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觀察發現因為一顆太暗而看不見恆星

2020-09-19 天文在線

歐洲航天局正在執行蓋亞任務,主要是對銀河系進行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的觀測,為我們觀測天空中的眾多恆星提供了新的視角。而且,它還能揭秘更多關於那些我們看不到的恆星的信息。

據《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報導,蓋亞發現了一顆大約49,000光年遠的恆星突然變亮或變暗。過了幾個星期,它又忽明忽暗。這個被稱為蓋亞16aye的事件非常特別。這種變暗現象在一天之內就發生了,這是與其他超新星或恆星與眾不同的。

實際情況是恆星什麼都沒做。亮度的變化是由另外兩顆離地球近得多的恆星引起的,距離地球約2500光年。由於它們在天空中的排列,它們的重力就像一個透鏡,改變了遠處物體的亮度。

這種現象被稱為微引力透鏡,常被用於天文學研究不可見的物質,如暗物質或黑洞。這是蓋亞探測到的第二次微引力透鏡事件,但它確實讓研究人員感到困惑,因為它看起來完全不像之前的事件。

「如果你有一個由單一物體引起的單透鏡,亮度會有一個小的、穩定的上升,然後會有一個平滑的下降,主要是因為鏡頭經過遙遠的光源前再離開」主要作者Łukasz Wyrzykowski, 在波蘭華沙大學天文臺的一份聲明中如是說。

「在這種情況下,恆星的亮度不僅急劇下降而不是平穩地下降,而且幾周後它又變亮了,這是非常不尋常的。在500天的觀測中,我們已經看到它變亮和下降了5次。」

對這種奇特現象最好的解釋是,這不僅僅是一個恆星的微透鏡現象,而是兩個。該小組收集了足夠的信息,能夠分辨出這兩顆恆星是紅矮星,它們的質量分別是太陽的0.57倍和0.36倍。它們的距離大約是地球和太陽距離的兩倍,它們圍繞共同質心運行的時間為2.88年。

「我們根本看不到這個雙星系統,但通過它作為背景恆星的透鏡所產生的效果,我們能夠了解它的一切,」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後學者、合著者普澤梅克·莫羅茲補充道。

這項研究可能要感謝來自世界各地50個不同天文臺的後續觀測,允許對這一特殊事件的持續監測。

微透鏡事件:通過引力微透鏡技術發現的冰凍的系外行星OGLE -2005- BLG -390磅(僅比地球重5倍),這為我們提供了第一個觀測線索,即宇宙中普遍存在的類地行星。這個新世界的存在,僅僅在一個晚上就從這顆恆星亮度的一個小光點中顯現出來了,但我們可能再也無法看到它了即使用同樣的方法。

關於引力微透鏡

這聽起來很戲劇性,但引力微透鏡依賴於一次性的機遇來發現系外行星。如果一顆恆星移動到另一顆更遙遠的恆星的前面(相對於地球上的觀測者而言),來自遙遠恆星的光會被更近恆星的引力所彎曲,而更遙遠的恆星則會被放大。這種效應被稱為引力透鏡效應,類似於將酒杯腳放在圖片前所產生的效應(見下面的視頻)。透鏡不是由玻璃或塑料製成的,但它是由較近恆星的重力場提供的。當較近的恆星移動到遙遠恆星的前面時,遙遠恆星的放大圖像會變得更亮,達到頂點,然後以平滑的方式變得更暗。

如果較近的恆星有一顆或多顆行星在它的軌道上運行,那麼增亮和變暗放大圖像的形狀就不是平滑的, 但其中有一個額外的「光點」(「光點」的確切形狀主要取決於離它有多近,距離越遠的恆星越近。)。下面的圖表顯示了這顆遙遠恆星的亮度是如何隨時間變化的。你可以清楚地看到,靠近的行星疊加在遙遠恆星的光曲線上的光點。

像OGLE和MOA這樣的調查小組每年都會發布數百個微透鏡警報。這使得專門的後續團隊能夠探測這些行星信號。自2003年以來,微透鏡技術已經發現了大約10顆太陽系外行星,而且每年都有更多的發現。2006年1月,世界各地的新聞網絡宣布了一項微透鏡發現了一顆質量為地球5-10倍的系外行星,該行星圍繞一顆m -矮星運行,被譽為2006年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

2008年,在距離太陽系4900光年的恆星OGLE-2006-BLG-109L周圍發現了一個小型太陽系。這顆恆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一半,溫度要低得多(4000開爾文)。兩顆巨大的行星在軌道上被發現,它們的質量、離太陽的距離以及與木星和土星的平衡溫度都差不多。

尋找微引力透鏡現象的最佳時間是當銀河系的中心(或凸起)可以從地球上看到的時候。因為那裡有太多的恆星,從我們的視角來看,一顆恆星從另一顆恆星前面經過的機率更高。銀河系突起的時期通常在4月到9月之間,在南半球最容易看到。

與其他方法發現的系外行星相比,微透鏡對距離恆星較遠、溫度較低的行星最為敏感,這可以幫助我們在非常近的軌道上發現高質量的行星。這意味著微引力透鏡能讓我們找到以不同於大多數已知行星的方式形成的行星。它還能讓我們找到圍繞太陽的恆星群之外的行星。這些行星比大多數已經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都要遠。所以我們正在研究銀河系其他地方的行星形成過程是否與它們在太陽附近的形成過程相似。

作者: Alfredo Carpinet

FY: J.Smile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獵戶座一顆恆星正迅速變暗,這是要爆炸的節奏?-虎嗅網
    參宿四是一顆處在獵戶座的紅超巨星,以前是夜空中除太陽外第12亮的恆星。因為光的傳播也需要時間,如果我們今晚看到參宿四爆炸,也就意味著,600多年前,這顆超新星就迎來了誕生。在《天文學家電報》中報告此現象的愛德華表示,該星爆發時將變得極其明亮,以至於人們很難看到其附近的其他恆星。愛德華是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教授。
  • 太陽附近的一顆恆星,正在慢慢變暗,爆發後會影響地球嗎?
    太陽的「鄰居」開始變暗,或即將爆發,是否會威脅到地球?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有壽命,不過壽命長短不一罷了,就連這片宇宙膨脹到一定階段也會向內收縮,一直變成一個奇點,除了星體之外,每一顆恆星也有走到終點的那一天,然而恆星在壽終正寢的時候,會發生一場超新星爆發,爆發的能量可以威脅到部分星球。科學家發現太陽附近的一顆恆星或要爆發,如果爆發後是否會威脅到太陽,從而影響人類在太陽系內的生存呢?
  • 天文學家觀測後發現有些恆星會忽暗忽明,究竟是怎麼回事
    研究人員觀察到銀河系中兩個看不見的、彎曲時空的恆星。 二零一六年七、八月間,天文學家從蓋亞空間天文臺觀察到一個奇怪的現象,一顆恆星神秘的變亮,幾周後變暗,然後又點亮。 科學家們現已確定,這個看不見的物體是一顆雙星,位於兩千五百四十四光年之外。它很暗,所以我們看不到它。 研究人員說,在五百天的觀察中看到它變亮變暗了五次,這表明該物體發生了所謂的引力微透鏡效應。
  • 科學家在觀察450光年外的一顆類似太陽恆星時發現一種危險分子!
    近日據國外媒體報導稱,科學家在觀察450光年外的一顆年輕的恆星,這顆恆星叫IRAS16293-2422 B,是一顆類似太陽的的原始恆星,它坐落在蛇夫座新宿增四星區域中。當時在觀察它的時候意外的發現了一種分子,而這種分子可能在地球生命來源中扮演著一個「危險人物」!
  • 一顆大質量恆星消失得無影無蹤
    由於距離太遠,天文學家無法分辨單個恆星,但是在假設中的恆星是一個發光的藍色變量(LBV),在極度遙遠的距離下也可以被檢測到。LBV是生命即將結束的大質量且不可預測的恆星。人們通過它在光譜和亮度上的劇烈變化,可以從地球上觀測到它的變化特性。令人震驚的是,這顆疑似恆星可能至少比我們的太陽還要亮250萬倍。
  • 科學家發現一顆恆星在圍繞黑洞運行而不被撕碎
    科學家已知黑洞是宇宙中一切天體的終結者,由於其極其強大的引力能吞噬包括光在內的一切物質,在宇宙中之所以能觀測到這種神秘的天體,是因為在黑洞周圍通常會聚集一圈發光的物質環,這些物質環就是由無數被撕裂的天體碎片組成的,然而最近的觀測中科學家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情況,在距離地球2.5億光年的地方有一顆紅巨星在一個黑洞周圍反覆遊蕩卻沒有被吞噬,這還是人類首次觀測到在黑洞引力下沒被撕碎的恆星。
  • LHC和暗物質之謎
    什麼是暗物質?讓我們從非常大的開始。通過計算機模擬一個星系,就像我們的星系一樣,隨著時間而進化。每一個小點代表一顆恆星,就像我們的太陽。恆星圍繞著質心旋轉;這是一個螺旋星系。當我們觀察其他星系時,我們可以很好地測量這些恆星圍繞中心旋轉的速度,利用這些恆星發出的光。我們也可以使用萬有引力的標準理論來預測它們的速度。
  • 科學家第一次觀察到一顆恆星在超大質量黑洞中被撕裂
    科學家捕獲了由超大質量黑洞撕裂而來自恆星的脈衝,使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這些極端空間區域的物理特性。恆星黑洞 - 就像一顆巨大的恆星中心坍塌時形成的那樣,形成一顆超新星。由此產生的黑洞具有如此強大的引力,即使光線也無法逃脫 - 這意味著科學家無法觀察到它們。這使得理解它們的物理特性極具挑戰性。然而,黑洞的邊界 - 事件視界,這是不歸路的點 - 提供了一些學習的機會。科學家第一次觀察到一顆恆星在超大質量黑洞的事件視界中被撕裂 - 並且已經使用這些數據來估計黑洞旋轉的速度。
  • 發現了一顆速度達到8%光速的恆星
    在我們銀河系的中心,數百顆恆星緊密圍繞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公轉。這些恆星中的大多數具有足夠寬綽的軌道,只需要牛頓萬有引力和克卜勒運動定律就能描述。但是少數幾顆恆星的軌道與黑洞太過接近,以至於必須引入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才能準確刻畫它們的運動。擁有最小軌道的恆星標號為S62。我們現在發現,它的移動速度已經達到了光速的8%。銀河系的超大質量黑洞被稱為射手座A *(SgrA *)。
  • 在3億光年外,發現一顆恆星墜毀,導致一個黑洞消失長達100天!
    眾所周知,這些被稱為黑洞日冕的超熱氣體在黑洞進食時,其光度會發生明顯的變化,變亮或變暗高達100倍。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假設,一顆失控的恆星可能離黑洞太近,被撕裂了。因為黑洞不發射或反射光線,所以不能直接看到它們,但黑洞日冕和吸積盤發出的光,提供了一種了解黑洞的間接方法。恆星假說也得到了這樣一個事實的支持,即在X射線信號消失前幾個月,地球上的天文臺在可見光波長上看到了吸積盤相當亮,這可能是恆星碎片與吸積盤最初碰撞的結果。
  • 國外民間科學家發現了第一顆新型脈動恆星
    這是第一個被發現的此類系統,科學家們希望隨著監聽恆星跳動心臟的技術的進步,能找到更多類似的系統。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它是一顆化學性質奇特的恆星。」論文的合著者、雪梨大學雪梨天文研究所的西蒙·墨菲博士說,「像這樣的恆星通常含有相當豐富的金屬,但這顆恆星的金屬含量很低,因此它是一種罕見的熱恆星。」
  • 發現一顆超小恆星,與它的行星幾乎一樣大,距離我們才31光年!
    圍繞著一顆小恆星發現的一個巨大行星正在為行星的形成提供新解釋。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類似木星的行星,圍繞著一顆質量僅為太陽12%的恆星運行。甚至可能還有另一個巨大的氣體行星潛伏在這個系統中,距離我們31光年。其研究發現發表在《科學》上,這顆新確認的行星並沒有按照通常的漸進方式形成,即在氣體積累之前形成一個由合併粒子組成的固體核心。
  • 因為光線被彎曲,在銀河系中央凸起處,發現兩顆漂浮著的恆星!
    微透鏡是一個相關的現象:當一個移動的天體充當引力透鏡,當背景恆星偶然從它前面經過時,它會調製背景恆星發出光的強度,從而產生一道短暫的閃光,本文所述的新研究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大約50年前,科學家們預測,如果有一天可以從兩個相隔很好的有利位置觀察到微透鏡閃光,視差測量將確定暗物體的距離。
  • 參宿四之前為啥變暗了?可能因為它打了個噴嚏
    但是,儘管參宿四的亮度會以420天的周期有規律地變化,但最近的這次變暗太極端了,亮度已經發生了肉眼可見的變化。而且,當時它的形狀看起來似乎還有些變形了。最近,在8月13日一項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上的研究概述了可能的原因:參宿四噴出的熾熱、稠密的氣體迅速冷卻成塵埃,擋住了它南部的大部分地區。
  • 除了塔比星以外,還有一顆疑似存在戴森球的恆星,距離地球更近
    像這樣的恆星真的存在嗎?還真有!在過去的日子裡,科學家發現一顆名為「塔比星」(Tabby's Star,編號為 KIC 8462852)的恆星,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亮度異常。塔比星距離地球大約1480光年,從2011年開始,它就出現了周期性變暗的現象,其亮度最高下降了22%之多。
  • 天文學家觀察到一顆恆星被超大質量黑洞「迷住了」
    圖片:ESO恆星不再能夠保持其物理完整性,而是在一個稱為快速發展的潮汐破壞事件的過程中開始迅速坍塌。發生這種情況時,恆星碎片會從恆星爆發,形成一長而細的水流,其中一半被吸向黑洞。另一半被炸回太空。細流最終會追上並撞擊自己,釋放能量並形成吸積盤。
  • 700光年外恆星突然變暗表現怪異,很可能即將爆炸!
    來源:新浪科技科學家觀測發現:參宿四(Betelgeuse)正在突然變暗,該跡象很可能是該恆星即將爆炸,另一種可能是這顆紅巨星將演變進入一個新階段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最新觀測顯示,參宿四(
  • 哈勃望遠鏡數月觀察提供線索 紅超巨星「參宿四」變暗原因破解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9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參宿四,一顆著名紅超巨星,最近一年來因為其可能發生了超新星爆發的傳聞,成為全世界天文學家關注的焦點。參宿四是一顆處於生命最後階段的紅超巨星,位於獵戶座,距離地球約725光年,是夜空中最易辨認的恆星之一(除太陽外第十二亮的恆星)。
  • 科學家提出參宿四突然變暗的3種情況,這顆恆星正變得越來不穩定
    獵戶星座是夜空中最容易讓人辨別的星座之一,是因為獵戶座的幾顆恆星在天空中極其明亮顯目,然而科學家發現從去年開始獵戶座中最明亮的參宿四突然變得淡暗了,由於參宿四恆星是一顆演化到晚期的紅巨星根據哈勃太空望遠鏡中觀察參宿四的紫外線變化,科學家描繪出恆星變暗的過程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一顆圍繞類日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的發現
    瑞士天文學家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因發現太陽系外第一顆圍繞類日恆星運行的行星歷史:1995年,Mayor和Queloz發現了一顆圍繞類日恆星51帕伽西(51 Pegasi)運行的行星,該恆星位於飛馬座,距地球50光年。他們利用分光鏡來探測主恆星發出的光中的微小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