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於1910年出生於印度的一個婆羅門家族,父親是政府審計部門的高階官員,母親是一位知識分子,家境可算殷實。錢德拉塞卡在中學時就表現出驚人的數學天賦,被譽為神童。他20歲時就獲得了物理學榮譽學士學位,畢業後獲得印度政府的獎學金前往英國深造,成為著名天文學家拉爾夫·霍華德·福勒的學生。23歲那年他獲得了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博士學位,並成為三一學院的研究員。
就是在那個時候,他認識了時年51歲的著名天體物理學家亞瑟·愛丁頓,愛丁頓成為了錢德拉塞卡的導師。應該說,在認識愛丁頓之前,錢德拉塞卡的人生算是順風順水,毫無挫折。但之後的歲月,錢德拉塞卡的人生將不再一帆風順,起起落落,這是他自己在當時不可能想到的。

在劍橋的歲月裡,錢德拉塞卡對恆星的演化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思考與演算,他認為,以他的導師愛丁頓為主的一幫天體物理學家所支持的恆星理論存在明顯的缺陷,因為他們忽略了一個明顯的事實,即坍縮恆星內部的電子是以光速運動的,所以必須將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效應考慮進來,只有這樣才能完整解釋恆星的誕生與死亡。
錢德拉塞卡與導師愛丁頓進行了長談,討論了這個問題,愛丁頓鼓勵他在1935年的英國皇家天體物理學年會上提出這個理論,愛丁頓並為他爭取到了會議發言名額。會議如期舉行,錢德拉塞卡自信滿滿地宣讀了他的論文,論文中甚至還涉及到了後來的黑洞概念。導師愛丁頓隨後也上臺發言,但是,讓錢德拉塞卡意料不到的一幕出現了,愛丁頓當眾駁斥了錢德拉塞卡的理論,並稱之為謬論,說著說著,愛丁頓竟然當眾將錢德拉塞卡的論文撕成了碎片。

年輕的錢德拉塞卡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會出現這種情況——他的導師當眾對他進行猛烈的攻擊,而在會議之前卻毫無徵兆!會議主持人還要求錢德拉塞卡向愛丁頓表示感謝,感謝他的建議。會後,很多人都站在了愛丁頓一邊,說愛丁頓是正確的。和大名鼎鼎的愛丁頓相比,24歲的錢德拉塞卡只是個無名小卒,面對這樣的境況,他無言以對。

之後,錢德拉塞卡還找到了玻爾、狄拉克、泡利等著名物理學家,在私下,他們都認為錢德拉塞卡是正確的,但是都不願意公開支持他。此後,他與愛丁頓的爭論持續了好幾年,愛丁頓曾多次公開抨擊錢德拉塞卡,最終導致錢德拉塞卡在英國已無法立足,因為沒有任何人願意提供職位給他。終於,錢德拉塞卡決定從爭論中抽身,孤身前往美國芝加哥尋找出路。
到美國之後,他於1939年總結出版了他對白矮星的研究成果以及錢德拉塞卡極限的理論,書名為《恆星結構研究導論》。至此之後,錢德拉塞卡轉向了其他領域,包括恆星動力學、大氣輻射傳輸、磁流體力學、廣義相對論應用以及黑洞的數學理論等等。幾乎每隔十年,他就會轉變研究方向,而在每一個新領域裡,他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並著書立說。

起起落落之後,錢德拉塞卡的理論終於得到了天體物理學界的肯定,並最終於1983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那時的他,已經兩鬢斑白。而他的兩位華裔學生——楊政寧和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的時間比他早了26年!與愛丁頓不同的是,錢德拉塞卡對學生關懷備至,他曾經冒著芝加哥的嚴寒驅車數百公裡,給只有兩個人的班級上課,那兩個人,正是楊政寧和李政道。
愛丁頓於1944年去世,去世時,錢德拉塞卡選擇了原諒他,並給於了他極高的評價,稱讚愛丁頓是僅次於史瓦西的最偉大的天文學家。錢德拉塞卡具有謙虛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再加上他對天體物理學所作的貢獻,他可算是真正的物理學大家,宇宙中一顆真正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