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一個「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 or MacArthur Fellowship),被視為美國跨領域的最高獎項之一!麥克阿瑟獎!初看到這個中文名字時,還以為是以那個著名的美軍五星上將的名字命名的呢?心想一個這個五星上將的獎最多會獎勵給軍人,怎麼會獎給多個領域的各種精英呢?
好奇地查了一下。哦,原來這個獎不是以曾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二戰後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在朝鮮和我軍打仗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MacArthur),而是以美國著名保險公司巨頭和慈善家約翰·唐納德·麥克阿瑟(John Donald MacArthur)命名的,俗稱「麥克阿瑟天才獎」。
約翰·唐納德·麥克阿瑟(John Donald MacArthur),1897年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貧困家庭,是父母7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後來,因為經營保險公司和不動產發了家。到1978年1月6日去世時,財產已超過10億美元。成為那個時代美國最富有的人之一,也是美國唯一一個最大的私人保險公司。妻子凱薩琳為·T·麥克阿瑟(Catherine T. MacArthur),出生於1908年,從愛爾蘭移民到芝加哥,1928年成為約翰·唐納德·麥克阿瑟的第二任妻子,1981年去世。
為了表示對他們夫婦的紀念,由1970年成立的約翰·唐納德·麥克阿瑟夫婦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 創立了麥克阿瑟獎,基金會總部設在芝加哥。每年評選出美國國內的美國公民或住美國人員中,有「有特長表現並承諾繼續保持和加強創造性工作」的20名至30名人才,所在領域和年齡不限。基金會認為這不是對獲獎者已取得的成就的獎勵,而是作為對獲獎人的創造性和潛在性的一種投資。
在5年內給每人提供總額50萬美元的獎金,不附帶任何附加條件,由獲獎者自由支配,以使他們能更自由地繼續自己的事業。現在獎金已漲到62.5萬美元。
麥克阿瑟獎評選時,不接受個人申請,而是根據私人搜索和匿名提名人推薦給選舉委員會,很多獲獎者在獲獎之前毫不知情,突然被通知中了獎,可以說是榮譽和巨額獎金「喜從天降」,簡直是天上掉下的餡餅。
他的通知電話往往是這樣:「喂,請問你是某某某嗎?如果你手上抱著什麼易碎的東西,或者嬰兒什麼的,最好都先放下來。因為我接下來要告訴你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你得獎了,獎金是62.5萬美元……」誰接到這電話不吃驚呢?不過在你吃驚或惱恨過後,很可能真的是天上的餡餅砸中你了,給你打電話就是「麥克阿瑟獎」的工作人員,你真了中在大獎了。
2008年的獲獎者之一,發育生物學家蘇珊·芒戈接到獲獎的電話通知後,就曾一度以為這是一個詐騙組織。2016年麥克阿瑟獎獲獎者之一、劇作家布蘭登回憶說,有一天接到了來自芝加哥的電話,聽了以後,「我還以為我精神不正常了。我跑到街上,遇到一個朋友,我就要他看看我的手機,確認這個電話真的打來過。」
這筆不菲的獎金確實能給許多獲獎者解除經濟負擔。劇作家安妮·貝克表示:「我感覺自己從幾十年的經濟負擔中得以解脫。從此我的工作就是每天早晨醒來問自己——我想寫什麼?我可以寫的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這個大獎的獲得者中也不乏華人,總共有10位華人獲得了這個獎金。他們是:
國際知名數學家丘成桐。原籍廣東省蕉嶺縣,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同年隨父母移居香港,美籍華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 、哈佛大學William Casper Graustein講座教授 、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 。1985年獲獎。
著名版畫家中國畫家徐冰。197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1981年畢業留校任教,1987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學位。1990年接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邀請,做為榮譽藝術家移居美國。2008年回國,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家。因為在當代藝術領域的開創性貢獻。1999年獲獎。
蕭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信息學院專聘教授。2001年獲獎。
華裔女科學家莊小威。當時獲獎的時候她還只是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系雙聘教授,如今已經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3年獲獎。
澳大利亞籍華人數學家陶哲軒,2006年獲得該獎,同年還獲得了菲爾茲獎。
舞蹈家沈偉。出生於中國湖南,5歲學中國畫,9歲在湖南省藝校學習中國傳統戲曲,畢業後任湖南省湘劇院演員,後又學舞蹈,成為廣東現代舞團舞蹈演員及編舞。多才多藝兼善繪畫,曾在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以中國傳統水墨、結合現代舞姿打動全世界。2007年獲得該獎。
生物學家何琳。1997年從清華大學畢業,2003年在史丹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細胞學助理教授,因研究微小核糖核酸分子在癌症形成和治療中的作用而在2009年獲獎。
數學家張益唐。2013年4月17日向《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投稿證明存在無窮多對素數相差都小於7000萬的論文《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同年5月21日,該篇論文被數學年刊接受。2014年獲獎。
納米材料學家楊培東。1988年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後到美國,先後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2年4月18日,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14年4月17日,楊培東團隊在人工光合作用方面取得劃時代的科研成果。2015年獲獎,2016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生物學女科學家曹穎。她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研究了獼猴視覺處理系統。她和團隊2017年進一步破譯了大腦中的面部識別機制。2018年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