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有關恆星生命輪迴的最後一文章,我們主要來講講恆星的誕生。這期的內容比較多,那我們趕快進入正題吧~
想要了解恆星的誕生,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分子雲:
分子雲(molecular cloud)是星際分子集結的區域(星際分子即存在於星際空間的無機分子和有機分子)。由於擁有足夠的昏暗氣體和塵埃,它是所有恆星的「製造廠」。
不同的分子雲所製造出的恆星是不一樣的,據科學家的觀測表明:較冷的分子雲通常會製造出低質量的恆星;而較溫暖的巨型分子雲會製造出各種質量的恆星。什麼算是巨型分子雲呢?巨型分子雲的密度可達每立方釐米100個粒子,而太陽附近每立方釐米才1個粒子。它的直徑為100光年,質量等於足足600萬個太陽的質量。
據統計:在整個銀河系中,共有6000個分子雲,而它的總質量竟佔了銀河系質量的一半,可見分子雲的質量之大。
簡單了解分子雲後,我們就來講講恆星的誕生過程吧:
1.恆星一生都在不斷釋放能量當中,那這些能量去哪了呢?也不能就像垃圾一樣散落在宇宙裡吧。
2.這時,分子雲就派上用場了:恆星散落的氣體和塵埃顆粒會與大分子雲中的星際介質結合。雲團慢慢聚攏,不斷收縮、變熱、破碎並變成更小的團塊。每一團塊,都會形成一小塊原恆星。原恆星會發生核反應,內部的氫和氦變成了更重的元素,此時它們的溫度能夠達到1000萬℃。
3.剛形成的原恆星過得並不好,它們被籠罩在氣體和塵埃雲當中,而且這些「傢伙」還會隨著原恆星旋轉,最終變成圓盤狀。
4.由於原恆星一直被憋在各種塵埃和氣體裡,它十分「生氣」。它開始不斷收縮,最終爆發了:氣體從圓盤的兩邊噴發出來,塵埃顆粒慢慢凝聚並粘連在一起,盤繞在原恆星的周圍。這時,原恆星會有一定機率變成行星。
分子雲製造恆星的效率還是非常高的:
恆星基本都是成群出世的,它們通常也都群居在一起,組成一個星團。星團指的是由數目為10顆及以上,並且相互存在引力作用的恆星所組成的星群。每個星團裡的恆星數量不同,最少的十幾顆,而最多的有幾十萬顆。
一些不愛「湊熱鬧」的恆星,通常會成對出現。它們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中心旋轉,像一對鄰居一樣,這種恆星被人們稱為雙星。有的雙星在旋轉時,會發生類似日食的現象,這樣的雙星叫做食雙星或食變星。
今天有關恆星誕生的科普就要結束啦~往後我會給大家做一些較有趣的科普,畢竟一直講冷知識也是很無聊的,大家敬請期待。最近的閱讀量太少啦,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那一定不要忘了三連哦,感謝大家的觀看~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