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如何測出恆星的質量?

2020-12-05 火星科普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夜空中,通過肉眼直接能夠看到的星星幾乎全是恆星。但由於那些恆星遠離地球,我們在地球上無法感受到它們的熱量,只能勉強看到它們。事實上,恆星本身又大又熱,而且距離我們非常遙遠,那麼,天文學家是如何測出恆星的質量呢?

太陽的質量

關於如何測出恆星質量的問題,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太陽的質量是怎麼測出來的。太陽是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測出它的質量還是比較容易的。地球環繞太陽做近似圓周運動,根據圓周運動規律以及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可以得到如下的公式:

由此可見,只要知道地球和太陽的距離以及地球的公轉速度,就能算出太陽的質量。

日地距離可以根據幾何法測出來,而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周期是已知的,所以公轉速度也能算出來。這樣就能根據上式算出太陽的質量,約為2×10^30千克,相當於地球質量的33.3萬倍。

其他恆星的質量

而對於太陽系外的恆星,由於距離十分遙遠,它們並沒有與太陽系產生明顯的引力效應,我們只能通過其他方法來測量它們的質量。

恆星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會進行氫合成氦的核聚變反應,處在這個階段的恆星比較穩定,這類恆星在銀河系中佔絕大多數,它們被稱為主序星。對於處在主序階段的恆星,它們的質量和光度(輻射功率)是正相關的,因為質量越大,引力坍縮效應越強,導致核心的溫度和壓力越高,所以核聚變反應越劇烈,單位時間內產生的能量也越多。

那麼,恆星的質量和光度具體有什麼關係呢?

在某種意義上,恆星可以視作不斷輻射出光的黑體。基於這樣的假設,可以根據斯特藩-玻爾茲曼定律,並且結合觀測數據,可以推導出恆星的質光關係:

根據上式,只要測出主序階段恆星的光度,就能算出它們的質量。

那麼,恆星的光度又是如何測出來的呢?

恆星的光度代表了它們的實際亮度,這個參數可以通過恆星的視亮度和距離來測量。恆星看起來有多亮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恆星本身的亮度,還有一個是恆星與地球的距離。看起來較亮的恆星實際不一定更亮,還要結合距離來看。

恆星的視亮度很容易測量出來,但測量時需要排除大氣層帶來的幹擾。而恆星的距離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測量出來,主要包括三角視差法、主序星擬合法以及造父變星法。

以夏季大三角中的織女星為例,這顆恆星的距離被測出來為25光年,視星等為0.03等,所以它的絕對星等為0.60等,由此可得織女星的實際亮度為太陽的49倍。再根據質光關係,可以算出織女星的質量約為太陽的2.7倍。

此外,對於雙星系統,恆星的質量更容易測量出來。在雙星系統中,兩顆恆星會在引力的作用下繞著它們的共同質心旋轉,遵循克卜勒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只要測出雙星的軌道周期和半徑,就能算出兩顆恆星的質量。

雙星系統在宇宙中非常普遍,估計多達85%的恆星屬於雙星系統,例如,位於250光年外的角宿一,它是由兩顆質量較大的恆星組成,主星角宿一A的質量為太陽的11倍,伴星角宿一B的質量為太陽的7倍。角宿一A和B之間的距離只有1900萬公裡,互相繞行一圈的時間只需4天。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最大質量恆星
    (圖片提供:ESO) 本報訊 利用全世界最強大的地基望遠鏡,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7顆迄今為止最「沉」的恆星。這些龐然大物中的一顆竟然如此之大,迫使天文學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大質量恆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一提到恆星,質量便是定數。我們的太陽是被稱為黃矮星的一類平凡的恆星。
  • 天文學家是如何給恆星分類的?
    天文學家按照恆星的物理性質來給恆星加以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恆星的亮度、星等 1、恆星的表面溫度 星光是恆星內部核反應的產物,或是帶電電荷加速運動所發出的輻射
  • 天文學家如何測量恆星間的距離,結果準確嗎
    另一方面,天文學家仍然可以確定一個恆星系統離我們自己的恆星系統有多遠。 你有沒有想過這是如何測量的? 其實,天文學家可以用各種方法來確定與另一顆恆星的距離,其中最可靠的是視差法,這種方法利用了當你駕車行駛在一條路上,遠處的物體似乎相對靜止,而近處的物體似乎從你身邊呼嘯而過時所體驗到的效果。
  • 天文學家終於發現:超大質量恆星,為什麼這麼大了!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巨大的原恆星仍然在變得更大,儘管它將大量的熱氣羽流推離自己。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解開關於大質量恆星,是如何變得如此巨大的一個持久謎團。年輕原恆星通過從周圍旋轉的緻密氣體和塵埃盤中收集物質來增加質量。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那麼這樣的巨型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呢?不過最近日本的天文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超大質量黑洞形成理論,他們認為超大質量黑洞仍然是有超大質量恆星形成的,這些超大質量恆星位於物質極為豐富的氣體雲中,在氣體雲的中心位置,這樣的恆星很多,其中有不少都會坍縮成黑洞,這些黑洞會互相合併,而且也會吞噬恆星、行星及星雲等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不過最近日本的天文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超大質量黑洞形成理論,他們認為超大質量黑洞仍然是有超大質量恆星形成的,這些超大質量恆星位於物質極為豐富的氣體雲中,在氣體雲的中心位置,這樣的恆星很多,其中有不少都會坍縮成黑洞,這些黑洞會互相合併,而且也會吞噬恆星、行星及星雲等,這樣都會導致其質量越來越大,最終成為超大質量黑洞。
  • 天文學家觀察到一顆恆星被超大質量黑洞「迷住了」
    一個2.15億光年遠的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遮蓋,這使它成為迄今為止迄今為止最精確的恆星意粉觀測。義大利麵條化聽起來不是很科學,但是它是對實際發生情況的相當準確的描述。困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軌道上的註定恆星最終會撞到某種引力的最佳位置,從而使所有東西變成狗屎。
  • 新發現,天文學家觀察到了一次罕見的大質量恆星形成時的爆發活動
    在一次罕見的觀測中,天文學家觀察到一個大質量恆星形成時爆發的活動這張藝術圖片顯示了一個巨大的恆星,在它的形成過程中,我們探測到了其爆炸的熱浪。在地球上,我們大多更關注太陽,因為我們能很清楚地觀測它,它也是我們生命的重中之重。
  • 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被推測出!天文學家是如何推導的?
    就好比利用天空大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觀測得到的數據,天文學家首次推導出近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這份研究成果被發表在《arxiv》上,M型矮星算是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也是人類尋找系外行星的絕佳目標。至於為什麼要尋找這些系外行星,那當然就是為了對這些恆星進行觀測從而利用徑向速度或是凌日光度技術來識別新行星和超過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
  • 超大質量黑洞如何吞噬恆星?你將看到整個過程
    來源:環球科學微信公眾號得益於新的大視場巡天項目,天文學家現在可以完整地見證黑洞「進食」恆星的整個過程。當一顆不幸的恆星出現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附近時,強烈的潮汐力會將恆星撕成碎片。它們是一些極端事件,通常都相當遙遠且相對罕見,其生命周期只構成了超大質量黑洞一生的一小部分。因此,它們提供的視角很有限,天文學家無法由此獲知我們星系的超大質量黑洞平常是如何「進食」和生長的。雖然研究人員還可觀測圍繞超大質量黑洞快速轉動的恆星,通過計算恆星的速度來研究它們,但這種方法只適用於非常近的天體——比如位於銀河系和臨近星系中的天體,只有在這個範圍內,當前的望遠鏡才可以分辨出單個恆星。
  • 天文學家發現有史以來繞銀河系超大質量黑洞運行的最快恆星
    Sgr A *是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圖中以X表示),周圍是一群以極快速度運動的恆星 在我們銀河系的中心是一個巨大的黑洞,名為人馬座A *(Sgr A *),大約是太陽質量的四百萬倍。由於它如此巨大,造成的引力效應是極端的,藉由觀察它附近的恆星就能探測到。圍繞Sgr A*旋轉的是一些恆星(以及一些神秘的物體),它們以令人眩暈的速度移動。 天文學家剛剛發現了移動最快的恆星,一顆新發現的名為S4714的恆星繞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 *旋轉。
  • 既然光速最快,天文學家如何知道星系在百億光年外?
    每當發現新的天體或者天文事件時,天文學家總會告訴我們這個天體離地球有多少光年。既然光速是已知最快的速度,那麼,天文學家如何在短時間內知道天體離地球有多少千光年,多少百萬光年,甚至多少億光年呢?對於遙遠的太陽系外天體,我們不可能向那些天體發射光,比如無線電波,然後等待光反射回來,再通過時間差來算出天體的距離。
  • 超大質量恆星的徹底湮滅
    這場超新星爆發使得天文學家不得不將幾十年的研究置於一邊,而把注意力轉移到一種新的超新星上。這種超新星爆發時可以將其母星完全毀滅,不留一點殘骸。這場天文學家之前從未目睹過的超新星爆發事件可能展現了宇宙中第一代恆星以及那些質量最大的恆星是如何死亡的。
  • 質量大的恆星厲害,還是密度大的恆星厲害?
    ,R136星團中的R136A1恆星,它的質量大約為太陽的256倍,這是迄今為止發現質量最大的恆星。180倍,簡直就是一個超大恆星的窩,科學家對於這種超大恆星的形成比較費解,因為根據愛丁頓極限,一般150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將會在熱壓力的條件下大幅丟失質量。
  • 天文學家發現:超大質量微型黑洞
    作者|Brid-Aine Parnell天文學家在3.4億光年外的一個矮星系內發現了一個微乎其微但具有超大質量的黑洞。這個微型黑洞是已知處在一星系中心的最小黑洞,而質量卻是太陽的50,000倍。黑洞按形成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恆星質量黑洞,由大型恆星死亡並坍塌而形成;還有一種就是超大質量黑洞,與其寄主星系共同演化(黑洞處於該寄主星系中心)。後一種黑洞的質量往往是太陽的100,000倍以上。但這是人們首次在矮星系中發現這樣一個微型「熔爐」,而且其質量只有以上數字的一半。
  • 天文學家實時看到黑洞吞噬恆星的情景
    天文學家說,他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捕捉到一顆恆星被撕成條狀並被黑洞吞噬的過程。當世界各地的望遠鏡發現一個已知的超大質量黑洞附近出現新的爆炸光時,這一強大的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歷時數月的跟蹤觀測,使他們清楚地看到了遠古太陽的毀滅,就像它發生的那樣。
  • 巨大恆星為何忽然消失?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恆星神秘死亡行為」
    巨大恆星為何忽然消失?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恆星神秘死亡行為」!巨型恆星忽然消失,究竟是直接變成了黑洞,還是說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錯覺?你知道嗎? 很少有人知道,2019年,科學家們目睹了一顆巨大的恆星,也就是愛爾蘭都聖柏林三一學院的博士生安德魯艾倫領導了一個團隊瞄準了銀河系,目的是了解更多有關巨大恆星如何終結生命的信息
  • 天文學家發現密集雙星系統 挑戰恆星形成理論
    時至今日,天文學家仍覺得這種密集的雙星系統不應該存在。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最新報導,天文學家在我們銀河系內發現了四對似乎不可能存在的恆星組合。恆星與恆星之間的距離非常近,以至於很難用通常的理論來解釋。  天文學家利用的是位於夏威夷的紅外望遠鏡發現這四對恆星的。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被「反物質」徹底摧毀的恆星
    根據爆發的威力推算,爆發成為這顆超新星的恆星,其質量幾乎相當於200個太陽,接近了理論上單一恆星質量所能達到的上限。天文學家認為,這顆名為SN2016iet的超新星可能是一顆罕見的「對-不穩定性超新星」(pair-instability supernova)。
  • 宇宙膨脹速率如何測出
    宇宙膨脹速率如何測出新聞中心-中國網 news.china.com.cn   時間: 2012-10-25   發表評論>>一個是純理論,用一支筆通過廣義相對論方程就可推導出宇宙膨脹結論;另一個是高超的測量技術,通過所謂「宇宙距離階梯」測出遙遠天體相對精確的距離,發現了宇宙的膨脹。1916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方程,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宇宙是穩定而靜態的,因為沒有人看到過宇宙變大或者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