學的小小心願。  1919年發生在非洲的這次日全食,是牛頓經典力學與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一次「巔峰對決」。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從蘋果落地到發現新行星,從槓桿到蒸汽機,牛頓力學「一統江山」。
  • 麥克阿瑟基金會發起慈善挑戰
    總部位於美國芝加哥的麥克阿瑟基金會(MacArthur Foundation)正在鼓勵人們進行嘗試。  2016年6月2日,麥克阿瑟基金會宣布徵集解決「影響人群、地區性或全球所面臨的嚴重問題」的創意或方案,獲勝者將贏得1億美元的資助。
  • 細說茫茫宇宙天文探索,愛丁頓對天文學的卓越貢獻
    今天小編要講的是愛丁頓的故事。愛丁頓他是一位研究恆星內部結構的天文學家。比起哈勃,愛丁頓沒有那種一波三折的老轉行的經歷,可以說他把他的一生全部都撲在了科學上,這一輩子都沒有結婚。這種情況可能說他專心都還不算,應該說他是沉醉於科學事業之中了。他醉心於科學試驗,這個苗頭很早就有了。上大學的時候,在學校的物理老師和數學老師的薰陶之下,愛丁頓就對物理學和數學產生了特別濃厚的興趣。
  • 錢德拉塞卡:導師愛丁頓愚弄了我,不知道是否該繼續我的職業生涯
    錢德拉塞卡與導師愛丁頓進行了長談,討論了這個問題,愛丁頓鼓勵他在1935年的英國皇家天體物理學年會上提出這個理論,愛丁頓並為他爭取到了會議發言名額。會議如期舉行,錢德拉塞卡自信滿滿地宣讀了他的論文,論文中甚至還涉及到了後來的黑洞概念。
  • 「愛丁頓極限」是不是恆星的質量極限呢?
    「愛丁頓極限」是不是恆星的質量極限呢?宇宙中的恆星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僅僅我們的銀河系就有數千億顆,而宇宙中又有數不清的星系,那些比銀河系大的星系,都是有著上萬億恆星的存在。在恆星測量上,有一個叫做「愛丁頓極限」的東西,被很多人認為是恆星質量的極限,並稱經過計算後,得到的數值為太陽的150倍。那麼這個R136a1的質量如何解釋呢?這時候才發現,其實「愛丁頓極限」並不是測算恆星質量的理論,正確的名字應該叫做「愛丁頓光度」,作用是用來確定恆星光度的理論。
  • 科幻三巨頭 之 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
    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1917-)是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以及國際通訊衛星的奠基人。  克拉克1917年生於英格蘭西部的一個小城鎮,1941年進入部隊服役,從事與雷達有關的技術工作。
  • 有人認為相對論誤導了科學家思維,導致物理科學停滯,是這樣嗎?
    愛因斯坦肯定有很多人這樣想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個顛覆已有物理學理論和大多數人常規思維的革命性理論,自誕生以來就不斷受到各方人士的質疑,這些人中不乏科學大佬,可以說相對論是在一片謾罵、質疑、抵制和攻擊中逐漸被人接受的
  • 事實證明亞瑟·愛丁頓錯了!
    此時為1922年,很多天文學家,包括英國最著名的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在內,都沒有意識到,極為緻密的白矮星的發現,其實只不過是一場驚人的恆星革命的前奏。到了20世紀30年代,在將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兩個新理論運用到天文學中時,理論物理學家們既震驚又困擾的發現,如果垂死恆星的質量足夠大,就有可能面臨比變成白矮星更加不可思議的命運,而發現白矮星並理解它的物理特性,開啟了人類對宇宙的全新研究。
  •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第一位用英語宣講相對論的科學家
    1882年12月28日,亞瑟·斯坦利·愛丁頓出生於英格蘭肯達爾一個貴格會家庭。 圖片來源:Keystone-France/Gamma-Keystone via Getty Images/視覺中國1893年他進入布裡麥倫學校,他顯示出在數學和英國文學方面的天賦。
  • 現代物理科學大廈內容需要豐富
    現代物理科學大廈內容需要豐富威縣二中 054700 張樹乙 現代物理科學大廈內容的更新和豐富是必然的,否則我們就無法更準確地反映物質世界的客觀運動規律物和本來面目。現代物理科學大廈只能無限地接近物質世界客觀運動規律物和本來面目,我們科學探究的一切行為的意義就在於此。 這是因為支撐這座物理科學大廈的兩大基礎或兩大支柱——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存在矛盾和衝突。
  • 美國的「麥克阿瑟獎」,常給獲獎者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
    麥克阿瑟獎!初看到這個中文名字時,還以為是以那個著名的美軍五星上將的名字命名的呢?心想一個這個五星上將的獎最多會獎勵給軍人,怎麼會獎給多個領域的各種精英呢?好奇地查了一下。麥克阿瑟獎評選時,不接受個人申請,而是根據私人搜索和匿名提名人推薦給選舉委員會,很多獲獎者在獲獎之前毫不知情,突然被通知中了獎,可以說是榮譽和巨額獎金「喜從天降」,簡直是天上掉下的餡餅。他的通知電話往往是這樣:「喂,請問你是某某某嗎?如果你手上抱著什麼易碎的東西,或者嬰兒什麼的,最好都先放下來。
  • 愛丁頓之戰:撒克遜人對維京入侵者的大反擊
    最終,退無可退的他們在878年的一場血戰中開始了絕地大反擊。到878年5月12這一天,十字架與戰錘的對決在愛丁頓正式拉開帷幕。 在愛丁頓戰役中,阿爾弗雷德的兵源主要來自威爾特郡、漢普郡和薩默賽特郡,數量約為幾千人。古瑟倫在軍隊數量上並不佔優,因為哈夫丹、烏伯和伊瓦爾分走了許多維京戰士。但相比較而言,維京人的戰鬥經驗比撒克遜老農更加豐富。
  • 李家明:走近物理科學的微觀世界
    大到宇宙,小到基本粒子,在那些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微觀世界中蘊含著改變世界的巨大能量。作為一項基礎性科研領域,物理科學的每一次新發現都對人們的認識和科技進度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他曾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中科院重大科研課題《原子分子激發態和動力過程》的研究,使我國在原子分子物理領域的發展躍上了新的臺階,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明。
  • 歐洲環保協會和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參訪徐州中院
    為了解我國法院處理環資案件的需求,爭取加大環境損害鑑定公益基金的注資力度、拓寬法院申請適用的範圍,日前,歐洲環保協會告,其出資方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氣候項目高級官員Mijo Vodopic訪華,希望參訪我國一地方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