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總是按照地球生物的生存條件來尋找?

2020-12-05 幻想觸手

幻想觸手,抓住你的奇思妙想!

有粉絲問觸手君,為什麼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總是按照地球生物的生存條件來尋找外星生命?然道生命存在的形式不能是多種多樣的嗎?

是,宇宙如此廣大,其可觀測直徑達到930億光年,幾乎無邊無際,地球在宇宙中連一個細胞,一個分子,一個原子都算不上。從站在宇宙的角度看,生命一點都不稀奇,地外生命數量甚至會很多,也就有可能會存在各種各樣不同形式的生命。

既然這樣,那為什麼科學家還是只局限於按照地球生命的標準來尋找外星生命呢?

其實你能想到的科學家也都想過,甚至想的比你還要遠,還要誇張:除了碳基生命他們還可能是矽基生命、砷基生命、硫基生命、氟化矽酮生命、液態氨生命等等;

他們還可能生活在小行星上、衛星上、白矮星上、甚至恆星上、中子星上、黑洞中;

他們還可能以純能量形式存在、以粒子形態存在、以磁場形式存在、以暗物質形式存在。

你想像到的沒想像到的可能不可能的生命形式科學家都想到過,這遠比科幻小說科幻。

劉慈欣就說過說:科學是科幻的來源,科幻不可能走到科學前面。

既然科學家把生命存在的可能形式想的這麼詳細,既然有這麼多形式各異,百花齊放的生命形態,那為什麼還是只按照地球生命的形式去尋找外星生命呢?

來,我們打開元素周期表,看一看排第一的是什么元素?是氫!我們宇宙中最多的元素是什麼?是氫!如果以質量來算,氫元素的質量大約可以佔到我們可觀測物質質量的90%以上。這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排在氫後面的氦僅佔10%不到。

宇宙誕生初期,第一個誕生的元素就是氫。後來,很多很多的氫因為引力聚集在一起,如此多的氫聚集到一起,又在引力的作用下發生了氫核聚變,變成了一顆恆星。這些恆星都是一代恆星。一代恆星內部沿著元素周期表聚變出新的元素,這些一代恆星質量很大,壽命很短,最後發生超新星爆炸,將這些新元素灑向全宇宙。然後這些元素在聚集在一起再次點燃核聚變,如此往復,宇宙中的重元素就是這麼來的。

而在一代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這個過程中,誕生了兩個很重要的化合物,水和一氧化碳。

在人類的認知中,碳基生命是最容易形成的生命了。因為碳元素在宇宙中廣泛存在(翻翻周期表看看碳排第幾),並且碳有四個軌道可以成鍵,比較穩定,從而形成具有複雜穩定結構的大分子有機物,所以生命的基礎很有可能是以碳族元素為基礎的,因此從概率上找到碳基生命的可能性更大。

而碳基生命生存的必要條件又離不開水,因為水提供給碳基生命必須的氫元素和氧元素。與常人認知不同的是,水在宇宙中並不罕見,而是一種很常見,也是廣泛存在的化合物(看看組成水的化合物在元素周期表排第幾)。

而碳基生命又是相當脆弱的,其生存環境要求高。

必須有適當的溫度,過高和過低的溫度都會導致生命的滅絕。

光有適當的溫度還不夠,還要有安全的環境,誕生生命的行星周圍必須有足夠大質量的巨行星保護,不然頻繁的隕石撞擊會將剛誕生的脆弱的生命毀滅。

還要有穩定強大的磁場保護生命不受宇宙高能粒子的傷害。

地球磁場保護我們免受高能射線的傷害

行星表面還不能太過平靜,要有地殼運動給原始生命提供地殼深處的營養與化合物,促進原始生命活動。

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苛刻的條件。

看到了吧,宇宙中最易形成的碳基生命都如此不易,其他形式的生命誕生更是受不得一丁點意外的發生 。

要清楚,生命的誕生是無比困難的,每一次生命,每一個文明都是奇蹟,我們在如此廣闊的宇宙中尋找外星生命,就必須有一個準則,人類的探測資源是有限的,而我們要探測的目標是無限的,因此我們要選取其中最有價值的目標進行探測。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我們必須要遵循一定的標準與例子,這些例子哪來?宇宙中只發現一個有生命的星球——地球,那我們只能是以自身條件作為尋找的例子。

我們不排除有其他的生命形式存在,不排除其可能性,但生命誕生本就不易,而這種生命誕生的概率又遠遠低於我們這種生命形式,除此以外的生命形式人類又完全未知,又該從何探測起呢?

地球生命誕生於宇宙中最多的幾種化合物的組合下,這已經是最最易形成生命的樣本形式了。而其他的生命所要求要素過多,打個比方就像你要找一個貼耳、龍額、鳳嘴、瓦面、鶴相的長相奇特的人,長成這種面相的可能性只有十億分之一,在中國14億人口中找的機率遠遠比你在梵蒂岡一共才821個人口中找的機率要大得多得多是不?

在宇宙中假如存在地外生命,那他是碳基生命的可能性大得多。如果人類以後發現了100個不同的外星生命,可能98個都是類似地球的生命結構。

我們在無法知道真實情況的事件中,理智告訴我們更應該選擇大概率事件。畢竟科學研究是一項嚴謹的工作,不可能憑藉天馬行空的想像就可以進行的。

俄羅斯輪盤賭中,在你面前放了兩把左輪手槍,A裝了五發子彈,B裝了一發子彈,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該選哪把。

我就是饞您的贊了,看官大老爺點個讚再走吧!

歡迎留言討論哦!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為何總以地球上的條件為標準?你知道原因嗎
    孤獨的地球從上個世紀開始,科學家們就一直在尋找著外星生命的痕跡,從未停止放棄。這就讓我們有了一個共同的疑問,那就是外星生命到底在哪裡,他們究竟存不存在?目前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都是以地球生命作為標準的,於是就有很多人認為,這種以地球為參考的尋找方法太過片面,很有可能是錯誤的,我們應該不僅僅以地球為參考,要思考別的生命形式。但真的是這些人所認為的這樣嗎?
  • 科學家苦苦尋找的外星生命,到底長什麼樣?
    數量如此龐大的恆星,必然有不少像太陽一樣,孕育著自己的生命系統。科學家們孜孜不倦地向外太空探索,雖然還沒有發現地外文明的跡象,但是所有人都相信,人類絕不孤獨。在茫茫星海中,必然有無數兄弟姐妹,一起分享著這片宇宙的恩賜。但是,外星生命的形態是什麼樣的?他們可能與人類或者地球生命相似嗎?
  • 人類為什麼還沒有尋找到外星生命與文明?
    科技發展至今,我們一直在以自己的思維與認知去尋找外星生命。生活在地球上的生命都需要水、陽光、氧氣等條件才能生存下去。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外星生物很有可能和我們不一樣,它們生存不一定也需要水或氧氣。或許它們在超大的大氣壓下才能生存,而地球的大氣壓對它們來說就太低了……這些都是有可能的。生活在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碳基生命,在宇宙的其他地方可能有適合其他生命生存的地方。目前為止,我們誰也沒有親眼見過外星生命長什麼模樣。
  • 用望遠鏡尋找外星生命?不,還得用上顯微鏡
    人們對於外星生命的好奇心從未減弱。在各種各樣的外星人電影中,人們更是充分發揮想像,展現出千奇百怪、精彩紛呈的外星生命場景。同樣的,在科學界,科學家們尋找外星生命的步伐也從未停止。我們不禁想問:為什麼科學家們在尋找外星生命時,最先找的總是微生物呢?
  • 微生物可在100%氫氣環境中生存!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更容易了
    迄今為止,科學家們發現的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球只有地球,即使現在科學技術已經已經讓我們找到了3976顆系外行星,但系外行星離地球太遙遠了。目前僅憑天文望遠鏡還無法對它們進行更直接的觀測,仍然無法確定哪個系外行星是存在生命的宜居行星。
  • 利用太陽實現引力透鏡來尋找外星生命?科學家到底怎麼想的?
    近日,在剛剛舉行的國際宇航大會上,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瘋狂的想法:利用太陽幫助我們檢測外星生命的存在!這一想法一經提出立即引起了巨大反響,太陽幫助我們尋找外星生命?真的可行嗎?科學家進一步表示,如果人類能夠在太空中進行一些非常精細的操作,我們的太陽也許有一天能夠揭示是否有生命隱藏在一個遙遠的星球上。姑且不論這個壯舉的可行性,單就是它的目標就已經引起人類的重點關注:尋找外星生命,確認潛在的外星生命線索。
  • 以地球為標準,尋找到外星生命的是否機率更大?
    這無法不讓科學家們相信外星智慧生命的存在,科學的定論是要有實質的證據表明的。因此科學家們必須要找出外星人存在的證據,才能證明外星生命的存在。但要怎麼找,在哪裡找?要用什麼方法去找?我們根本不知道外星生命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在的。
  • 為何一定要按照地球生命為標準尋找外星人?天文學家「別無選擇」
    截止目前,雖然天文學家對外太空已經探索了幾十年,但沒有發現任何地外生命,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那就是碳基生命。而天文學家在尋找外星人的過程中,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地球生命,碳基生命!不少人對此提出質疑:難道外星人一定就是碳基生命嗎?外星人一定要呼吸氧氣,一定需要液態水嗎?他們呼氣其他氣體不行嗎?
  • 科學家打開550萬年前洞穴:或我們尋找外星生命的方向,是錯的
    即便是人類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學技術發展到如今的地步,對於外星生命,科學家也在一直探索尋找,但並沒有發現它們的蹤跡。之前科學家打開一個550萬年前的洞穴後,表示:或許我們尋找外星生命的方向是錯的。這是怎麼回事?
  • 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宇宙中誕生生命的條件有七條!
    一直以來人類都想知道別的星球上是不是也有生命,我們也一直都往遙遠的宇宙空間發送各種信號,期待能一點音訊,但是我們沒有收到任何回音,到現在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宇宙實在是太寂靜了為什麼我們尋找地外生命為什麼都是尋找和地球類似的星球的原因就是,這個條件是我們所知道能產生生命的唯一條件
  • 人類為何一直在尋找外星生命?地外智慧生命是不是也在尋找我們?
    人類對地外智慧生命的尋找或永不止步。人類為何一直在尋找外星生命?地外智慧生命是不是也在尋找我們?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在思考世界上存不存在外星人的問題,儘管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各有不同,既有用精神,形上學的問題,也涵蓋科學的方法。然而,隨著我們對宇宙有了更深入、更科學地了解,我們尋找外星人的方式也有了更具體的形式。有關外星人的問題早就是科學研究課題,而不僅僅是科幻小說和哲學探索的主題。
  • 科學家在尋找外星生命特徵氣體上存在分歧
    其中包括潛在的超級地球、類海王星、類似熾熱木星以及諸如克卜勒452b之類的世界,克卜勒452b可能是巖石的,水狀的「地球表親」,距這裡1400光年。從2018年NASA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預期發射開始,天文學家將能夠跨越光年凝視並擴大最有希望的系外行星的大氣層。他們將尋找「生物特徵氣體」的存在,這些氣體只能由外星生命產生。
  • 外星生命存在嗎?科學家:火星地下深處或有生命,但尋找並不容易
    隨著科學探索的不斷擴展,科學家發現生命有著無限的可能。儘管對外星生命的搜索通常取決於星球表面和大氣中發現的水,但是表面沒有發現液態水,並不代表巖石等其他物體裡沒有生命。這裡要說明一點,外星生命並非只指那些擁有高度智慧的外星人,實際上任何地外生命體都稱為外星生命。
  • 外星生命存在嗎?科學家:火星地下深處或有生命,但尋找並不容易
    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勒布(Avi Loeb)博士和佛羅裡達理工學院天體生物學林甘(Manasvi Lingam)博士提出了一種開創性的新方法,通過分析火星地下的「厚度」以及其中的高壓是否可以完全排除生命,推測出火星、月球和其他宇宙天體上存在生命的更多可能性。這裡要說明一點,外星生命並非只指那些擁有高度智慧的外星人,實際上任何地外生命體都稱為外星生命。
  • 外星生命形成條件是什麼?科學家模擬外星大氣,企圖複製相同生物
    審核:小文 引言:一直以來人類都在探索地外生命,而且是以地球生命作為參照物來尋找的。因此有觀點認為,並非是人類的探索能力不足,而有可能是人類的探索方向出現了偏差。地球上的生物固然只適合在地球上生存,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或許和地球生命存在較大的差異。
  • 尋找外星人的10種方法,為什麼我們尋找外星人,要以人類為標準?
    這個計劃的目的就是在探索宇宙的同時,尋找人類以外的外星文明。「旅行者「號上還分別攜帶了記錄著人類和地球身份的黃金唱片,裡面包含了整個地球生物活動縮影,各個國家語言,人類文明發展史等等。「旅行者1號"目前已經到達太陽系邊緣,是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
  • 地球生命多樣性或起源於外星,科學家外太空尋找磷元素
    日本科學家發現地球生命多樣性起源於外星日本科學家近日發現,地球上生命的多樣性(磷含量急劇增加)的原因是起源於外星。過去,人們普遍認為,七億年前海洋中的磷很少,但是陸地上磷的含量很高。在700-800萬年前,由於風化和火山活動,磷進入了海洋並且促使了生物大量繁殖並且進化。
  • 人類在尋找外星文明時,可能會遇到什麼可怕的事情?
    人類在尋找外星生命/文明時,可能會發現/遇到什麼恐怖的事情?至今仍未發現外星生物存在的線索,雖然科學家相信肯定存在,但是限於現在的條件,人類還發現不了。尋找外星生物已經幾十年了,沒有什麼重要性的成果,以至於有人說這是「最徒勞的胡鬧」。
  • 尋找外星生命的目標——棕矮星
    前往就近郵局均可訂閱郵發代號:54-35在2013年6月23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稱,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可能用於尋找火星大小、支持生命生存的外行星。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說,這部望遠鏡可能用於尋找環繞奇怪的「夭折恆星」——棕矮星——運行的小型巖態外行星。
  • 為啥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的主要依據為氧氣!外星人不吸氫氣嗎?
    可是為什麼科學家們認為外星生物也需要氧氣呢?他們不能吸氫氣、氨氣或者不吸氣為生嗎? 在我們的第一感官中,氧氣,是生物生存最重要的部分。科學家也認為「一個星球必須要有氧氣才能夠孕育生命,氧氣是生命的先決條件。」 其實,這個理論存在一個誤區,氧氣並不是生命的先決條件,而是生命的產物。也就是說,只有存在生命的星球才會出現大量的氧氣,一個星球沒有生命,是大概率不會存在著大量的氧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