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是通常意義上的生命所必須的要素之一。沒有吃的,人可以堅持三個星期到一個月;沒有水喝,人可以堅持3天;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人類存活時間不會超過3分鐘。
可是為什麼科學家們認為外星生物也需要氧氣呢?他們不能吸氫氣、氨氣或者不吸氣為生嗎?
氧氣是生命存在的條件嗎?
在我們的第一感官中,氧氣,是生物生存最重要的部分。科學家也認為「一個星球必須要有氧氣才能夠孕育生命,氧氣是生命的先決條件。」
其實,這個理論存在一個誤區,氧氣並不是生命的先決條件,而是生命的產物。也就是說,只有存在生命的星球才會出現大量的氧氣,一個星球沒有生命,是大概率不會存在著大量的氧氣的。
為什麼呢?初中化學我們學習了兩個詞——「氧化劑」與「還原劑」。複習一下,其實它們的特性就是氧化劑的電子軌道缺電子,會強力地吸引電子填滿;還原劑則完全相反,電子表現出有些「多餘」。這樣的兩種元素就很有可能達成「共識」,組成化合物,它們之間的電子關係是化學鍵的一種。
氧氣雖然不是最強的氧化劑,但是表現得也非常強了,它會「掠奪」幾乎絕大多數元素的電子,這在化學性質上被稱為「活潑性」很強。
所以在沒有生命幹預的情況下,它不可能以單質的形式存在,氧會和其他的元素組合成新的化合物,所以在原始地球的大氣中充斥著二氧化碳、甲烷、氮氣和少量的氨氣。
是誰讓地球上充滿了氧氣?
上面說了,是先有的生物,才有的大量氧氣。那麼地球上的氧氣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大約在20多億年前發生的「大氧化事件」,大氣中的游離氧含量突然增加,目前也有若干種假說加以解釋,有一種解釋為:「是因為光合作用,一些海藻類的植物(藍細菌)進行光合作用,使地球上的氧氣迅速增加」。也被眾多科學家們認同,也為日後動物的出現作了鋪墊。
在一開始,釋放出的氧氣會將會與大地表面的各種具有還原性的分子發生反應,與鐵、硫、甲烷結合,但是不得不說細菌的力量實在是太強大了,它們釋放出的氧實在是太多了,以至於最終將所有的鐵、硫、甲烷都給氧化完了,在沒有東西可以氧化之後,大量的氧氣湧入大氣,將地球變成了一個富氧的行星。
氧氣為後面出現生物鋪墊
也使得地球上的礦物的成分發生了變化。
氧氣的意義不僅如此,如果說發現氧氣的存在可以證明這個星球已經存在了生命,那它還同樣可以昭示著另外一些激動人心的消息。
自從有了氧氣,世界都不一樣了
其一:這顆行星可以保住自己的海洋。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火星曾經也是一個擁有海洋的星球,大致佔了整個火星的1/3,因為人類的探測器已經發現在火星的地表有著大量的鵝卵石,鵝卵石,我們都知道,它是需要通過長年累月的水流衝刷才能出現的痕跡。
金星很有可能曾經也是如此,前段時間還在金星上面發現了硫化氫,從地球上的磷氣出現看,它們都是由厭氧的微生物產生的,自然情況下不會自發形成。
至於火星為什麼現在變得如此寂靜荒涼,跟失去了所有的水也有關係。但是至於為什麼火星上的大海會消失,科學家們也有很多的解釋,例如,光照會使水變成氫氣和氧氣,氫氣非常輕,就比較容易逃逸,最終水會被分解乾淨,然後氧氣會和地表發生還原性物質反應,所以火星也是因為這個,看上去是紅色,布滿了氧化鐵。
火星表面
擁有了大量氧氣後,氫原子還沒來得及逃逸就會被氧化,再次變成水回到地球。
其二:生物擁有了向高級進化的基本條件。
無氧呼吸只能釋放供能物質大約10%的能量,而有氧呼吸可以釋放大約40%的能量,四倍的效率提升帶來的是可以支持複雜的食物鏈與生態層級,原來可能僅可支持兩到三個層級的營養,在氧氣介入後就可以支持大約六個甚至更多的層級。只有這樣才會出現更複雜的生態系統,更宏偉生命多樣性。
所以氧氣體無論是作為生命的存在的證據,還是作為生命進階的條件都是不可或缺的。並且氧是我們的宇宙中含量相對非常豐富的元素,所以,目前還是作為尋找外星生物的主要依據。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化浪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