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觸手,抓住你的奇思妙想!
有粉絲問觸手君,為什麼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總是按照地球生物的生存條件來尋找外星生命?然道生命存在的形式不能是多種多樣的嗎?
是,宇宙如此廣大,其可觀測直徑達到930億光年,幾乎無邊無際,地球在宇宙中連一個細胞,一個分子,一個原子都算不上。從站在宇宙的角度看,生命一點都不稀奇,地外生命數量甚至會很多,也就有可能會存在各種各樣不同形式的生命。
既然這樣,那為什麼科學家還是只局限於按照地球生命的標準來尋找外星生命呢?
其實你能想到的科學家也都想過,甚至想的比你還要遠,還要誇張:除了碳基生命他們還可能是矽基生命、砷基生命、硫基生命、氟化矽酮生命、液態氨生命等等;
他們還可能生活在小行星上、衛星上、白矮星上、甚至恆星上、中子星上、黑洞中;
他們還可能以純能量形式存在、以粒子形態存在、以磁場形式存在、以暗物質形式存在。
你想像到的沒想像到的可能不可能的生命形式科學家都想到過,這遠比科幻小說科幻。
劉慈欣就說過說:科學是科幻的來源,科幻不可能走到科學前面。
既然科學家把生命存在的可能形式想的這麼詳細,既然有這麼多形式各異,百花齊放的生命形態,那為什麼還是只按照地球生命的形式去尋找外星生命呢?
來,我們打開元素周期表,看一看排第一的是什么元素?是氫!我們宇宙中最多的元素是什麼?是氫!如果以質量來算,氫元素的質量大約可以佔到我們可觀測物質質量的90%以上。這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排在氫後面的氦僅佔10%不到。
宇宙誕生初期,第一個誕生的元素就是氫。後來,很多很多的氫因為引力聚集在一起,如此多的氫聚集到一起,又在引力的作用下發生了氫核聚變,變成了一顆恆星。這些恆星都是一代恆星。一代恆星內部沿著元素周期表聚變出新的元素,這些一代恆星質量很大,壽命很短,最後發生超新星爆炸,將這些新元素灑向全宇宙。然後這些元素在聚集在一起再次點燃核聚變,如此往復,宇宙中的重元素就是這麼來的。
而在一代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這個過程中,誕生了兩個很重要的化合物,水和一氧化碳。
在人類的認知中,碳基生命是最容易形成的生命了。因為碳元素在宇宙中廣泛存在(翻翻周期表看看碳排第幾),並且碳有四個軌道可以成鍵,比較穩定,從而形成具有複雜穩定結構的大分子有機物,所以生命的基礎很有可能是以碳族元素為基礎的,因此從概率上找到碳基生命的可能性更大。
而碳基生命生存的必要條件又離不開水,因為水提供給碳基生命必須的氫元素和氧元素。與常人認知不同的是,水在宇宙中並不罕見,而是一種很常見,也是廣泛存在的化合物(看看組成水的化合物在元素周期表排第幾)。
而碳基生命又是相當脆弱的,其生存環境要求高。
必須有適當的溫度,過高和過低的溫度都會導致生命的滅絕。
光有適當的溫度還不夠,還要有安全的環境,誕生生命的行星周圍必須有足夠大質量的巨行星保護,不然頻繁的隕石撞擊會將剛誕生的脆弱的生命毀滅。
還要有穩定強大的磁場保護生命不受宇宙高能粒子的傷害。
行星表面還不能太過平靜,要有地殼運動給原始生命提供地殼深處的營養與化合物,促進原始生命活動。
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苛刻的條件。
看到了吧,宇宙中最易形成的碳基生命都如此不易,其他形式的生命誕生更是受不得一丁點意外的發生 。
要清楚,生命的誕生是無比困難的,每一次生命,每一個文明都是奇蹟,我們在如此廣闊的宇宙中尋找外星生命,就必須有一個準則,人類的探測資源是有限的,而我們要探測的目標是無限的,因此我們要選取其中最有價值的目標進行探測。
我們必須要遵循一定的標準與例子,這些例子哪來?宇宙中只發現一個有生命的星球——地球,那我們只能是以自身條件作為尋找的例子。
我們不排除有其他的生命形式存在,不排除其可能性,但生命誕生本就不易,而這種生命誕生的概率又遠遠低於我們這種生命形式,除此以外的生命形式人類又完全未知,又該從何探測起呢?
地球生命誕生於宇宙中最多的幾種化合物的組合下,這已經是最最易形成生命的樣本形式了。而其他的生命所要求要素過多,打個比方就像你要找一個貼耳、龍額、鳳嘴、瓦面、鶴相的長相奇特的人,長成這種面相的可能性只有十億分之一,在中國14億人口中找的機率遠遠比你在梵蒂岡一共才821個人口中找的機率要大得多得多是不?
在宇宙中假如存在地外生命,那他是碳基生命的可能性大得多。如果人類以後發現了100個不同的外星生命,可能98個都是類似地球的生命結構。
我們在無法知道真實情況的事件中,理智告訴我們更應該選擇大概率事件。畢竟科學研究是一項嚴謹的工作,不可能憑藉天馬行空的想像就可以進行的。
俄羅斯輪盤賭中,在你面前放了兩把左輪手槍,A裝了五發子彈,B裝了一發子彈,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該選哪把。
我就是饞您的贊了,看官大老爺點個讚再走吧!
歡迎留言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