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連載 | 恆星的一生(二):主序階段
連載 | 恆星的一生(一):恆星誕生記
正文共:2150 字 5 圖預計閱讀時間: 6 分鐘
質量決定命運
新生的恆星有不同的大小,直徑最小的不到太陽直徑的一半,最大的可達20多倍的太陽直徑;它們還有不同的顏色,從紅到藍。這些不同的特性,取決於恆星形成時所聚集的物質多少。如果恆星形成時聚集的物質更多,最終形成的恆星質量和體積就會更大,恆星的表面溫度也會更高,因此會輻射波長更短的光而呈現偏藍的顏色;反之,小質量的恆星表面溫度通常更低,輻射出的光線中屬於長波成分的紅色更多,因此看上去偏紅。而恆星質量大小對恆星的影響還遠不止這些,它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恆星的壽命,設計好了恆星生命的幾乎一切劇情。
上面提到,恆星的顏色(本質上是光譜能量分布特徵)與恆星表面的有效溫度有關。這樣一來,通過研究恆星光譜特徵,我們就可以了解恆星的溫度信息。哈佛大學天文臺的皮克林從19世紀末開始,組織以安妮·坎農為首的十幾位女天文學家,開展了大規模的恆星光譜分類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最終形成了著名的恆星光譜分類方法:哈佛分類法。按照哈佛分類法,恆星按表面有效溫度依次降低的順序可以分為O-B-A-F-G-K-M幾類。每一種光譜型又可以根據譜線相對強度分為1到10共十個次型。典型的O、B型星呈現藍白色,恆星分類越靠近M型,則呈現更紅的顏色。
安妮·坎農照片(攝於1922年)
圖片來源:By New York World-Telegram and the Sun Newspaper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不過,哈佛分類法只考慮到了恆星的有效溫度,沒有考慮恆星之間還存在光度的差別。20世紀40年代,美國葉凱士天文臺的威廉·摩根、菲利普·基南和伊迪絲·凱爾曼在哈佛分類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同時考慮溫度和光度的葉凱士分類法(MKK系統),即在哈佛分類標記後面加上一個羅馬數字來表示恆星光度,即:I,超巨星;II,亮巨星;III,正常巨星;IV,亞巨星;V,主序星;VI,亞矮星;VII,白矮星。太陽是一顆G2V型恆星,即G型恆星第2個次型的第V種,屬於主序星。
太陽大氣的圖像
圖片來源:NASA/SDO(太陽動力學天文臺)
不同光譜型主序恆星的顏色、大小比較(太陽是G型主序恆星)
圖片來源:©Rursus/維基百科
何謂「主序」
那麼「主序」一詞的來歷是什麼呢?這必須要說到恆星天文研究中很重要的一張圖——赫羅圖(見下方),圖的橫坐標是橫行的顏色(或者溫度),縱坐標是星等(或者光度)。天文學家將大量的不同恆星按照這兩個特徵畫在一張赫羅圖上,發現大部分恆星落在斜對角的一個條帶上(圖中標示的「主星序」)。這個條帶英文叫做「Main Sequence」,翻譯成漢語就是「主(星)序」。
銀河系內恆星的赫羅圖
圖片來源:ESO/維基百科
大部分被觀測的恆星落在主序帶究竟意味著什麼呢?天文學家的研究表明,每一顆恆星都要經歷主序階段;由於主序階段在恆星一生中所佔的時間最長,因此我們一眼望去,大部分恆星都處在主序階段。
主序階段主要是指恆星內部發生熱核反應燃燒氫元素生成氦元素,並保持穩定的階段。上期結尾提到,這個階段中,輻射壓力與引力相平衡,熱核反應產生的能量與恆星向外輻射的能量相平衡。
不過,由於恆星內核的氫元素終將被熱核反應耗盡,恆星不能永遠保持在穩定的主序階段,而是會脫離主序,而後走向死亡。
大質量的恆星由於消耗氫的速度遠快於小質量的恆星,因此具有比小質量恆星更短的主序階段時間和更短的總壽命。理論計算表明,太陽在主序階段大約會停留100億年的時間。太陽形成於大約46億年前,所以它正處於壯年時期。而一個具有1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主序階段的時間僅有約兩千萬年,相比之下就太短了。從分子雲到進入主序階段,太陽經歷了幾千萬年,這相比於太陽主序階段的時間,也是一個很小的數字。大質量恆星從分子雲到進入主序階段,用的時間還遠遠更短。
主序星內部的熱核反應主要有兩種過程。一種是質子-質子反應鏈,這是質量和太陽相當和比太陽輕的恆星產能的主要過程,在此過程中氫原子核(質子)聚變形成氦-4,反應前後減小的質量轉化成能量,以伽馬射線和中微子的形式釋放出去。伽馬射線與恆星內部的電子和質子相作用,使恆星內部升溫,提供對抗引力的輻射壓力從而使恆星保持穩定。另一種過程是碳-氮-氧循環,是質量比太陽大的恆星的主要能源。在這個過程中,碳、氮、氧作為催化劑,將氫原子核(質子)轉化為氦-4,反應前後的碳、氮、氧不會增多。
太陽核心發生的質子-質子反應示意圖
圖片來源:©Sarang/維基百科
主序星通過熱核反應持續產生使它發光發熱的能量。我們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歸根結底也得益於太陽內核持續穩定的熱核反應,因為太陽提供了適宜生物生存的溫度和人類所需的能源。當一顆恆星內核的氫被熱核反應消耗完時,它便行將就木,即將走到生命的終點。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本次主題連載的終篇、下期文章《恆星的一生(三):恆星的晚年——壯麗的結束》。
作者介紹
傅煜銘,天體物理學在讀博士生,新浪微博@傅煜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