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是什麼?
首先是我們最常見的,太陽就是一顆恆星,目前的年齡大致為45.7億年,正值中壯年時期,處於最穩定的主序星階段,那麼還有哪些是恆星?
比鄰星是除太陽外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距離約4.3光年,還有天狼星α是天空中除太陽外最亮的恆星,質量最大的恆星是R136a1沃爾夫-拉葉星。
一顆恆星的誕生
恆星並不是宇宙大爆炸一下子就炸出來的,而是慢慢的宇宙變化形成的。恆星的起點要從星際雲說起……
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微細物質,像是質子和電子,它們在太空中漫無目的地漂流,漂流的過程中總會發生與其他物質的相遇,因為奇妙的緣分與其他的細微物質發生碰撞與吸引就慢慢聚集在了一起,越聚越多就出現了星際雲。
這個時候的星際雲是冷的,是稀疏的,但是因為萬有引力原理,質量越大的物體吸引力也就越大,所以星際雲就慢慢吸收身邊的物質。所以自身就開始慢慢壯大,體內聚集的物質越來越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星際雲內部也一樣,眾多的物質聚集使得中心的溫度升高,「氛圍」緊張,當到達一定程度之後就會在內部發生核反應。
這個時候恆星就正式出道了,它聚集了足夠多的能量,便開始依靠核反應消耗內部來產生光和熱。一個從小收集正能量的小夥子長大之後會成為一個暖男,太陽就是一個正直青壯年的暖男,燃燒了自己,向我們散發著光和熱。恆星穩定的生命周期期間,就是主序星。
一顆恆星的歸路
但是聚集再多的能量也總有消耗殆盡的一天,積聚的能量組成了恆星的質量,每個核反應消耗的也都是恆星的質量,所以在減少了大量質量之後,恆星自身便無法維持自己的穩定狀況,身體就開始走樣了,所以恆星慢慢變大,變成了紅巨星。這個時候核反應減弱,甚至有些核反應都已經停止了,慢慢膨脹的身體漸漸失去了核心引力的控制,在不斷反覆的膨脹與收縮中,外層開始慢慢脫離身體,最後只剩下一顆內核。
像太陽這樣大小的恆星因為本身的質量不夠足大,剩下的內核就是白矮星,最後白矮星再慢慢消耗著身體的能量往紅矮星變化,等到身體能量完全消失殆盡的時候就成為了一顆黑矮星。但是就目前人類的觀測,現在的時間還不足以形成一顆黑矮星。
但是不是所有的恆星都是太陽這麼大的,如果有8-15倍的太陽這麼大的話,紅巨星會變得更大成為紅超巨星,當紅超巨星抖落掉外層後剩下的核還是很大,這時就可能會在內部產生爆炸變成超新星,超新星爆炸產生的碎片就為二代恆星的形成播下了種子。
但是如果這顆恆星還要大呢?那麼黑洞就是它最後的出路了……
*圖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可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