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從誕生到終結是一個怎麼樣的過程,這其實要看它的總質量

2021-01-15 胖福的小木屋

恆星是指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球型發光等離子體,它同自然界所有事物一樣,都要經歷誕生、發展、衰亡到轉化的過程,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恆星演化和決定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以太陽為參考,不同的質量的恆星可以劃分為低質量恆星、中等質量恆星(類日恆星)、大質量恆星。

恆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徑、溫度和其它特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變化,而恆星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其自轉和運動。

恆星的誕生

低質量恆星的誕生低質量恆星形成的理論得到了觀測的有力支持。

從天文觀測取得的結果來看,低質量恆星的形成大概需要經過4個階段:

(a)大的分子母雲因為引力的作用形成緩慢旋轉的小分子雲核,這些雲核在收縮過程中還會碎裂為更小的雲核;

(b)雲核的初始角動量使得吸積過程是非各向同性的。中心部分坍縮較快形成原恆星;雲核外部收縮較慢形成盤狀結構。它們被深埋在下落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包層中。雲中物質落向吸積盤,原恆星從吸積盤吸積物質到其表面而發光。

原恆星形成過程

(c)氘點火產生對流和較差自轉放大了磁場,系統演化為具有強烈星風的恆星。星風從阻力較小的自轉軸方向噴處,形成準直的雙極外向噴流。

(d)噴流張角逐漸變大,強度逐步減弱。在中心氫燃燒開始啟動後,形成穩定的恆星。

類日恆星的誕生類日恆星以太陽為例,我們從中可以了解類日恆星是如何誕生的。

大爆炸後宇宙中充滿了氫,氫在萬有引力的吸引作用下互相抱團。吸引作用會導致原子加速,原子加速會提高氫的溫度(引力勢能轉化成動能,然後互相摩擦轉化成熱能),隨著溫度的升高,密度也在增加。

科學家設想的太陽星雲

隨著氫越來越多,開始越變越大。外圍的氫都想要衝到中心去,中心的氫堵在裡面又不容易出來。於是中心的溫度和密度就不斷變高,當中心溫度超過一千萬度時,處在中心的氫突然核聚變點火。把自己的一部分質量轉化成能量,能量有往外面衝的趨勢。於是想往外面衝的能量和想往裡面擠的氫原子互相平衡。外部的物質就不再能繼續擠進來,中心的溫度和密度將趨於穩定。

光攜帶著能量緩慢從物質的縫隙中來到表面(這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一個在太陽中心產生的光子平均花費100萬年穿越中心到表面的50萬公裡,然後花費8分鐘穿越太陽到地球的一億公裡進入你的眼睛),太陽就此誕生。

大質量恆星的誕生科學家目前對於大質量恆星的形成機制還不了解。過去科學家認為,整個已知的宇宙中,由灰塵和氣體構成的巨大分子雲坍塌,黏在一起,形成稠密的核心,這些核心接著在高溫下坍塌並被加熱,形成恆星,這同樣適用於大質量恆星。

但科學家目前發現,大質量恆星的形成原因遠不止於此,2018年,研究人員使用極其靈敏的望遠鏡,對1.8萬光年之外名為「W43-MM1」的遙遠恆星形成區域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詳細觀察,對其中極大質量範圍——從類似太陽的質量到10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形成核心進行了研究,令他們驚訝的是,恆星形成核心的分布完全不同於此前在銀河系附近區域觀測到的分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觀察到很多大質量恆星,而較少看到在銀河系中常見的更小質量的恆星。

利用世界上最大的毫米波幹涉儀觀測到的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域W43-MM1

而新研究將迫使科學家重新思考對宇宙中大質量恆星如何形成的理解。

恆星的成熟與發展

恆星的發展軌跡要藉助赫羅圖,它是研究恆星演化的重要工具。1911 年,丹麥天文學家赫茲伯侖和美國天文學家羅素先後發現恆星的光度與表面溫度有一定的聯繫。他們把光度與溫度作成一個圖,圖的橫坐標表示恆星的光譜型,因恆星的光譜型與表面溫度有關,因此橫坐標也就表示恆星的表面溫度;縱坐標表示恆星的絕對星等,因絕對星等是光度的一種量度,因此縱坐標也表示恆星的光度。他們把大量的恆星按照它們各自的光譜型和絕對星等在圖上點出來,發現點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性。

圖的左上方到右下方大致沿著對角線點的分布很密集,成帶狀,佔總數的 90%,天文學家把這條帶稱為主星序, 帶上的恆星稱為主序星。主星序表明,大多數恆星,表面溫度高,光度也大;表面溫度降低, 則光度隨之減小。

恆星形成之後會落在赫羅圖的主星序的特定點上。低質量恆星會慢慢發展成為紅矮星,這是一種表面溫度低、顏色偏紅的矮星,而類日恆星會因為積熱的核心造成恆星大幅膨脹,達到在其主星序階段的數百倍大小,成為紅巨星/藍巨星。

紅巨星/藍巨星階段會持續數百萬年,但是大部分紅巨星/藍巨星都是變星(狹義上是指亮度有顯著起伏變化的恆星),不如主序星穩定,紅巨星聚集在圖的右上方,藍巨星聚集在圖的左上方。而質量高於 4 倍太陽質量的大恆星在氦核外重新引發氫聚變時,核外放出來的能量未明顯增加,但半徑卻增大了好多倍,因此表面溫度由 數萬 K 降 3000~4000 K,成為紅超巨星/藍超巨星,圖中紅巨星的上面就是紅超巨星,而左上角就是藍超巨星。

赫羅圖能讓科學家對恆星進行「年齡普查」。隨著時間的推移,恆星的內部結構逐漸演變,其光度和表面溫度隨之改變,從而在赫羅圖上的位置發生變化。天文學家據此描繪了恆星從誕生、成長到衰亡的演化路徑,並從理論上給出恆星從誕生到成熟、衰弱再到轉化的演化機制和模型。

恆星的歸宿

低質量恆星的歸宿低質量恆星的發展,目前科學家並沒有直接觀測到,因為低質量恆星的壽命太過於悠長,紅矮星內部的對流使得聚變變成的氦和氫持續混合,因此它們的氫用盡要花很久。恆星上的氫元素消耗緩慢,使它們擁有非常長的壽命,其壽命視其質量,在數百億年到10萬億年間。

科學家認為,宇宙早期可能就已經產生低質量的恆星,它們可以存活至今,因為低質量恆星的壽命很長,例如紅矮星被認為可以存活上萬億年。

2018年,美國天文學家果然發現這樣的低質量恆星,這顆恆星的年齡大約為135億歲,它幾乎只由宇宙大爆炸噴射出來的物質構成。

大爆炸後宇宙產生的第一批恆星完全由氫、氦和少量鋰等元素構成,比氦更重的元素在這些恆星的星核中產生,並隨超新星爆炸而散播,宇宙中的金屬含量隨恆星的演化而增加。

這顆恆星的發現也意味著或存在更多低質量、低金屬含量的恆星,其中一些可能是宇宙中的第一批恆星。

類日恆星與大質量恆星的歸宿而如何獲悉類日恆星與大質量恆星的命運軌跡,這就需要看錢德拉塞卡極限和奧本海默極限的了。在錢德拉塞卡之前,科學家認為恆星的最終命運就是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

1926年, 福勒就撰文指出白矮星內部電子處於量子簡併狀態(即接近絕對零度的量子電子氣);電子 處於簡併狀態時表現出的壓強稱為簡併壓,是它抵抗著白矮星自身的萬有引力。

白矮星

但是錢德拉塞卡卻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錢德拉塞卡是印度裔的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早期從事恆星內部結構理論的研究。他利用完全簡併的電子氣體的物態方程建立 白矮星模型。這就是著名的錢德拉塞卡極限。這個公式為:

錢德拉塞卡方程指出電子簡併壓支撐引力是有限度的。當恆星超過太陽質量的1.44倍時。白矮星質量太大,自身引力大於電子簡併壓力,星體在幾秒內崩潰塌縮,電子越過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屏障,衝入原子核,將其擊碎,同時產生粒子反應:電子與質子結合為中子,並放出中微子。

中微子逃逸出去,大量的自由中子以高速射向星體中心,一直到物質壓縮到直徑只有大約10千米時,中子氣體的壓力又會增強到足以抵擋引力,使坍縮停止,形成一顆新的平衡星體——中子星。這個極限質量後來就稱為錢德拉塞卡極限。

錢德拉塞卡方程的三種情況

中子星內部99.5%的物質是密集的中子,只有0.5%的電子浮在其表面。中子於中子之間沒有質子與質子間的那種靜電斥力,唯一抵抗引力的是中子的簡併壓力——中子與中子挨在一起不被擠碎的力。在中子星的核裡,再也沒有「任何可以壓縮的空間」,恆星的核成了一個巨大的主要由中子組成的原子核。

這也就是說,星體產生的熱會令其大氣層向外移。當星體的能量用盡,其大氣層便會受星體的引力影響而塌回星體表面。如果星體的質量少於錢德拉塞卡極限,這個塌回便受電子簡併壓力限制,因而得出一個穩定的白矮星。

但是科學家後來又發現,一些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最終歸宿卻並不是中子星,反而是黑洞。

1939年,奧本海默經過仔細研究,在錢德拉塞卡極限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中子星質量超過3.2個太陽時﹐就不可能成為穩定的中子星,它要麼經過無限坍縮形成黑洞﹐要麼形成介於中子星與黑洞之間的其他類型的緻密星,這個臨界質量被稱為奧本海默極限。

那麼根據錢德拉塞卡極限和奧本海默極限原則,任何一顆恆星都要面對生命終結的那一刻,大於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就會從恆星到白矮星再到中子星,若是星體質量超過奧本海默極限(中子星的質量上限),自引力要壓倒中子的簡併壓力,星體將繼續坍縮為黑洞。

如果低於錢德拉塞卡極限,就會成為白矮星,最後冷卻,成為黑矮星,如下圖所示,所以你會發現,恆星從誕生到衰亡最終又成為了一個論文。

根據這個原則,我們也可以推測太陽的命運,在四十億至五十億年之後,我們的太陽也將消耗盡所有的燃料, 屆時會演化成一個臃腫的紅巨星,在這個階段太陽將會變得異常巨大,位於軌道內側的行星 會被火球吞噬,地球也未能倖免。此後太陽質量將大幅度降低,周圍瓦解成行星狀星雲。最 後留下一顆體積與地球相當的白矮星,因為太陽並沒有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所以它不會繼續塌縮,等到白矮星逐漸冷卻後,會成為看不見的黑矮星。

而太陽在赫羅圖上的生命軌跡如下:

而位於太陽系內側的行星在紅巨星階段被火球吞噬後, 潮汐力的作用也將徹底摧毀火星軌道以內倖存的行星,它們變成一團巨大的塵埃或者碎片雲 繼續墜入太陽核心,這就是太陽系的最終命運。

總結

恆星的第一階段為原始星雲,所有的恆星都誕生於原始星雲之中。

隨著原恆星積累更多的質量並開始收縮,它中心的溫度和壓力會更高,直到引發核聚變,原恆星開始進入主星序階段;之後小質量恆星,會發展成為紅矮星,它們的生命太過於悠長,讓科學家無法知其歸宿;而類日恆星,便會膨脹為紅巨星/藍巨星;而大質量恆星則會發展成為紅超巨星/藍超巨星。

紅巨星持續膨脹,最終外層氫燃燒散去,留下遭擠壓的緻密核心白矮星;白矮星是沒有內部核反應的,靠內部擠壓的引力發光,最終冷卻後形成黑矮星。而大質量恆星發展到後期會超新星爆發形成中子星,或塌縮成黑洞,最終毀滅!

最後的總結如下,這就是恆星一生的命運軌跡。

所以,恆星的命運軌跡就是如此。

相關焦點

  • 讓我點亮你的世界——恆星的誕生
    以著名的M31(仙女星系)為例,其內部含有大量的暗物質——這為恆星的誕生提供了最原始最強大的驅動力。它的核心,是一個密集而緊湊的星團,其中蘊含著從新恆星的誕生到老年恆星消亡的全過程。分子氣體形成恆星的過程會受到分子氣體的溫度和密度、星系的金屬豐度、星系內部結構等因素的影響;與此同時,有大量理論和觀測工作發現,星系間的相互作用能夠使星系盤上的氣體坍縮,促進恆星的形成。這裡我們以M42(獵戶座大星雲)為例,M42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天體,其內部有著大量的年輕恆星,同時還有著非常多的星前天體。不得不說,M42是宇宙中恆星誕生最適宜的產房之一了。
  • 科學家發現一個奇特的恆星,它可能是一個「入侵者」,來自何方?
    宇宙大爆炸之後,誕生了大量的各類物質,其中以氫元素為最多。恆星形成之後,通過內部的核聚變聚變,將氫元素不斷演化加工,生成其它各種元素。宇宙後來的重元素基本也是由氫元素通過恆星轉化而來。恆星將氫等元素通過提煉加工,再釋放到宇宙中,才有了後來物質豐富的宇宙世界。有了各種豐富的宇宙物質,才有後來行星的誕生,星系的誕生,星團的誕生等。
  • 銀心黑洞才四百萬倍太陽質量,它怎麼讓上千億恆星圍繞它公轉的?
    以太陽係為例,太陽系的質心太陽佔了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以上,剩下0.14%的物質形成行星圍繞太陽公轉,這絕對沒有毛病,因為太陽是太陽系中具有絕對控股權的超級超級大股東,所以一幫小弟乖乖跟著太陽沒日沒夜的在銀河系中趕路!
  • 恆星誕生最為活躍時期的幕後工作者——分子雲
    此前的研究表明,大型星系中恆星的質量增加的話,分子雲與恆星的質量比會大幅度的減小。本次研究發現,在恆星總質量只有銀河系的1/10的小星系中分子雲和恆星的質量比減小的幅度較小。換句話來說就是在大型星系中恆星越多作為原材料的分子雲就會急劇減少,然而在小型星系中即使恆星變得越來越多氣體的量也沒有減少太多。
  • 恆星的演變過程會發生什麼?為什麼它對我們這麼意義重大?
    此時此刻,太空中有無數顆恆星在誕生,同時有無數顆恆星在消亡。宇宙中有數不清的恆星,每一顆恆星都是威力無窮的。它們創造了生命最基本的物質,構成了現在包羅萬象的宇宙。這其中就包括了人類,恆星的形成需要氫氣、引力和時間,宇宙大爆炸後太空中充斥著殘留下來的氣體雲即無數星辰,每個星雲都是孕育恆星的搖籃,整個星雲就能誕生數百萬顆恆星。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恆星從出生到死亡的一生,了解恆星經歷的每一個階段。
  • 恆星誕生最為活躍時期的幕後工作者——分子雲
    也就是說,分子雲是恆星誕生所需要的原材料,所以通過對它們的研究,我們便能夠逐步解答「星系中的恆星是如何誕生的?」,「 現在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這類問題。由於分子雲會放射出無線電波,所以我們使用射電望遠鏡對它們進行觀測。從望遠鏡靈敏度方面來考慮,一次性觀測大量星系難以保證精度,所以一般會通過可見光觀測等事先篩選作為觀測對象的星系,然後一個一個地對它們進行研究。
  • 為什麼宇宙萬物都會走向終結?原來這一切都跟熵增有關
    我們生態的太陽系,中心是恆星太陽,它的壽命是非常漫長的,達到了100億左右,而人類80歲左右的平均壽命在它面前是一個非常短暫的時間。如果將太陽100億年的壽命看成是一年,那人的一生只有0.3秒左右,這是多麼短暫的一個瞬間。即使是太陽這樣的恆星,它給宇宙帶來了光明和溫度,可是仍然無法逃脫死亡的命運。
  • 為什麼宇宙萬物都會走向終結?原來這一切都跟熵增有關
    可是當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我們才發現,這個世界沒有永恆的事物,宇宙萬物都會不不斷走向終結,甚至是整個宇宙本身最終的命運也是終結消失。人類的壽命相對於宇宙的各個天體來說,那是微不足道的。我們生態的太陽系,中心是恆星太陽,它的壽命是非常漫長的,達到了100億左右,而人類80歲左右的平均壽命在它面前是一個非常短暫的時間。
  • 太陽系外圍有一個空間,有上千顆彗星,總質量相當於100個地球
    地球是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而人類的誕生也讓這顆生命星球升級為文明星球。當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開始探索地球的奧秘,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那麼地球早期的生命是如何來的呢?要知道太陽系有八大行星,目前發現只有地球是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而且物種非常豐富。為什麼地球會成為一顆如此美麗不凡的生命星球呢?
  • 仙王座"恆星寶寶"誕生區或揭示恆星形成全過程
    科學家正在研究一個名為Cep OB3b的年輕星團,其中包含有大量的正在形成中的恆星和行星。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表明,超過半數的普通恆星(包括太陽)形成於巨大的星團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剛形成的這些恆星最終會各奔東西。美國託萊多大學的科學家Thomas Allen正在研究一個這樣的恆星形成區域。  觀察恆星的誕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形成像我們太陽類似的恆星需要數千萬年的時間。
  • 恆星聚變到鐵就超新星爆炸了,那麼比鐵重的元素是怎麼誕生的?
    元素誕生的快車道從氫元素到氦元素經歷的時間是最久的,這也是恆星最美好的時光,我們將這個階段稱為主序星階段,而從氦元素聚變開始,恆星則逐漸變得狂暴,元素的誕生也越來越快!而且只要恆星質量足夠大,它的元素誕生順序為如下流程:氦4 → 鈹8 → 碳12 → 氧16 → 氖20 → 鎂24 → 矽28 → 硫32 → 氬36 → 鈣40 → 鈦44 → 鉻48 → 鐵52 → 鎳56恆星聚變能誕生的元素可以到達鎳56哦,不過鎳-56會衰變,經電子捕獲而衰變成鈷-56,最終衰變成鐵-56,所以說恆星聚變到鐵就停止了也沒毛病,但我們要了解的是這個衰變過程
  • 如果在柯伊伯帶誕生一顆恆星,會形成和太陽系一樣的一個星系嗎?
    據科學家估計,柯伊伯帶內的小行星天體數量要在百萬顆以上。那麼,這麼多的小行星天體,能否聚合形成一個恆星,然後形成恆星系呢?恆星形成的條件從宇宙演化的進程來看,一顆恆星的形成是極其艱難的,必須要有足夠的物質基礎作保障,然後在外力的推動之下,通過眾多星際物質的聚合這個途徑,緩慢地引發內部核聚變反應。
  • 超新星爆發不僅是恆星演化和拋灑元素的過程它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
    這就需要通過一種方式把它生成的這些元素流失到周圍的星際空間裡面去:中小質量的恆星當它的核心氫燃燒結束之後會膨脹變成一個紅色的巨星,它的體積會比原來增大很多倍,對於一個紅色的巨星它往往有很強烈的「星風」,也就是物質流失的過程,特別是到了晚年的時候,它的物質流失會變得更加的嚴重。
  • 我科學家首次觀測到星雲中恆星誕生,驗證了恆星形成理論與誕生地
    宇宙中有著大量的恆星,僅在我們銀河系中就有1000~4000億顆,它們都是怎麼產生的?近日,我國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科研人員首次從星際暗雲中發現了一顆正處於誕生過程中的恆星,揭開了恆星產生的諸多奧秘,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美國《天體物理雜誌》上,《自然》雜誌也將其選為研究亮點予以介紹。
  • 白矮星隱藏著大量秘密,科學家表示它並不普通
    我們的銀河系非常廣闊,這裡有千億顆恆星,說到恆星我們的太陽也是其中一顆,對於人類來說太陽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們的認知中恆星是產生生命的基礎組成,一切都要建立在恆星的體系中,所以我們的科學家才會在各個星系中尋找類地行星。
  • 太陽為什麼會變成紅巨星,它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專家給出猜想
    ,人類最先探索的當然是太陽了,太陽的體積非常大,佔到太陽系總質量的百分之98左右,不過太陽也是有壽命的,當太陽的壽命終極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給出的猜想!宇宙中的恆星有很多,太陽只是其中的一顆恆星而已,而且像太陽這樣的恆星並不是最大的,但是太陽這種的恆星壽命非常長,因為太陽的質量小,能夠充分燃燒,這對於恆星來說也是一件好的事情,太陽是太陽系的引力中心,它在太陽系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科學家認為太陽系的前身是褐矮星,太陽誕生於一片早期恆星超新星爆發後的塵埃中,它並不是第一代恆星,從太陽的光譜中就能發現很多不屬於太陽的元素,從星雲的不穩定導致坍塌開始
  • 假如有一天,人類因核戰而終結,地球要過多久才能重新誕生文明?
    數百萬年前,地球這顆美麗的生命星球,經歷了種種磨難之後,終於誕生了智慧生命人類。人類的誕生讓地球從生命星球升級為文明星球,而人類依靠自身的智慧也在一步步改變著這個世界。有人曾經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人類因核戰而終結,地球要過多久才能重新誕生文明?可能有人覺得,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核武器的可怕威力,即使是爆發了世界大戰,人們也不會輕易使用核武器。話是沒錯,世界大戰的前中期,世界各國當然不會輕易使用核武器,只會使用常規武器來進行戰鬥。
  • 太陽的終結,對地球有什麼影響?最後的形態是什麼?
    它是什麼?它來自哪裡?它會消失嗎?正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使得現在的我們對太陽有了非常詳細的了解。太陽即恆星,是我們地球上萬物,存在的在依據。沒有它,地球不會進化出人類的文明。就像人一樣,太陽也有老去,終結的那一天,宇宙萬物亦是如此。只不過,以人類的角度去看,這個過程將非常緩慢。
  • 宇宙「終結日」被美國科學家算出,最後的「黑矮星」將見證這一切
    提到宇宙,它給人類的感覺既熟悉又神秘,一直到今天,人類對於宇宙的了解還是非常片面的,無論是宇宙的起源,還是宇宙的範圍、宇宙的現狀等,這些都沒有一個100%肯定的答案。不過前段時間,美國的科學家卻算出了宇宙的「終結日」。宇宙的「終極日」是哪一天?宇宙是如何誕生的呢?
  • 希臘神話暗示地球還有一個兄弟,宙斯終結的那個生命竟然是它
    三體網  www.santiwang.com探索|宇宙|奧秘作者|羅輯「科普作家」恆星誕生於由星際間氣體和塵埃構成的捲曲氣體雲中受角動量的保護,大部分氣體雲都位於環繞恆星周圍的物質盤上。物質盤和恆星之間的物質輸送使得恆星迅速增大,物質輸送的方式近來成為了天文物理學的主要研究課題。研究結果顯示,和以往的觀點所不同的是恆星的體積可能並不是穩定持續增加的,而是通過一系列暴力事件,比如明顯增光實現的。獵戶座年輕的FU型星就是這樣的例子,它在短短一年內亮度增強了250倍,卻把這樣的高亮度保持了近一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