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的壽命與時間存在著什麼樣信息

2020-10-01 太空生物學

【作者:黃媂】

利用元素的衰變放射性測定天體的年齡,這個年齡其實僅僅限於地球的年齡,因為很難在其他星球採集隕石,但是它非常重要,因為它給了我們一個去太陽年齡的定標這樣一個非常準確的數據,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更長時間的、適用範圍更廣的測定年齡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主序測時法」。

思想實驗

「主序」其實是恆星的一種分類辦法,在介紹「主序測時法」之前,先給大家展示一個思想實驗:

假設我們處於一個黑暗的密室裡面,我們沒有任何的鐘表,我們不知道時間是怎麼度過的,而這個時候你怎麼樣才可以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刻呢?

唯一的道具是大、中、小3根蠟燭,這3根蠟燭它們燃燒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假設大蜡燭可以燃燒1個小時,中蠟燭可以燃燒2個小時,小蠟燭可以燃燒3個小時。

假設同時點燃這3根蠟燭,然後觀察隨著蠟燭火焰的變化,時間是怎麼流逝的,大蜡燭燒完了我們就知道已經過去了1個小時了,中蠟燭也燒完了那麼2個小時過去了,隨著小蠟燭的燒完3個小時過去了,因此只要觀察在蠟燭臺上面還有幾根蠟燭,以及相對來講大蜡燭是哪一根就可以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刻了,所以主序測定法其實就是利用這個道理。

「主序」

為了去您更加了解「主序」,先來簡單地看一看太陽的演化,太陽目前處於「主序」這個階段,其實它就是氫燃燒的一個過程,太陽之所以能夠發光是因為在它的核心氫的原子核在不斷地聚變成為氦的原子核,但是氫總有一天會燒光的,當它枯竭了之後接下來太陽的演化就會跟今天的太陽完全不同,它會變得體積非常龐大從而成為一顆紅色的巨星,在核心氫的燃燒和氫燃燒光之後這兩個時間段其實相差是很大的。

在太陽的一生裡面它絕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氫燃燒這個階段,到了後面幾乎就可以忽略不計了,所以可以把太陽的核心氫這個過程作為一根蠟燭來度量時間,並且有這樣一個特點:

如果在一個星團裡面有大量的恆星,我們可以去比它們演化的快慢,像我們太陽這樣的恆星並不是孤立地演化的,它在剛剛誕生的時候或許是處於一個龐大的系統裡面的,只不過今天它離開了這個系統成為一顆單星,但是還有大量的恆星其實還處於一個星團裡面,它們有個特點就是它們的年齡是完全一樣的,差別僅僅是它們質量不一樣,而質量不一樣的恆星它演化的快慢是不同的,質量越大的恆星演化得越快,質量越小的恆星的演化得越慢,這就是為什麼上述剛剛講到那根大蜡燭它反而燒得快,那根小蠟燭燒得慢的原因,在星團這個競技場裡面有不同質量的恆星它們處於同一個起跑線上面,它們同時點燃開始燃燒,它們在主序階段處於一個特別的位置上,在這個位置上把它的溫度和它的光度做一個排序,它們幾乎都處於這樣一個對角的帶上面,這個帶稱為「主序帶」。

「主序測時法」

如上圖所示,如果讓時間流逝經過200萬年,25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消失了,所以在星團裡面這樣的恆星就不見了,我們能夠看到的、最亮的恆星可能只有十幾倍太陽質量,再接下來過了1,000萬年15倍太陽質量的恆星也死亡了,依次類推兩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死亡需要10億年,而像我們太陽這樣的恆星它需要100億年才會死亡離開主序,質量更小的、只有太陽質量一半的恆星它需要600億年的時間,這是所謂的「主序測時法」。在一個星團裡面去看它的主序質量最大的恆星,或者說還存活的質量、最大的那顆恆星主序星,然後就用它的主序壽命來表徵它的年齡作為一個標誌。「主序測時法」這個辦法既可以用來測定星團的年齡,還可以用來測定星團所處的那個星系的年齡,譬如說在一些河外星系裡面一些非常年老的星團,它們的年齡其實就可以用來代表這個星系它本身年齡的長短。

(黃媂)結語:白矮星冷卻測時法

當恆星最終離開主序進入到它的晚年,最後它的歸宿會變成一個緻密星,所以說這個恆星已經死亡了,但即使是死亡的恆星,其實也不是說真的就不再發揮作用了,恰恰相反,有些死亡的恆星它依然可以給我們提供測量時間的一個重要的方法——白矮星冷卻測時法。

推薦閱讀

我是【黃媂】,(天體生物學領域.太空生物學領域.科學.科技.科研.科普)的文章,歡迎點讚.評論.轉發.關注互相學習。

相關焦點

  • 白矮星是什麼樣的存在?停止核聚變的晚年恆星
    這實際上就是停止核聚變的晚年恆星,它有著超高的密度,溫度也比較高,不過整體比較黯淡。 白矮星是什麼樣的存在 白矮星主要構成成分就是碳,很多恆星的最後都會成為白矮星。太陽燃燒完之後很有可能也會成白矮星。
  • 代代相傳的恆星「遺物」 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
    代代相傳的恆星「遺物」 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 2020-11-23 09:30:14 來源:科技日報 大多數星系都形成於宇宙早期,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
  • ​科普系列:你知道恆星的壽命與長幼嗎?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壽命一般有70歲到80歲;一頭大象的壽命大約有70多歲;一隻烏龜最多可以活四五百歲;一隻母雞的壽命一般只有五六歲;而一隻蒼蠅的壽命卻只有幾個月甚至幾個星期。那麼,恆星的壽命有多長呢?「短命鬼」與「老壽星」恆星的質量決定恆星的命運,質量過大或者過小,都不能成為真正的恆星。
  • 不應該存在的恆星,宇宙僅有138億歲,它卻有144.6億年的壽命!
    言外之意就是這個星球的壽命也是非常長久的,它的存在完全打破了科學家對於恆星的認知。甚至認為這顆恆星本不應該在宇宙中存在著,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顆恆星究竟存在了多少年呢?在2000年的時候,科學家根據衛星傳回的數據認為,這個恆星已經在宇宙當中存在了160億年,宇宙誕生也不過138億年而已,這顆恆星位於宇宙當中,為何它的壽命超出了宇宙本身的年齡呢?怎麼可能會存在比宇宙還要古老的恆星呢?
  • 是什麼原因決定了恆星壽命的長短?
    老恆星「死」去了,新恆星「誕生」了!太陽就不是第一代恆星,太陽至少是第三、四代恆星,因為第一代恆星,產生不了較重的元素。而在物質較「密集」區域也容易產生質量較大的恆星,比如,著名的老鷹星雲,又被稱為創生之柱,那裡可以說是「孕育」恆星「嬰兒」的搖籃,在那裡時刻都有新恆星的「誕生」,有的非常巨大!
  • 宇宙中壽命最長的恆星能有多長?
    一般情況下,恆星的壽命和恆星的原始質量呈反相關,也就是恆星質量越小壽命越長,對於M型恆星來說,其主序星壽命最長的超過2000億年,比我們宇宙的年齡還長很多倍。我們宇宙被數不清的恆星照耀著,星系之所以發光,也是數以億計恆星的貢獻,比如我們銀河系內就有近2000億顆恆星,我們太陽只是其中毫不起眼的一顆。
  • 小恆星壽命可達萬億年,大恆星只有幾百萬年,恆星為啥越大越短命
    晴朗的夜空中,我們所能看到的星星大部分都是恆星,除了距離因素之外,通常是質量越大的恆星越亮,越小的恆星越暗(紅矮星和橙矮星無法直接目視)。但是也是質量越大越亮的恆星的壽命越短,而越小越暗的恆星壽命越長,這又是為什麼呢?
  • 小恆星壽命長卻只能成黑矮星,大恆星壽命短卻成黑洞,這究竟為何
    其實在夜晚抬頭看,那些肉眼所見的星星大部分都是恆星,通常來說,質量越大的恆星越亮,越小的恆星越暗,但你知道它們的壽命恰好是相反的嗎?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人類鍥而不捨的探究給了我們很明確的關於恆星的知識。根據質量大小的不同,恆星會分為很多類型,從小到大來排列就是紅矮星、橙矮星、黃矮星、藍巨星、超巨星和特超巨星等,而令大家詫異的是,紅矮星的壽命是最長的能夠達到上萬億年,特超巨星的壽命則是最短的,不會超過300萬年。這其中的原因也是很多人非常好奇的,今天就給大家揭秘。
  • 壽命最長的恆星年齡有多長?宇宙年齡都沒它壽命長!
    目前,我們並不知道壽命最長的恆星是什麼。 這是因為,恆星的壽命和質量有關,質量越大的天體,壽命越短;質量越小的恆星,壽命越長。目前已知壽命最長的恆星是紅矮星,壽命可以達到幾百億年甚至是上千億年。
  • 恆星存在演化周期,如果恆星都熄滅了,宇宙會是什麼樣子?
    恆星的確存在生命周期,如果時間足夠長,或許會有所有恆星都熄滅的一天吧!根據恆星演化理論,一顆恆星由星雲塌縮而來,恆星經歷主序星和紅巨星時期後,有可能演化為行星狀星雲,或者超新星爆炸後形成星雲,也會有部分質量轉變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
  • 科學家狂野假說:恆星內部或存在生物
    比如要像地球這樣的行星,與恆星的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能夠維持液態水的存在,所以科學家也一直探索是否有類地行星處於宜居帶中。但宇宙中有沒有可能存在另一種生命形式呢?紐約科學家提出一種奇特的理論:我們在尋找外星生命時,可能忽略了潛在極端微生物的來源——恆星。
  • 宇宙中質量最大的恆星長什麼樣?有沒有可能超過銀河系?
    按照目前人類社會的科技水平、對宇宙的認知和長期積累下來的知識儲備,如果將宇宙中的天體進行劃分,不算黑洞、白矮星、中子星等這一類緻密天體的話,那麼就屬恆星在宇宙中的質量最大,在恆信下面便是行星、行星的衛星、小行星等眾多小的天體。那麼,宇宙中質量最大的恆星又是哪顆呢?
  • 宇宙最古老恆星長什麼樣?
    宇宙最古老恆星長什麼樣?天文學家擬在月球設望遠鏡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儘管宇宙大爆炸發生在130億年前,但天文學家們仍然希望看到它留下來的痕跡。近期,天文學家提議在月球上放置一個巨大的望遠鏡,以研究宇宙中的第一批恆星。  德克薩斯大學天文學家安娜·紹爾說:「望遠鏡將能夠觀察到大爆炸之後形成的第一批恆星,它們通過大爆炸所產生的物質形成。」
  • 在恆星演變的過程中,對變星的研究揭示了哪些關鍵信息?
    物理系統的行為會受到宇宙所引導的潛在物理定律的控制,研究變星可以告訴得出這些恆星的物理特性,並且通過擴展,知曉所有恆星的物理特性。因此,而研究變星也是學習恆星的最好方法之一。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恆星是變星?在恆星進化的過程中,變星又會如何告訴我們、關於我們生活的這個真實的宇宙。
  • 恆星從何誕生?又為何死亡?
    天文學家通過分析發現,恆星確實是有壽命的,而且它的壽命跟它的質量有很大關係,對於一顆跟太陽質量差不多的恆星,它的壽命大概是百億年量級,太陽現在的年齡大約是45億年,老去至少還要50億年。對於質量大的恆星,如果是40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它的壽命僅僅是300萬年。
  • 太陽」死亡時是什麼樣的?
    太陽」死亡時是什麼樣的?30年前,地球上有人親眼目睹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永遠離不開太陽,太陽的光合作用對於人類的生存以及世界萬物的生存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力,而人類也非常痴迷於對太陽的研究和探索,也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太陽的信息。
  • 通過監聽「心跳」,便知道恆星的壽命,中國科學家這一招太強了
    在恆星的起源和演化問題上,鋰元素一直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特別是宇宙中那些富鋰巨星,更是成為了科學家們的重點研究對象。在浩瀚又神秘的宇宙中,恆星是最古老,也是最普遍存在的居民之一。現代研究認為,在宇宙誕生早期,宇宙中是什麼都沒有的,一直到第一代恆星的出現,通過燃燒,各種元素和物質才在化學反應中形成。恆星的種類有很多,這讓科學家們在研究恆星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奇怪的發現,富鋰巨星就是其中之一。
  • 你知道為什麼恆星質量越大,壽命越短嗎?
    我們都知道,太陽已經燃燒了大約50億年了,它還可以再燃燒50億年才結束它的生命,也就是說太陽的壽命大約100億年。除太陽外,宇宙中還有數不盡的恆星,光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就上千億的恆星,這些恆星有大有小,大的質量可達太陽質量的150倍,小的紅矮星僅有1/10的太陽質量。
  •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質量越大壽命越短
    第一代恆星死亡後,其生成的重元素散落在星際空間,在這其中誕生的下一代恆星便包含著這些重元素,並繼續生成新的重元素,就這麼一代代傳遞下去,宇宙中的重元素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加。而恆星的誕生,並非是「勻速」的。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研究員劉成則表示,此前觀測表明,在宇宙早期,物質密度漲落較小,也缺乏恆星形成必需的冷氣體。
  • 存在宇宙旋風,太陽系屬於第二類恆星,第一類恆星角動量很小或沒
    所以絕大多數第一類恆星其表面整體都處於耀斑狀態,而且一發不可收拾,直到該恆星核燃料耗盡為止——這會極大消耗恆星的質量,結果使其生命大大縮短。超新星就是典型的第一類恆星,你想想看,一個質量比太陽大幾百倍乃至上萬倍的超新星,原本它的生命應該比太陽要長得多才對,可實際上超新星的壽命卻比太陽要小得多,很多超新星的壽命還達不到1000萬年(太陽壽命100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