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6 02: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5月11日下午19:00時,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等離子體及應用專委會聯合相關機構主辦的2020年度「雷擊放電物理效應與防護」在線視頻研討會,暨第六期「高壓放電與等離子體應用」系列視頻研討會成功召開。會議由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和合肥工業大學共同承辦。本次會議使用騰訊會議在線討論和嗶哩嗶哩(B站)視頻直播相結合的形式,得到了來自國內多所高校、電力和氣象相關科研院所200多名專家和科研工作者的大力支持。
出席本次會議的特邀嘉賓有:國家電網公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維江教授、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一級資深專家陳家宏教授級高工、合肥工業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院長丁立健教授、華中科技大學何俊佳教授、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高電壓研究所所長殷禹教授級高工、武漢大學文習山教授和清華大學曾嶸教授。
研討會首先由陳維江院士致開幕辭,陳院士對本領域內廣大科研工作者努力克服疫情困難、堅持線上學術交流活動表示了充分的肯定。會議組織了五個特邀報告,涵蓋高層大氣放電、放電機理實驗診斷與數值模擬、重要基礎設施雷擊防護基礎研究三個方面。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陸高鵬教授報告了近年來對高層大氣「紅色精靈」母體閃電觀測及其海陸分布和特性差異的研究進展。來自清華大學莊池傑副教授分享了基於場致二次諧波效應的氣體放電電場非介入式測量新方法,並針對負極性電暈放電導線表面電場測量結果探討了經典 Kaptzov假設的適用性。來自瑞典COMSOL公司的劉裡鵬博士分享了在長空氣間隙中輝光電暈向流注放電轉化過程和流注放電向先導轉化過程的數值建模進展,並提出了未來在放電數值模擬和實驗診斷交叉合作方向的建議。來自合肥工業大學的向念文副研究員報告了在高速鐵路牽引供電系統、通信信號系統和高架橋與鋼軌系統的雷擊電磁瞬態分析方法與防護技術方面的研究進展。來自武漢大學的王羽副教授報告了基於長空氣間隙放電試驗開展旋轉風力發電機葉片雷擊特性試驗的研究結果,結合對放電過程的觀測分析了葉片旋轉對大容量風機葉片雷擊特性的影響機制。在報告的提問環節,特邀專家和與會代表圍繞報告內容進行了熱烈的學術討論。
圖1 特邀報告節選
會議的第二階段通過連線特邀嘉賓,就未來十年雷電防護科學與技術研究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主題訪談。特邀嘉賓從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行業政策趨勢、未來研究熱點等方面與青年學者進行了交流和指導。陳院士鼓勵青年學者堅持基礎研究,聚焦先進的放電機理的診斷方法和裝置研發,爭取原創突破。陳家宏教高通過回顧雷電防護研究的歷程,建議青年學者應面向電氣化交通、新能源等新領域雷電預警和防護的迫切需求開展攻關。丁立健院長分析了氣象領域和電工領域研究雷電防護的特色和優勢,分享了合肥工業大學在飛行器雷電防護研究方面的進展情況,建議未來雷電防護應關注國防重點領域的相關需求。何俊佳教授認為雷電防護研究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勉勵從事本領域的青年學者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並樹立多學科融合研究的思路,重點發展放電機理的觀測新手段。殷禹所長分享了近年來電力系統雷電防護進展的情況,指出目前在發展智慧能源網際網路背景下配電網一、二次設備融合對於雷電防護提出了新的挑戰。曾嶸教授從科研選題的角度,認為未來雷電防護研究一方面應聚焦放電微觀機理,堅持攻關,同時在宏觀角度應面向重點解決行業的重大需求,發展新的雷電預警和防護技術。會議的最後,陳家宏教高對研討會進行了總結髮言,號召倡議更多的青年學子投身雷電防護的基礎研究。
圖2 特邀嘉賓高峰論壇
雖然面臨嚴峻的新冠疫情的挑戰,在本次研討會議持續的3個多小時裡,無論是特邀嘉賓還是與會代表,大家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全員參與全程投入。會議學術討論氣氛十分熱烈,交流互動十分活躍。會議期間騰訊會議同時在線人數超過200人,嗶哩嗶哩(B站)視頻直播熱度峰值超過6000,有力促進了雷電科學與防護領域的學術交流。最後,本次視頻研討會的全程錄播將在以下連結發布: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f4y1U7ov,敬請關注。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等離子體及應用專業委員將陸續推出以殺菌消毒、農業應用、材料改性、等離子體診斷、能源轉化、雷擊放電物理效應與防護、納秒脈衝放電、模擬仿真、在線監測與故障診斷、沿面放電、環保應用、電弧、放電與等離子體基礎、靜電、脈衝電源、液電效應、空天流動控制應用、電暈、導熱絕緣、等離子體射流、電推進、固態開關、皮膚病、癌症等醫學應用、等離子體制氫、空間環境模擬、等離子體特種加工、等離子體電化學系統及其應用、等離子體固氮、空天點火助燃應用等為主題的「高壓放電與等離子體應用」系列視頻研討會,請大家及時關注專委會微信公眾號「電工技術學會等離子體專委會」,了解最新信息。
原標題:《2020年度「雷擊放電物理效應與防護」視頻研討會成功召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