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恆星誕生最為活躍時期的幕後工作者——分子雲
ALMA望遠鏡主要檢測了星系中含有的一氧化碳分子釋放的無線電波。通過詳細測量檢測出的一氧化碳分子氣體的無線電波波長,可以求出紅移,並估算出天體的距離。由此可以確定哈勃極深場內星系在三維空間中的分布。本次研究重點聚焦於100億年前的宇宙(紅移1.5)中的星繫上,因為這一時期是宇宙中恆星誕生最活躍的時期。
-
分子雲,一顆恆星生命的開始
這期的內容比較多,那我們趕快進入正題吧~ 想要了解恆星的誕生,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分子雲:分子雲(molecular cloud)是星際分子集結的區域(星際分子即存在於星際空間的無機分子和有機分子)。由於擁有足夠的昏暗氣體和塵埃,它是所有恆星的「製造廠」。
-
2019年度「分子雲與恆星形成研討會」在阿勒泰召開
7月11日,2019年度「分子雲與恆星形成研討會」在阿勒泰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新疆天文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參會。分子雲與恆星形成是當今天體物理學一個活躍的分支,它對其他領域諸如宇宙學、星系的形成與演化、銀河繫結構以及行星系統的形成等都具有非常重要影響。
-
國家天文臺揭示大質量恆星誕生中物質聚積過程
「單體吸積模型」(Monolithic Accretion)把大質量恆星形成過程看成是小質量恆星誕生過程的放大版,認為大質量恆星誕生於大質量雲核。「競爭吸積模型」(Competitive Accretion)認為大質量恆星誕生於星團環境的中心,因位置優越能夠吸積更多的物質。兩種模型核心區別在於形成大質量恆星的物質是如何以及在哪個階段完成的積累。
-
揭示大質量恆星誕生中物質聚積過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美觀測站博士袁敬華、研究員李金增帶領的國際團隊,揭示了大質量恆星誕生過程中物質從分子雲到原恆星聚積的完備圖景。
-
太空「煙花」閃亮登場:望遠鏡捕捉恆星誕生壯觀景象
據外媒CNET報導,星系團G286.21+0.17是一個活躍的恆星誕生地。 天文學家近日利用位於智利的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波陣列(ALMA)射電望遠鏡和哈勃太空望遠鏡,為這個星系團製作了一幅拼接圖,讓它看起來就像一場充滿紫色流星和炙熱恆星的宇宙煙火秀。
-
讓我點亮你的世界——恆星的誕生
以著名的M31(仙女星系)為例,其內部含有大量的暗物質——這為恆星的誕生提供了最原始最強大的驅動力。它的核心,是一個密集而緊湊的星團,其中蘊含著從新恆星的誕生到老年恆星消亡的全過程。,恆星在其中誕生。分子氣體形成恆星的過程會受到分子氣體的溫度和密度、星系的金屬豐度、星系內部結構等因素的影響;與此同時,有大量理論和觀測工作發現,星系間的相互作用能夠使星系盤上的氣體坍縮,促進恆星的形成。這裡我們以M42(獵戶座大星雲)為例,M42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天體,其內部有著大量的年輕恆星,同時還有著非常多的星前天體。不得不說,M42是宇宙中恆星誕生最適宜的產房之一了。
-
我科學家首次觀測到星雲中恆星誕生,驗證了恆星形成理論與誕生地
宇宙中有著大量的恆星,僅在我們銀河系中就有1000~4000億顆,它們都是怎麼產生的?近日,我國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科研人員首次從星際暗雲中發現了一顆正處於誕生過程中的恆星,揭開了恆星產生的諸多奧秘,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美國《天體物理雜誌》上,《自然》雜誌也將其選為研究亮點予以介紹。
-
「分子雲與恆星形成2017學術研討會」在宜昌順利召開
2017年10月9—14日,由紫金山天文臺主辦三峽大學協辦的「分子雲與恆星形成2017學術研討會」在宜昌召開。
-
恆星相關知識問答-認識恆星
恆星是一種什麼樣的天體?恆星是由熾熱氣體組成、能自己發光的天體。恆星誕生於以氫為主,並且有氦和微量其他重元素的雲氣坍縮。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也是地球能量的來源。白天由於有太陽照耀,無法看到其他的恆星;只有在夜晚,才能在天空中看見其他的恆星。
-
中科院銀河畫卷巡天新發現——大江和鳳凰分子雲恆星搖籃
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布消息稱,銀河畫卷巡天團隊發現了兩個新的恆星搖籃命名為大江分子雲和鳳凰分子雲;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的朋友可能有些摸不著頭腦,所以先給大家做下名詞解釋:1、銀河畫卷巡天2、分子雲在銀河系中恆星之外存在的物質是什麼呢?正確答案是星際介質,而分子雲就存在於星際介質中,分子雲的主要成分為氫分子,含量第二高的是一氧化碳,但只有氫分子的萬分之一,其他成分含量極低。
-
食慾比想像中大 原恆星靠「臍帶」進食遠方物質
由引力拖拽形成的帶狀結構 恆星形成於星系中的分子雲,這些分子雲主要由氫分子組成。分子雲內部最緻密的部分被稱為分子雲核。「分子雲核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會坍縮形成原恆星。雲核在自身的角動量和磁場作用下,會漸漸扁平化,並在雲核內部形成環繞原恆星的吸積盤。」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副研究員劉鐵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大質量恆星「出生」要排隊 新觀測挑戰恆星形成理論
然而,這顆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只是銀河系千億顆恆星中普普通通的一員,是顆「個頭」比較小的矮星。 宇宙中比太陽「個頭」更大的恆星,特別是大質量恆星雖然稀少,卻真正主宰著整個星系的命運。大質量恆星如何誕生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
-
恆星是什麼?
一、恆星的誕生在無垠的宇宙中,有很多的氣體和塵埃雲,我們稱之為分子雲,這些雲通常都很大,可以跨越幾百光年的空間。這些分子雲中,就有恆星的形成區。一些新誕生的恆星,會將周圍的氣體和塵埃照亮,形成美麗的星雲,例如我們常聽說的獵戶座大星雲,還有著名的鷹狀星雲中的「創世之柱」。
-
重磅發現:孕育生命的有機分子,在太陽系誕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最新天文研究表明:在孕育恆星和行星的冷氣雲和塵埃中,可以作為生命基石的複雜有機分子比之前認為的更加普遍。研究發現,這些有機分子的出現時間,也比傳統認為的要早得多,比恆星(如太陽)真正開始形成的時間早了數十萬年。
-
重磅發現:孕育生命的有機分子,在太陽系誕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這一結果挑戰了現有的理論,這些理論需要由原恆星(正在形成的恆星)加熱的環境,才能使複雜的有機分子變得可見。研究人員使用亞利桑那州射電天文臺位於圖森西南部基特峰的12米碟形望遠鏡: 恆星誕生前就存在了 透過散布在距離地球約440光年金牛座分子雲的恆星形成區域內31個無恆星核心的氣體和塵埃覆蓋層進行觀測。每個核心可以延伸一段距離,可以覆蓋相鄰排列的多達1000個太陽系。
-
宇宙大爆炸後8.5億年的原始氣體雲,如何揭示恆星的形成時間?
當然,蘊藏在星雲中的重要物質,並不是那些讓我們眼花繚亂的氣體雲,而是包含塵埃雲在內的其他較暗的構成部分。具有很大密度的塵埃雲,不僅是恆星形成的重要條件,也是科學家們為什麼難以通過望遠鏡觀測到其內部轉變過程的根本原因。一直以來,恆星的形成問題都是天文學中的一大難題,但這個問題的答案卻隨著古老氣體雲的發現而更進一步。那麼,這些來自於宇宙大爆炸後8.5億年的原始氣體雲,如何揭示恆星的形成時間?
-
恆星的一生是怎樣的?
答|百度派 @歡大大恆星通常是在星際氣體中誕生的。在宇宙中,當星際氣體的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由於其內部引力的增長大於氣體壓力的增長,這團氣體雲就開始收縮。這樣的傾向一開始,其自身引力使巨量物質的密度普遍增大。巨大質量的星際物質開始變得不穩定。這些巨量的星際氣體與塵埃坍縮進行得越來越迅猛,開始分裂形成較小的雲團,密度也增大了許多。
-
紫金山天文臺毫米波望遠鏡發現初始塌縮階段的纖維狀分子雲
分子雲是恆星形成的搖籃。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觀測表明,分子雲會首先形成纖維狀結構,然後再進一步碎裂並塌縮形成恆星。這類纖維狀分子雲的形成和演化自然就成了研究恆星形成的關鍵環節。想要建立起自洽的理論,人們需要收集處在不同演化階段的纖維狀分子雲樣本,其中對處於初始塌縮階段的纖維狀分子雲的證認及其物理化學性質的表徵尤為關鍵。
-
恆星從誕生到終結是一個怎麼樣的過程,這其實要看它的總質量
恆星的誕生低質量恆星的誕生低質量恆星形成的理論得到了觀測的有力支持。從天文觀測取得的結果來看,低質量恆星的形成大概需要經過4個階段:(a)大的分子母雲因為引力的作用形成緩慢旋轉的小分子雲核,這些雲核在收縮過程中還會碎裂為更小的雲核;(b)雲核的初始角動量使得吸積過程是非各向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