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太陽溫度還高4.4萬度,天文學家發現一種新型脈動恆星

2021-01-11 博科園

天文學家可以通過一顆恆星發出的光來了解很多情況。例如,顏色可以顯示恆星表面溫度以及恆星內部和周圍的元素。亮度與恆星的質量有關,對許多恆星來說,亮度波動,有點像閃爍的蠟燭。由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馬斯·庫普弗領導的一組科學家現在發現了一種新的脈動發生器,這種脈動發生器的亮度每五分鐘變化一次,其研究研究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上。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卡弗裡理論物理研究所(KITP)的博士後學者庫普弗說:許多恆星都有脈動,甚至太陽也在非常小的尺度上有脈動。一個真正的脈動發生器,由於其溫度、半徑或兩者的周期性變化,其亮度可變化10%左右。亮度變化最大的通常是徑向脈動器,當整個恆星的大小發生變化時,它們就會『呼吸』進來和出去。通過詳細研究脈動,天文學家可以了解這些恆星的內部特性。

起初,庫普弗和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Zwicky瞬態觀測設施(帕洛瑪天文臺)的觀測中尋找脈動周期不到一小時的雙星。其中四顆因為亮度在短短幾分鐘內發生了巨大變化而脫穎而出。後續數據很快證實,它們確實是脈動發生器。Kupfer和加州理工學院的合作者們,以及前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博士生Evan Bauer和KITP的主任Lars Bildsten一起研究,現在已經確定這些突出的恆星是熱亞矮星脈動器。

亞矮星是一顆直徑約為太陽十分之一的恆星,質量在太陽的20%到50%之間。它們非常熱,表面高達5萬攝氏度,而太陽的溫度才6千攝氏度。這些恆星已經把核心的所有氫都熔合成氦,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它們那麼小脈動那麼快。這一發現令人驚訝,科學家們此前並沒有預測到這些恆星的存在,但現在回想起來,它們很符合恆星演化的主要模型。由於這些恆星的質量較低,研究小組認為,它們最初是典型的類太陽恆星,其核心將氫聚變成氦。

在耗盡核心的氫之後,恆星膨脹到紅巨星階段。通常,一顆恆星會達到它最大的半徑,並開始在核心深處聚變氦。然而,科學家們認為,這些新發現的恆星外層物質是在氦變得足夠熱、密度足以聚變之前被一個伴星偷走的。在過去,熱亞矮星幾乎總是與變成紅巨星的恆星有關,核心開始融合氦,然後被伴星剝離。新發現表明,這個群體包括不同類型的恆星,有些會發生氦聚變,有些則不會。

恆星的脈動使科學家能夠探測質量和半徑,並將這些測量值與恆星模型進行比較,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現在能夠通過將它們與由相對冷的氦組成低質量核理論模型進行匹配,來理解這種快速的脈動。天空觀測正在改變天文學,茨威基瞬態觀測設施正在幫助開拓這一方法。這一最新結果是一個完美的例子:通過觀察遙遠恆星在短短幾分鐘內的脈動,天文學家對恆星演化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洞見。

博科園|研究/來自: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參考期刊《天體物理學》DOI: 10.3847/2041-8213/ab263c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比太陽溫度還高4.4萬度,天文學家發現一種新型脈動恆星
    天文學家可以通過一顆恆星發出的光來了解很多情況。例如,顏色可以顯示恆星表面溫度以及恆星內部和周圍的元素。亮度與恆星的質量有關,對許多恆星來說,亮度波動,有點像閃爍的蠟燭。由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馬斯·庫普弗領導的一組科學家現在發現了一種新的脈動發生器,這種脈動發生器的亮度每五分鐘變化一次,其研究研究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上。
  • 國外民間科學家發現了第一顆新型脈動恆星
    這是第一個被發現的此類系統,科學家們希望隨著監聽恆星跳動心臟的技術的進步,能找到更多類似的系統。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它是一顆化學性質奇特的恆星。」論文的合著者、雪梨大學雪梨天文研究所的西蒙·墨菲博士說,「像這樣的恆星通常含有相當豐富的金屬,但這顆恆星的金屬含量很低,因此它是一種罕見的熱恆星。」
  •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僅有一側脈衝的新型恆星
    簡介:數十年前曾被預測的一類新型的僅一側脈衝的恆星,首次被天文學家發現。幾乎所有恆星都會因其內部脈動有節奏震蕩,但HD74423因被一顆紅矮星的引力扭曲故產生不平衡震蕩,TESS仍在收集宇宙中恆星數據,這樣的恆星不會是唯一。
  • 水滴形狀的恆星?科學家在雙星系統中發現新型脈動恆星
    科學家在雙星系統中發現新型脈動恆星  Connor Feng • 2020-03-11 22:25:35 來源:前瞻網
  • 太陽發熱效率比人體還低,核心溫度1500萬度就能維持穩定核聚變!
    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其實是非常緩和的,太陽整體釋放能量的效率甚至比人體還低很多倍,之所以太陽內部1500萬度就能持續釋放大量能量,主要原因在於太陽質量太大。氫彈爆炸的中心溫度高達2億度以上,人類製造的託卡馬克裝置約束的等離子體電子,已經能持續一定時間保持在1億度以上,約束的等離子溫度能在5000萬度以上,太陽中心溫度大約是1500萬度。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太陽1500萬度就能持續進行核聚變反應,為何我們製造上億度的溫度,還是無法實現可控核聚變?
  • 是機緣巧合,還是命中注定,新型脈動星的發現昭示著什麼
    科學家可以通過一顆恆星發出的光來了解它的許多情況。比如,光的顏色揭示了恆星的表面溫度及其內部與表面的構成成分。恆星的亮度與質量是息息相關的,對許多恆星來說,當它們的亮度在波動時,就有點像閃爍的蠟燭一樣。由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員託馬斯·庫普弗領導的一隊科學家發現了一類新的脈動星,這類脈動星的亮度每五分鐘變化一次。他們的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上。
  • 科學家發現最熱行星,表面溫度比很多恆星還熱,大氣層都沸騰了
    不過金星還並非已知表面溫度最高的行星,它只是太陽系中表面溫度最高的行星而已,天文學家們在2016年發現了天鵝座位置的一顆距離地球670光年的系外行星,編號為KELT-9b,這顆星球向著主恆星一面的溫度,高達近4400℃左右,比很多紅矮星和橙矮星的表面溫度還高,地球上也沒有任何元素可以承受如此的高溫不變狀態。
  • 比太陽還熱!NASA發現一顆「地獄」行星,表面溫度高達6800度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近日發現了一顆「地獄」行星,其「平均溫度比太陽表面還高」,達到了1.2萬華氏度(6800攝氏度)。它也是2017年年中已知的最熱的系外行星,表面溫度為幾千開爾文。 美國宇航局在一篇博客中寫道:「克卜勒-70b (KOI-55)很可能是另一個地獄圈,平均溫度比太陽表面還熱,它曾經有木星那麼大,直到它在這顆已經死亡的恆星內部待了一段時間。
  • 還以為溫度最高的是太陽嗎?那你就錯了,它比太陽高了這麼多倍
    在大家的印象當中,太陽照亮著我們的光明,會在我們的刻板印象裡,以為太陽就已經是溫度很高的一個恆星了,感覺渾身都在冒著火一樣。但其實,還有很多的恆星,比它的溫度還要高,甚至說要高得多。其實恆星的溫度越高的話,它的質量就會越大,所以說在核心地方的核聚變反應速度是非常快的,每秒需要釋放的能量就非常的多,自然光度就越高了,所以說恆星的溫度就很高。但是也並不是質量跟溫度完全是正相關的關係。比如說,R136a1是現在我們已知的恆星當中質量最高的,抵得上315個太陽,它的表面溫度約是5.3萬度,不過這個溫度在恆星中也並不是最高的。
  • 恆星脈動的原因有哪些?恆星收縮與膨脹也會讓它一閃一閃
    紅超巨星半徑能夠達到太陽半徑的幾百甚至上千倍,內部物質對表面物質的引力比較弱,表面大氣的翻滾變化,會使恆星的半徑發生變化,形成脈動。參宿四的脈動就屬於此類。質量為太陽質量0.5倍的恆星,進入氦燃燒階段後,會先膨脹為紅巨星,然後顏色變黃。質量為太陽好幾倍或者十幾倍的恆星,在進入氦燃燒的某個階段時,也會變黃,成為黃巨星或黃超巨星。這兩大類恆星中的一部分會產生周期性脈動。
  • 宇宙中溫度最高的恆星有多高?
    恆星的溫度並非均勻的,而是從表面到中心的溫度逐漸升高。以太陽為例,它的表面溫度大概為5500攝氏度,而到了中心,溫度則高達1500萬度。不過,太陽並非溫度最高的恆星,有些恆星的溫度要比太陽高得多。一般而言,對於處在主序階段的恆星來說,質量越大的恆星,核心區域的核聚變反應速率越快,每秒釋放的能量就越多(光度越高),所以恆星的溫度就越高。例如,織女星的質量是太陽的2.1倍,表面溫度為9300度。不過,恆星的質量和溫度並非完全是正相關。
  • 天文學家新發現了一顆特殊的單側脈衝恆星
    簡介:數十年前曾被預測的一類新型的僅一側脈衝的恆星,首次被天文學家發現。這顆恆星被命名為HD74423,是一顆A型主序恆星,質量約為太陽的1.7倍,而且更年輕(儘管很難精確地測量出它的實際年齡)。它那奇怪的脈衝行為最早是由平民科學家發現的,他們仔細研究了NASA尋找系外行星的太空望遠鏡TESS的數據,探尋其中的異常現象。
  • 宇宙中最冷的恆星,溫度僅有27攝氏度,比人類的體溫還低
    眾所周知,恆星是一種溫度極高的發光天體,其溫度少說也有上萬度,就拿我們最為熟悉的太陽來說,其表面溫度達到了5500攝氏度,中心溫度更是達到了近2000萬攝氏度。在這樣的溫度下,任何物質都只能以氣態的形式存在,根本沒有固體或者液體能忍受如此的高溫。所以說,恆星的溫度是非常高的,高到一種常人難以理解的地步。
  • NASA TESS讓科學家得以調查Delta Scuti恆星神秘脈動
    據外媒報導,NASA正在利用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研究一顆名為Delta Scuti的恆星的神秘脈動。
  • 太陽表面溫度有多高?我們無需接觸太陽就能知道!
    太陽是一顆黃矮星,表面溫度大約5500℃,核心溫度高達1500萬度,核心壓力3000億個大氣壓,在我們宇宙中,太陽是一顆再普通不過的恆星。有人可能有疑問,我們人類的探測器從未直接接觸過太陽表面,那麼我們又是如何得知太陽溫度的呢?
  • 波蘭發現獨特"雙星系統" 解開50年脈動恆星難題
    和太陽不同,造父變星會按照一定的周期規律性的變亮再變暗,周期從幾天到幾個月不等。這是因為它的大氣溫度會產生有規律的冷熱變化,因而導致整個恆星體有規律的膨脹或收縮。20世紀初,美國女天文學家李維特(H·Lieavitt)發現了著名的「周光關係」: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越長,其光度就越大。
  • 太陽的表面溫度約為5500℃,科學家:太陽在這顆恆星面前卻像冰窖
    現在人類經過長時間對於太陽系的研究發現,在太陽系當中,以太陽為中心,圍繞著很多的行星,地球就是其中一個,地球也在太陽光的幫助之下,誕生了生命,誕生了人類。科學家介紹到太陽是一顆恆星,表面的溫度高達5500℃,這個溫度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可怕的,但是在宇宙當中,類似太陽這樣的恆星有很多,而且溫度比太陽高的也有的是。
  • 天文學家發現離地球最近的黑洞:肉眼可見與它共舞的恆星!
    近日,歐洲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離地球最近的黑洞,由於過於接近地球,以至於肉眼都能看到與之共舞的兩顆恆星。當然,在星系尺度上,親密是相對的。這個黑洞距離我們大約1000光年,每光年為5.9萬億英裡(9.5萬億公裡)。
  • 天鵝座有顆行星比恆星還熱,表面溫度達4400℃,一年只有一天半
    但是水星卻並非太陽系中溫度最高的行星,因為金星的平均溫度比水星還高,由於金星的表面有著嚴重的溫室效應,大氣層中豐富的二氧化碳可以將太陽光大幅度吸收,而且其熱量又很難散發出去,所以金星的表面溫度極高,平均溫度約為460攝氏度。
  • 給太陽算算命,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壽命能有多長?
    而已知最古老的恆星,是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們2016年8月發發現的一顆被命名為2MASS J18082002-5104378的恆星,其金屬含量是所有已知恆星中最低的,這顆質量只相當於太陽10%的紅矮星大約形成於136億年前,宇宙才不過137億多年,這個恆星的年齡幾乎和宇宙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