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民間科學家發現了第一顆新型脈動恆星

2020-11-22 騰訊網

在距離地球約1500光年的星系裡,人們發現了一顆只有在一側脈動的恆星。這是第一個被發現的此類系統,科學家們希望隨著監聽恆星跳動心臟的技術的進步,能找到更多類似的系統。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它是一顆化學性質奇特的恆星。」論文的合著者、雪梨大學雪梨天文研究所的西蒙·墨菲博士說,「像這樣的恆星通常含有相當豐富的金屬,但這顆恆星的金屬含量很低,因此它是一種罕見的熱恆星。」

墨菲博士與國際合作者分享了這一成果,發現其他人已經開始研究這顆被稱為HD74423的恆星,它的質量約為太陽的1.7倍。他們共同在3月9日的《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

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的唐·庫爾茨教授是該研究報告的合著者,他說:「從理論上講,我們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知道這種恆星應該存在。」庫爾茲教授是雪梨大學亨特斯特德特邀嘉賓的第一任教授,他說:「我尋找這樣一顆恆星已經將近40年了,現在我們終於找到了一顆。」

在天文學中,脈動的恆星早已為人所知。我們自己的太陽按照自己的節奏跳舞。恆星表面的這些有節奏的脈動發生在年輕恆星和老恆星中,可以有長周期或短周期,強度範圍廣,原因不同。

然而,所有這些恆星到目前為止都有一個共同點:脈動總是在恆星的四面八方都能看到。現在,一個包括雪梨大學研究人員在內的國際團隊發現了一顆主要在一側脈動的恆星。

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這種不尋常的單側脈動的原因:這顆恆星位於一個有一顆紅矮星的雙星系統中。它的親密夥伴用它的引力來扭曲振蕩。導致這一發現的線索來自公民科學家,他們仔細研究了來自NASA的TESS衛星的公開數據,該衛星正在尋找遙遠恆星周圍的行星。

雙星系統的公轉周期不到兩天,短到較大的恆星在伴星的引力作用下被扭曲成淚滴狀。來自波蘭哥白尼天文中心的傑拉爾德·漢德勒教授是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他說:「來自TESS衛星的精美數據意味著,我們可以觀察到由於恆星的引力扭曲和脈動造成的亮度變化。」

令他們驚訝的是,研究小組觀察到,脈衝的強度取決於觀測到的恆星的角度,以及該恆星在雙星中的對應方向。這意味著脈衝強度與雙星的周期相同。

「當這兩顆雙星相互環繞時,我們看到了這顆脈動恆星的不同部分。」卡納裡亞斯天體研究所的戴維·瓊斯博士說,「有時我們看到指向伴星的那一面,有時我們看到外表面。」

這就是為什麼天文學家們能夠確定這些脈動只存在於恆星的一側,當他們觀察到恆星的同一個半球指向望遠鏡時,亮度的微小波動總是出現在他們的觀測中。

這顆恆星不尋常的行為最初是由普通科學家發現的。這些業餘天文偵探煞費苦心地檢查苔絲定期提供的大量數據,尋找新的和有趣的現象。雖然這是發現的第一顆只有一面在跳動的恆星,但作者相信肯定還有更多這樣的恆星。

相關焦點

  • 水滴形狀的恆星?科學家在雙星系統中發現新型脈動恆星
    科學家在雙星系統中發現新型脈動恆星  Connor Feng • 2020-03-11 22:25:35 來源:前瞻網
  • 比太陽溫度還高4.4萬度,天文學家發現一種新型脈動恆星
    天文學家可以通過一顆恆星發出的光來了解很多情況。例如,顏色可以顯示恆星表面溫度以及恆星內部和周圍的元素。亮度與恆星的質量有關,對許多恆星來說,亮度波動,有點像閃爍的蠟燭。由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馬斯·庫普弗領導的一組科學家現在發現了一種新的脈動發生器,這種脈動發生器的亮度每五分鐘變化一次,其研究研究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卡弗裡理論物理研究所(KITP)的博士後學者庫普弗說:許多恆星都有脈動,甚至太陽也在非常小的尺度上有脈動。一個真正的脈動發生器,由於其溫度、半徑或兩者的周期性變化,其亮度可變化10%左右。
  • 比太陽溫度還高4.4萬度,天文學家發現一種新型脈動恆星
    天文學家可以通過一顆恆星發出的光來了解很多情況。例如,顏色可以顯示恆星表面溫度以及恆星內部和周圍的元素。亮度與恆星的質量有關,對許多恆星來說,亮度波動,有點像閃爍的蠟燭。由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馬斯·庫普弗領導的一組科學家現在發現了一種新的脈動發生器,這種脈動發生器的亮度每五分鐘變化一次,其研究研究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上。
  • 是機緣巧合,還是命中注定,新型脈動星的發現昭示著什麼
    科學家可以通過一顆恆星發出的光來了解它的許多情況。比如,光的顏色揭示了恆星的表面溫度及其內部與表面的構成成分。恆星的亮度與質量是息息相關的,對許多恆星來說,當它們的亮度在波動時,就有點像閃爍的蠟燭一樣。由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員託馬斯·庫普弗領導的一隊科學家發現了一類新的脈動星,這類脈動星的亮度每五分鐘變化一次。他們的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上。
  • 天文學家新發現了一顆特殊的單側脈衝恆星
    簡介:數十年前曾被預測的一類新型的僅一側脈衝的恆星,首次被天文學家發現。幾乎所有恆星都會因其內部脈動有節奏震蕩,但HD74423因被一顆紅矮星的引力扭曲故產生不平衡震蕩,TESS仍在收集宇宙中恆星數據,這樣的恆星不會是唯一
  • 在民間科學家的幫助下,天文學家發現了兩顆奇異的褐矮星
    在民間科學家的幫助下,天文學家發現了兩顆極不尋常的褐矮星,它們是由氣體組成的球體,其質量不足以像恆星那樣為自身提供動力,它們的鐵含量非常低,這意味著,和古代恆星一樣,它們的環境中並沒有包含恆星誕生和死亡時產生的鐵。
  •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僅有一側脈衝的新型恆星
    簡介:數十年前曾被預測的一類新型的僅一側脈衝的恆星,首次被天文學家發現。幾乎所有恆星都會因其內部脈動有節奏震蕩,但HD74423因被一顆紅矮星的引力扭曲故產生不平衡震蕩,TESS仍在收集宇宙中恆星數據,這樣的恆星不會是唯一。
  • NASA TESS讓科學家得以調查Delta Scuti恆星神秘脈動
    據外媒報導,NASA正在利用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研究一顆名為Delta Scuti的恆星的神秘脈動。
  • 在1800光年之外,發現一顆特殊的造父變星,脈動周期達1.49天!
    造父變星是宇宙的標準燭光,利用歐空局XMM-牛頓衛星,天文學家對一顆名為V473LYR的特殊造父變星進行了X射線觀測。研究結果表明,這顆恆星有一個年輕低質量的伴星,這一發現發表在《arxiv》上。一般來說,造父變星是發黃光的恆星,亮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是由於有規律的恆星脈動結果。
  • 在1800光年之外,發現一顆特殊的造父變星,脈動周期達1.49天!
    造父變星是宇宙的標準燭光,利用歐空局XMM-牛頓衛星,天文學家對一顆名為V473LYR的特殊造父變星進行了X射線觀測。研究結果表明,這顆恆星有一個年輕低質量的伴星,這一發現發表在《arxiv》上。一般來說,造父變星是發黃光的恆星,亮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是由於有規律的恆星脈動結果。
  • 1500光年外,一顆恆星被嚴重扭曲變形!產生奇怪現象
    據近日發布在《自然-天文學》上的一篇論文介紹,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了奇特的單側脈動星。在天文學中,脈動星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概念。為了維持平衡,恆星外層通常會以一定規律膨脹與收縮,就像呼吸一般。這種波動會引起恆星光度發生相應變化。恆星脈動是種普遍現象,會發生在年輕恆星中,也會發生在古老恆星中,而且周期有長有短,幅度有強有弱。實際上,我們的太陽也在按照自己的節奏默默脈動。一直以來,天文學家所觀測到恆星的脈動現象總是出現在恆星各個方向上。
  • 具有特殊亮度變化的恆星,與其他一般脈動恆星有何不同?
    相對而言,恆星天文學這個類目是我們目前涉獵相對更多的領域,關於它的探索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類社會。然而,在諸多恆星中,有一種被稱作脈動恆星的天體,它是這個群體中更為特殊的存在。我們都知道,有不少的恆星都會出現亮度略微波動的現象,包括我們的太陽也不例外,尤其是當它們的外層出現收縮和膨脹這兩種情況的時候,但並不是所有的脈動恆星都具有完全一樣的特性。
  • 科學家對脈動恆星的超新星爆炸現象做預測
    這顆紅超巨星正在接近其生命的盡頭,而當一顆質量超過太陽10倍的恆星死亡時,它會以一種非常壯觀的方式逝去,也就是變成超新星。近年來,參宿四的亮度已經降到一百年來的最低點,許多太空愛好者對此都感到非常興奮,因為參宿四可能很快就會變成超新星,變成在白天也能看到的耀眼爆炸景象。
  • 波蘭發現獨特"雙星系統" 解開50年脈動恆星難題
    20世紀初,美國女天文學家李維特(H·Lieavitt)發現了著名的「周光關係」: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越長,其光度就越大。周光關係的意義在於它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種簡便而相對精確的恆星距離測量方法:假設有兩顆同樣亮度的恆星,距離地球較遠的那顆看上去會較暗。
  • 「超大質量」白矮星的發現表明由兩顆恆星合併成一顆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白矮星,它曾是兩顆恆星,這兩顆恆星約在13億年前合併成了一顆,最終形成的恆星名叫WDJ0551+4135,距地球約150光年距離。 白矮星是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演化末期的狀態。一旦它們消耗自身的核燃料,便開始拋出外層物質。
  • 恆星脈動的原因有哪些?恆星收縮與膨脹也會讓它一閃一閃
    圍繞變暗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的一個可能原因是恆星發生了脈動——即收縮與膨脹。恆星的脈動會使恆星的亮度發生變化。近日,一個研究小組假定參宿四在發生脈動的同時發生超新星爆發,計算了脈動對超新星亮度的影響——脈動時,收縮區域發出的光變暗,膨脹區域發出的光變亮。作為一個紅超巨星,參宿四的半徑確實在不斷變化,導致其亮度也反覆變亮變暗。那麼,恆星脈動的原因有哪些?
  • 在這個遙遠的星團中,中國FAST望遠鏡發現了第一顆超高速脈衝星
    中國的500米口徑球面望遠鏡(FAST)在梅西耶92發現了第一顆已知的脈衝星,墨西耶92號是大力神星座中距離地球約27000光年的球狀星團。根據這項新的研究,這個快速旋轉和脈動的物體,有兩個名字——PSRJ1717+4307A和M92A——形成了一個雙星系統的一部分。
  • 在這個遙遠的星團中,中國「天眼」FAST發現了第一顆超高速脈衝星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中國的500米口徑球面望遠鏡(FAST)在梅西耶92發現了第一顆已知的脈衝星,墨西耶92號是大力神星座中距離地球約27000光年的球狀星團。根據這項新的研究,這個快速旋轉和脈動的物體,有兩個名字——PSRJ1717+4307A和M92A——形成了一個雙星系統的一部分。在這個系統中,M92A以每秒316.5轉的速度旋轉,並與一顆質量為太陽0.18倍的較輕恆星共同運行,並且,它從其伴星中吸取物質。M92A被稱為毫秒脈衝星,是運動稍慢的脈衝星的增強版。
  • 天文學家在獵戶座內發現一顆新恆星誕生
    科學家認為年輕的恆星是非常強大的X射線發射源,我們經常可以探測到X射線在年輕恆星周圍的氣體團和塵埃結構中透射出來。
  • 雲南天文臺發現剛剛完成快速物質交流的oEA型脈動食雙星
    原標題:雲南天文臺發現剛剛完成快速物質交流的oEA型脈動食雙星近期,國際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博士陳興浩和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孝斌等人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利用星震學方法認證了一個剛剛經過快速物質交流階段的oEA型脈動食雙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