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雲,一顆恆星生命的開始

2021-01-19 萬裡挑藝

今天是有關恆星生命輪迴的最後一文章,我們主要來講講恆星的誕生。這期的內容比較多,那我們趕快進入正題吧~

 

想要了解恆星的誕生,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分子雲:

分子雲(molecular cloud)是星際分子集結的區域(星際分子即存在於星際空間的無機分子和有機分子)。由於擁有足夠的昏暗氣體和塵埃,它是所有恆星的「製造廠」。

 


不同的分子雲所製造出的恆星是不一樣的,據科學家的觀測表明:較冷的分子雲通常會製造出低質量的恆星;而較溫暖的巨型分子雲會製造出各種質量的恆星。什麼算是巨型分子雲呢?巨型分子雲的密度可達每立方釐米100個粒子,而太陽附近每立方釐米才1個粒子。它的直徑為100光年,質量等於足足600萬個太陽的質量。

 

據統計:在整個銀河系中,共有6000個分子雲,而它的總質量竟佔了銀河系質量的一半,可見分子雲的質量之大。

 


簡單了解分子雲後,我們就來講講恆星的誕生過程吧:

1.恆星一生都在不斷釋放能量當中,那這些能量去哪了呢?也不能就像垃圾一樣散落在宇宙裡吧。


2.這時,分子雲就派上用場了:恆星散落的氣體和塵埃顆粒會與大分子雲中的星際介質結合。雲團慢慢聚攏,不斷收縮、變熱、破碎並變成更小的團塊。每一團塊,都會形成一小塊原恆星。原恆星會發生核反應,內部的氫和氦變成了更重的元素,此時它們的溫度能夠達到1000萬℃。


3.剛形成的原恆星過得並不好,它們被籠罩在氣體和塵埃雲當中,而且這些「傢伙」還會隨著原恆星旋轉,最終變成圓盤狀。


4.由於原恆星一直被憋在各種塵埃和氣體裡,它十分「生氣」。它開始不斷收縮,最終爆發了:氣體從圓盤的兩邊噴發出來,塵埃顆粒慢慢凝聚並粘連在一起,盤繞在原恆星的周圍。這時,原恆星會有一定機率變成行星。


 

分子雲製造恆星的效率還是非常高的:

恆星基本都是成群出世的,它們通常也都群居在一起,組成一個星團。星團指的是由數目為10顆及以上,並且相互存在引力作用的恆星所組成的星群。每個星團裡的恆星數量不同,最少的十幾顆,而最多的有幾十萬顆。


 


一些不愛「湊熱鬧」的恆星,通常會成對出現。它們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中心旋轉,像一對鄰居一樣,這種恆星被人們稱為雙星。有的雙星在旋轉時,會發生類似日食的現象,這樣的雙星叫做食雙星或食變星。

 


今天有關恆星誕生的科普就要結束啦~往後我會給大家做一些較有趣的科普,畢竟一直講冷知識也是很無聊的,大家敬請期待。最近的閱讀量太少啦,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那一定不要忘了三連哦,感謝大家的觀看~


留言區

相關焦點

  • 宇宙從0開始創造生命的過程,有機分子為何大量存在於宇宙
    那麼我們的宇宙是如何從零開始創造生命的? 下面又是一部老生常談的宇宙故事!恆星的誕生,一切的開始宇宙的故事,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知道那麼一點!每次一提到宇宙,第一句話就是:在很久以前或者在宇宙還很年輕的時候,宇宙是非常炙熱和稠密,是一片溫度極高的等離子體海洋,過高的輻射能量不允許任何中性原子的形成!
  • 450 光年外的原恆星:包含構成生命的基本有機分子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1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觀察450光年外的一顆類似太陽的年輕恆星時發現了一種分子,而這種分子可能在地球生命起源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這是研究人員首次在這類「原恆星」中探測到這種名為乙醇腈的分子。該物質早在生命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此次發現將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太陽系和地球生命的形成過程。
  • 恆星誕生最為活躍時期的幕後工作者——分子雲
    此前的研究表明,大型星系中恆星的質量增加的話,分子雲與恆星的質量比會大幅度的減小。本次研究發現,在恆星總質量只有銀河系的1/10的小星系中分子雲和恆星的質量比減小的幅度較小。換句話來說就是在大型星系中恆星越多作為原材料的分子雲就會急劇減少,然而在小型星系中即使恆星變得越來越多氣體的量也沒有減少太多。
  • 恆星誕生最為活躍時期的幕後工作者——分子雲
    也就是說,分子雲是恆星誕生所需要的原材料,所以通過對它們的研究,我們便能夠逐步解答「星系中的恆星是如何誕生的?」,「 現在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這類問題。由於分子雲會放射出無線電波,所以我們使用射電望遠鏡對它們進行觀測。從望遠鏡靈敏度方面來考慮,一次性觀測大量星系難以保證精度,所以一般會通過可見光觀測等事先篩選作為觀測對象的星系,然後一個一個地對它們進行研究。
  • 一顆恆星的一生經過幾個過程?
    比鄰星是除太陽外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距離約4.3光年,還有天狼星α是天空中除太陽外最亮的恆星,質量最大的恆星是R136a1沃爾夫-拉葉星。一顆恆星的誕生恆星並不是宇宙大爆炸一下子就炸出來的,而是慢慢的宇宙變化形成的。
  • 天文學家又解開一大謎團:恆星圍繞著富含有機分子的區域!
    天文學家解開了一大謎團,即年輕但仍在形成中的恆星,以及一些緊密圍繞著它們富含有機分子的區域。研究利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卡爾·G·詹斯基甚大陣列(VLA)揭示了一個這樣的區域,這個區域以前沒有被發現,而這個發現回答了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年輕原恆星周圍區域包含複雜的有機分子,它們可以進一步結合成生命前的分子,這是生命之路上的第一步。
  • 2019年度「分子雲與恆星形成研討會」在阿勒泰召開
    7月11日,2019年度「分子雲與恆星形成研討會」在阿勒泰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新疆天文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參會。分子雲與恆星形成是當今天體物理學一個活躍的分支,它對其他領域諸如宇宙學、星系的形成與演化、銀河繫結構以及行星系統的形成等都具有非常重要影響。
  • 科學家的藝術館|恆星的生命歷程
    晴朗無月的夜晚,在沒有光汙染的地區,一般人用肉眼大約可以看到6000顆以上的恆星,而藉助望遠鏡,則可以看到幾十萬乃至幾百萬顆以上。科學家估計,銀河系中的恆星大約有1500億~4000億顆,我們所處的太陽系的主星太陽就是一顆恆星。恆星依據質量大小,其生命的長度和演化的最終結果也不盡相同。
  • 中科院銀河畫卷巡天新發現——大江和鳳凰分子雲恆星搖籃
    2011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工作人員完成了銀河畫卷計劃的準備工作,編制了規範巡天作業的《銀河畫卷手冊》,標誌著巡天正式開始。2、分子雲在銀河系中恆星之外存在的物質是什麼呢?正確答案是星際介質,而分子雲就存在於星際介質中,分子雲的主要成分為氫分子,含量第二高的是一氧化碳,但只有氫分子的萬分之一,其他成分含量極低。
  • 「分子雲與恆星形成2017學術研討會」在宜昌順利召開
    2017年10月9—14日,由紫金山天文臺主辦三峽大學協辦的「分子雲與恆星形成2017學術研討會」在宜昌召開。
  • 科學家在銀河系中尋找分子雲 可能含有生命雛形
    科學家在銀河系中尋找分子雲 據每日科學網站報導,科學家正在利用世界上最大的綠灣射電天文望遠鏡(Robert C.Byrd Green Bank Telescope,GBT)在銀河系中尋找富含複雜化學成分的分子雲,這些分子雲可能含有生命的雛形。 該研究項目是由來自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觀測所(the 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 ,NRAO)的一個科研小組負責的。
  • 恆星起源於何處?巨分子雲——星系中的暗黑之地,恆星製造工廠
    到了當代,天文學家通過射電望遠鏡觀測,發現在銀河系裡散布著大量由氫分子和氦分子組成的星雲,星雲中含有約1%的塵埃,跨度範圍大致為50~300光年,質量達10^5~2*10^6倍太陽質量。現在天文學家已經認識到,幾乎所有恆星都是在這種巨大的分子雲裡形成的。
  • 含磷生命分子源自恆星誕生過程
    主持人:實習記者 於紫月 磷存在於我們的DNA中,是構成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但它早期是如何到達地球的仍是一個謎。近日,科學家利用位於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和歐洲航天局(ESO)的羅塞塔(Rosetta)探測器,通過觀測恆星形成區域,追蹤到了含磷分子從宇宙到達地球的「旅程」。 研究人員藉助ALMA觀測了一個正在孕育恆星的區域——AFGL 5142,確定了該區域正在形成一氧化二磷等含磷分子。
  • 太陽是如何形成的,恆星是如何演化的?
    通常,我們認為,太陽和太陽系的前身是一個緩慢旋轉的由氫分子,氦分子和灰塵組成的分子雲。之後,分子雲由於自身的重力而壓縮,伴隨著壓縮過程,分子雲的旋轉速度變得更快。分子雲的高速旋轉最終使它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圓盤。
  • 研究發現:一顆恆星的外層,可以完全包圍另一顆恆星!
    大多數大質量恆星都是以雙星形式誕生(有時也有三星、四星等等)。隨著恆星年齡的增長,它們會通過100倍甚至1000倍的膨脹變得更大。當雙星中的恆星膨脹時,其中一部分會接近雙星中的另一顆恆星,然後這顆恆星的引力可以拉離正在膨脹恆星的外部,其結果是從一顆恆星到另一顆恆星的質量轉移。
  • 恆星相關知識問答-認識恆星
    恆星是一種什麼樣的天體?恆星是由熾熱氣體組成、能自己發光的天體。恆星誕生於以氫為主,並且有氦和微量其他重元素的雲氣坍縮。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也是地球能量的來源。白天由於有太陽照耀,無法看到其他的恆星;只有在夜晚,才能在天空中看見其他的恆星。
  • 恆星是什麼?
    我們晚上看到的星星,每年的同一時刻它都會在那裡,似乎恆久不變,所以我們就稱之為恆星。其實恆星也是在不斷變化著、運動著的,只是人類的生命太過於短暫,相對於恆星來說,微不足道。幸運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科學家們不斷地努力,使我們對恆星有了一個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地說一說。
  • 科普:恆星的生命旅程是怎樣的,它最終的宿命是什麼
    粒子中的引力引起恆星的收縮和加熱,之後原恆星開始吸積物質,這意味著在它的中心增加了原子,由於吸積,原恆星無法達到平衡。 主序星 在主序階段,恆星的溫度達到1500萬攝氏度。當恆星內部的氣體壓力與引力相等時,恆星達到穩定狀態並開始進入主序階段。核聚變發生了,它開始發光,恆星繼而開始收縮並變得穩定,它現在被稱為主序星。
  • 科學家在觀察450光年外的一顆類似太陽恆星時發現一種危險分子!
    近日據國外媒體報導稱,科學家在觀察450光年外的一顆年輕的恆星,這顆恆星叫IRAS16293-2422 B,是一顆類似太陽的的原始恆星,它坐落在蛇夫座新宿增四星區域中。當時在觀察它的時候意外的發現了一種分子,而這種分子可能在地球生命來源中扮演著一個「危險人物」!
  • 重磅發現:孕育生命的有機分子,在太陽系誕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最新天文研究表明:在孕育恆星和行星的冷氣雲和塵埃中,可以作為生命基石的複雜有機分子比之前認為的更加普遍。研究發現,這些有機分子的出現時間,也比傳統認為的要早得多,比恆星(如太陽)真正開始形成的時間早了數十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