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鋰大部分來自白矮星的爆炸!

2021-01-13 遨遊世界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我們知道宇宙大爆炸產生了宇宙中的氫、氦和一點鋰。從那以後,剩下的元素,包括每個生命比如你和我所構成的物質,大部分都是由恆星鍛造的。恆星是製造大部分元素的核熔巖。但說到鋰,就存在著不確定性。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太陽系和銀河系中的鋰似乎白矮星有所關聯,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鋰元素大部分來自一種叫白矮星的恆星爆炸。

鋰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種元素,原子量為6.94。由於它的相對核不穩定,所以它不像你預期的那麼豐富,而且它與元素越輕越豐富的趨勢相反:它在太陽系中的豐度低於周期表前32個元素中的25個。

這是我們太陽系周期表中前32個元素的估計豐度。儘管如此,鋰有廣泛的用途。它被用於醫藥,光學,玻璃和陶瓷,潤滑脂,甚至武器。還有無處不在的鋰離子電池,為各種設備和工具提供動力。

在宇宙元素來源的周期表中,鋰是唯一一種通過三種不同過程產生的元素:大爆炸核合成、宇宙射線裂變和像太陽這樣的低質量恆星走到生命盡頭時。這三種情況就會產生鋰元素。

鋰的來源

下面這個周期表顯示了化學元素的來源。這項新的研究表明,在我們的太陽系和銀河系中,經典的白矮星爆炸已經產生了大部分的鋰。

來自華碩地球與空間探索學院的攝政教授斯塔爾菲爾德表示:「考慮到鋰在耐熱玻璃和陶瓷、鋰電池和鋰離子電池以及改變情緒的化學物質等常見用途中的重要性,很高興知道這種元素的來源!」

於是研究小組研究了白矮星的物質。白矮星(WD)是一顆恆星的殘骸,是一顆已經停止聚變的恆星,只在儲存了熱能的光線下發光。一個白矮星的質量通常和我們的太陽差不多,但它的體積和地球的相似。

白矮星巨大的引力將物質從它的伴星中拉出來。當這種物質堆積在白矮星的表面時,它也會與白矮星本身的物質混合,形成一個很好的以氫為主的爆炸層。最終導致熱核失控。失控的氫聚變發生在WD的表面,形成一個經典的新星爆炸結果。

那次爆炸將大量物質發射到太空中,白矮星發出明亮的閃光,亮度增加了5萬倍。但與「常規」超新星不同的是,經典的新星既不摧毀白矮星,也不摧毀伴星。兩者都完好無損,過程會重複。天文學家說,銀河系中每年大約有50顆這樣的經典新星。

但白矮星並不是單一的,它們的質量範圍從低至0.17太陽質量到高達1.33太陽質量,峰值在0.5到0.7太陽質量之間。並且它們在進入新星之前從同伴那裡吸積的物質,以及它們自身的物質混合也不盡相同。

研究中的這個數字顯示了1個太陽質量WD(頂部)和1.35個太陽質量WD(底部)的同位素產生,兩種情況下WD物質與恆星伴生物質的比率都是25/75。研究小組模擬了不同質量的WD,並改變了WD材料與恆星伴星材料的比例。這就是鋰和鈹的來源。

拓展研究

斯塔爾菲爾德表示:「我們必須對對恆星輕核與重核融合併釋放能量的核聚變有一定的理解,才能對恆星獲得的能量進行建模。我們需要知道,在什麼樣的恆星條件下,我們期望原子核的可以相互作用,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的產物是什麼。」

研究小組的模擬結果表明,這些經典的新星能夠在噴出的氣體中產生大量的Be7。Be7的半衰期很短,只有53天左右。然後它衰變為Li7,這是僅有的兩種穩定的Li同位素中含量最豐富的一種。根據這項研究,我們太陽系和銀河系中的鋰大部分來自古代的經典新星。

這個數字與上面的數字相似,但是WD物質與恆星伴生物質的比率是50/50。當某些元素的豐度發生變化時,Be-7的過量生產與Li-7相似。

不僅如此,科學家還發現當白矮星作為一顆經典的新星爆發時,它從伴星吸積的質量並不是全部在爆炸中被摧毀或排出。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波實際上通過連續的吸積爆炸循環變得更大。有可能其中一些波可以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它們可以成為1A型超新星,但是有多少還不得而知。

如果WD從它的同伴那裡吸積足夠的物質而不與它自己的物質混合,那就會導致許WD在新星爆炸之前吸積更多的物質。此外,如果WD在沒有混合的情況下吸積物質,或者如果物質混合得太早,產生的新星爆炸不會噴射出太多物質。在這些條件下,WD的質量可以增長到足以最終成為超新星。

當然,這種深度的研究已經超乎了我們的理解。超新星是一種複雜的現象。1A型超新星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產生,並且有不同的類型。正如科學家所提到的,關於1a型血吸蟲的祖先仍然存在爭論,我們對SN 1As的種群還知之甚少。但是如果他們的結果是正確的,我們至少知道經典新星是他們產生的一種方式,我們知道它背後的一些細節。但是今天,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了鋰的來源!

相關焦點

  • 地球上的鋰元素和白矮星?科學家發現兩者似乎有關係
    我們知道宇宙大爆炸產生了宇宙中的氫、氦和一點鋰。從那以後,剩下的元素,包括每個生命比如你和我所構成的物質,大部分都是由恆星鍛造的。恆星是製造大部分元素的核熔巖。但說到鋰,就存在著不確定性。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太陽系和銀河系中的鋰似乎白矮星有所關聯,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鋰元素大部分來自一種叫白矮星的恆星爆炸
  • 最新發現:手機鋰電池、銀河系和太陽系的鋰元素,來自新星爆炸!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由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天體物理學家Sumner Starrfield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將理論與觀測和實驗室研究相結合,確定一類被稱為經典新星的恆星爆炸是我們銀河系和太陽系中大部分鋰的來源,其研究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
  • 白矮星是如何爆炸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炸的物質會離源頭越來越遠。隨著物質變薄,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深的地方。一年後,材料會變得如此之薄,以至於我們會一直看到爆炸的中心。」米勒說,在這一點上,他的團隊將更多地了解這顆白矮星和所有白矮星是如何爆炸的,這些白矮星都是緻密的死星殘骸。這篇論文將於7月23日發表在《天體物理雜誌》上。罕見轉折的普通事件。
  • 宇宙大爆炸生成的鋰元素現在何處?白矮星成解謎關鍵
    那次爆炸產生了三種元素:氫、氦和鋰。其中,鋰元素無疑是最神秘的。在地球上,鋰元素被廣泛用於為電子設備提供能量以及研製穩定情緒的藥物,但是科學家們一直沒弄清宇宙大爆炸時生成的鋰後來去向了何方,因為類太陽恆星中鋰元素的測量值從未與科學家的預測結果相吻合。
  • 為了回答宇宙學鋰問題:科學家測量了白矮星系裡的鋰元素
    北卡羅來納大學UNC教堂山分校領導的研究最近發表在《科學》期刊在線版上,科學家首次在白矮星遺骸中發現並測量了難以找到的鋰元素。儘管鋰在地球上有許多用途,既能製造電池,又能調節神經中樞、穩定情緒,但科學家對「大爆炸」後鋰元素豐度的理論預言和實際不符,這種差異被稱為「宇宙學鋰問題」。UNC、蒙特婁大學和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發現可為鋰元素的測量提供了新手段。
  • 這顆白矮星將在2083年爆炸成為超新星!
    V形矢狀是在矢狀星座,位於北方的天空中一個模糊的、幾乎看不見的星座位置,距離地球約1100光年。本世紀即將爆炸的變星1902年,天文學家發現V Sge是一顆變星,1963年,由美國人喬治·赫比格(George Herbig)領導的一組天文學家確認它是一顆雙星。
  • 困擾天體物理學60年的問題,鋰元素如何產生?
    找到了缺失的那一部分,這篇論文發表在《美國天文學會天體物理雜誌》上。今天我們就著重說下鋰元素是怎麼來的?由於鈹-7非常不穩定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捕獲一個電子會將質子轉化為中子,變為穩定的鋰-7。大爆炸合成的鋰-7,按比例來說在銀河系中只相當於80個太陽質量。宇宙射線(高能粒子)撞擊重元素使其重核分裂為輕核。宇宙射線大家非常熟悉,它常常來自於大質量恆星、中子星、黑洞這類高能量天體。
  • 假設把取下白矮星上一釐米,放置在地球上的話,會發生什麼事?
    白矮星被認為是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最終產物,即燃燒所有燃料後紅色巨星的最終目的地。太陽生命的盡頭將變成一顆白矮星。因此,如果我們在地球上放置1立方釐米的白矮星物質,將會發生什麼,我們首先必須說,我們只是在這裡進行假設,因為目前人類技術無法做到這一點,不僅人類不接近白矮星,人類反對白矮人是沒有辦法的。
  •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為測量宇宙鋰含量帶來新方法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為測量宇宙鋰含量帶來新方法(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快科技:「大爆炸宇宙論」是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其主要有三大觀測支持,分別是哈勃定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原初元素豐度。
  • 白矮星的生老病死:前世是恆星,結局是爆炸還是黑矮星?
    今天閒雲的文章,就和星球的「生老病死」有關,主角就是白矮星。聽名字你是不是有種猜測?這是不是一顆白色的、矮小的星球呢?確實如此。白矮星的顏色呈白色,體積對比恆星更是螞蟻比之大象,那它的生老病死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來看看。白矮星是矮星的一種,也是矮星中較獨立的一種天體。
  • 發現罕見宇宙紫外線閃光,有助於解釋白矮星爆炸和暗能量的作用
    天體物理學家已經第二次發現伴隨白矮星爆炸的壯觀的紫外線(UV)閃光。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超新星,它將為人們提供一些長期存在的謎團的真知灼見,其中包括導致白矮星爆炸的原因,暗能量如何促進宇宙發展以及宇宙如何產生重金屬(例如鐵)。
  • 1立方釐米的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物質拿到地球上,都會發生什麼
    比如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等,這可就不得了了,不僅是它們的質量非常大,它們在地球上的變化,還會造成災難,甚至都有可能將地球吞噬掉。 我們先說白矮星,這種星球上的物質大都是元素周期表上鐵元素以下的物質上,由於這種星球質量很大,所以它上面的物質密度就非常高,一立方釐米的白矮星物質質量在100公斤到2噸之間,可見,地球上的任何自然物質的密度都不能和白矮星上的物質相提並論。
  • 發現宇宙神秘的紫外線閃光,有助於解釋白矮星爆炸和暗能量的作用
    天體物理學家已經第二次發現伴隨白矮星爆炸的壯觀的紫外線(UV)閃光。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超新星,它將為人們提供一些長期存在的謎團的真知灼見,其中包括導致白矮星爆炸的原因,暗能量如何促進宇宙發展以及宇宙如何產生重金屬(例如鐵)。
  • 地球上這麼多化學元素從哪來?難道是來自宇宙大爆炸的奇點?
    在這個地球上,我們人類和其他的大部分生物都是碳基生物,也就是這些生物的有機物質基礎,都是碳元素為主的。那麼我們人類除了碳元素和水之外,還需要很多的微量元素,來平衡我們人類身體的系統。那麼很多的動物也是這樣的,在大自然的水和土壤中,就富含著大量的礦物元素。
  • 地球上的黃金是從哪裡來的?真的是超行星爆炸or中子星碰撞而來?
    所以在地球形成時,星際氣體塵埃雲中的各種元素都會存在於地球中,也包括黃金,這說明正是超新星的爆發,才得以創造了最早的金子,針對這些宇宙中的金元素是如何來到地球上的這一問題,英國的《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此做出以下解答,有科學家指出,地球上的大部分重金屬很可能是從遠離地球的恆星爆炸中噴射出來的
  • 「部分超新星」在銀河系中炸飛了白矮星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個奇怪的白矮星在銀河系中hurt繞,可能是「部分超新星」的倖存者。白矮星是地球大小酷而暗淡的死亡恆星核心,它們在中等大小的恆星耗盡燃料並脫落外層後被留下。有一天,我們的太陽將變成白矮星,銀河系中超過90%的恆星也將變成白矮星。
  • 白矮星一生歷程(白矮星簡史)
    一顆低質量或中等質量的恆星(質量小於我們太陽質量的8倍)將變成白矮星。一個典型的白矮星其質量大約和太陽一樣,但體積只比地球稍大一點。白矮星,也被稱為簡併矮星,主要是由電子簡併物質組成的恆星核心的殘餘物。白矮星的密度非常高:如果其質量與太陽相當,那麼體積只與地球大小差不多。
  • 白矮星異常爆炸,提前變成超新星,「真兇」卻是它的伴星
    恆星演化分為兩種結果,大質量的恆星會在最後發生超新星爆炸,大量的物質變成星雲狀,而核心將會變成中子星,質量特別大的恆星在超新星爆發後,也可能會形成黑洞。而宇宙中大多數的恆星都是質量比較小的恆星,這些恆星擁有悠久的壽命,而且在最後不會發生超新星爆發,會慢慢演化成黑矮星,靜靜的藏身於深空中。
  • 兩顆白矮星碰撞產生了一顆超級巨大的白矮星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超級巨大的白矮星,它的起源是兩顆較小的白矮星碰撞的結果。由馬克·霍蘭茲領導的華威大學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一顆超級巨大的白矮星,其周圍有著獨特的富含碳的大氣,這種大氣在此之前從未被觀測到過。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顆距地球約150光年的恆星是兩顆白矮星相撞的產物,這兩顆白矮星都僥倖逃脫了完全毀滅的厄運。
  • 科學家的藝術館|罕見的白矮星和身旁行星
    這種來自伴星的質量傳遞,可能會使白矮星爆炸成為一顆Ia超新星,以一場灰飛煙滅的大爆炸化作宇宙間的星雲,也有可能使白矮星抵抗不住自身的引力收縮,坍縮成密度更高的天體:中子星或黑洞。這顆冰冷的巨人行星在近距離內繞著熾熱的白矮星運轉,因此,恆星發出的極強紫外線輻射會剝奪行星的大氣層。行星的大部分氣體逸出,還有一些則旋流成盤狀,積聚在白矮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