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分子雲與恆星形成研討會」在阿勒泰召開

2021-01-19 阿勒泰日報

7月11日,2019年度「分子雲與恆星形成研討會」在阿勒泰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新疆天文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參會。

分子雲與恆星形成是當今天體物理學一個活躍的分支,它對其他領域諸如宇宙學、星系的形成與演化、銀河繫結構以及行星系統的形成等都具有非常重要影響。近年來,隨著國內天文射電設備裝置的運行,以及多波段的協同觀測,使分子雲與恆星形成的觀測研究面臨著前所來有的機遇。

據行署副專員李新介紹,阿勒泰地處北緯45度,大氣通透性高、星空資源豐富,擁有全世界最優秀的天文觀測地的夜天光亮度等級,是我國西北高緯度區域天文觀測的重要場地。近年來,阿勒泰地區高度重視天文觀測和科研事業的發展,以地區第二高級中學為依託,大力建設天文科普實踐教育基地,先後投入3700多萬元建設了面積達6718平方米的地區第二高級中學天文科普館,並將於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與此同時,地區還積極開展天文科普觀測、天文基礎知識科普、重大天象實地觀測、承辦天文奧林匹克競賽等活動,天文觀測和科研事業發展步伐空前加快。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從分子雲與恆星形成相關研究的多個領域,分析了分子雲中的物理和化學結構、銀河繫結構、星系中的恆星形成,以及分子雲與超新星遺蹟的相互作用等。涉及到的尺度從高紅移星系,近鄰星系,銀河系,銀河系中的旋臂、巨分子雲,至分子雲核。所使用的研究手段也包含了大尺度的巡天觀測和個例的多波段多解析度觀測,以及數值模擬,理論研究等多種方法。

據了解,研討會於7月11日至15日召開,旨在進一步加強我國分子雲與恆星形成領域的研究力量和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相互學習、交流與合作的平臺。 

相關焦點

  • 「分子雲與恆星形成2017學術研討會」在宜昌順利召開
    2017年10月9—14日,由紫金山天文臺主辦三峽大學協辦的「分子雲與恆星形成2017學術研討會」在宜昌召開。
  • 阿勒泰(喀納斯)機場組織召開2021年度新聞報導協調會
    (中國航空旅遊網訊www.cnair.com  通訊員 丁婧)為進一步加強阿勒泰(喀納斯)機場新聞報導工作,積極宣傳機場安全生產、運輸服務、企業文化、黨建及黨風廉政建設等方面工作,全面展示機場員工精神面貌,提高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及工作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外塑形象,內增凝聚力。
  • 分子雲,一顆恆星生命的開始
    這期的內容比較多,那我們趕快進入正題吧~ 想要了解恆星的誕生,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分子雲:分子雲(molecular cloud)是星際分子集結的區域(星際分子即存在於星際空間的無機分子和有機分子)。由於擁有足夠的昏暗氣體和塵埃,它是所有恆星的「製造廠」。
  • 中科院先導專項(A/C類)2019年度管理工作研討會召開
    12月16日至17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C類)2019年度管理工作研討會在深圳召開。會議由「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總體組辦公室、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承辦。  此次研討會旨在進一步加強先導專項過程管理,宣貫政策規定,搭建專項間交流平臺,促進各專項相互學習借鑑,從而提升先導專項管理水平,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出。
  • 恆星誕生最為活躍時期的幕後工作者——分子雲
    也就是說,分子雲是恆星誕生所需要的原材料,所以通過對它們的研究,我們便能夠逐步解答「星系中的恆星是如何誕生的?」,「 現在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這類問題。由於分子雲會放射出無線電波,所以我們使用射電望遠鏡對它們進行觀測。從望遠鏡靈敏度方面來考慮,一次性觀測大量星系難以保證精度,所以一般會通過可見光觀測等事先篩選作為觀測對象的星系,然後一個一個地對它們進行研究。
  • 開普雲:2019年度股東大會會議資料
    年度股東大會會議資料 二〇二〇年六月 開普雲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度股東大會會議資料目錄 一、2019年度股東大會會議須知 二、2019年度股東大會會議議程 三、2019年度股東大會審議議案 (一)關於《2019年度董事會工作報告》的議案 (二)關於
  • 2020年度全國力學科普工作研討會在深圳召開
    2020年度全國力學科普工作研討會在深圳召開 2020-12-30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度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院士專家工作站研討會在河北正定召開
    2020年度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院士專家工作站研討會在河北正定召開 2020-09-29 19: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銀河畫卷巡天新發現——大江和鳳凰分子雲恆星搖籃
    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布消息稱,銀河畫卷巡天團隊發現了兩個新的恆星搖籃命名為大江分子雲和鳳凰分子雲;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的朋友可能有些摸不著頭腦,所以先給大家做下名詞解釋:1、銀河畫卷巡天2、分子雲在銀河系中恆星之外存在的物質是什麼呢?正確答案是星際介質,而分子雲就存在於星際介質中,分子雲的主要成分為氫分子,含量第二高的是一氧化碳,但只有氫分子的萬分之一,其他成分含量極低。
  • 國際植物分子生物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圖)
    由遺傳發育所主辦的國際植物分子生物學研討會(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lant Molecular Biology)於2003年11月5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    此次研討會邀請了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日本、荷蘭、新加坡以及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和武漢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參加,與會人員及學生共400多人。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院士致開幕詞。
  • 恆星誕生最為活躍時期的幕後工作者——分子雲
    此前的研究表明,大型星系中恆星的質量增加的話,分子雲與恆星的質量比會大幅度的減小。本次研究發現,在恆星總質量只有銀河系的1/10的小星系中分子雲和恆星的質量比減小的幅度較小。換句話來說就是在大型星系中恆星越多作為原材料的分子雲就會急劇減少,然而在小型星系中即使恆星變得越來越多氣體的量也沒有減少太多。
  • 日本華人教授會2019年度研討會在東京舉行
    研討會現場。 東友 攝中新網東京11月17日電 日本華人教授會2019年度研討會16日在東京召開。中國駐日本大使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日本華人教授會、日本各大學以及研究機構的代表出席了本次會議。日本華人教授會代表宋立水在致辭中強調了本次研討會的宗旨,即在全球化新時代,中日兩國的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在上述宗旨下,與會各界人士、學者重點探討了新時代下國際間的合作方向,中日兩國的未來責任等課題。
  • 大質量恆星「出生」要排隊 新觀測挑戰恆星形成理論
    近期,一個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劉鐵領銜的國際團隊,利用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開展了針對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3毫米觀測項目(ATOMS項目),首次對146個活躍的恆星形成區進行了超高解析度的觀測,或將揭開這些分子雲內部稠密分子氣體分布及大質量恆星形成的面紗。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吉凱--Cell Discovery城市系列學術研討會北京站」順利召開
    北京2019年8月5日 /美通社/ -- 2019年8月3日,「Cell Discovery 城市系列學術研討會 -- 北京站」順利召開。 2019Cell Discovery 城市學術研討會(北京站) 本次會議由亞洲影響因子最高的學術期刊 Cell Research 及其姊妹刊 Cell Discovery
  • 太陽是如何形成的,恆星是如何演化的?
    現在,讓我們討論一下這個巨大的炙熱恆星的形成。儘管我們沒有發現關於太陽形成的準確信息,但是人們認為太陽形成於1千萬年-2千萬年前。按照天文學家的說法,太陽表面的氫氣是伴隨著宇宙大爆炸產生的。換句話說,太陽和宇宙中的其他物質的產生時間大致相同。發生宇宙大爆炸時,氫氣凝結形成巨大的雲,之後,雲的聚集形成了巨大的宇宙。一些氫氣沒有參與聚集,漂浮在宇宙中。
  • 2020年度「雷擊放電物理效應與防護」視頻研討會成功召開
    2020年度「雷擊放電物理效應與防護」視頻研討會成功召開 2020-05-16 02: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8年度危爆品痕量檢測技術學術研討會在新疆理化所召開
    2018年度危爆品痕量檢測技術學術研討會在新疆理化所召開 2018-07-24 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於7月20日至21日在新疆理化所召開。
  • 2009年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國際研討會召開
    6月25日至26日,2009年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國際研討會(SNBM2009)在中國科大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大施蘊渝院士和美國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教授秦軍共同主持。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研究的國際權威、美國科學院院士、NIH研究員Ad Bax博士作特邀報告。
  • 林木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國際研討會召開
    7月24日,由東北林業大學主辦,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林木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國際研討會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順利召開。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等12個國家與地區、65家國內外單位的300餘代表出席此次會議。
  • 宇宙碰撞,可能揭示大質量恆星是如何形成的
    科研人員目睹了一個罕見的天文學現象:在273萬光年之外的三角星系,梅西埃33中誕生了大質量恆星。在兩個巨大的碰撞氣體雲的中心,大約有10顆質量是太陽質量數十倍的年輕恆星。他們的發現表明,這樣的雲-雲碰撞是在附近宇宙中產生巨大恆星的主要途徑,這有助於回答長期以來關於大恆星是如何形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