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類地行星上找生命?不妨看看氫氣「球」

2020-08-30 天文在線

文章介紹了一項研究認為我們利用大氣層尋找生命證據的最佳機會是擴大我們對像我們這樣的行星的搜索範圍,將那些有氫大氣的行星也包括在內。

天文學家們認為應當尋找吸氫外星人,原因在此

克卜勒22b 圖源:NASA

未來,人們可能通過分析行星大氣首次找到系外行星上存在生命的證據。隨著已知類地行星數量不斷增加,可能很快就能發現適合地球生命生存的大氣環境。

但如果外星生命的化學機制和地球生物不同怎麼辦?一項發表於《自然·天文》的新研究稱,如果想要通過分析大氣找到地外生命存在的證據,那麼只關注類地行星是不夠的,最好把有氫大氣的行星也納入研究範圍之中。

當系外行星從其恆星前方經過時,就能研究其大氣組分——此時恆星光必須穿過行星大氣才能到達地球,而部分恆星光會被行星大氣吸收。按照不同波長分解恆星光得到光譜,觀察恆星光譜,發掘其中缺失的部分,就能揭示行星的大氣組分。記錄系外行星大氣也是一度延遲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任務之一。

假設找到了一種大氣,化學組成和預期不一致,那最簡單的解釋是,行星上的生命進程在維持著這種大氣組分。地球即如是:地球大氣包含甲烷(CH4),天然能與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但甲烷沒有消失,首要原因就是生物過程的存在。另一種解釋是,如果二十四億年前在所謂的「大氧化事件」中,光合微生物沒有將氧氣從二氧化碳中釋放出來,那現在地球大氣裡根本不會有氧氣,甲烷自然就能留存了。

將目光投向有氧大氣之外

這項新研究的作者們聲稱,我們應該開始探索大氣以氫為主的、類地行星以外的其他行星。這些行星的大氣中很可能沒有游離氧,因為氫氣和氧氣會形成高度易燃的混合氣體。

氫氣是最輕的分子,很容易向空間逃逸。一個巖石行星要有大到足以維持有氫大氣的引力,必須要是一個質量在地球2~10倍間的「超級地球」。這些氫氣既可能是行星從生長時處在的氣體雲中捕獲的,又可能是之後的鐵和水的反應中析出的。

地球大氣以氮氣為主,與地球相比,在大氣以氫氣為主的行星上,隨高度升高,大氣密度下降速度要慢14倍,這使氫大氣行星周圍的大氣包絡大14倍,更容易在光譜觀測中被發現。更大的大氣尺度也能增加直接用光學望遠鏡成像觀察到的機率。

實驗室裡的吸氫生物

作者們在實驗室中證明,大腸桿菌(人腸道裡有數十億)能在完全無氧的氫氣環境中存活並繁殖;數種酵母菌也能做到。這都是很有意思的結果,但不能進一步證明在氫氣環境下生命能蓬勃發展。

此外,地殼中有很多微生物也靠代謝氫來存活,一種多細胞生物一生都在地中海海底的無氧區裡度過。

地球大氣起初是沒有氧氣的,氫氣含量也不會超過1%。但早期生命的代謝方式可能是氫氣和碳反應生成甲烷,和人類利用氧氣和碳生成二氧化碳的代謝方式有所不同。

「生命信號」氣體

然而,這項研究還是得到了一項重大發現。研究人員們證明,在氫氣環境下,由酵母菌產生的氣體多達數十種,多樣性驚人。其中,許多是能在有氫大氣裡被檢測到的「生命信號」氣體,如二甲基矽化物,羰基硫和異戊二烯。在知道具體需要尋找的氣體組分後,在系外行星發現生命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據說,用氫氣的甲烷反應過程的效率要低於其他用氧氣的反應過程。然而,對天體生物學家而言,吸氫生命其實已經是一個公認的概念了。在一些比較合理的科幻小說,如大衛·布林的「提升」系列(Uplift)中,已經出現了有意識的吸氫生物。

作者們還指出,當氫氣達到一定濃度時,可以充當溫室氣體,從而使行星表面足夠溫暖,以維持液態水的存在,並使地表生命更加遠離恆星。

研究沒有提到在木星等氣態巨行星上尋找生命的可能性。即便如此,揭示這些之前難以為人發覺的可能生命跡象,將有富氫大氣的超級地球也算作宜居世界,就是將潛在有生命跡象的星球數量翻了一倍。

FY:張掩護

作者:DAVID ROTHER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還在類地行星上找生命?不妨看看氫氣「球」!
    隨著已知類地行星數量不斷增加,可能很快就能發現適合地球生命生存的大氣環境。 假設找到了一種大氣,化學組成和預期不一致,那最簡單的解釋是,行星上的生命進程在維持著這種大氣組分。
  • 行星也有不同分類,為啥有的行星沒有巖石表面?氫氣都被壓成液態
    在我們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我們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即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屬於巖質行星(類地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屬於氣態行星(類木行星)。太陽系的行星可分為4類,八大行星即可分為三類。那麼行星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分類呢?
  • 微生物可在100%氫氣環境中生存!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更容易了
    迄今為止,科學家們發現的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球只有地球,即使現在科學技術已經已經讓我們找到了3976顆系外行星,但系外行星離地球太遙遠了。目前僅憑天文望遠鏡還無法對它們進行更直接的觀測,仍然無法確定哪個系外行星是存在生命的宜居行星。
  • 科學家宣稱,發現了24個「超宜居」的類地行星
    科學家宣稱,發現了24個「超宜居」的類地行星 2020-10-10 22:14:49 來源 : 天文在線 利用一系列標準,研究人員在已知的4500個行星中篩選出了總共24個可能宜居的行星。
  • 為什麼在太陽系中,類地行星在內側,氣態行星在外側?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在宇宙中,行星主要分兩類,類地行星、氣態行星,簡單地說,其實就是一部分行星和我們地球家園一樣,是巖石結構的類地行星。而氣態行星的情況則不一樣,主要是以氣體作為主要的組成成分。根據這個分水嶺,以火星、木星之間的區域為界,在火星以內的行星是巖石結構(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在木星以外的行星是氣態行星(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分水嶺」,此前的觀點認為,這一分布規律或許與木星的引力有關。因為木星是我們太陽系內,質量最大的行星,其質量是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
  • 新發現氣態巨行星或擁有生命宜居類地衛星(圖)
    新發現氣態巨行星或擁有生命宜居類地衛星(圖)  如果天文學家能夠發現一顆類地衛星環繞克卜勒-16b運行,這無疑是一項巨大成就。迄今為止,天文學家已經發現700多顆系外行星,克卜勒望遠鏡共發現2000多顆潛在行星。但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還沒有在太陽系外發現任何衛星。誇爾斯說:「通過這項新研究,我們認為克卜勒-16b可能擁有衛星。更為重要的是,這顆衛星的質量與地球相當,能夠被觀測到。」  為了確定這顆衛星的存在,天文學家需要觀測克卜勒-16b軌道因衛星引力拖拽發生的細微變化。克卜勒望遠鏡能夠做到這一點。
  • 如果我們發現了外星人,他們可能呼吸氫氣——而不是氧氣
    我們很可能是通過分析大氣層中的氣體,實現首次發現另一顆恆星(系外行星)的軌道上運行的行星上存在生命的證據。隨著已知類地行星數量的增加,我們很快就可以在系外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與地球生命相關的氣體。在《自然天文學》雜誌發表的一篇新研究表明,我們利用大氣層尋找生命證據的最佳機會是擴大我們的搜索範圍,從關注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到包括關注擁有氫氣大氣層的行星。
  • 如果我們發現了外星人,他們可能呼吸氫氣——而不是氧氣
    我們很可能是通過分析大氣層中的氣體,實現首次發現另一顆恆星(系外行星)的軌道上運行的行星上存在生命的證據。隨著已知類地行星數量的增加,我們很快就可以在系外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與地球生命相關的氣體。但要是外星生命的物質組成和化學性質與我們不同呢?
  • 美科學家稱氣態行星也有生命,敦促NASA擴大搜索,木星也有生命?
    麻省理工學院的天體物理學家和行星科學家Sara Seager領導一個研究小組發現,生命可以在100%氫氣的環境中生存與發展,因此Sara Seager在一份聲明中敦促天文學家應該更廣泛地考慮什麼樣的行星可能適合居住,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就是一顆富含氫氣的巨型氣態行星,難道也有存在生命
  • 很多類地行星都很大,為什麼地球就比較小?答案令人欣慰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人類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人類很幸運,正因為地球所處未知非常合適,地球才產生了生命。隨著科學家們對外太空的探索更加深入,科學家們發現了很多類地行星,它們與地球非常遙遠,但是都處於宜居帶,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星球都比地球要大,有的甚至比地球大幾倍,甚至更多。
  • 科學家在太陽系內外都發現類地行星,哪顆行星會成為第二地球?
    實際上這僅僅是地球生態系統出現問題的其中一個縮影,早有科學家在上個世紀就提出了地球的自然環境將會在未來幾十年裡發生巨大變化。再加上許多數據表明人類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傷害越來越嚴重了,人類的未來何去何從呢?毫無疑問,人類自身是想將人類文明延續下去,如果未來的地球變得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了,那麼人類只能尋找第二顆星球作為替代。
  • 最新研究表明,氫氣也可以維持生命的生存
    從那以後,西格爾(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就一直在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努力——在未來的某一天,可能在觀察到生命的同時,卻因為它不像地球上的生命而無法識別它。她說:「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很重要。」她在《自然天文學》上發表的最新研究表明,微生物可以在高度易燃的氣體中生長。儘管這一發現對許多微生物學家來說不足為奇,但它確實對在宇宙中尋找生命有一定的啟示。
  • 類地行星最可能出現生命,那麼「氣態巨行星」上,能夠出現生命嗎
    類地行星最可能出現生命,那麼「氣態巨行星」上,能夠出現生命嗎隨著我們人類文明的進步,我們人類的科學技術是越來越發達了。現在我們人類已經可以做到,以前不敢想的,或者是敢想做不到的事情了。但是隨著讓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個地球上的環境,也被汙染了很多。而且現在的人口越來越多,將來可能連容身之處都是要買的。更何況現在這個地球上的資源,也被我們人類消耗的差不多了。加上人口的增多,地球上的資源更是告急。所以我們人類選擇,就是去尋找一個「新地球」。這個「新地球」最好有著豐富的水資源,適宜的溫度,濃厚而且有氧大氣環境。當然還要有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面積,提供給日益增長的人類使用。
  • 行星可以分成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
    在分類上,行星可以分成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巖質行星又稱為類地行星,就是像我們的地球這樣由巖石表面的行星,氣態行星又稱為類木行星,是沒有巖質表面的行星。在我們太陽系中,我們的地球就是一顆巖質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也是巖質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屬於氣態行星。
  • 生命離開氧氣就不能活了嗎?氫氣告訴你,No~
    酵母菌在100%氫氣中的最大細胞濃度比在空氣中顯著降低,大概是降低2.5倍,而且繁殖時間是空氣中的大約三倍時間。如果生命能在100%氫氣的大氣中生存,那麼它也能在氫氣主導的大氣中生存。這意味著,我們未來在尋找宜居行星的時候,就可以打破以前的標準,不用再以尋找含氧大氣為標準尋找宜居星球了。
  • 生命離開氧氣就不能活了嗎? 氫氣告訴你,No!
    酵母菌在100%氫氣中的最大細胞濃度比在空氣中顯著降低,大概是降低2.5倍,而且繁殖時間是空氣中的大約三倍時間。  如果生命能在100%氫氣的大氣中生存,那麼它也能在氫氣主導的大氣中生存。這意味著,我們未來在尋找宜居行星的時候,就可以打破以前的標準,不用再以尋找含氧大氣為標準尋找宜居星球了。
  • 發現類地行星,但是重力太大,科學家預測:可能抬不起腳
    經過科學家幾十年的探索,也發掘了很多有利於人類科技進步和宇宙探索的理論知識,很大程度上,不僅滿足了人類的好奇心,還幫助人類解決了很多關於宇宙的未解之謎。對於宇宙的探索,人們並沒有停留在哪個階段,而是在不停地進步著,對宇宙的實際性探究就是對地外行星的探索和地外文明的尋找。
  • 生命離開氧氣就不能活了嗎? 氫氣告訴你,No~
    除了地球,生命能在地球之外的環境中存活嗎?離開地球大氣,生命還能生長嗎?這些問題解答起來會很複雜,牽扯到很多化學知識,甚至於科學家們還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這些未知的領域。最近,有了新的進展!根據近期《自然-天文學》發表的一篇論文,科學家驚訝地發現,微生物可以在百分之一百的氫氣中生存和生長。
  • 銀河系有3億顆宜居行星,卻找不到外星文明?科學家是這麼解釋的
    ,如果以液態水為支持生命存在的前提條件下,也有多達3億顆存在液態水的類地行星,根據上世紀科學家提出的「德雷克方程式」就能計算出銀河系至少有數百個地外文明,由於目前搜索地外文明的方式主要還是接收宇宙中的無線信息,並沒有更好的方法來證實那些類地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不過科學家也指出人類的無線信號也只擴散到上百光年的範圍,即便是銀河系的地外文明也很難發現地球的存在。
  • 我們應該已經發現了和地球一樣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
    所有這些因素都可能意味著其中一些行星是尋找外星生命的最佳地點。「我們必須把重點放在某些行星上,這些行星最有希望產生複雜的生命。華盛頓大學天體生物學家德克·舒爾茨·馬庫奇在一份報告中說。Schulze-Makuch和他的同事們的目標是尋找「超適宜居住」的系外行星,它們不僅在宜居區,與恆星的位置不太遠,也不太近,而且還擁有其他可使它們成為生命繁衍的好地方的特徵。這些特徵包括一顆大小和壽命合適的恆星,特別是考慮到複雜生命在地球上進化需要35億年,而像人類一樣先進的生命要出現需要40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