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本文的作者,歡迎閱讀我的文章,先送你一個麼麼噠~能關注我就送你兩個麼麼噠~1929年,在金奈的一所大學中一位年輕的科學家第一次提出宇宙中確實存在黑洞。他叫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他在19歲時撰寫了一篇關於恆星內部結構的著作,因此獲得了去劍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機會。從某種程度上說,現代黑洞的研究開始於對白矮星的研究。一顆白矮星它被延展的星雲所包圍,當恆星發生最大程度的收縮之後,它在氣體和塵埃的包圍中清晰可見。
白矮星的質量很大,密度極高,白矮星的體積與地球差不多大,但是它的質量卻和太陽旗鼓相當。它就像一塊重達數噸的小方糖,在錢德拉塞卡前往英國的時代,人們認為恆星的最終歸宿都是白矮星。錢德拉塞卡算出在耗盡所有燃料後,多大的恆星可以對抗自身引力,而維持自己。錢德拉塞卡計算出了恆星的質量臨界值,超過臨界值的白矮星將無限收縮。有些白矮星的質量可能會比太陽大,但是不會大太多。任何一顆處於晚期的核燃料用盡的恆星,也就是白矮星,超過了質量臨界值就無法在維持原有的形態。
根據錢德拉塞卡極限理論來看,這樣的恆星將無法以白矮星的形式終結生命。它將不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所理解的恆星了。曾經有人計算出了一顆恆星收縮到極限時它的半徑約為一萬公裡。錢德拉塞卡認為,如果一顆板其恆星的質量超過了太陽質量的1.44倍,它將無法抵抗自身的萬有引力,這顆恆星將完全塌回星體表面,無限收縮。白矮星無限收縮,最終會塌縮成我們現在所說的黑洞。人們在研究白矮星的過程中,得出了黑洞存在的結論。
抵達劍橋後,錢德拉塞卡寫了一篇論文,闡述了他的新發現。當時亞瑟·愛丁頓爵士正在劍橋從事學術研究,他是研究恆星內部結構方面首屈一指的專家。當時廣義相對論剛發表不久,愛丁頓是這一理論著名的闡釋者和擁護者。愛丁頓曾認為恆星都會以白矮星的形式終結,但他出人意料的對錢德拉塞卡的論文大加讚賞,並承諾支持這一觀點。然而,當時的情況是錢德拉塞卡準備在一次會議上展現他的論文成果,當時錢德拉塞卡剛把成果展示出來,愛丁頓就跳起來批評他。
愛丁頓的反駁有些刻薄,愛丁頓斷言恆星可以探索到半徑只有數公裡的狀態,但不可能更小。他說,必然有一種自然法則能夠阻止恆星發生如此荒謬的事情。愛丁頓為什麼要對錢德拉塞卡進行如此嚴厲的批評呢?索恩認為,愛丁頓純粹是想為錢德拉塞卡追求科學真理製造麻煩。索恩懷疑覺得很有可能其實愛丁頓當時已經把錢德拉塞卡當成同事對待,在當時的英國同事之間的學術競爭非常激烈。
但是錢德拉塞卡顯然還沒有覺得自己的實力不足以和愛丁頓以同事相稱,他覺得自己和他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但是愛丁頓應該是很欣賞錢德拉塞卡。之後錢德拉塞卡離開了英國,前往美國工作。後來索恩邀請他來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直到1995年錢德拉塞卡去世。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讚加關注,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