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一般認為它是在宇宙大爆炸的初始階段,在較小的宇宙空間中有一些物質密度極高的區域,直接塌陷形成了黑洞,之後這些黑洞又不斷的吸附其周圍的物質,使得其質量越來越大,中成為了星系或類星體的中心,這便是超大質量黑洞的由來。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一般認為它是在宇宙大爆炸的初始階段,在較小的宇宙空間中有一些物質密度極高的區域,直接塌陷形成了黑洞,之後這些黑洞又不斷的吸附其周圍的物質,使得其質量越來越大,中成為了星系或類星體的中心,這便是超大質量黑洞的由來。
-
天文學家發現有史以來繞銀河系超大質量黑洞運行的最快恆星
Sgr A *是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圖中以X表示),周圍是一群以極快速度運動的恆星 在我們銀河系的中心是一個巨大的黑洞,名為人馬座A *(Sgr A *),大約是太陽質量的四百萬倍。由於它如此巨大,造成的引力效應是極端的,藉由觀察它附近的恆星就能探測到。圍繞Sgr A*旋轉的是一些恆星(以及一些神秘的物體),它們以令人眩暈的速度移動。 天文學家剛剛發現了移動最快的恆星,一顆新發現的名為S4714的恆星繞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 *旋轉。
-
天文學家觀察到一顆恆星被超大質量黑洞「迷住了」
一個2.15億光年遠的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遮蓋,這使它成為迄今為止迄今為止最精確的恆星意粉觀測。義大利麵條化聽起來不是很科學,但是它是對實際發生情況的相當準確的描述。困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軌道上的註定恆星最終會撞到某種引力的最佳位置,從而使所有東西變成狗屎。
-
外媒:天文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的超大質量黑洞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1月16日消息,據外媒報導稱,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130.3億光年的暗角發現了一個類星體,它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比太陽大16億倍。這項發現是在本周二的美國天文學會第 237 次會議上宣布的,它有助於闡明古代宇宙的環境。
-
天文學家發現:超大質量微型黑洞
作者|Brid-Aine Parnell天文學家在3.4億光年外的一個矮星系內發現了一個微乎其微但具有超大質量的黑洞。這個微型黑洞是已知處在一星系中心的最小黑洞,而質量卻是太陽的50,000倍。
-
恆星在繞著超大質量黑洞「畫花瓣」
4 月 16 日,國外媒體曝出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超大望遠鏡(VLT)觀測到一顆恆星在銀河系中心,環繞著超大質量的黑洞運轉著。這一發現驗證了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中所預測的結果。這一期待已久的結果是在天文學家近 30 年的追蹤觀測之下,依靠近年來發展得越來越精確的科學觀測手段才最終得以實現。
-
天文學家發現早期宇宙直接形成超大質量黑洞的證據
現在,加拿大安大略西部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某些黑洞並非起源於恆星殘餘的證據。這一發現能夠解釋宇宙最早期階段出現的極端大質量黑洞。西部大學的物理學與天文學教授沙塔努·巴蘇表示:「這是一個間接觀測證據,證明某些黑洞由恆星塌陷直接形成,而不是恆星殘餘。」對於超大質量黑洞,科學家一直很難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這些引力怪獸據信潛伏在每個大星系的中央,例如我們的銀河系。
-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的超大質量黑洞
IT之家1月15日消息 據外媒 cnet 報導,天文學家們在距離地球超過 130.3 億光年的暗角發現了一個類星體,它的超大質量黑洞比其中心的太陽大 16 億倍。該類星體被命名為 J0313-1806,在宇宙大爆炸 6.7 億年時誕生。
-
一顆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撕裂併吞噬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2日消息,天文學家通過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望遠鏡觀測到,在2.15億光年外的波江座螺旋星系中,一顆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撕裂併吞噬。這是迄今為止天文學家看到的距離最近的恆星「臨終」燃燒過程。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12日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天文學家發現最大質量恆星
(圖片提供:ESO) 本報訊 利用全世界最強大的地基望遠鏡,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7顆迄今為止最「沉」的恆星。這些龐然大物中的一顆竟然如此之大,迫使天文學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大質量恆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一提到恆星,質量便是定數。我們的太陽是被稱為黃矮星的一類平凡的恆星。
-
超大質量恆星的徹底湮滅
這場超新星爆發使得天文學家不得不將幾十年的研究置於一邊,而把注意力轉移到一種新的超新星上。這種超新星爆發時可以將其母星完全毀滅,不留一點殘骸。這場天文學家之前從未目睹過的超新星爆發事件可能展現了宇宙中第一代恆星以及那些質量最大的恆星是如何死亡的。
-
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是否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恆星有關?
但是,黑洞也有不同的類型,比如,由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已知最大恆星質量黑洞LB-1,便是一種不同於中等質量恆星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的恆星質量黑洞。而在所有大型星系中心,都普遍存在的超大質量黑洞,其平均密度則要比其他類型黑洞低得多,甚至可以低於我們地球上的空氣密度。原因並不複雜,一個黑洞的施瓦西半徑值和自身的質量成正比,但它的密度卻跟自身的體積成反比關係。
-
天文學家發現超大質量黑洞陷入宇宙
這個結構大約是銀河系大小的300倍,包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它將附近的六個星系困在一個宇宙氣體的 "蜘蛛網"中。這為早期宇宙如何能如此迅速地成長提供了新的啟示。 在周四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一個由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合作組織詳細介紹了類星體 "SDSS J1030+0524"(簡稱J1030)周圍的環境。
-
宇宙中尺寸最大的恆星能有多大?與超大質量黑洞相差多少?
按照目前的理論來估算,恆星的最大半徑應該不超過17.4億公裡,即相當於太陽半徑的2500倍。現實中,天文學家還沒有發現達到這個極限的恆星,最大的盾牌座UY也只有1700倍太陽半徑。恆星在形成之初,半徑不會很大,因為巨大的引力會擠壓自身。
-
超大質量黑洞如何吞噬恆星?你將看到整個過程
來源:環球科學微信公眾號得益於新的大視場巡天項目,天文學家現在可以完整地見證黑洞「進食」恆星的整個過程。當一顆不幸的恆星出現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附近時,強烈的潮汐力會將恆星撕成碎片。李東悅審校 苟利軍在銀河系和其他幾乎每一個大星系的中心,都潛藏著一個深層的宇宙奧秘——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些天體把數百萬至數十億個太陽的質量壓縮到比太陽系還小的區域內,它們是如此奇怪,以至於看起來非常神秘。還沒有科學家能夠解釋,自然界是如何將這麼多物質壓縮到如此小的空間中。但可以肯定的是,超大質量黑洞伸出了無形的「引力之手」,以深刻而微妙的方式影響周圍星系的形成。
-
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中最古老、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和類星體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非常非常遙遠的星系裡…… 天文學家周二宣布,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古老、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和類星體。 黑洞和類星體的年齡超過130億歲,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黑洞和類星體,這讓天文學家對早期宇宙中巨大星系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
據新華社合肥11月29日電 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據介紹,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在每個星系中幾乎每10萬年才發生1次,概率為十萬分之一。
-
超大質量黑洞:宇宙的締造者?
然而,隨著在絕大多數的星系中央都發現了超大質量黑洞,這一觀點也發生了改變。在大多數星系(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中,這些「中央引擎」由於缺少燃料一直處於休眠狀態,因此都隱藏得很深。不過,真正令天文學家們好奇的是,這些超大質量黑洞究竟能在何種程度上影響它們所處的星系。雖然名字唬人,但超大質量黑洞其實是非常「小」的天體。
-
16億倍太陽質量,距離130億光年,科學家發現最遙遠超大質量黑洞
而它的發現,可能會對人類對黑洞和星系形成的理論提出挑戰,或許也會改變人類早期宇宙的認識。研究人員先是通過望遠鏡發現了類星體「J0313-1806」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噴射出高熱量的放射性氣流,以光速的20%向地球吹來的證據。然後使用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對其進行詳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