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學家在尋找外星生命時,是基於地球生命必需的元素為模板進行搜索的。比如要像地球這樣的行星,與恆星的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能夠維持液態水的存在,所以科學家也一直探索是否有類地行星處於宜居帶中。但宇宙中有沒有可能存在另一種生命形式呢?紐約科學家提出一種奇特的理論:我們在尋找外星生命時,可能忽略了潛在極端微生物的來源——恆星。
難道幾十年搜尋外星人的方向錯了?其實這並不是說有外星生命或外星文明躲在恆星裡面,而是假設極端微生物理論上能夠生存在地獄般環境的恆星內部。極端微生物,顧名思義就是在極端環境中以碳為基礎生長繁衍的生物,包括在極端炎熱、極端寒冷、極端酸化、極端輻射量等環境下繁衍的各種細菌和微生物。
舉個例子,科學家曾在地中海海底火山、太平洋的熱泉口和南非金礦等地球深處發現存在「Patescibacteria 細菌超門」和「DPANN 古菌超門」的兩大地下微生物類別。研究發現它們具有非常簡單的基因組,均無呼吸氧氣的能力,在長達30億年來依靠發酵作用產生能量。
那麼宇宙中的極端環境是否也能存在極端微生物?
紐約城市大學的物理學家路易斯·安科多基(Luis Anchordoqui)和尤金·丘德諾夫斯基(Eugene Chudnovsky)提出了「核能生物(nuclear life)」的假說,他們認為外星生命可能不是基於DNA,而是基於磁單極子(Magnetic monopole particle)的假想粒子,它們會迅速形成越來越複雜的結構並繁殖。像構成地球生命的DNA和RNA一樣,每一代外星生命都會因遺傳突變發展新的特徵,也許就能發展出智力的地步。
丘德諾夫斯基表示:「RNA(或DNA)的信息編碼能力形成了自我複製的機制。在它出現之前,必須先形成巨大的隨機RNA序列,直到形成能夠自我複製的序列為止。我認為這過程也會發生磁單極子上,從而形成平穩固定的自我複製策略。」
在上世紀80年代末,曾有物理學家猜測,僅帶有單一磁極的基本粒子可以被恆星捕獲,隨後會被恆星重力拉伸。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也可以形成一維、二維與三維結構。一維結構攜帶不了信息,但更複雜的結構有可能,並且它們若能在恆星極端環境中生存足夠長時間的話,就會吸收恆星產生的聚變能量進行自我複製,進而導致恆星變暗。
安科多基表示:「相對於恆星的壽命,它的壽命是在暗光下的瞬時火花。但重要的是,這樣的火花能在它消失之前產生更多火花,從而為該物種提供更長的壽命。」
學界目前已發現了幾顆恆星的冷卻是個謎,例如無規律逐漸變暗的「EPIC 249706694」,它們可能正蘊藏著這樣的生命。這些理論生物將通過吸收恆星的一些能量而生存下來,因此,任何比模型預測更快變暗的恆星在理論上都可以作為宿主。
最後團隊計劃建立磁單極子在恆星運行的模型,以測試其關於核能生命的理論。雖然這理論看起來挺荒謬、狂野的,但宇宙中也許充滿著與我們人類截然不同的智能生命也不一定,誰知道呢。
該研究已發表在《高能物理快報》上。
感謝閱讀!求個三連擊,關注了解更多科學趣聞!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