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一生歷程(白矮星簡史)

2021-01-19 天文在線

一顆恆星在其生命末期的終結點取決於它與生俱來的質量。質量大的恆星可能以黑洞或中子星的形式結束生命。一顆低質量或中等質量的恆星(質量小於我們太陽質量的8倍)將變成白矮星。一個典型的白矮星其質量大約和太陽一樣,但體積只比地球稍大一點。

白矮星,也被稱為簡併矮星,主要是由電子簡併物質組成的恆星核心的殘餘物。白矮星的密度非常高:如果其質量與太陽相當,那麼體積只與地球大小差不多。不過白矮星的光度很微弱,其光度來自其內部儲存的熱能輻射;白矮星的內部並不會像恆星那樣會發生核聚變反應,即質量被轉換成能量(質能轉換)。

白矮星與地球的比較

目前已知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白矮星是天狼星B,距離地球大約有8.6光年遠,天狼星B是天狼星雙星中的一顆較小的恆星。在離太陽最近的一百顆恆星系統中,目前有八顆被認為是白矮星。在1910年首次發現了白矮星光度的異常微弱現象。白矮星這一天文名詞是由威廉·盧伊滕(Willem Luyten)在1922年錄入的。

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天狼星聯星系統,在左下方可以清楚的看見天狼伴星(天狼B)。圖:NASA, ESA, H. Bond (STScI), and M. Barstow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白矮星被認為是恆星的最終演化狀態,它們的質量大約有10個太陽那麼重,但這樣的質量還是不夠足以形成更加緻密的中子星。在我們的銀河系中有超過97%的恆星都滿足於白矮星所需的質量,因此中子星在銀河系中幾乎是不存在的。在低質量或中等質量主序星的氫融合期結束後,這樣的恆星最終會膨脹到一顆被稱為紅巨星的狀態。在此期間,核心部分會通過3氦過程將氦融合為碳和氧。

白矮星的內部結構

如果一顆紅巨星沒有足夠的質量來產生碳融合所需的核心溫度(大約10億K),那麼惰性的碳和氧將在其中心堆積起來。這樣以來就會導致一顆恆星脫離外層並形成行星狀星雲,最後該恆星只會留下一個核心,即殘存的白矮星。

白矮星正在吞噬附近的恆星

通常白矮星是由碳和氧組成的,如果其前身星的質量在8到10.5倍太陽質量(M☉)之間,那麼核心的溫度將足以點燃碳(但這個溫度還不足以點燃氖)。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形成由氧-氖-鎂組成的白矮星。質量很低的恆星將無法融合氦,因此,在雙星系統中,質量的損失可能會形成氦白矮星。

一顆彗星正在掉入白矮星(藝術圖片),圖:NASA, ESA, and Z. Levy (STScI)

白矮星中的物質不再經歷聚變反應,因此該天體不在具有強能源來提供給其表面。由於這種原因導致了它不能靠聚變產生的熱量來支撐自身的引力,而只能靠電子簡併壓力(Electron degeneracy pressure)來支撐,這就是其密度極高的原因。簡併性物理學給出了非旋轉白矮星的最大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Chandrasekhar limit)約為1.44倍太陽質量,超過此極限,它就不能被電子簡併壓力所支撐。接近這個質量極限的碳 - 氧白矮星,通常是通過伴星的質量來傳遞的,這是一個被稱為碳爆炸的過程,或稱為碳閃(Carbon detonation),可能會爆炸成一個Ia型超新星;SN 1006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

一種藝術圖片,白矮星周圍的殘骸碎片,圖:NASA, ESA, STScI, and G. Bacon (STScI)

白矮星形成時溫度非常高,但由於它沒有能量來源,所以當它向外輻射能量時自身也會逐漸冷卻。這意味著它的輻射,最初是有一個高色溫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減少並變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白矮星將冷卻,從核心開始其物質將開始結晶。隨後恆星的低溫意味著它將不再發出明顯的熱量或光,它最後將成為一個冷的黑矮星。因為白矮星達到這種狀態所需的時間比目前宇宙的年齡(大約138億年)還長,因此人們認為宇宙中目前應該還沒有黑矮星的存在。即使最古老的白矮星仍然有幾千開爾文的溫度在輻射。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翻譯:

審核:暫無,徵集審核志願者中。要求細心仔細,女生優先。

排版:零度星系

參考資料

1.原文來自:

2.WJ百科

3.天文學名詞

編輯用時:2018年12月23日 -2018年12月29日(花費時長:約6個小時)

審核用時:

最後更新:2019年3月18日星期一

注意:所有信息數據龐大,難免出現錯誤,還請各位讀者海涵以及歡迎斧正。

結束,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全文排版:天文在線(零度星系)

轉載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天文在線

本文由天文在線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獲取更多天文和天象信息,請長按二維碼掃描並關注我們

浩瀚宇宙無限寬廣 穹蒼之美盡收眼底


相關焦點

  • 太陽的未來將成為白矮星,那什麼是白矮星呢?
    「什麼是白矮星?」這個問題就此誕生。恆星也是有壽命的,他們也在不斷的演化和改變。在他們生命的初期,恆星是由含有灰塵和氣體的雲通過引力結合在一起形成的。之後恆星通過消耗燃料來發光發熱。質量較大的恆星會不斷消耗他們的燃料,直到以爆炸的形式結束自己的一生。而質量較小的恆星(例如:太陽),體積將會不斷膨脹成為一個紅巨星。
  • 白矮星是個什麼星
    2016年4月5日,科學家發現充滿純氧大氣層的罕見白矮星。那麼,你可知道白矮星是什麼星?你聽說過白矮星嗎?
  • 白矮星
    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種晚期的恆星。根據現代恆星演化理論,白矮星是在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白矮星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發現的白矮星),體積和地球相當,但質量卻和太陽差不多。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半的大小。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
  • 兩顆白矮星碰撞產生了一顆超級巨大的白矮星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超級巨大的白矮星,它的起源是兩顆較小的白矮星碰撞的結果。由馬克·霍蘭茲領導的華威大學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一顆超級巨大的白矮星,其周圍有著獨特的富含碳的大氣,這種大氣在此之前從未被觀測到過。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顆距地球約150光年的恆星是兩顆白矮星相撞的產物,這兩顆白矮星都僥倖逃脫了完全毀滅的厄運。
  • 白矮星是如何爆炸的
    天體物理學家第二次發現了伴隨著白矮星爆炸的壯觀的紫外線(UV)閃光。作為一種極其罕見的超新星類型,這一事件有望為幾個長期存在的謎團提供洞察力,包括白矮星爆炸的原因,暗能量如何加速宇宙,以及宇宙如何產生重金屬,如鐵。領導這項研究的西北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亞當·米勒說:「紫外線閃光告訴我們一些關於這顆白矮星是如何爆炸的非常具體的信息。」
  • 白色天體之白矮星
    你知道白矮星嗎?我們都知道,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呈水藍色的,那你見白色的天體嗎?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可有幾十億年壽命,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恆星,主要由碳構成,外部覆蓋一層氫氣與氦氣。白矮星在億萬年的時間裡逐漸冷卻、變暗,它體積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質量大。
  • 一分鐘了解白矮星
    一顆恆星進入生命的後期,就會變成白矮星,一顆白矮星,它呈白色,體積小,但是溫度很高,密度極大,恆星瀕臨死亡時,其內部的原子會互相擠壓,這是造成白矮星密度大的原因,一勺來自白矮星的物質,其質量就重達一噸,太陽也會面臨著這樣的命運,六十億年後,太陽也會變成一顆白矮星,而太陽的死亡,則預示著地球生命的終結
  • 白矮星在移動,是真的嗎?
    兩顆白矮星已被發現它們每七分鐘繞轉一次,使其成為迄今為止第二快的一對死恆星。罕見的天體發現,官方稱之為ZTF J1539+5027,被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茲威基瞬變設施(ZTF)機構報導在《自然》雜誌中。
  • 白矮星與行星狀星雲
    有很多天文的名詞,經常出現在我們眼前,比如經常會提到白矮星或是行星狀星雲,那白矮星和行星狀星雲星到底是什麼,讀了下文我想你會有一個大致的概念,不至於以後,我們開口閉口一個白矮星一個行星狀星雲,卻不知道到它們到底指的是什麼。
  • 天狼星的伴星是第一顆被人們發現的白矮星,那你又了解白矮星嗎?
    你知道白矮星嗎?白矮星也稱為簡併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可有幾十億年壽命,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恆星,主要由碳構成,外部覆蓋一層氫氣與氦氣。白矮星在億萬年的時間裡逐漸冷卻、變暗,它體積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質量大。
  • 科學家發現第一個圍繞白矮星的巨型行星
    研究人員首次使用ESO的超大望遠鏡發現了與白矮星相關的巨型行星的證據。該行星在近距離內繞著熾熱的白矮星(類似太陽的恆星殘骸)繞行,導致其大氣層被剝奪並在恆星周圍形成氣體盤。這個獨特的系統暗示了我們自己的太陽系在不久的將來會是什麼樣子。
  • 這裡發生了白矮星合併?
    如此極端的情況下,白矮星內部的原子的電子結構被完全破壞,只剩下了赤裸的原子核和自由電子。這時候還能夠與引力抗衡的就是電子簡併壓了。1931年,錢德拉塞卡利用電子簡併壓力模型算出了白矮星的極限質量為太陽質量的1.4倍,質量再大一些,白矮星則會轉變為中子星。後人稱之一質量極限為錢德拉塞卡極限。我們當下發現的白矮星質量在0.3~1.2 個太陽質量範圍內也確實佐證了這一點。
  • 神奇的量子物理: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奧秘
    這一切微觀世界奧秘令人嘆為觀止,也讓愛因斯坦一生為之困惑:「難道上帝在玩骰子?」。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已經成為二十世紀以來的現代物理學兩大支柱,變幻莫測的微觀世界已在科學的掌控之中,分子生物、納米材料、計算機晶片、高能宇宙線,這一切包含在可知的科學知識體系之中。然而,每當仰望天空,似乎量子的宇宙天體總是在人們的視線之外。其實,這是對量子概念的過度神秘而形成的成見。
  • 科普: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區別
    白矮星是一種比較暗,並且密度高、溫度高的一種星體,並且由於白矮星一般呈現白色,因此被稱為白矮星,白矮星是在恆星由於自身的核聚變反應完成,導致星體坍塌,因此白矮星的體積小,質量大導致其密度非常的高。,在這種不穩定達到極限之後,紅巨星就會發生爆炸,把星體核心以外的物質拋離恆星本體,殘留下來的星體就是白矮星,並且白矮星的內部也不會再發生核聚變反應,此時的恆星也不會又能量產生,白矮星由高密度的物質所產生的電子來支撐,白矮星隨著時間的推移,白矮星的溫度會冷卻,最終會變成黑矮星,但是根據宇宙形成時間的推測,目前宇宙中應該不會有黑矮星的存在。
  • 當白矮星在愛因斯坦的天平上
    Sahu和他的同事們也順帶解決了白矮星斯坦因2051 B的一些謎題。雖然它的質量是已知的,因為它與斯坦因2051 A組成了一個雙星系統。然而通過軌道周期測定出的斯坦因2051 B的質量小於0.5倍太陽質量。這個問題困擾了研究者們許多年了,因為由此推導出白矮星的內部是由鐵構成的。
  • 中子星和白矮星實際上不是星
    褐矮星、白矮星甚至中子星都不是星。當聚變停止,並且核心收縮、溫度進一步升高,而不再有新的聚變發生時,恆星的一生就算到此結束了。等到這一天,唯一的問題就是,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大質量恆星的一生據我們所知,根據恆星的質量和情況,這時候會有五種選擇:1、 紅矮星將完全由氦元素構成
  • 中子星和白矮星實際上不是恆星
    ▲ 天狼星A和B,雙星系統中的一顆普通(類似於太陽)恆星和一顆白矮星北京時間 10 月 30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當我們研究宇宙中的天體時,它們通常分為兩類:1、自發光天體,比如恆星,它們可以自己產生光;2、非自發光天體,需要外部能源才能讓自己被看見。
  •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重現白矮星的密度
    白矮星的密度超出了我們的想像。一勺白矮星物質的重量相當於地球上的汽車。擠壓白矮星再多一點,它將坍塌成中子星。現在,我們可以在實驗室中重新創建白矮星的密度。白矮星物質僅短時爆發,但其行為足夠長。狀態方程稱為狀態方程,它描述了材料的壓力,密度和溫度之間的關係。通過確定白矮星的狀態方程,科學家可以了解白矮星如何形成和演化。該團隊使用CH樣本是因為他們想了解一種稱為DQ白矮星的恆星。這些是極少見的罕見的白矮星,它們非常熱,並具有碳氣氣氛。
  • 白矮星可能通過吸積變成中子星或黑洞嗎?白矮星就是危險隱患!
    白矮星可能通過吸積變成中子星或黑洞嗎?白矮星就是危險隱患!可以的,白矮星可以通過吸積物質變為中子星。白矮星(WD,white dwarf),包含氦白矮星(He WD,成分為氦元素)、碳氧白矮星(CO WD,成分為碳、氧元素)、氧氖鎂白矮星(ONeMg WD)。
  • 物理學家的『寶藏之地』:不可思議的白矮星
    最後研究者們又用莫納克亞山的W.M.Keck 望遠鏡找出了這兩顆白矮星環繞彼此的軌道速度。研究者們表明這座白矮星聯星系統是食雙星(指互相繞行軌道幾乎在視線方向的雙星)。白矮星體積小,密度高,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的產物 (也許某天太陽也會演變成白矮星)。從地球上可以觀察到這座白矮星聯星系統相互圍繞運行以致於會遮擋彼此散發的光。