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首次觀測到星雲中恆星誕生,驗證了恆星形成理論與誕生地

2021-01-15 科普大世界

宇宙中有著大量的恆星,僅在我們銀河系中就有1000~4000億顆,它們都是怎麼產生的?近日,我國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科研人員首次從星際暗雲中發現了一顆正處於誕生過程中的恆星,揭開了恆星產生的諸多奧秘,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美國《天體物理雜誌》上,《自然》雜誌也將其選為研究亮點予以介紹。

一般認為恆星產生於星雲之中,分子雲也屬於星雲的一種,它的密度和大小允許分子形成,最常見的就是氫分子(H2)的形成,通常它只發射出無線電波長的電磁輻射,並不容易被觀測到。

簡單來說,恆星就是星雲之中大量的物質聚集到一起形成的。雖然理論上來講是這樣,科學家們也發現過星雲中形成的恆星,卻還沒有發現過正在星雲中形成的恆星,所以我國科學家的這次發現也是首次發現恆星的起源地和誕生情景。

研究者們先是捕捉到了星際暗雲的誕生,其實這也是人類首次觀測到正在誕生的分子暗雲。他們使用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觀測時發現了一個暗雲的原子氫「外殼」正在被轉化為分子氫,而對氫分子形成速率進一步分析後發現這個暗雲大約只有600萬年的歷史,從天文學上來看它就像是剛形成不久,但首次發現的形成於這個分子雲中的恆星的年齡就更短了,研究者們稱它只有一二百萬年的歷史,其所在位置物質仍然非常豐富,這個恆星也正在大量吸收物質,就好像初生的嬰兒需要不斷吃東西一樣。

氫是宇宙中豐度最高的元素,約佔宇宙物質元素總數量的90%左右,它也是恆星形成的主要原料,恆星剛誕生時的核聚變就是以氫做原料進行的,由於分子雲中含有大量的氫分子,氫分子又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較大的物質團,因此恆星比較容易在分子雲中誕生。

相關焦點

  • 大質量恆星「出生」要排隊 新觀測挑戰恆星形成理論
    近期,一個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劉鐵領銜的國際團隊,利用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開展了針對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3毫米觀測項目(ATOMS項目),首次對146個活躍的恆星形成區進行了超高解析度的觀測,或將揭開這些分子雲內部稠密分子氣體分布及大質量恆星形成的面紗。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仙王座"恆星寶寶"誕生區或揭示恆星形成全過程
    科學家正在研究一個名為Cep OB3b的年輕星團,其中包含有大量的正在形成中的恆星和行星。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表明,超過半數的普通恆星(包括太陽)形成於巨大的星團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剛形成的這些恆星最終會各奔東西。美國託萊多大學的科學家Thomas Allen正在研究一個這樣的恆星形成區域。  觀察恆星的誕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形成像我們太陽類似的恆星需要數千萬年的時間。
  • 星系是如何形成的?球狀星團貢獻大量恆星
    球狀星團內只包含有銀河系恆星的很少一部分,但天文學家們認為它們隱藏著有關星系早期形成的重要線索。但問題在於,我們對於球狀星團如何形成也了解不多。現有的理論模型認為大部分的球狀星團是在早期宇宙中狂暴的巨大分子雲中塌縮聚合而形成的。
  • 發現恆星臍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星雲外圍,觀察到物質傳送帶
    天文學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緻密星雲外圍觀察到傳送帶,功能猶如胎兒的臍帶一樣,該傳送帶直接在一對年輕的形成恆星附近沉積傳輸物質。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MPE)和米利梅三角無線電研究所(IRAM)的科學家發現,傳送帶中的氣體運動,即所謂的「流光」,主要「服從」靠近原恆星核心最內部的引力。流光將大量的氣體和距離最近在恆星形成區域周圍母星雲中產生化學物質直接輸送到核心中心的年輕原恆星。
  • 太空「煙花」閃亮登場:望遠鏡捕捉恆星誕生壯觀景象
    據外媒CNET報導,星系團G286.21+0.17是一個活躍的恆星誕生地。 天文學家近日利用位於智利的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波陣列(ALMA)射電望遠鏡和哈勃太空望遠鏡,為這個星系團製作了一幅拼接圖,讓它看起來就像一場充滿紫色流星和炙熱恆星的宇宙煙火秀。
  • 獵戶座大星雲中正在誕生大量恆星
    獵戶座應該是我們平時最容易看到的星座了,因為在晴朗的夜空中它非常顯眼,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它,比我們常說的北鬥七星都好辨認,而且獵戶座上還有著朋友們都熟悉的參宿四和參宿七兩顆明亮的大星,它中間的三顆星也很顯眼,看上去就是天幕中排列最為整齊的三顆星,它們是參宿一、參宿二和參宿三,古人又稱之為福祿壽三星,就在這三顆星的下方,也有三顆星緊湊排列,但在中間的那顆星比較明亮
  • 世界上最強大的射電望遠鏡,在獵戶座星雲中,拍攝到行星誕生地!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天文學家使用世界上最強大之一的兩個射電望遠鏡,在獵戶座星雲中非常年輕的恆星周圍拍攝了300多張原行星盤的圖像。這些圖像揭示了行星的誕生地和恆星形成最早階段的新細節。
  • 再一次驗證廣義相對論正確性,天體物理學家觀測到恆星拖曳時空
    根據一篇新的論文,科學家們觀察到一顆旋轉的恆星拖著時空。天體物理學家說,該事件再一次驗證廣義相對論是正確行。圖註:該插圖是位於澳大利亞的帕克電波望遠鏡(Parkes radio telescope)觀測到的脈衝星白矮星雙星系統。
  • 索菲亞觀測臺捕捉到了恆星形成的宇宙光!
    索非亞科學中心的大學空間研究協會高級科學家吉姆·德·布澤說:「像這樣的大質量恆星只佔所有恆星的不到1%,但它們可以影響它們相關恆星的形成。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有更安靜、更卑微的起源,因為它們的數量非常之多,但是我們必須更徹底地理解了它們的誕生屬性。」
  • 獵戶座大星雲中正在誕生大量恆星,有個恆星胚胎比盾牌座uy還大
    獵戶座應該是我們平時最容易看到的星座了,因為在晴朗的夜空中它非常顯眼,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它,比我們常說的北鬥七星都好辨認,而且獵戶座上還有著朋友們都熟悉的參宿四和參宿七兩顆明亮的大星,它中間的三顆星也很顯眼,看上去就是天幕中排列最為整齊的三顆星,它們是參宿一、參宿二和參宿三,古人又稱之為福祿壽三星,就在這三顆星的下方,也有三顆星緊湊排列,但在中間的那顆星比較明亮
  • 讓我點亮你的世界——恆星的誕生
    以著名的M31(仙女星系)為例,其內部含有大量的暗物質——這為恆星的誕生提供了最原始最強大的驅動力。它的核心,是一個密集而緊湊的星團,其中蘊含著從新恆星的誕生到老年恆星消亡的全過程。(巨分子雲),恆星在其中誕生。
  • 紅外望遠鏡穿透船底星雲 探測到恆星誕生"溫床"
    船底星雲全景圖,這裡是超大質量恆星誕生之地,是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的紅外HAWK-I相機拍攝的這個發光的氣體灰塵雲是巨大年輕恆星的「溫床」,甚至科學家從地球角度可見光線範圍也能觀測到該壯觀景象。  科學家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的紅外HAWK-I相機「穿透」船底星雲,顯示出該星雲中從未被觀測到的恆星。海山二星是該星雲中最神秘、最不穩定的恆星,也是該太空區域內第二大明亮的恆星。歐洲南方天文臺科學家稱,很可能未來這顆恆星將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最終結束生命歷程。
  • 在5500光年外的貓掌星雲中,發現恆星起源的新線索!
    多虧了ALMA,天文學家已經在所謂的貓掌星雲中,發現了比在太陽附近觀察到更大質量的原恆星緻密核心的存在,該星雲位於大約5500光年遠的地方。天文學家已經證明,星際細絲的質量分布和恆星質量分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
  • 科學家首次觀察黑洞吞噬恆星全過程 驗證吸積盤理論
    一組國際性研究團隊首次觀察到了黑洞吞噬一顆行星的全過程,對該罕見的天文事件觀察持續了數月,結果驗證了已有的黑洞吸積盤理論。
  • 巨大恆星為何忽然消失?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恆星神秘死亡行為」
    巨大恆星為何忽然消失?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恆星神秘死亡行為」!巨型恆星忽然消失,究竟是直接變成了黑洞,還是說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錯覺?你知道嗎?這顆巨大的恆星距離人類十分遙遠,導致人們難以定位,從而使得這顆位於金曼矮星系的亮藍色變星在突然消失前,天文學家們無法確定它是塌縮成了一個黑洞,還是躲到了星際塵埃的後面玩起了「躲貓貓」的遊戲,科學家們再次深入對比後發現一個真真切切的事實,即一顆有7500萬光年的恆星,無緣無故的消失在宇宙中,他們之所以這般肯定是因為這顆恆星大約是太陽的85倍,亮度也足足比太陽高出幾百萬倍,其實在發現這顆行星時,科學家們就已經對其進行了長達十年左右的研究
  • 核心塌縮,黑洞和中子星的誕生地:大質量恆星的超新星爆炸!
    核心塌縮超新星是大質量恆星在其生命末期的爆炸性死亡,超新星是宇宙中最明亮的物體之一,也是黑洞和中子星的誕生地從這些超新星探測到的引力波,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黑洞和中子星的天體物理。未來先進的引力波探測器,設計得更靈敏,可能會探測到超新星(核心坍塌的超新星)可能是第一個在電磁光、中微子和引力波中同時觀測到的物體。
  • 史上首次!人類拍到恆星誕生震撼畫面(圖)
    (日本國立天文臺)海外網6月14日電 日本國立天文臺的研究團隊於昨(13)日發表觀測結果,研究團隊利用世界上最大的阿塔卡馬電波望遠鏡觀察到了這個震撼的景象,這也是人類第一次捕捉到這個畫面,此畫面成為解開巨大恆星誕生之謎的線索。研究團隊利用電波望遠鏡捕捉的恆星畫面,這是人類史上首次親眼所見恆星誕生過程。
  • NASA觀測太陽日珥爆發 條件允許可形成新恆星
    NASA觀測太陽日珥爆發 條件允許可形成新恆星  【科技訊】10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太陽動力學天文臺在極紫外波段上觀測到太陽表面爆發的巨大日珥,強大的耀斑活動不僅使得空間天氣變得不太理想,也造成太陽表面「混亂不堪」。
  • 恆星從誕生到終結是一個怎麼樣的過程,這其實要看它的總質量
    恆星的誕生低質量恆星的誕生低質量恆星形成的理論得到了觀測的有力支持。從天文觀測取得的結果來看,低質量恆星的形成大概需要經過4個階段:(a)大的分子母雲因為引力的作用形成緩慢旋轉的小分子雲核,這些雲核在收縮過程中還會碎裂為更小的雲核;(b)雲核的初始角動量使得吸積過程是非各向同性的。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初步揭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神秘面紗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供圖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劉鐵博士領銜的國際團隊,利用世界先進的「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開展了針對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3毫米觀測項目(ATOMS),首次對146個活躍的恆星形成區進行了超高解析度的觀測。該項目組近日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背靠背發表了兩篇學術論文,發布了首批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