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宇宙存在數不盡的各類天體,其中恆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天體。當我們夜晚仰望天空,看到的那些發光的星星,它們大部分都是距離地球遙遠的恆星。
恆星雖然不是宇宙中質量最大的天體,但是它的地位在宇宙中可以說是最高的,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宇宙大爆炸發生之後,最早誕生的一類天體就是恆星,而恆星又被稱之為物質提煉加工廠。
宇宙大爆炸之後,誕生了大量的各類物質,其中以氫元素為最多。恆星形成之後,通過內部的核聚變聚變,將氫元素不斷演化加工,生成其它各種元素。宇宙後來的重元素基本也是由氫元素通過恆星轉化而來。恆星將氫等元素通過提煉加工,再釋放到宇宙中,才有了後來物質豐富的宇宙世界。
有了各種豐富的宇宙物質,才有後來行星的誕生,星系的誕生,星團的誕生等。而恆星的壽命相對來說較低,尤其是超大質量的恆星,壽命只有幾千萬年到一億年左右,它們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又轉化為中子星或者黑洞。小質量的恆星死亡後演化為白矮星,所以現在宇宙中的那些中子星,黑洞,白矮星,它們的前身都是恆星,沒有恆星就沒有它們。
太陽系的中心是恆星太陽,而太陽系所處的星系叫銀河系,這是一個直徑達20萬光年的星系,它的中心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銀河系有不少於1000億顆恆星,這些恆星大部分都是先天誕生於銀河系之中,可是有少數的恆星卻不是誕生於銀河系,而是由銀河系之外其它的星系流浪而來。
前不久,中國和日本科學家聯合發現了一顆奇特的恆星,它的名字叫J1124+4535。為什麼說它奇特呢?原來科學家通過分析其化學成分發現,這顆恆星的鎂元素以及鐵元素都是比較重的,而佔據絕大部分的都是重元素。這是科學家首次在銀河系觀測發現的由極端元素組成的恆星。
而過去科學家對很多的銀河系恆星觀測發現,它們的元素組成都是差不多的,這也是銀河系的特徵之一。而這種由極端元素組成的恆星,大概率只有可能出現在銀河系之外的其它星系中,因為不同的星系誕生的恆星,其組成成分都會有所偏重。
因此,科學家認為J1124+453大概率是來自於其它的星系,至於來自於哪一個星系,科學家也不知道。它到底經歷了多長的時間才來到銀河系,也是一個未知數,包括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到銀河系,也是一個謎。
恆星流浪其實在宇宙並不存在,可能很多人看完《流浪地球》之後,知道了宇宙中存在流浪行星,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宇宙還存在不少的流浪恆星,當然流浪恆星相對於流浪行星就要少很多了。為什麼穩定軌道的恆星會成為流浪恆星呢?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恆星由於其質量比較大,往往都可以在一個大星系中形成一個以它為中心的小星系,它就是這個小星系的老大。正常情況下,恆星的穩定性是非常強的,不會輕易脫離自己的運行軌道。不過有一種情況可能會讓恆星離開自己的軌道成為流浪恆星。
這種情況就是超新星爆炸,如果是一個雙星系統或三星系統,其中的二顆或三顆恆星,它們的質量也是不同的,往往存在一顆質量較大的恆星。這顆恆星的壽命比較短,當它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就會膨脹坍縮,然後發生超新星爆炸。
這個時候超新星爆炸瞬間產生的巨大能量有可能會將質量較小的恆星推離原來的軌道,使它獲得了一個加速度。有了這個加速度的作用,恆星的速度會越來越快,達到了脫離星系的速度,就會一直向著星系外飛去,經過漫長的時間就會本星系,成為流浪恆星。
而超新星爆炸雖然在宇宙中雖然少見,但是放大到整個宇宙尺度而前,仍然是一個無比龐大的數量。宇宙中有著很多的超新星爆炸事件發生,只要是雙星系統或三星系統,就有可能發生恆星流浪事件,由此算下來,銀河系的流浪恆星數量也不少。科學家已經發現跟蹤幾顆流浪恆星。
同時科學家也發現了從銀河系之外向銀河系飛奔而來的幾顆流浪恆星。它們在未來會進入銀河系,成為銀河系恆星家族中的一員。即使沒有這些外來的恆星,未來銀河系內的恆星數量也會越來越多,原因就是銀河系會和仙女座星系合併成為一個更大的星系。
當然,星系合併對於我們來說太遙遠了,其實我們也不希望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合併,因為合併的時候會產生什麼樣的災難,誰也說不清楚。如果那時候,人類還沒有研究出蟲洞穿梭技術,就無法快速走出銀河系。如果沒有星際航行技術,一旦兩個星系合併的時候產生對地球產生威脅,我們也無法離開,只能等待命運的終結。
當然,這種概率比較小,只要人類科技努力發展,幾萬年之後可能已經是星際文明,那個時候走出銀河系會非常輕鬆。除非人類如愛因斯坦猜想的那樣,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導致整個科技文明終結。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